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秋風送爽。如果有機會站在小山坡上眺望一片金光浮動、疏疏朗朗的金針田,你便明白了它為什麼叫做「忘憂草」。
金針原名萱草,它的花莖細直,突出於低矮的葉叢;每當清風徐來,金黃耀眼的花朵便如浪輕擺,足教賞花人神清氣爽。

農人在田裏忙著採收金針,可無暇欣賞眼前的大黃花。(張良綱)
「焉得諼草」,解我煩憂
三千多年前,中國北方一位少婦終日想念出外征戰的丈夫;她飽受相思之苦,不禁嘆息:「在那裡能夠找到諼草,以解除我的煩憂啊!」
詩經「伯兮」中的諼草,也就是自來文人墨客引以消憂解愁的「忘憂草」、「療愁花」——萱草。
萱草除了花型清雅,賞之忘憂,它的花蕾可食,滋味鮮脆甘美,根據歷代醫典,以花入藥,還能食之消愁。
採食金針,一般人喜歡吃它含苞未放、呈細長針狀的花蕾。金針之名也是由此而來。
據說古人尤愛野生的山萱。他們把採來的野萱花清洗乾淨,用滾水燙過榨去水分,再和以醋、甘草、白糖霜,和麻油、薑末等涼拌,據說顏色鮮黃不變,且又脆嫩不爛。野萱還有淡淡的香氣,其風味遠勝家萱。

台北汐止農會的家政班婦女將當天採收的鮮金針包裝好,以便送到市場運銷。(張良綱)
金針「宜男」,可食可賞
我國宋代醫藥大典「本草綱目」對金針的效用有詳細的記載:金針的花氣味甘、涼、無毒,可以降火氣、治濕熱;根部則利尿、通腸胃,治內痔出血。由此看來,金針果有通腸消火之效,忘憂之說,也算不無根據。
再從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李錦楓表示,金針的含水量達百分之九十以上,且富含鈣、鎂、磷、鉀等礦物質及維生素C,倒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蔬菜。
金針另有一個別名:宜男,古時相傳孕婦時常佩戴或食用金針花,便會生兒子。明朝時,連皇宮內也遍植金針,只為「太平天子要宜男」。此說雖無根據,但不難想像金針花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

金針加工過程中的熱風乾燥。(張良綱)
三百年前渡台來
大約三百年前,金針才隨著拓荒的祖先從大陸華南地區渡海來台。早期的種植以自給自足為主。
比起稻作,金針算是低勞力作物。它的繁殖力很快,通常採分株法栽培,將叢生的金針苗分出,修剪後種植,第二年就能採收。成長期間也不需大量施肥和噴灑農藥;加上金針是多年生的宿根植物,種植一次可存活十年以上,不必每年重新更植,對目前勞力不足的農業來說,是相當適宜的經濟作物。
近年來,政府為鼓勵稻田轉作,特別輔導農民種植金針,並積極規畫專業種植區。
金針的適應性極強,幾乎任何土壤均可種植。但根據研究,因日照和溫度等因素影響,海拔八百到一千公尺左右山區的金針產量最穩定。所以台灣大規模的經濟栽培區主要分佈在中、東部坡地,目前種植總面積約一千公頃,其中又以台東太麻里、花蓮玉里及嘉義梅山為主要產區。

金針花——萱草,亮麗優雅,是中國的母親花。(王煒昶攝)(王煒昶攝)
莫作「明日黃花」
每年夏末秋初八、九月間,是金針的採收期。男女老幼胸前掛個布袋,穿梭在遍野青翠嫩黃的金針田裡,埋首摘花,煞是好看。
但採花人可不輕鬆。
雖然金針花梗嫩脆易折,採摘並不費力,但是,採金針必須起個大早,在清晨四、五點開始,趕在中午以前完成。據當地人表示,愈早採的金針品質愈好;過了中午,針蕊吸足陽光,花朵較大,烘焙出的成品顏色較暗,價錢也因此低了。到金針旺收期,針農往往黎明即起,全家出動,或採、或清理,忙得不可開交。
再者,金針必須趁花蕾成熟卻尚含葩未放前就摘下。通常一枝花莖頂端分雙叉,每一叉枝平均有七到十蕾,每日結一蕾,次第成熟,如果今天不採,明天就開成一朵大黃花啦。採收的人非得眼明手快,這種工作還無法由機器代勞。
所幸這個時節,天氣已逐漸轉涼,秋風颯爽,偶爾抬頭,總有幾朵「漏網」的大黃花可以欣賞。

金針湯鮮美爽口,更兼清涼退火之效。(張良綱)
新鮮、乾貨兩相宜
採收後的金針,一部分直接包裝,當作新鮮蔬菜,運到市場銷售。主婦買回家,清洗乾淨即可下鍋。清炒、煮湯、涼拌均宜。然東部山區運輸不便,鮮針也不耐貯存,因此大部分的金針都加工製成乾貨。
傳統的金針加工模式有三個主要步驟:殺菁、燻硫和乾燥。
把新鮮的金針平鋪在擔架網上,送入蒸氣室內燻蒸約廿分鐘,稱為殺菁。這道手續的目的在使花苞中的酵素失去活性,並柔軟蕾苞組織,使花蕾能收縮成針形,也兼具了清洗及去除金針表層臘質的功用。
殺菁後,要把金針乾燥到含水量僅剩百分之廿。由於熱風烘焙的成本較高,因此對一些「日頭足」的金針專業區來說,太陽是免費的資源。到了金針採收期,家家戶戶門口都搭起竹架子,一攤連著一攤的金針綿延十幾公尺,往往地面還不夠用,便鋪到屋頂上,看起來就像一座座金山銀倉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台東太麻里的「曬金針」還因此勝景遠近馳名。
燻硫是把金針移至密閉室內,然後燃燒硫磺產生二氧化硫附著在金針上,以防腐、防蛀及防止褐變,使金針可久貯和維持原色。
最後再完全乾燥,就成了我們在市面上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的乾金針。
色澤鮮豔?小心!
乾金針貯存方便,滋味也不遜於新鮮金針,一直深受主婦們喜愛。燉雞湯、排骨湯,放一把金針,菜色活潑,而金針爽口、湯也不油膩。在宴席上常用金針來綁酸菜、竹筍、粉腸和上肉。夜市、路邊攤更是二、卅元就吃得到一大碗金針瘦肉湯。
乾金針的應用範圍雖然很廣,但是食品專家仍不免對金針的加工過程和添加物有所懷疑。
事實上,這種加工方式確有其缺點。
通常大面積種植金針的農戶都是自行加工,然各農戶的加工設備、進行時間和使用化學藥劑的分量卻沒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以致做出來的金針品質相差相當懸殊。
「有的農民為了使乾金針的色澤更鮮豔,以吸引顧客,甚至增加硫磺的用量,和燻硫的時間」,屏東農專教授鄧德豐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這使得乾金針上的二氧化硫殘餘量遠超過國家食品規定標準。
食前宜先浸泡
為了保障國人健康,又避免損及農民利益,如何改進金針的加工方式,成了專家們努力解決的問題。
民國七十四年,鄧德豐嘗試將新鮮金針直接浸漬在亞硫酸氫鈉水溶液中,然後撈起乾燥。他發現這種方法不但可經由調配亞硫酸氫鈉水溶液的比例,來控制二氧化硫的殘存量,也節省了不少的勞力和加工成本。不過,這種方式製成的乾金針,色澤較差。
「這也提供了消費者一個選購金針的方法」,鄧德豐說明,正常加工的乾金針是自然的橙黃或微褐色,因此他建議消費者購買時,最好眼到、鼻到,不要買顏色過於紅橙,和有刺鼻藥味的金針。
「乾金針在煮食前最好能充分清洗」,台東農業改良場場長陳榮五則表示二氧化硫是可溶於水的物質,只要仔細清洗,大部分可以去除。
當然,最安全還是儘量食用新鮮的金針。
近年來台北的三峽、汐止和新店試種金針都已成功,且從去年起上市,北部居民也能吃到新鮮美味的金針了。
汐止農會家政指導員林雪芸透露了處理新鮮金針的小秘訣:把金針苞蕾內黑色的種子和最長的那根雌蕊摘掉,煮出的金針較不會變色。
是忘憂草,也是母親花
金針除了苞可食用、根可入藥外,它類似紡綞形的塊根,會在地下相互盤結糾纏,抓緊泥土,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因此農家常在菜園邊、田埂上種幾行做圍籬,也在無意間點綴了田園景色。
而它鮮豔的花色,類似百合的優美花型,更在園藝界獨樹一幟。
「早在康乃馨之前,金針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永川解釋,古代遊子離家前,會在母親居住的堂屋附近種幾叢萱草,期使母親能略減思子之愁。然而,每當春、秋時節,在外的遊子,看到隨處盛開的萱草花,就想起自己手植的花草,而深悔遠遊,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後人還以「萱堂」來代稱母親。
千紅萬紫賞金針
金針花的原生花色只有橙黃和黃色,在歐美,經過園藝家的育種改良,目前除了藍色和純黑色,幾乎所有的花色均已培育成功。而花型也由單瓣孕育出重瓣,成為鋪砌花壇的理想植物,也是插花、盆栽常用的素材。
近年來,台東農業改良場也已經引種成功五個品系,分別命名為千鶴、紅鈴、粉黛、黃玉、紫后,純為觀賞之用。
秋來天氣漸涼,何不選些乾貨,給遠方的遊子寄上;異地他鄉,燉碗小盅金針排骨,飽啖之餘,也能暢曰:何以解憂,唯有「金針」也!明年母親節,更別忘了折支萱草謝親恩——甚或栽植幾株,期待來年輕風搖曳下的一片忘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