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燕與粉塑藝術
陳慧燕從事粉塑藝術工作已有八年之久。粉塑藝術其實源自「捏麵人」。民國七十七年,陳慧燕的捏麵作品通過審核,得以在市立美術館展出,使得向來只能在廟前廣場展售的街頭藝術「捏麵人」,首度進入了「藝術殿堂」。
從事類似捏麵這種漸趨沒落、不被重視的藝術工作,陳慧燕曾經想放棄,但在七十四年隨觀光局赴歐美表演捏麵藝術之後,陳慧燕不僅打消了放棄的念頭,甚至決心提升捏麵人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陳慧燕激動地說:「長久以來不被重視的捏麵,在外國人眼裡卻是一種『有價值』的藝術,為了看我表演製作過程,不少人在攤位前站一整天。」就是這份感動,讓陳慧燕在這條寂寞的路上走下去。
多年來陳慧燕將全部的精神與心力都投注在捏麵創作上,復興美工科畢業的她,本著美學素養、工筆人物畫的基礎,無論在造型、材料、用色上都有不同於以往的創新。
所謂捏麵人,就是以塑捏和雕刻配合運用,使麵團具造型。陳慧燕則首創以國畫堛疑C料來染麵;更在麵堨[些材料,使過去只能維持三個月的麵人能保存廿、卅年不壞,造型方面也將原始平面的麵人立體化。此外,她更嘗試用麵人來翻模。
對中國民俗文物有研究的夏元瑜認為,陳慧燕已將古舊的捏麵藝術脫胎換骨,她的作品不僅講究面部神情、人體結構、肉骨起伏、古代服飾和髮式,同時採用靈巧的塑捏雕刻手法,作品中細如眉髮甚至睫毛,全都是以手工一根根捏塑而成,與過去原始簡單的「捏麵人」大不相同。這樣的藝術創作實在不能以原始的「捏麵人」來稱呼它,於是夏元瑜為它取名為「粉塑藝術」。

(右)「梅蘭」贏得許多在場人士的讚賞。(鐘永和攝)(鐘永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