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網路事業彷彿是全球同謀的「葡式蛋塔現象」,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了最多的人氣與資金,也在最短的時間內泡沫化。如今網路經營回歸基本面,業者逐漸擺脫過去被動吸引網站流量的概念,電子報主動、分眾清楚、黏度強的特性成為網路業者的經營重點。
電子報概念影響所及,個人電子報也大行其道,去年年底各立委候選人紛紛以電子報取代傳統夾報、成立個人競選網站的做法最為明顯。網路經營企業更以發報平台化、虛實媒體合一、閱者付費、幫助個人電子報「知識創業」等方式再戰江湖。
走進股市分析師吳小姐位於忠孝東路的辦公室。她打開電腦,像打開化妝包分享她的彩妝心得一般,興奮地向前來參觀的朋友們介紹她所訂閱的電子報。
電腦收件夾中滿滿一列當天剛寄到的電子報。有每日星座分析、樂透彩開獎號碼、財經新聞、投資理財報、各種產業情報誌、英語學習報、兩性關係探討專欄、美食情報、書訊、旅遊情報、知名作家專欄等等,林林總總,不下二十幾種。
「幾乎囊括了我所有的生活面向,」吳小姐說,每天她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收信,先看看自己今天的星座運勢如何,然後整頓心情開始工作。
「全都是免費訂閱,用的又是公司T1專線,速度超快,」她讚嘆電子報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性。

PC home的電子報平台epaper工作人員平均年齡二十來歲,創意、點子特多,也因此創造了國內電子報市場的許多「第一」。
轉寄效益
就像吳小姐一樣,台灣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或多或少都訂閱了電子報。根據智富網去年所做統計,國內網路使用者有百分之九十三訂閱電子報,訂閱五份以上的更高達百分之五十四。最大宗的領域是生活休閒類與科技資訊類,訂閱的主因則是內容精采、免費、具流行性。
曾擔任「亞洲上線」、「我包案子」等多家網路公司行銷部門主管的周君佩分析,電子郵件的行銷方式可以分為eDM和newsletter兩種,雖然一般所稱電子報是指後者,但因發報平台擁有訂戶名單、訂戶的信賴度高,只要經營電子報,同時可發eDM,獲利可能性也加倍提高。所以過去以「免費信箱」及「免費電子報」吸引網站流量的網路業者在泡沫化之後,就轉往電子報所隱含的商機擴大經營。
「電子報讀者黏性高,且只要內容吸引人,轉寄的機率也相對提高,平均一封電子報的影響力可以長達一個星期,」PC home集團行銷處公關副理曾薰儀指出,一封電子報的影響力不只在它的訂閱者,還包括了它無數的轉寄對象,以及受轉寄信件吸引來訂報的新訂戶。

魅力站在經歷過網路泡沫化的風暴後,換小辦公室、員工在家工作,降低了成本,使得公司成為獲利比極高的企業。圖為總經理傅尚揚正於新辦公室掛上新招牌。
資訊大盤商
二○○○年年初網路事業全盛時期,國內電子報較具規模的發行平台有近二十家,但隨著網路經營的衰微,目前萎縮到只剩epaper、智邦生活館、魅力站、喜福網、章魚網、聯合報等五、六家。雖然平台數減少了,但經過幾次的「網路大遷移」,讀者群集中到這些少數「倖存」的平台,業者對市場的掌握也更為集中。
目前電子報發報的經營大多採「平台」的方式,即平台業者與各類發報單位或個人簽約,代為發行。業者只要提供發報機、少數人力、及在平台上的宣傳與行銷,電子報的成本大幅降低,相對地獲利空間大增,而且由於網路充滿想像力的靈活特質,每一個平台都企圖尋求最好的利基,經營模式也不太相同。
以目前國內最大發行平台PC home集團的epaper為例,副理徐士偉表示,epaper是PC home集團中獲利良好的部門。
PC home的電子報共一百五十一種,總發行量超過一千萬份。以電子報內容分類包括有政治財經、教育學習、投資理財、網路購物、生活指南、娛樂嗜好等十幾種。
「目前平台主要的收入來源分成廣告、商業電子報、與有料電子報三種,」徐士偉表示,為了達到分眾經營的效果,平台自己將電子報類型粗分成女性精選、IT產業、政經學習、娛樂休閒、數位學習等五大類,便於讓廣告主選擇類型刊登廣告,平台也可以依此經營社群。
除了傳統的廣告收入,商業電子報和有料電子報可說是電子報平台的一項革命。
商業電子報由發行的公司企業付費,如雄獅旅遊e番報由雄獅旅遊製作,PC home平台代為發行、宣傳。
有料電子報則由訂閱者付費,多以語言學習、產業資訊、理財投資、個人專欄的性質為主。PC home去年三月推出後,至今年三月,共有三十一種,訂閱數已達到三萬戶,而以穩定成長的幅度來看,今年底至少可達到五萬戶。以每份一百五十元至二千五百元不等的價錢計算,PC home電子報平台今年在有料電子報的營業額至少可達到兩千萬元以上。

智邦生活館的電子報平台,由統籌編輯胡子平(左)與執行企劃編輯吳沛毅(右)兩人撐起,人事成本降到最低。
形象辦報
另一個目前發行有一百二十七種電子報的大型平台「智邦生活館」,由於它本身附屬於智邦科技,具有形象包裝的考量,在電子報的經營上顯得保守許多。
負責電子報業務的統籌編輯胡子平就表示,智邦生活館目前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廣告,今年預估將有一千兩百萬的收入,雖然離打平成本還有一段距離,但智邦生活館仍暫時不考慮向讀者收費。
「讀者付費的習慣尚未建立,貿然實施很可能會流失訂戶,許多個人發報者基於這樣的考量,也多沒有收費的意願,」胡子平說,由發報者付費的模式比較可行。他認為,由企業製作、付費發行的電子報難免會有廣告化的現象,但與其半遮半掩,還不如加以規劃,配合一些對讀者有利的活動,對於發報者與訂戶反而是雙贏。
目前智邦生活網所提供的企業、團體報有三十幾種,其餘九十幾種為個人報。為維持一定的水準,智邦在個人報的把關上十分嚴格,發報者必須提出完整規劃、作品,經過審查通過才能發報。智邦生活館自己也生產直營電子報:「每週文摘」與「樂音生活」兩種,為訂戶篩選好文章,也幫報主宣傳。
「電子報的經營不一定要獨立出來,目前我們正試著推出『付費信箱』,」胡子平表示,付費信箱分成三種價錢不等的等級,供個人、社群、企業使用,使用者可以發行自己的電子報。「我們走的是出租平台的概念,」胡子平說。
辦報魅力大
相較於大型網站兼營的電子報平台嚴格把關電子報品質,一九九九年十月國內第一家成立的商業電子報平台「魅力站」則幾乎來者不拒。
「魅力站」緊抓住現代人的發表慾,不做任何設限,吸引大量辦報者前來,成為目前國內電子報種類最多的平台。目前為止,該站所發行電子報的種類已高達兩萬四千多種,多為個人電子報,內容則以個人心情日記為大宗。
「個人電子報包羅萬象,你很難想像各類奇奇怪怪的內容都有基本訂戶,」魅力站所屬「網研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尚揚指出,目前魅力站甚至吸引了一百多位大陸網友前來辦報,而其中專門駁斥「台獨」的電子報,居然也有基本的上百份訂戶。
「魅力站也和其他業者一樣經歷過暴起暴落的網路經營風暴,但在精簡各項人事開銷、訂戶不斷成長的情況下,今年預計將有超過五百萬的獲利,」傅尚揚說,他們的正式員工只有五位,可以說是獲利比極高的企業。
魅力站大部分的獲利來源是廣告與企業電子報主。廣告直接來自網路廣告公司,廣告會由他們直接下包,所以網研也不必另設業務部門。企業付款的部分則分為購買發報程式與承租平台兩種。
知識創業
魅力站是技術人員自行創業的典型,而平台上的眾多發報者,也是看上電子報深遠的影響力,紛紛以發報累積人氣,展開「知識創業」。如同時在PC home及智邦生活網發報的美食文學作家葉怡蘭,目前個人的美食電子報「Yilan美食生活玩家」擁有五萬多名的訂戶,已經超過許多平面媒體的銷量,葉怡蘭也因此樹立了個人在消費評論界的影響力。
聯合報系旗下的「喜福網」就看上個人創業的賣點,將自己定位為「個人創業入口網站」,號召醫生、專業經理人、藝術家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前來辦報,走的也就是平台與個人辦報者雙贏的「知識產業」這條路。
然而不管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經營,目前國內各大電子報平台最大的收入來源仍為「廣告」。為了平衡損益,國內電子報平台從去年中吹起一股閱讀者付費的風潮。率先提倡付費電子報的當屬PC home集團的epaper。
「有料」電子報
網路收費是去年網路業所掀起的一場革命,推廣到電子報上卻面臨種種複雜的考驗。首先是如何克服轉寄、收費等技術問題;其二是找出什麼樣的電子報才具「賣相」;再者,辦報人願不願意因為微薄的訂閱收入放棄原先所累積的廣泛大眾也是個問題。
PC home目前擁有三十一種稱為「有料電子報」的收費報,副理徐士偉坦承,若是要加上防轉寄、轉貼的功能,將不敷成本,所以各種加值措施,如圖片、折扣券等,都是鼓勵訂閱的方式。
「收費電子報必須具有獨特性與被需求性,如果太容易找到類似的免費報、內容對讀者也可有可無,將很難達到收費的號召力,」徐士偉表示,目前 PC home收費電子報訂閱狀況最好的是語言學習與產業報,擁有最多的訂閱戶的是iThome電腦報,約有一萬個訂戶。他說,目前即使專業的語言收費報,企業自己架設網站的效果都還是沒有由平台行銷來的好。
然而PC home總共三萬份的收費訂戶數對照一千萬份的電子報發行總量,還是九牛一毫,讓人難以看好這個市場。魅力站的傅尚揚卻十足樂觀,他表示,電子報本來就是分眾的,不必期待各個單獨的電子報能達到多麼驚人的數量,但以目前各家電子報經營的人事精簡狀況來看,只要付費報達到總量的一成,獲利仍十分可觀。
「如魅力站目前最受歡迎的『某周刊』,報主以個人獨特的方式將八卦娛樂新聞加以列表統計整理,訂戶目前雖只有一百多人,但忠誠度高,數量也正穩定成長,」傅尚揚指出電子報業者若不躁進,長期來看,收費仍有大幅成長空間。
虛實合一
然而,遠水救不了近火,電子報當下的利基何在?
曾經是國內最大新聞電子報的「中時電子報」在歷經快速擴張的成本收益失衡後,目前採多元發展的方式增加營收。
「中時電子報目前所採的方式是將多份電子報整合向會員寄出,雖然不向會員收費,但利基在每個會員所隱含的『垂直深度』電子商務,」中時電子報營運長張志弘表示,與廠商合作,將電子報平台視為一個大型的購物中心,綜合性的經營,不但新聞電子報得以維持,新聞電子報的專業品牌對於消費者也有信譽性的吸引力。
同為新聞媒體複合經營的iThome電腦報,則採逆向操作,從網路到平面,採「虛實合一」的方式找出當下的利基。
iThome電腦報原名PC home電腦報,創刊於一九九七年,以IT產業資訊為主,是一份採用免費訂閱的「原生報」,記者人數最多時高達十二人。然而受到網路泡沫化、PC home另一份原生大報「明日報」結束的影響,集團改變iThome的經營策略,於去年六月起展開一波結構調整,改戰平面市場,周刊式的iThome電腦報並於二○○一年九月底創刊。
「許多人會覺得我們在走回頭路,網路就是擁有比平面成本低的特色,大家才紛紛投入,怎麼現在改走成本更高的路?」iThome電腦報社長何琦瑜解釋,雖然網路擁有廣大的想像空間,但目前虛擬市場尚未成熟是不爭的事實。
「一般的廣告客戶仍比較相信平面的廣告效果,AE在進行廣告業務遊說時,以平面方式向客戶解說,也較容易被理解,」何琦瑜說,其實內容的生產仍是同一批記者,只是將網路編輯人員換一批新的平面工作者。如此雖增加了印刷費用,卻得到更大的廣告收益,iThome電腦報財務頓時達到平衡。網路與平面人力一比三的比例,讓iThome電腦報達到最好的狀況,而網路平台因為平面的效果得到認可,也接收了原先的網路社群,達到平面、網路通吃的優點。目前iThome電腦報的電子報付費訂戶近一萬,平面則為三萬。
台灣經驗
從大型平台的出現到新聞電子報的複合經營,都是國外從未見過的特殊「台灣經驗」。「目前只有日本的手機i-mode平台擁有類似台灣電子報平台的多樣性內容與經營,」PC home集團行銷處公關副理曾薰儀說。
電子報平台這項特殊的經驗目前也開始輸出。魅力站從去年起就在大陸地區以境外架設的方式陸續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設立平台,大西北地區的重鎮西安將是下一站。
「大陸目前的狀況與二○○○年的台灣類似,是初步發展期,如北京的魅力站才剛成立一年就有三千多種電子報,」傅尚揚說,漸漸累積人氣後,在今天台灣網路氣候不佳的情況下電子報平台都能生存,未來大陸地區的網路人口將更看好。
網路的概念隨時在翻新,或許電子報未能立即地為網路事業帶來驚人的營收,但它卻指出無窮的可能性,讓人對網路事業的未來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