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的綠色風潮成為九十年代全球新趨勢,台灣消費市場也籠罩在一片綠意中。消費者觸目所見,到處是打著綠色旗幟的商品,只是,這陣綠色風潮究竟能不能使我們的明天欣欣向榮?
打開收音機,廣告辭是,「我們老師說愛護地球,大家來喝××烏龍茶」;走進百貨公司,文具部門特別設有環保專櫃,賣起再生紙品的日記、筆記本,以及原木相框。
對流行趨勢一向敏銳的服飾業,則以綠色系列席捲消費者腰包,台北街頭於是處處可見綠色裝扮的摩登男女,甚至理直氣壯地戴起「綠」帽子來。
名牌服飾紛紛在廣告中保證,百分之百純棉、純羊毛、純自然質材;化妝品藍綠色眼影是「來自陽光海水的自然色調」;連冰棒廣告也強調「很有環保概念喔!」

遵循減量、回收、重覆使用的原則,才不會製造多餘垃圾。(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先環保再消費
關心環保的消費者一陣眼花撩亂,不免興起疑問:買了這些商品,難道能使我們的環境不再惡化下去嗎?
一九八九年出版於英國,被綠色消費奉為經典的「綠色消費者」一書對綠色消費的定義,是消費者由日常生活做起,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這股思潮演變到今日,用比較精簡的語言來說,就是遵守減量、回收和重複使用的「3R」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刺激消費的本身是不是「綠色」行為呢?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負責人方儉表示,地球生態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體系。今天環保問題的起源在於,生產者、消費者非常強,自然分解者的能力不夠。在生態與經濟合而為一的年代,「環境問題可以說完全是經濟問題的投射,文明打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結,很難立刻解開,也不可能一刀剪斷」,他說,所以還是得從源頭解決。
也就是因為環保與經濟的糾結,所以綠色消費同時鼓勵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者在產品製造過程不浪費、不破壞環境資源;消費者以實際行動從事綠色行為,因保護生態理由而選購對環境友善的替代性商品。

為了衛生,產品需要包裝,但過度的二次包裝,不但變成垃圾,多餘花費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綠色市場前景看好
七年前永豐餘推出第一批文化再生紙,結果乏人問津,兩百多噸的貨屯積在倉庫滯銷四、五年,才陸續賣完。之後在民間環保團體奔走呼籲下,帶動了再生紙市場的成長;去年,永豐餘的再生紙銷售量激增到每個月平均四百公噸。
民國七十八年,義美食品首度以紙包裝冰棒替代塑膠包裝上市,而且不附送保麗龍盒子。到了七十九年夏天,整個冰品市場,已沒有廠商再送消費者保麗龍盒了。
中國石油的無鉛汽油在市場佔有率已經高達百分之六十;近日宏砦q腦也宣佈,已成功研究出以瓦楞紙取代保麗龍的包裝,自今年一月起,宏眯狾章q腦、終端機將全面改用以瓦楞紙包裝。
跨國企業如飛利浦引進省電燈泡、綠色鹼性電池;美國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3M),把立可貼用的黏劑,由有機溶劑改為水溶性黏劑。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去年委託蓋洛普公司所作的「綠色市場行銷策略研究」指出,百分之六十九.五的受訪消費者反應,他們會主動選購具有環保精神的商品。百分之五十七.四的受訪企業也表示,以環保為訴求,會提高產品銷售量。

有少數人願意犧牲享受,儘量減少汙染,住家如果離辦公室不遠,騎腳踏車上班亦未嘗不可!(黃麗梨)
環保是流行風尚?
以環境生態為訴求的行銷策略,確實有助銷售。金車公司在三年前開始打出「保護有翅膀的朋友」一系列的生態廣告,為其產品促銷,得到相當好的迴響,並且刺激其商品銷售量成長百分之五十。
標榜天然成份、不以動物作實驗的美體小舖,自一九八九年代理進口,堅持其一貫不把錢花在廣告、包裝的理念,雖然並未大張旗鼓的作宣傳,但至去年為止,已在全台各地陸續開設八家分店,去年業績並且較前年成長一倍,在綠色行銷戰中不可不謂大有斬獲。
披著綠色外衣的綠色行銷未必見得真有環保效用,所謂的綠色消費只是要求消費者改變一下以往的購買習慣。
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丁天奎說,有一小部分人願意不方便一點,以實際行動表示支持,他們騎腳踏車、使用肥皂、儘量多走路;另外的大多數人是用金錢消費的方式,選擇多付一點錢,表示對環境的彌補。
消費者的確願意犧牲一點便利,甚至更高的價格,問題就在消費者如何得知產品的製造過程是否真的符合3R原則?

同樣是消費者的我們,是不是願意犧牲一點便利,消費之後,自行作資源回收。(黃麗梨)
綠色行銷,舊瓶裝新酒
以近來建築工地,標榜擁有冷藏式垃圾處理系統、中央吸塵系統、自來水管使用無氧銅管等環保訴求為例,業者強調,垃圾冷藏處理主要針對台灣垃圾飽含水份、氣候濕熱的特性,而在建築物的地下室預留一、二十坪的空間,設置大型冷藏庫,住戶每天把垃圾送到此地儲存,隔天垃圾車來收集之前,不致發生臭味。此外,由於目前一般住家多半使用不鏽鋼管的自來水管,容易發生氧化鏽蝕的問題,建築業者改用無氧銅管,不致生鏽,影響水質安全。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的方儉指出,垃圾冷藏固然可以解決垃圾腐臭的問題,但是大型冷藏庫在運轉時,耗費大量電力,有違環保節約資源的原則。事實上,中部一處有名社區,也曾經以垃圾冷藏作為宣傳,不料完工交屋後,住戶卻不願繳交垃圾冷藏設備的昂貴電費。
東海大學生物系教授林俊義認為,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有利的關係,才能刺激綠色消費品的量增加,而透過消費表達關懷的意識也會逐年增高,但是這種消費仍然是一種「自保行為」。
換句話說,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的大多是對購買者本身有利,而不全然對環境有益的產品。林俊義看來,淨水機、空氣清新機並不是綠色產品,只要飲水和空氣品質得以改善,我們並不需要這些東西。何況,雖然「垃圾不堆在我家門口」,但走出家門,外面環境仍然沒有改變。

台灣廢紙回收率為全世界最高,市面上紙製品多少都含有再生紙漿。(黃麗梨)
花錢買環保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綠色圖書館翻譯出版的《小小綠色消費者》一書中指出,某種洗衣粉宣稱是綠色洗衣粉,有好幾種意思;有些牌子的洗衣粉只是把磷酸鹽換掉;有些牌子則改變了大部分成份。
但書中強調:「雖然要說出綠色洗衣粉對環境的污染,比普通洗衣粉少到什麼程度,可能很困難。但是這類洗衣粉還是值得大家購買,因為它們可以迫使所有洗衣粉的製造者,尋找比較有益於環境的洗衣粉成份。」
「不過,由於綠色行銷運用的是社會資產,因此在廠商推出綠色產品時,需要把關者來檢視其綠色程度﹐」丁天奎說。
就以民間環保團體和環保署曾大力推動的再生紙來說,事實上,國內紙製品高達百分之八十都是用再生紙製成,只是紙漿中再生紙比例多寡的問題。
再生紙的原料就是廢紙,近幾年國內廢紙回收率,一直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這麼高的回收率卻因紙廠「限量限收」措施,使得拾荒業者在國內廢紙「沒有出路」下,不得不自力救濟。去年三月,七、八十輛廢紙回收車集結在位於桃園的一家紙廠門前,抗議業者拒絕收購國產的回收廢紙,每年還向國外進口大量廢紙,「等於在替其它國家處理垃圾」。

舉手之勞作環保,維持一片綠色大地並不是不可能。(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需要把關者
再檢視紙廠的污染問題,各股票上市的紙業工廠,幾乎都在環保署水污染列管名單上。再生紙的脫墨、製漿過程,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對環境一樣有危害。
針對這個現象,方儉指出,環保團體在推薦產品時,務必診斷產品的生命周期,不可忽略產品對地方造成的汙染,而只圖利了廠商。
綠色產品的檢驗在國外也引起相當爭議。根據美國《廣告年代》雜誌的報導指出,美國美孚石油公司(Mobil Chemical Co.)一九八九年推出可分解塑膠袋,在消費市場獲得廣大迴響。不料半年之後,美國環境保護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呼籲消費者,杯葛市場上宣稱含有「可分解」成份的產品。因為目前垃圾掩埋場乾燥、黑暗、減少空氣含量的掩埋過程,連熱狗、紙都難以分解,更遑論塑膠了。結果包括加州在內有七個州,以廣告訴求欺騙消費者控告美孚公司,這一場綠色行銷戰最後演變成一場行銷惡夢
正因為被標上綠色標籤的產品可能會受到消費者支持,使特定產品大發利市;而所謂的綠色產品是否真對環境有益,牽涉科學專業技術,所以需要有公信力的機構長期持續為消費者作篩選評估工作。
一九九○年美國綠色十字驗證組織(Green Cross Certification Co.,)首先為數十項採用再生材質製成包裝容器的漂白劑、購物紙袋,以及採用生纖維的餐巾、毛巾、衛生紙、面紙、塑膠袋等貼上綠色十字標章。綠色十字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只是驗證廠商的環保訴求,而不管產品是不是綠色。
綠色標章鎖定民生用品
同時地球日組織的綠色標章(Green Seal)也出籠,不過在他們計畫先為面紙、衛生紙、燈泡、油漆、洗衣粉等五類民生必需品作檢驗前,仍然在尋求廣告公司、消費者、環保專業人士對評估準則的意見。
環保團體希望幫助消費者,分辨產品環保訴求的目標一致,但由於檢驗產品的準則不一,消費者仍然不知道該相信誰?根據《廣告年代》的報導指出,雖然綠色十字和地球日雙方經常交換資訊,但兩組織負責人都不願多談各自的評估方式。
在沒有統一準則下,美國大企業也顯得意興闌珊,寶鹼公司就說,只影響購買行為的綠色標章,注意焦點太簡略,縮短環保知識過程,可能帶來更壞影響。
美國國會因而也呼籲美國環保署,為「可分解的(degradable)」、「可生物分解的(biodegradable)」、「可回收的(recycl-able)」以及「對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 friendly)」等經常在綠色行銷中出現的字眼,訂定明確定義。美國大廠商及工會也已經報請聯邦貿易委員會通過全國統一的綠色行銷標準。
雙贏或雙輸?
被綠色消費旋風掃到的我們,起步較晚,目前環保署已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負責執行綠色產品的認定工作,不過,令民間環保團體比較擔心的是工研院會不會以廠商的利益為優先考慮。因此,民間也有環保團體準備陸續為消費者推薦具有生態意義的產品。
「作環保並不是要反商」,環保人士表示,九十年代環保和企業之間的抗爭將越來越少,而改以較妥協、化解的面貌為永續利用努力。
徘徊在經濟與環保之間的綠色消費問題,不是一個是非題,而是選擇題。消費者決定購買前無法因產品表面顏色,就此得知是否下了正確的選擇。可以確定的是,所有人都希望每一次消費行為不會是個花了銀子、又失了環保的雙輸局面。
〔圖片說明〕
P.87
把印有豹皮、獸皮動物圖案的服飾穿在身上,就是綠色消費?
P.88
遵循減量、回收、重覆使用的原則,才不會製造多餘垃圾。(張良綱攝)
P.89
為了衛生,產品需要包裝,但過度的二次包裝,不但變成垃圾,多餘花費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卜華志攝)
P.90
有少數人願意犧牲享受,儘量減少污染,住家如果離辦公室不遠,騎腳踏車上班亦未嘗不可!
P.91
同樣是消費者的我們,是不是願意犧牲一點便利,消費之後,自行作資源回收。
P.91
台灣廢紙回收率為全世界最高,市面上紙製品多少都含有再生紙漿。
P.92
舉手之勞作環保,維持一片綠色大地並不是不可能。(張良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