
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跟貧窮抗爭。如今在自由中國台灣的中國人,過著千百年來最富足、最幸福的日子,大家已有餘力思及如何擔負起承先啟後的文化與歷史使命。各方對文化建設都十分重視,正致力於提高全民的生活素質,有心建立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由於感覺過去數十年文化建設比不上物質建設做得多、做得好,許多人都希望能成立一個文化部來主其事,但結果政府仍決定成立文建會,這是為什麼呢?文建會究竟能做些什麼?打算為我們做些什麼呢?
今春,當立法院第一會期向行政院提出質詢時,新成立不久的文化建設委員會也成為一個焦點。
委員們提出的問題相當尖銳,要點是:「文化建設不能止於口號,尤忌變成形式主義。並且要注意不可有事權重疊、不統一的現象發生。」
文建會主任委員陳奇祿的答覆是:「國家仍處於非常時期,管理必須嚴謹,以維護國家安全。文建會願意居於協調地位,與各單位通力配合,積極推展文化建設工作。」
許多立委會後都表示:「陳主委真沉得住氣。」

文建會「蘇州庭園式」的辦公室別具一格,由名設計師黃永洪設計,清新典雅,古色古香。(光裕)
從事文化建設工作,要能沉得住氣
其實,往深一層想,文化本體是源遠流長、範圍廣大、具體抽象兼而有之的,陳主委不沉住氣,如何能展開工作呢?
陳奇祿今年五十九歲,有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擔任學術研究及人類學教授的工作。學歷是: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研究、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著作有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中華文化的特質等約一百種。數年前,他應召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近三年來,他默默推動國家文化建設工作,並受命草擬「加強文化暨娛樂活動方案」,並參與其他多種與文化建設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工作。
去年六月十八日,立法院通過文建會的組織條例,陳奇祿開始擔當籌備工作。四個多月後的十一月十二日,文建會正式成立。大家對這個千呼萬喚才出現、承擔文化建設重責大任的機構,充滿了期盼。

文建會主任委員陳奇祿說:「文化要建設於生活之中。」他身後的圓角方窗內襯以竹葉為景,構成一幅天然的壁飾。(光裕)
辦公處所予人觀感一新
文建會會址在台北市民生東路一幢大廈的四樓。走出電梯門,黃永洪設計的「以小見大」的蘇州式庭園隔局辦公室,典雅而敞亮,與一般政府機關辦公室截然不同,令人觀感一新。走道和辦公室牆壁上掛的畫,件件都是藝術品,有出自名家手筆的,有拓自碑碣的,很引人入勝。
依去年公佈的文建會組織條例,行政院設文建會的目的,為統籌規畫國家文化建設、發揚中華文化、提高國民精神生活。
業務部門在主委、副主委之下,設三處:第一處——掌管文化政策、文化法規及文化資產保護等。第二處——掌管文藝、影劇、廣播、電視及文化作戰。第三處——掌管音樂、美術、表演藝術。
同時由主委、副主委聘請內政、國防、外交、教育、交通各部,及僑務委員會、新聞局、故宮博物院等有關單位的十四位委員,共同組成委員會,負責計畫的審查與決策。
文建會的法定編制員額可達八十五人,目前的預算編制額四十五人。

文建會的會客室亦佈置得十分典雅宜人。(光裕)
文化建設一定要落實於生活中
陳主委的辦公室面積不大,陳設雅緻,確有「文化」氣息。採米黃色調、蘇州式隔局,牆上掛著他的書法「禮運大同篇」和畫家陳景容的油畫。古色古香的圓角方窗,框取了茂盛的竹子盆景,它們優雅地讓背後自然光勾勒出美好的姿態,好似一幅出塵的「高風亮節」圖。
陳主委的辦公桌上,有一個仿青花的瓷壺,數吋高,壺身線條剛中帶柔;壺身大,壺咀小,很有穩定感。他素來只研究古物,而不蒐集古董的,這瓷壺……?
「這是謝副總統設計的」,他拿起來,掀開又關上壺蓋,作傾倒的動作,壺蓋不像一般的壺會掉出來,也沒有用繩子拴住:「倒酒很合適。我以為值得推廣。」
多年來,陳主委一直希望研製出精緻的中國酒具和餐具,沒想到,謝副總統先付諸實行了。這雖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卻能顯示政府首長對中國文化的關愛之情。
陳主委說:「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吃飯喝酒時,常把酒瓶堛滌s,倒在大玻璃杯中,再由大玻璃杯倒入高跟的玻璃杯裡。由於大杯的杯口是平的,在出入間,酒很容易流出。而高跟的酒杯,也因重心不穩,在伸手夾菜時常會碰倒。古時候中國人斟酒用的是很細緻的酒壺,壺咀利於傾倒,倒入平底的酒杯後,酒不會溢失,酒杯也不易碰倒。我們何必捨棄自己的好方法,而接受不見得適用的西方方法呢?」
陳主委苦口婆心地說:「文化建設一定要和生活打成一片,否則,沒有廣大的基礎,文化建設如何能落實?如何能發揚光大?」
由此,我們談到主題。為使讀者能對文建會的職掌與工作構想有直接的認識,特以對答記錄方式,刊載於後:

鋼琴演奏會。(光裕)
文化古國還要加強文化建設?
問:我們素來以「文化古國」著稱於世,近年來又對「文化建設」大張旗鼓。單就「文化」二字的意義來論,是否有不同的解釋?
答:在學術上,所謂文化,是指一個人類族群為適應環境而生的固定因應方式,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學習的。簡單的說,凡是食衣住行、家族組織、社會結構、倫理規範、宗教信仰……等,都屬於文化範疇;換句話說,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活動,也都是文化活動,也都可以稱為基本文化。
而今天,我們談文化建設,並不全指前面所說的基本文化,亦指高度文化或文化的精緻部分,也就是注重道德修養、文學創作、藝術表達等各方面。
文化有整體性,高度文化和基本文化是相聯而不可分的。一個族群如果沒有堅強的基本文化基礎,就談不到會有高度文化的建設。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那媟|有什麼文藝的發展呢?
我們在台灣,過去的三十年間,舉國上下勵精圖治,在各方面努力建設,有可觀的成果,如今我們已有一個豐衣足食、安和樂利的社會,我們已有能力進一步談高度文化建設。

國劇表演。(光裕)
文化建設工作一直都在進行
問:國民的生活水準已不斷在進步中,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應是提高生活素質了,但是推行高度文化建設的步驟又是怎樣呢?
答:政府推行高度文化建設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是推行文化復興。民國五十五年時,中共企圖徹底毀滅中華傳統文化,發動所謂「文化大革命」,策動紅衛兵到處作亂。先總統 蔣公有鑑於此,明令以 國父誕辰為「中華文化復興節」,並訂定「中華文化復興方案」,同時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蔣公自任會長,領導全國上下全力開展以「倫理、民主、科學」為內涵的三民主義文化建設。這些年來,文復會對我國古籍的整理、國民生活須知的推行、國民禮儀範例的頒訂、禮樂教化的激揚、科技發明的獎勵等,都有顯著的績效。
第二,是文化中心的建立。民國六十六年九月,蔣總統經國先生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時,曾鄭重宣佈政府在十項建設完成後進行新的十二項建設時,將加入文化建設。六十七年二月提出的施政報告中說:「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不單要使國民能有富足的物質生活,也要使國民能有健康的精神生活。因此,我們在十二項建設中特別加入文化建設一項,計畫在五年內,分區完成每一個縣市的文化中心。隨後再推動長期性、綜合性的文化建設計畫,要使我們國民在精神生活上都能有良好的舒展,使中華文化在這復興基地日益發揚光大。」建立縣市文化中心計畫,就是在每一縣市建立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或文物陳列室)和音樂廳的文化中心,是文化建設的實質部分。政府在這個計畫中,撥出的經費高達卅五億,中央興建的國家劇院、音樂廳和三個大型博物館的經費還不包括在內。這個計畫在全台各地已次第付諸實施,預計在五年內可完成。
第三,是行政院在六十七年十二月通過了一個「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目的是配合文化中心計畫,達到文化建設的真正目標。

地方戲劇——布袋戲。(光裕)
為什麼不設文化部而設文建會?
問:很多人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政府不願意設立一個專職機構來主管文化工作?九年前,行政院撤銷了教育部的文化局,在當時造成很大的震撼。自從文化局裁撤以後,海內外輿論及國建會的幾次會議裡,都一再要求政府設立文化部。甚至當文建會組織草案送到立法院時,還有若干位委員,要求政府把文建會擴大為文化部。一般來說,立委諸公一向是替納稅人省錢的,總是儘量削減政府預算,這次一反常態,要求政府擴大編制,成立文化部,可見大家認為茲事體大,實有其必要。但政府最後還是決定以文建會來主其事,不知是什麼道理?
答:許多人都認為,如今我們國家是富了,應進一步努力達到「富而好禮」的地步,因此文化建設應是目前國家的當務之急,主張應設立一個文化部。行政院經再三審慎研究結果,認為以設置文化建設委員會為最適當。理由是:
第一,現行教育部組織法雖明定該部主管全國學術、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務,但文化工作事實上並非由教育部單獨負責,而由有關部、會、局分別掌理和推動。如內政部負責宗教、民俗、禮儀的輔導及古蹟的管理;國防部負責軍中文藝工作的輔導;外交部、僑委會負責國際及僑社文化工作;交通部管理觀光事業;新聞局則負責報刊、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事業的輔導管理;這些都屬於文化範疇。再加上教育部負責管理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等社教機構,且音樂、戲劇、舞蹈、美術、文藝、古物、語文與國際文化交流等事亦各有專司負責。如專設一部來掌理以上各項工作,勢必大幅調整各有關部、會、局的職掌,修改各有關部、會、局的組織法,牽涉非常廣泛。而各單位所掌理的文化業務,事實也難以與其他業務完全分割。如果專設一部或一局,鑑於以往文化局的經驗,恐仍無法發揮預期效果。因此,行政院認為設一委員會,側重統籌規畫文化建設工作,而不牽涉到各部、會、局現有職權及業務的更張,應比較不會產生副作用,亦較易發生功能。
第二,就組織形態而言,文建會屬於委員制,隸屬行政院,可由各有關部、會、局首長兼任委員,並可遴聘學者、專家及文化界人士擔任委員。如此,一方面可使各有關機關的文化業務能充分聯繫、協調、配合,一方面也可廣納各方意見,集思廣益,使文化建設工作由統合協調而積極發展,藉收預期的效果。
第三,就工作的性質言,文建會的主要任務是:統籌規畫國家文化建設、發揚中華文化、提高國民精神生活,著重有關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重要措施及方案計畫的研擬、審議、協調、推動及考核等事項。至於各項實際工作,仍由有關部、會、局負責執行;有關地方的文化建設工作,也仍由各級政府機關負責加強推動。
文建會能否積極、主動完成使命?
問:行政院孫院長在文建會成立典禮上說:「文建會的設立,有助於文化工作發展方向的積極策畫與推動,文化成果的追蹤與考核。希望文建會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文化扎根的工作,將中華文化的精髓推展到各階層去,尤其應到民間去,與民間團體共同推展文化活動」。
以文建會目前的組織、管轄範圍及職掌來看,能做好那麼多事嗎?
答:經立法院通過的組織條例,文建會核定的編制員額不多,加上行政人員佔的員額和任用資格的限制,我們能延攬的專業人才自會受到侷限。以文化範圍的廣闊,每一門類也許只能有二至三人,要讓這二、三人來進行有關的策畫、協調、聯繫、考評等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幸組織條例中第十二條也規定:「本會為業務需要,得設各種委員會,聘請學者、專家及文化界人士為委員」。這個條文,使文化建設委員會有了擴大參與的基礎。
目前,已有語文圖書、音樂、表演藝術、文學、大眾傳播、文化資產等項目,設立了專門委員會。這些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多來自民間。文建會的專任人員只要有一、二人參加,將各委員會的討論決議作成記錄,寫成計畫書,經文建會採納後,轉由各有關機關執行推動即可。
文化建設工作,需由民間參與,應不必多說,尤其是高度文化或精緻文化的建設,更需要民間支持,才能切合大眾的需要,也才能做得多、做得好。
文化導進的過程裡,有許多課題值得探討
問:自從您有心參與文化建設工作,或許在文建會還沒有成立前,或許在您擔任主任委員之後,一定發現現階段文化建設有不少有待努力的事項,可否請您概要談談。
答:是的,我們的文化建設的確有很多尚待克服的問題。
先談傳統和現代的問題。自從西力東漸以來,是維護傳統?是學習西方?一直是我們知識界所關切和不斷討論的問題。但是,文化接觸和文化演變是必然的現象,文化接觸加速文化演變,有文化演變才有文明的累積。因為文化是由經驗得來的,所以文化本身應沒有好壞;文化的好壞,端視其能否適合於引進此文化的環境而定。如果外來文化被吸收進來而能適合於當地的環境,就是好的文化,而且也就很快能構成本身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以為我們所面對的,不是西化問題,而是外來文化的中化問題。
中華文化最具包容性,許多人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妨吸收外來的成分。由於這種外來的滋潤,我們的固有文化得以擴大內容。不過也有一些固有文化,在時代和社會型態轉變後,被淘汰和改變了。但這些毋須憂慮。值得憂慮的,是外來粗俗文化成分的侵入,取代了固有的優良文化特質。像前面提到的傳統優雅實用的酒壺,被不見得高明的玻璃杯取代;另外,我也為年輕人喜歡穿印有外文字的衣服招搖過市,摒棄了中國傳統服裝典雅華貴的花紋和款式,而感到遺憾。我們雖不必排斥外來文化,但在導入外來文化時,應慎重選擇甄別,以免因外來的汙染,使傳統優良文化枯萎。
至於文化導進,也難免有問題發生。我想以一個例子說明。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台北市議員張朝枝向台北市府質詢有關國宅問題,問到台北市國宅處大量建造小坪數國宅,是否有意拆散市民的家庭?此話聽來似乎危言聳聽,但仔細想想,亦不無道理。我以為,國宅處當然不會有意拆毀市民的家庭,但是做法可能導向這個趨勢,可能在無心之下破壞傳統的人倫關係,這點值得我們深思。
人類學家把人類的家庭分為幾個類型,主要的是所謂核心家庭和擴展家族。核心家庭就是歐美的小家族制,而擴展家族則指像中國的大家族制。小家族制就是子女結婚便離家獨立生活,一個家族內只有一對夫妻;大家族制則包括了好幾代家人與近親、遠親,而具有育幼養老的功能,住的是四合院式和三合院式的大房屋。
而今,我們的家族結構,由於工業都市化的影響,勢必有所改變。但新的公寓建築和國民住宅是否配合我們演變中的家族制度?或會加速其解體?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這些房屋只能容納小家庭而不能讓高齡父母同住,家庭的神龕也無處安放,父母上班子女就乏人照顧,這不是在加速傳統家族結構和信仰習慣的瓦解嗎?
這類例子,目前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可說比比皆是。我舉出此例,是要說明文化是整體性的,各方面都會有關聯。我們在作文化導進或文化創新時,不能沒有全盤考慮,才不至於削足適履,顧此失彼;也才不會致使我們的文化演進失調。我想,這是我們的文化界先進,應負起責任來指導的。
文建會成立以來究竟做了什麼?
問:無論文建會的組織形態如何,國內外關心文化的人士,對文建會都寄望甚殷。到現在,文建會已成立四個月,究竟做了些什麼?是大家急切想知道的,請您談談。
答:有四個月了嗎?真是快呀!文建會好像還沒做出什麼具體的事來,這一點我真是心焦不已。但是,文建會是個策畫機構,成立之初,需要時間對國內文化界作整體而深入的瞭解。我們開過十餘次座談會,請到許多文化工作者來討論實際的問題,明白各方面的背景與現況,作第二步的準備。
第二步,是根據實況作策畫,經由各委員會的專家學者擬定改善建議及計畫。在這同時,我們要與有關部會取得聯繫,再將建議及計畫轉移過去,期能切實可行,作全面性的推動及改善。
文建會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基礎文化、精緻文化及生活文化三者並重。換言之,在基礎文化之上,發展精緻文化,並著重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相結合。
文化,是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藝文活動等的一種反映,它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如何把傳統文化帶入現實生活裡,使之結合為一體,是我們思考、研討的重點。
把文化保存在歲時節令中
問:文建會既屬策畫單位,在最近的將來,有些什麼計畫?
答:今年七月,文建會與文化復興委員會要合辦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學術研討會,已洽請有關學者專家撰寫論文,內容偏重實用性,將來討論起來較易引起各階層、各年齡人士的注意,從而採納實行。例如:傳統孝道、勤儉建國、琴棋書畫等休閒活動、傳統工藝……的推行。
其次,我願意就「把文化保存在歲時節令中」的構想,詳細的談一談。
民俗藝術最能豐富我們的生活。中國人有許多歲時節令,平均分佈在一年四季,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等。往日,這些歲時節令是農業社會的人們享受休閒的時候。圍繞著這些節日,有各種娛樂、藝能活動,但今天保存下來的,恐怕只有「吃」的方面比較完整了。我想,那些娛樂藝能活動是值得再提倡的,因為它們不但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觀光事業也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曾建議在元宵節舉辦學童的提燈比賽,這和一些大廟宇的電動花燈展意義不同。今年,台北市有幾個區的學童,就提著他們自己做的傳統紙燈,在元宵夜遊行市區,很親切、很溫馨的,一般反應都很好。
吸引觀光客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兒童可參與有意義的工藝活動,傳統的工藝得以保存,而我們的生活也可因這種民俗活動更形多彩多姿。在重陽節時,可舉行風箏比賽,風箏也可由學生自己做;另在端午節舉行劃龍舟比賽,由大專學生組隊參加;春節,各家各戶亦可自製年畫和春聯……。
我以為,藝能或民俗的保存,最重要的是讓它們仍具備存在的功能,否則就會成為累贅。
另外,文建會正與編譯館研究一項「翻譯計畫」,一方面引進外來的學術思想、文化觀念,一方面把我們的經典之作向外輸出。
我們想請留學生來參與這個計畫。他們在國外可不必打工,而把與他們所學或研究相關的學術書籍,由外文譯成中文,由中文譯成外文。如果按國內現行的稿酬標準,一人一月譯上三萬字,可得四百元美金的稿費,不但對經濟有益,對他的研究也會有幫助。
順便提一下,我們亦已開始注意中國的藝術創作工具(如文房四寶)的自力生產;以及今後展開文化交流工作時,要加強傳揚中華文化的特色。
沒有執行權,功能是否難以施展?
問:有人擔心文建會的組織形態,會令文建會的協調、連繫、考評等功能,有架空的可能;加上「多頭管理」,也有疊床架屋之虞。四個月來,您是否有類似的困擾?如果有,如何改善?
答:某些人所擔心的,未必是事實。我在政務委員任內,草擬了「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透過各有關單位,目前大部分已劍及屨及,執行無礙,這是一個明證。由此可知,文建會若作好策畫工作,由行政院決定,交各部會分頭執行,當可收具體效果。
談文化建設,應是個全民參與的大工程,文建會有再多的人,也難負起全部責任。如果文建會策畫工作做得好,誰去執行都可以的。
我身兼文建會、文復會的工作,深刻感覺到「學術」和「文化」有所不同。學術是某些人的專長,而文化則屬於大家。就如春秋戰國時代,有諸子百家,他們的學術思想各有所長,但有些未被推廣,也就漸漸被人忽視、淡忘了。所以,推廣是很重要的。同樣的,文化建設的工作,如果大家覺得重要,肯以身作則積極去參與、去推動,就必然會有效果。
我要特別說明,文建會的策畫案分到各部會有兩種辦法:一是文建會與各部會協調後,由各部會自行考察施行成效;另一是由行政院院會決定後,施行績效由研考會考核。文建會也是被考核的單位之一。考評結果可作為以後改進的依據。
生活教養乃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
問:國學大師錢穆曾說:「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應由文化問題解決。」所以不少人期盼文建會能切實解決一些文化的問題。
答:文化建設工作,理想和事實難免有差距。我時刻感覺,如果大家都能體認文化建設的重要,才是實現理想的最大力量。
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曾談起,文化建設的方向,最後必定落實在生活上,也就是生活教養上。牟大師認為,當前文化的主觀方面必須繼承傳統「參天地、贊化育」,使「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才能達到物之各得其所。客觀方面,文化建設必須落實在開放的、自由的社會中,促使各方面的現代化與理想化,例如政治現代化(民主法治)、經濟現代化(科技發展與企業化經營)等。所以,文化建設應該不是行政問題,而是教養問題。
我參加中央研究院舉行的中美文化比較會議時,聆聽專家們意見,認為其中有一項與文化建設有極大的關係。就是說,我們對文化引進時的正面很注意,而對負面卻往往有所忽視,而這正是會出毛病的地方。例如,我們已有高度工商社會忙碌緊張的工作方式,但休閒活動卻沒有充分發展,久而久之,恐怕身心就會不平衡了。
衣食足而後知榮辱
問:政務委員李國鼎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文化是一個整體,一個國家絕不能長期保有進步的經濟和落後的人民。」
還有人明白指出,中華民國的經濟很有成就,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卻相對偏低。您對這個看法有什麼意見?
答:吾人一向自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以為文化成就足可傲視於世,可能因此在這方面用心不夠。
事實上,經濟發展到人們豐衣足食之後,再來注意文化發展的事,也是正常現象。就是提高生活水準之後再來談提高生活素質。
而目前文建會第一步要做的,是想把「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逐步確實實施。
問:可否請您談談「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的實施情形?
答:以修訂「著作權法」為例,幾經研商,修訂重點有二:一是採創作主義,就是著作一經完成,即享有權益之保障;另一是範圍擴大,除文字著作外,音聲、圖文、表演等也都納入著作範圍。相信這對促進國人從事著作的意願,厚植民族文化的根基,會有幫助。
例如「古物保存法」現已修訂完成而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法」。新法中把原有物的觀念,加入技藝和觀念部分。文化資產,就是具有民族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的資產,包括古物和古蹟、自然文化景觀、民族藝術、民俗和有關文物等。
在從事文化資產保存和保護的工作時,除了維護、傳揚外,我以為,可以採取一個實際的途徑,就是賦舊文化特質予新的功能和用途。例如,把我們特有的繡藝或其他織物印染技法,應用到領帶、錢包、桌面裝飾……的製作,這樣,許多民間藝術或技藝有了新的出路,它們必可長存。
有意設立民俗技藝園
問:談到化文資產的保存,許多人主張設置民俗村,尤其是幾年前台北市四維路林安泰古厝被拆毀時,大家曾熱烈討論過。您認為我們有興建民俗村的可能嗎?
答:前幾天,我又去察看興建民俗村的環境。我想,類似民俗村的興建,我們一定會做,只是要多考慮如何把這事做好。
民俗村的觀念,也許會學韓國的部分做法。韓國的民俗村設在漢城近郊,佔地二十三萬坪,內設有商店、民家、宅邸、官衙等建築,建造都很精美典雅,而且仍在繼續擴充中。他們的民俗活動展示方式分為蠟像和真人表演兩類,前者為生活起居的靜態展示,相當逼真;後者則為手工藝製造等的動態展示,並在現場販賣成品。此外,民俗村內定期舉辦古典舞蹈和古式婚禮等民俗活動表演。
在日本名古屋附近的「明治村」,也是一種民俗村,不同的是把舊建造物移到明治村重建。
而日本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具有傳統風貌的某一地區或某段街道予以凍結,不讓它改變形態,日本稱為「町並」保存。
以保存文化資產的觀點而言,日本的「町並」屬最上乘,也最困難。我國文化易受外來感染,要使某地區保持完全的「中國」,恐怕不太可能。
「明治村」的做法,雖然保存了實物,也較具真實感,但仍難保存文物的功能,使得那些文化物和我們的生活沒有直接關係了。
韓國民俗村雖然使歷史復原,可是連韓國的學者也不滿意,他們希望民俗村能顯示更高的文化和學術水準。
我思索許久,想提出一個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設置一個民俗技藝園。找一個地方,提供民間作藝能表演。例如,在廣場的一個角落搭建一個皮影戲的戲棚,另一個角落搭布袋戲的戲棚,另一處也許有人在說書或唱大鼓。工房埵酗H在編制燈罩,有人在製作紙傘,有人在台布上刺繡,有人在製陶罐……。商店婼瑼熙ㄛO市坊間不易買到具有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品。另一些商店則賣鄉土風味的小吃:擔仔麵、炸蠔餅、蚵仔煎、四神湯、肉哄K…。有一些小攤在捏製面偶,另一些小攤的主人在吹糖葫蘆……。
我構想中的民俗技藝園,有些像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有些像哥本哈根的蒂華媢C樂中心,但還要更具鄉土風味。這種民俗技藝園的設置,不但可使一般市民有個休閒的去處,外來觀光客也可有機會接觸我國的民俗文化,同時傳統的技藝也可因仍具功能而保存下來。
文化建設亟需民間的大力支持
問:您再三強調文化建設工作需要民間參與,才能蔚為風氣。事實顯示,民間的反應不夠熱烈,以文化基金會為例,民間的相對基金至今尚未籌足,您的看法如何?
答:風氣,是要逐漸形成的,所以我並不悲觀。關於「文化基金會」的原構想是「文化基金由民間籌措,政府給予等額的支應。基金總額以新台幣十億元為目標,分年籌。」現在政府雖已採取主動的步驟,在七十年底已撥出一億五千萬元,七十一年度的預算中也編列了一億五千萬元,但民間卻還沒有積極的反應,所以文化基金會至今未成立。這反映了民間對文化建設尚未有共襄盛舉之心。
我們的工商界或有錢人不支持藝文活動,卻支持一些奢侈逸樂之事,這是令人萬分遺憾的。其實,就算是「附庸風雅」吧,久而久之,也能提昇自己進入另一境界。
文化是我們大家的,是可以促使我們漸次走向合理、幸福、有價值的生活的一個階梯。政府應該積極地倡導與推動,但最終還是應由全民來響應,來推展。把責任只往政府身上推,是不合理的。
文建會的同仁曾建議我為籌措經費多加奔走,我不以為然。前幾年我作「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時,沒有考慮錢的問題。而後政府在幾項方案的實施上,花下了十幾億。可見如果有好的計畫,政府一定很快就會把經費撥出。如果倒過來光有錢,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案,又有什麼用?我們不要迷信錢一定萬能,不要本末倒置。
培養文藝人口是今後努力重點之一
問:說到民間的參與,在行政院文化建設方案中,列有「在大學各學院開設文藝鑑賞或中國文化史課程」,是否是為民間的參與扎根,而希冀將來能產生效果?
答:這類課程,如果設置在醫、工、商等學院,尤具意義。因為這幾個學院的畢業生,將來成為社會經濟領導者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他們懂得文藝,愛好文藝,將來就可能樂意支持藝文活動,文藝就有希望開展。
就如這二年舉辦的「音樂季」和「戲劇季」,從演出水準看,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水準相當高的節目,沒有足夠的觀眾。
觀眾少不是因為節目不好,而是文藝人口不夠。建造一座夠條件的音樂廳還容易,培育技藝精湛的音樂家就比較難,而有足夠的有素養的文藝人口則更難。因為文藝人才和文藝人口的培育都需要時間,這是我們大家都要努力的目標。也就是我前面所提過的,文化要推廣、要落實。
創造良好的生活文化也非常重要
問:藝文人口不夠多,文化尚未全面落實、推廣,是否意味著國民的生活品質還有待提昇?
答:我曾提到「生活文化」,這是一個重點。中國人吃菜種類最多,其他物資的利用也是如此,這些特色是由儉約的美德孕育出來的。中國人是最講經濟的,對有限資源作無限利用,使中國人最能適應不良的自然和物質環境,這是一種中國人的「生活文化」,它使得中華文化甚具韌性,得以長存。
所以,我們應瞭解,文化不應單指文藝,生活文化的建設也許比高度文化的建設還要重要。那麼,建設什麼樣的生活文化呢?方向很多,大體有:整潔、康寧、有秩序、有禮貌、勤勞、儉樸、誠懇……等。不需陳義過高,一步步做下去,建設成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就很值得安慰了。
各方獻建言,殷殷寄厚望
陳主委是學者從政,也把部份作學問的方法,應用到處理政務上。平時,他多方察納建言,諸如:
牟宗三先生主張:「文化建設必須配合現代化,建立批評性的檢查,落實在生活上,並有清明的理性指導文化方向。」
余光中教授建議:「文建會應鼓勵新文化的創造,同時要創新中華民國在文化上的形象,換言之,台灣不只是要有博物館、民俗館,還要有創作室。」
樂評人張繼高認為:「文建會應邀請財政、經濟首長為當然委員,及遴選民間和地方代表為委員,達到整合運作的理想。」
作家尼洛表示:「對中國文化現代化,要下大功夫。」
作曲家及經紀人許博允強調:「文建會要能夠真正把文化的觀念,灌輸到每位相關的官員身上。希望每位官員,他們每天所檢討的不只是一天辦了多少業務,而是這些業務對改善『人民生活素質』有多少助益?」
作家白先勇以為:「文建會要集合各方面專家,認真檢討過去三十年文化建設的方向與文化教育的缺失,作為今後改進的依據。」
黃永武教授希望:「文建會不是只做瑣碎的藝文工作,而是對整個文化風尚的倡導,與對整個社會心態的啟迪。」
一位西班牙留學生的忠告是:「外國人對中華文化是充滿敬意和嚮往的,文建會應研究出一套方法,教他們如何接近中華文化,進而瞭解中華文化及中華民國。」
重視各方建議,努力達成使命
陳主委對大家的意見十分重視,並將以實際的行動,漸次達成各方的期望。在本年度中,文建會共編列二億五千二百萬的預算以為經費支應。其中,為策動文藝戲劇影視廣播方面,列了二千八百多萬元的預算,重要工作計畫有:發動海內外華文作家三百位,參加世界性華文作家會議;與文藝戲劇主管單位及事業機構作協調座談;定期在中南部舉行文化服務、座談及演講;在文藝季中舉行詩歌、散文、戲劇等理論座談;舉辦文藝作品展覽;對各公私營廣播電台作考評、獎勵工作;製作文化建設廣播節目;聯繫及獎助海外文化人士、華文報刊、文化體團等。
對音樂、美術及表演藝術方面,文建會列了三千七百萬元預算,作為人事及史料著作的蒐集、國內表演藝術活動的策畫及推動之用。
陳主委多年來教書、寫作、作研究、繪畫……都卓然有成,擔任文建會主委以來,再也抽不出時間作上述活動了,問他可有遺憾?他說:「一個人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有很多方式。學者的努力只能及於少數人,而公務員的努力卻可能及於大眾。我們文化建設的目標,是要提高全民的生活素質,是要使『全民在精神生活上都有良好的舒展』,我願為此竭盡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