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武術與西洋拳擊、日本空手道一樣,原是自衛防身的功夫,嬗衍發展至今,因年代久遠,典籍失散,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太極拳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種國術,由於拳法和緩、順應生理,人人可練,是很好的健身運動。此外,它也有養性與自衛的功能,因此普遍受到習武人士的重視和喜愛。
每天清晨,國內各地的公園、校園、運動場或其他空曠場所,都可看到成群打太極拳的人,在清冽的空氣中,緩緩比劃出各種手足動作。那種氣定神閒、動靜得宜的神態,恍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近年來,中國功夫風行於世,其中以太極拳最為盛行。除因太極拳易於習練外,更得歸功於許多有心人士的提倡。

中圖:太極拳的第一招「太極起勢」。(楊永山)
太極拳非成於一朝一夕
太極拳和其他中國功夫一樣,是一種淵遠流長的武術。它創於何時?為何人所創?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唐朝許宣平、李道子所創;有人則認為是宋朝張三豐根據道家導引術及易經精義而創……。
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雲樵認為,太極拳的考證,宜根據史籍記載,不可妄加附會,以訛傳訛。它是門精奧的武術,不可能成於一朝一夕,或創自一人之手,應是歷代遞嬗、演變而成的。

國術大師劉雲樵,向弟子示範八法中「採」及「」的動作。(楊永山)
武術起源可遠溯至黃帝時
他指出,照歷史記載推斷,中國武術的起源可追溯至五千年前,黃帝大敗蚩尤於涿鹿,當時各部族及往後各朝代為了捍衛疆土,都重用武將。武將除要研習各種陣法及用兵之道外,也得精於刀、劍、拳……等,以訓練士兵。
這些刀、劍、拳等法,經一代代「去蕪存菁」,流傳下來的便成為各門武術。因此,古代武功秘笈所記載的武術,包括各種陣法及兵法,與現今專指招式的武術並不相同。
關於武術的演變情形,直到宋朝才有記載。宋太祖趙匡胤精通各種武術,開國後為防止叛變,除「杯酒釋兵權」外,更廣收天下武功秘笈,封藏在少林寺。
後人推測:宋太祖雖然害怕叛變,但還沒有秦始皇「焚書」的「魄力」,捨不得毀掉天下武術秘笈;但又怕落入他人之手,故藏禁在少林寺。而所以選擇少林寺,是因彼係甚得時人崇敬的佛門淨地,一般人不敢隨便騷擾。不過後來宋太宗為訓練軍隊,又將秘笈取出。

上圖:太極拳的招式——如封似閉。(楊永山)
返鄉武官將武術帶入民間
劉雲樵表示,太極拳的前身為太祖長拳卅二勢,當時也在封藏之列。太極長拳是由歷代拳術的高明招式組合、演變而來,何時改稱太極拳,已不可考。如今只知最早一篇有關太極拳的文章,是清初王宗岳所作的「太極拳論」。
武術原為征戰之用,武官告老還鄉後,武術也隨之流入民間,但並不普遍。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活清苦,一般人沒有閒錢請武師、也沒有閒暇練武,況且練武會消耗大量體能,需要豐富的食物補充營養,所以練武者多限於富豪之家。
太祖長拳傳至明代,武將戚繼光曾加以改良,用來訓練士兵。明末武官陳王庭告老返鄉後,又融合其他拳法加以改良,並傳授子孫。傳至陳長興時,因為功夫紮實,道德修養好,聲名遠播,人稱「牌位陳」。陳家後代子孫一路傳承下來的拳法,稱為「陳家太極」,簡稱「陳太極」。

右圖:「八法」是太極拳的八種手法,圖為其中之一,稱為「靠」。(楊永山)
太極拳普及,楊澄甫厥功至偉
陳太極原不傳外人,陳長興也只傳家族中人。楊露禪為陳家長工,暗中窺看陳長興教拳,私自苦練,因領悟力強,身手甚為了得。後被陳長興發覺,陳很欣賞他的武術天分及苦學的心志,破例收他為徒。
陳太極的招式和其他拳一樣剛猛,攻擊性也強,是傳統太極拳的打法,又稱「武太極」。
楊露禪將陳太極剛性減弱,傳至其孫楊澄甫時,正值民初,外國槍砲傳入中國,武術不再是打仗的憑恃,轉為健身之用。且楊澄甫有感於學太極拳很苦,為了使它易學,乃捨棄高腿、蹦、跳等較難的動作,改走柔緩路線。由楊露禪傳承下來的太極拳,世稱「楊太極」,又稱「文太極」。

陳太極」所特有的招式。圖1.為「鋪地錦」,。(楊永山)
有一套理論流傳至今
後來,太極拳又衍生出許多不同支派,主要是因各習武者的個性及領悟、吸收力不同所致。劉雲樵對於有人堅持某一派才「高明」的說法,不表贊同。他以為,只要練起來合乎拳理即可。
太極拳與其他拳術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有一套理論流傳下來,如太極拳論、太極拳經、十三式行功心解、十三勢總歌、打手歌…等。這些經典多是王宗岳、武禹襄等人,就太極拳原理及習練的體悟所作,是練太極拳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圖2.為「擋頭砲」。(楊永山)
拳理強調「鬆、柔、圓、正」
根據這些記飛,可歸納出太極拳的原理,為「有鬆、柔、圓、正」。其實這也是中國武術共通的原理,不過太極拳和其他拳比起來,防守的招式較多,所以更強調「柔」、「圓」。
除了防守,太極拳也能攻擊,但不講力對力、硬碰硬,而以閃身來化解對方的勁力,又叫「純柔」。閃避時,身體順著對方拳勢,以圓弧形向後轉,就是「圓」。
太極拳在施展前,肌肉和關節都必須放鬆,這就是「鬆」。如此,出拳的一剎那,力量凝聚落實,才有威力。「正」即是穩,打拳時,身體要中正,重心要沉穩。例如,站立時用手推車,怎樣也推不動;如稍微蹲下身子,就容易推得多。

3.為「蹬一腳」。(楊永山)
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柔克剛
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但並非不動,而是「伺時、伺機」才動。雙方對峙時,在沉靜中觀察,找出對方的要害,及制勝的先機,爾後「一舉克敵」。所以「十三式行功心解」上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與孫子兵法中「後發而先至」的道理相同。
太極拳的高明處,就在於「化勁」——閃避對方的拳勢,等來拳落空,勁力已終,又尚未出下一招的當兒,趁機抓準對方身體的重心點或要害,不必用很大的力量,便可制敵。這也就是「太極拳論」婸〞滿u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與「以柔克剛」。
「太極」之名從何而來?
理論思想來自易經
太極拳協會理事長石覺將軍說:「可能是因它的理論思想來自易經。」例如,太極拳經典中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極柔軟,然後極剛強」、「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等,皆是引用易經原理加以發揮。而且稱「掤、捋、擠、按、採、癒B肘、靠」八種手法為「八卦」;「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為「五行」。
拳術原為防身而生,經常練習即具強身功效,但練拳時必須順應生理自然,不能過於勉強。強練只會傷害身體,無法達到武術的境界。就如燒開水,達到100℃後再加熱,溫度不會再升高,徒然損耗水及燃料。
「太極拳柔和、順應生理自然,不強調力道,習練有益無害。」劉雲樵說。
內外功要相互配合
中國武術有內外功之分,內功重在練氣(吐納功夫),利用吸氣、吐氣,推動血液循環,以促進新陳代謝、增進內臟功能,使精力充沛。外功則練筋、骨、肉的外在力氣。
任何拳都須內外兼修,只是偏重程度不同。太極拳和緩、防守性強,較偏重內功,具有健身、治病的功效。加上動作不太激烈,所以許多中、老年人對它「情有獨鍾」。
太極拳在醫療上的功效,已逐漸引起全球重視。雖還未能追究出真正原因,但許多實驗證明,打太極拳對穩定心緒、調和內臟功能,及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很大的幫助。
對慢性病極有療效
現代人生活緊張,加上吃得太好、動得太少,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失眠、腸胃病的人逐漸增多。太極拳對這些慢性文明病有顯著的療效。
「練太極拳能治病,我本身就是一個實例。」曾到海外教授太極拳的鄺允征指出,他年輕時體弱多病,有腳氣、頭痛、胃疾、失眠等症,吃了好幾年藥,都未能治好。後來聽說練功夫可以治病,就拜師習武。先後學過八卦拳、砲拳和刀槍等,身體雖逐漸好轉,但進展極慢。後再經人指點改習太極拳,身體果然迅速康復,各種病症不藥而愈。從此他不間斷地練,至今已有五十年。
練太極拳能變化氣質
太極拳講求「虛、靜、沉、柔」,可變化人的氣質。「虛、靜、沉、柔」指的是,練拳時,必須心無雜念、精神貫注、不妄動火氣。久了以後,自然性情謙和,處事沉穩。
有人誤以為,太極拳是「老人拳」。鄺允征則認為,年輕人更應該學,因它能磨掉年輕人浮躁的脾氣。此外,老年人年歲較大,體力已差,習來頂多用以養生,難臻化境。年輕人習拳,潛能無限,起步較早,成就可能更大。
一般認為,太極拳在今世得以迅速風行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太極拳在輕鬆、安靜、緩慢的狀態中活動全身,不必花很大的氣力,且改良後的招式,簡單易學。
二、只要很小的空間(六步見方)就能練,且不拘室內或室外。
三、不需要對手,獨自一人即可練習。
四、所需時間很短,演練一趟拳約卅分鐘,正好發汗,達到運動目的。
五、不必特別配備(刀、劍等),只要衣著寬鬆即可。
改良太極拳招式
太極拳本是國術的一種,因習練人數遠超過其他項目,因此有國人倡議成立太極拳組織,於民國卅九年設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後改名為「太極拳協會」。
「太極拳因師承不同,門派紛歧,同是楊太極,招式從十五、卅七、五十二……,到二百多式都有,演練一套拳的時間也從數分鐘到一個多小時不等,常使初學者無所適從。要將太極拳推廣為全民運動,先得整理拳式。」太極拳協會石理事長說。
太極拳協會收集了四十多種各派拳譜,經過兩年、七十餘次的研討,整理出「太極拳圖解」一書,由教育部體育司印行。這套拳譜以「楊太極」為主,尤其是楊澄甫的「新架」(有別於楊露禪的「舊架」),只有六十四式。
石理事長表示,過去練太極拳者大都只練右邊招式,「太極拳圖解」則左右均練,期使兩手都可發勁。且濃縮成六十四式之後,易學易記,打一趟只需廿來分鐘。
成立世界總會,推廣太極拳
太極拳協會目前有四十一個分支會,四百一十一處教練場,遍佈全國各地,會員有二萬名左右。為進一步向海外推展,並聯繫世界各地社團,民國六十九年又成立「太極拳世界總會」。
太極拳協會已辦過八期裁判講習班、十期教練講習班,以培植武術人才,每期結業者百餘人;並每年舉辦全國性太極拳比賽;各地分支會也常辦理普及訓練班。石理事長對目前的成績並不滿意,原因是:「太極拳協會是民間團體,經費全是會員繳交的會費,使推廣工作受到限制。」石理事長說。
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
另外,中國國術會之下原有三個太極拳單項委員會,各奉派別。後為集中力量、充分發揮推廣功能,乃於去年七月合併,改組為「中國國術會太極拳委員會」,目前有二千多名會員。
太極拳委員會的推廣方法,和太極拳協會大同小異,也積極培養武術專業人才。
專業人才的培育從去年開始辦理,大專畢業或同等學歷、服完兵役的未婚男性,可報名參加。由委員會委託中華太極館訓練五年,結業後,由太極館留聘為教練,或推薦到有關單位擔任教練工作。
因學習目的、學習者條件不同,太極拳的練法各異。通常一般人只把它當做健身運動,就不必專門拜師,只要參加各地訓練班,學會比劃招式,達到活動筋骨的目的即可。
要想練得專精,得找好老師
若想練到武術境界,就必須找功夫好、明道理的老師指點;而且練時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練太極拳首先須練「站樁」——類似國術中的方步、馬步,以增加腿力,培養定力及內力。站樁依其姿勢可分為「渾元樁」與「川字樁」。
接著練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種步法及各種拳架。練拳時不可貪多,一勢練熟後,再練下一勢。
等全部拳架都練得熟極後,才能練推手和散手。
推手是把架勢一一拆開,予以變化、活用。散手則是選定幾個招法,反覆練習,因「精練方能致用」。
練推手和散手必須有人對招,同時也要練聽勁,以感應對手力道的強弱、攻向,俾能一舉擊退敵方。
「意、氣、力」配合才能到達武術境界
太極拳練到推手、散手,才真正達到靈活運用的武術程度,其間以練散手最難,目前國內沒有幾人能達到此一境界。
太極拳練至此,全身充滿真精、真氣,發出的勁力,能傷人於無形。而欲達此一境地,在於「意、氣、力」的聯合運用,也就是「十三式行功心解」中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力由脊發」。
意即心,就是要專心,精神貫注。氣是呼吸後,儲在丹田(小腹)的元氣。意氣合一才能發揮力量。
意、氣、力的聯合運用,簡言之,就是集中精神,指揮氣的運行和身體的動作。舉例來說,「想打你」是意,「要打你」是氣(理直氣壯),「拳到你身上」則是力的表現。三者須同時配合,瞬間完成,缺一不可。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學不好國術
「太極拳揉合儒家思想、釋家修養和道家精神,是將儒、釋、道三家合一的武術。」劉雲樵說:「這是指結合儒家誠意、正心的修身功夫與濟弱扶傾的入世思想;釋家專一、吃苦的修養;及道家純淨自然的精神。」
「所以太極拳不僅是武術、也是種修養。雖然人人可學,但恐怕只有知識分子才能透徹瞭解它的精深奧妙,並將其精神發揚光大。」他又說。
劉雲樵特別指出,至聖先師孔子隨身佩劍;詩仙李白「擊劍任俠」;理學家王陽明及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雖是文人,也都習武;歷代著名的武將郭子儀、岳飛、戚繼光……等,也能填詞賦詩;這些都是文武合一的例證。
但若過於強調國術的精深,一般人又難免因此裹足不前。因此如何把傳統武術以現代思想闡釋,並配合社會的需要,以發揚光大;破除「練武者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偏見;強調練武不但能健身、防身,更能修身養性、變化氣質;……這些都值得現代習武、練功者努力。太極拳在這方面無疑已有很好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