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沙塵暴餘威猶存,北京霧濛濛的天空中,柳絮翻飛。為了「申奧」(申辦奧運),長安大街上妝點得一片璀璨。號稱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中國「首都經濟」,一旦啟動,會有怎樣的爆發力?而北京經濟力提升,加上台商的兩岸佈局,對台灣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八○年代看深圳,九○年代看浦東,新世紀看中關村!」北京在人們心目中,一向是出文人學士與皇親貴戚的地方,然而跨入二十一世紀,北京從高高在上的士大夫階級落實下來,開始發展企業,力圖把知識化為利潤。

中關村海淀園的「鎮園之寶」首推北大和清大,有「半國英才」之譽的清華大學,更是中關村各家企業CEO的搖籃。圖為北大校園一景。
古都裡的金頭腦
在北京市郊,和清華、北大毗鄰的中關村海淀園區,從十年前的「電子一條街」起家,目前已和廣東深圳、上海浦東、陝西西安並稱中國「四大矽谷」。當多數台商正瞄準大上海、準備在長江三角洲設廠之際,中關村卻已擁有最多的外商行銷總部與研發中心,奠定了「首都經濟」的基調。
電子工程出身,早在六○年代就搞半導體研究的北京市政府台辦主任鄧培德,對北京在中國產業發展中的定位看得很清楚。
「北京的優勢,就在學術強、人才多,可以做為創新和研發的基地,」鄧培德指出,僅僅中關村海淀園區,就擁有五十六所大專院校,其中二十三所屬於國家級「重點大學」,每年有一萬三千多名研究生進入職場,比全台灣還多出一倍;每年產出的博士更高達二千六百名,源源不斷地為企業提供高素質人力。
大學之外,海淀園還擁有以中科院為代表的二百多所研究機構,科技人員三十七萬多人,每年以七、八千件的國家專利申請件數,高居中國第一。為了發揮學術「金頭腦」的利用價值,北京市常舉辦各種科技交易會,每年技術市場合同可以達到二萬多項,交易金額在八十億人民幣(合台幣三百二十億元)以上。

曾獲得中華民國傑出經理人的北京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認為,今天台商有能力來中國培養人才、提升產業水準,是非常有意義的。
明日之星──環渤海地區
北京人才多,規矩也多,曾被擅長走後門的台商視為畏途。不過,最近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發現整體而言,以北京為首,旁及大連、天津、青島等地的「環渤海地區」,已被台商視為「投資風險最低」的地區。對照廣東深圳、東莞等地的治安惡化、投資糾紛頻傳,北京的一板一眼反倒成了一種保障。
「等『開發大西北』的政策進一步落實後,北京到西安可以一路暢通,」鄧培德預測,一旦俄國和東歐地區也發展起來,和中國大西北連成一脈,東西呼應,不出五到十年,「環渤海地區,會取代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成為台商最熱門的聚集點!」
北京招商起步晚,出手的優惠措施自然得更慷慨。以北京大力爭取的晶圓廠來說,北京市長劉淇曾宣布,來北京設IC廠,除了國家規定的「二免三減半」租稅優惠外,還可額外享有「零地租」優惠,等公司股票在中國上市、要對財產做評估時,再依當時的地價繳交給北京市政府。如果廠商怕風險的話,北京市政府願以註冊資金的百分之十五做相對投資,以保證「共擔風險」。
為了鼓勵軟體產業發展,中共信息產業部提出了「軟體從業人員免徵個人所得稅」等的政策構想;北京市政府更搶先一步,對軟體產業高階人員的購車、購屋等支出提供「獎勵金」。籠絡人才怪招連連,對以研發為主的北京外資企業又是一項利多。

走在北京街頭,處處可見千年古都欲與新世紀接軌的企圖心。電子賣場和百年老車站,也可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單槍匹馬闖北京
台商在北京,其實由來已久,目前有一千七百多家台商,數量居北京外資排名的第三位,僅次於香港和美國。到位資金有十三億人民幣,居第六位,僅佔百分之四。不過這個數字顯然有低估之嫌,如果把那些從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等地曲折轉進的「隱形台商」通通歸位的話,「台商的投資金額,應該可以達到北京市外資總額的百分之十五,」鄧培德估計。
就產業類型來看,一千七百多家北京台商,絕大多數屬於醫藥、紡織、食品及貿易等傳統工商業,由老闆單槍匹馬來此闖蕩,大型高科技製造業在這裡寥寥可數。探究起來,這裡究竟是北方,冬季大雪冰封,和台商的南國習性不合。再說北京地價及人工成本高,不是製造量產的好地方;而適合在北京落腳的行銷和研發,又偏偏是台商不擅長的。加上外有康柏、微軟、英特爾等國際霸主在此,內有北大方正、清華紫光及聯想電腦等「民族品牌」地頭蛇盤據,台商的生存空間其實並不大。
然而,少數資本雄厚、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科技台商,卻已悄悄搶進京城,在紅色中國的心臟地帶擴張版圖,佈建勢力。

遠見科技的創業元老周至元,早在九三年就長駐北京。正因切入時機早、策略正確,才有今年金遠見產品在中國大賣的榮景。
有志一同來研發
從北京首都機場出關,沿北四環快速道路一路駛往中關村海淀園區的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威盛情,中國芯」的大型看板沿路相迎,明痋B宏眭榮cer招牌也不時映入眼簾。
兩年前才來北京設立公司的威盛電子,正是被這裡的人才和市場吸引過來的。威盛的北京研發部門一年前開始運作,初期(兩年內)的目標是招募二百五十位研發人才,做扎根的基礎訓練,未來希望能在中國建立一個二千人的研發團隊,和英特爾的北京研究院一拚長短。
不過,運作一年,北京威盛目前的研究人員只有五、六十人。威盛中國區行政長徐滔指出,由於歐美企業的中國總部大多設在北京,排擠作用下,台商招募人才相對困難許多。尤其北京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流行「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美國」,供給量並沒有預期中那麼大。好在經過一年的探路,徐滔對北京的人才市場已經瞭若指掌,像是哪些名教授帶什麼學生、做什麼研究計畫等,及早從校園著手,勝算比較大。
九三年就長駐北京的金遠見電腦技術公司總經理周至元,在北京「獵人頭」的經驗更豐富。他解釋,台灣資訊人才雖不算少,但一大半都被台積電、聯電等晶圓廠「吸」走,像遠見科技這種生產電子辭典、需要大量程式設計師的公司,只好向外尋求資源。而放眼全球,擁有最多軟體人才的,除了印度班加羅爾外,就屬中國北京了。

五一勞動節長假,全中國上億民眾也來個南北互遊、東西「換訪」。紫禁城裡萬頭鑽動,支持北京「申奧」的簽名運動引來了許多迴響。
京台最佳拍檔
周至元來得早,印象中,九○年代初期,北京可說一片蕭條,不僅國際廠商蹤跡罕見,就連北大、清大校園裡也嗅不到什麼高科技氛圍。一位一九八○年代晚期從清華畢業的員工說,學校電腦不夠,大學五年上機時數總共只有一百小時,學生在紙上寫程式,老師則用眼睛判定是否「跑得出來」。見到周至元從台灣帶去的尋常電腦書籍,這位員工高興得當寶貝。
當時周至元就覺得,大陸空有人才卻沒錢、沒資訊、沒經驗;台灣則恰恰相反,「這樣的互補真是太完美了!」不久周至元就找來不少數理基礎一流的人才,從頭訓練起。
周至元進一步指出,以前大陸重兩端,在頂端的,是少數為國防需要而大力栽培的「尖子」,其下則是數量龐大的底層勞工,中級技術人才很缺乏,近幾年大陸政策才開始反轉,大量培養企業所需的中高級人才。
九五年時,全中國一年錄取八十萬大學生,去年躍升為一百二十萬人,碩士的供給量也大增,因此外商雖然紛紛搶進,但人力成本應可控制在合理的價位上。目前北京外資企業研發人員一個月薪資約五千元人民幣(合台幣兩萬多元),不到台灣的一半。
人才多,無奈錄用的管道並不暢通。依照國家規定,從各省市考進北京的外地學生,畢業後必須返回原籍,除了國營企業以外,一般企業很難進用不具北京戶口的職工。北京戶口的黑市價格一度飆漲到十萬元人民幣上下,可以想見是如何奇貨可居了。
「來應聘的,絕大部分都是這種外地生,他們會問:『能不能解決戶口問題?』一聽不行,掉頭就走。」遠見科技和其他企業一樣,眼睜睜看著這些優秀人才過門不入,只好退而求其次,雇用從國營事業跳槽出來的員工。但在國營事業待過後,總難免沾染上「大鍋飯」的習氣,造成不少困擾。
去年開始,北京開放六十四家企業,允許他們為旗下員工申請北京戶口。這些企業大部分是方正、聯想等中國民營企業,遠見科技是唯一的台商。得此「殊榮」,可以盡納天下英才,多年的困擾終於可望解決。

負責延攬北京研發人才的威盛電子中國區行政長徐滔認為,兩岸人才競技,台灣應該還有幾年的領先優勢。
開放大陸人才來台?
同樣在十年前就勇闖北京的工業用電腦龍頭研華公司總經理何春盛指出,北京工程師素質之高,真的不輸台灣。對這些高科技人才,傳統台商軍事化管理派不上用場,連用錢當作誘因都不見得有效。「你要尊重員工,和他們談文化、談願景、談生涯規劃,」曾獲得國內十大傑出經理獎的何春盛觀察。
北京人才資質一流,只是許多方面還是必須仰賴台灣的資深主管「帶」著。可惜目前政府只開放大陸科技人才來台受訓一個月,時間太短,對廠商助益不大。
周至元指出,大陸雖已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然而員工對資本主義的精神總是隔了一層,難以體會。直到現在,北京員工下班時間一到就準時走人,誰不走,誰就可能被譏為「資方的走狗」。
「如果能讓北京員工來台一年,見識一下台灣科技園區挑燈夜戰、二十四小時待命的拚勁,應該對提振績效大有幫助,」周至元表示。
北京和台北,是兩岸人才競技場的縮影。威盛中國區執行長徐滔認為,台灣應該還有三到五年的領先期,因為台灣資深研究員多,商品化經驗老到,而且資訊流通快速、國際交流多,這些都是長期累積而來的。
再說,研發人才最需要天馬行空的創意,而創意來自多元、自由的氛圍。可是目前大陸仍是一黨專政,小至新聞與電影,大至政治與宗教,一切都在政府的嚴密監控下,北京的政治氣氛尤其緊縮。在這種情況下,創意如何能生根勃發?
徐滔預估,再過幾年,當大陸留學生大量回流,帶回最先進的技術和人脈來創業時,對台商才會形成真正的威脅。為了讓大陸菁英替自己賺錢,台灣的普訊科技及美商中經合等創投公司,在去年五月「京台科交會」時,成立了「中華普訊創投基金」,以中關村的新企業為投資標的。鑑於北京的創業育成風氣盛行,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押對寶,孵育出像北大方正與清華紫光那樣會下金蛋的母雞。

以「亞洲的英特爾」為目標的威盛電子,近年來積極搶進中國,「威盛情,中國芯」已逐漸在北京打響了名號。
橫掃真空市場
北京吸引台商的,除了人才,就是市場。因為來得早,深耕已久,研華和遠見在市場開拓上都頗有斬獲。以遠見來說,九五年時,遠見看到當時大陸的電子辭典只有千元人民幣以上的高價進口貨,低階小型電子辭典市場則是一片真空,於是遠見率先推出售價在三百元人民幣以下、功能可達高階產品八成的低階電子辭典「文曲星」。這種低價市場策略果然奏效,去年文曲星在大陸賣出三百萬台,是台灣的六倍多,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高達五成以上。
無獨有偶,威盛電子也正企圖以低價個人電腦市場為切入點,將威盛的新產品C3中央處理器(CPU)推進大陸。
三十來歲,還是一副娃娃臉的威盛亞太區市場行銷總監鄭永健分析,這幾年大陸「科教興國」政策風風火火地推展,預估光是為全國中小學添購電腦設備,一年就有二、三百萬台的電腦需求量。可是教育單位經費不足,「價格」勢必是很重要的考量點;而電腦組件中最昂貴的首推處理器,威盛的C3處理器以低價而性能穩定為訴求,展望不錯。
價格戰之外,威盛也不忘訴諸民族感情。威盛的「中國芯」口號已在北京打響,何況威盛的確是華人企業中唯一能製造中央處理器的,這「中國芯」三字當之無愧。
「中國資訊業,不論軟硬體的生產或是市場規模,都已經躋身全球前三名,為什麼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卻卡在外國廠商手中?」這種論調,加上中國正在大力推行「民族品牌」,兩者是否能夠一拍即合尚未可知,然而「亞洲英特爾」威盛和正牌英特爾在北京的交手卻已近乎白熱化,成為資訊界的一大年度好戲。

市場經濟中國快速崛起,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懸殊。圖為騎著三輪板車的清潔工頂著烈日奔波。
冷灶慢燒獲利長
從北京行銷全中國,兩岸市場的差異格外明顯。
周至元指出,遠見的電子辭典,在台灣稱「哈電族」,著重的是流行感,產品必須不斷翻新,以適應台灣淺碟型經濟的特色。但大陸的「文曲星」市場就不同了,四、五年前的老產品,到現在還能維持一年十來萬台的銷量。
「大陸市場縱深很深、腹地很大,」周至元形容,好比一大缸水,要慢慢燒才會熱;一旦熱起來,就不容易冷掉。再說,這麼大的市場,資訊卻相對不足,而偏遠一點的賣場,根本湊不齊各種品牌的產品,消費者在無法眼見為真的情況下,特別依賴口碑。口碑好,招牌亮,是金遠見「文曲星」的致勝秘訣。
當然,大陸是個誘人的大市場,然而身在政治尺度抓得最緊的北京,周至元也沒忘記要處處小心。他指出,電子辭典中含有各種資訊,小至每一個單詞的解釋、大到歷史年表及世界大事紀,舉凡可能觸動政治敏感神經的內容,都有專人再三斟酌,為兩岸三地量身定做不同的軟體版本,這也幸虧北京軟體人力充足,才有辦法做到。據說就有台商栽在這上面,被大陸政府列為拒絕往來戶。
互補而非取代
北京人才多、中國市場大,終有一天會取代台北,成為台商企業集團的中心嗎?尤其像威盛這樣國寶級的IC設計廠,一旦將重心轉移大陸,又會在台灣引發什麼連動影響?
「其實不必擔心,」鄭永健指出,他從九三年進入威盛新店總部服務以來,眼看著威盛從不到百人的小公司,一直到今天的一千五百人,在國內擴張的腳步始終未曾稍歇。「不管是任何組織,腦袋永遠跟著決策者走,」鄭永健認為,只要決策者「家在台灣」,研發重心也一定會留在這裡。
為了因應集團的快速成長,威盛必須善用各方資源。這兩年威盛在美國併購了兩家CPU廠及繪圖晶片大廠S3後,就地在美國成立了這方面的研發中心,至於台灣,仍是利基產品──系統晶片組──的大本營,未來北京基地則以新開發的通信及繪圖晶片為主。台、中、美三足鼎立,只有互相支援的問題,沒有彼此取代的威脅。
當然,長遠來看,當眾多IC設計公司如英特爾、揚智等都在北京設立灘頭堡後,晶圓廠為了就近爭逐訂單,赴大陸設廠只是遲早的事。但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八吋晶圓已經沒有什麼技術可守,不妨丟到大陸去。至於仍屬於台灣獨門利基的十二吋晶圓,自然會留在國內,」鄭永健認為,台商的心永遠是向著台灣的,讓台商現在去從容佈局,獲利後再回饋台灣,總比競爭力江河日下後倉皇出走、甚至關廠歇業要好。
回首台商在大陸的奮鬥軌跡,從深圳「三來一補」的外銷加工,到蘇州的高科技生產基地,台商一路揮軍北上,終於要進入北京,和全球企業一爭短長。這是一場高規格人才競技,台商能不能跳脫代工製造的老格局,就看北京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