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日本卡通「螢火蟲之墓」的錄影帶充斥市面,小朋友均能朗朗上口近來流行的「螢火蟲之歌」;人們卻發現,好久沒看到真正的螢火蟲了。
「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要娶某,鮕呆兄,打鑼鼓,媒人婆,土虱嫂,日頭暗,找嘸路,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當西北雨再度直直落下,森林溪畔重新上演了一場鯽仔魚娶親。
鮕呆兄仍然打頭陣,敲鑼打鼓,架勢十足;媒人婆土虱嫂更早早衕I好,扭腰擺臀而來,大夥促擁著志得意滿的新郎倌上路。迎過新娘,又一路鑼鼓歡暢回程,結果吵嚷的隊伍誤了時辰,天色已暗,又迷失了路。鯽仔魚急著完成終身大事,其他人累得想回家歇息,個個急得跳腳。
於是,有人在夜裡聽到遙遠的森林裡,傳來微弱的呼叫:火金姑……火金姑……。

在進行螢火蟲實驗之前,從未看過螢火蟲的曾珍琦說:「真正的螢火蟲比圖片上的小多了。」。(張良綱)
只要你的屁股亮晶晶?
螢火蟲,閩南人稱為火金姑;古人也稱為耀夜、熠耀。在電燈尚不普及的農村社會,螢火蟲卻「屁股會點燈」,遂成了許多人嚮往、利用、吟頌的對象。浙江民間就有這樣的歌謠「螢火蟲兒,飛落來,給你三個銅錢買草鞋,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屁股亮晶晶。」
亮晶晶的屁股,除了可以為鯽魚娶親「好心照路」,讓家貧好學,卻買不起燈油的車胤「囊螢夜讀」,還可以「照爹爹、犁大丘;照哥哥,上杭州」;「照媽媽,好紡紗;照姊姊,去織麻」。當然,在生物學家看來,光憑幾隻螢火蟲的光源,苦讀未成,恐怕早已老眼昏花,就更別提犁地紡紗、織麻照路了。
古人也留下不少藉螢遣懷的詩詞歌賦。
「巫山秋夜螢火飛,簾疏巧入坐人衣,忍驚屋裡琴書冷,復亂簷前星宿飛;卻繞井欄添箇箇,偶經花蕊弄輝輝,滄江白髮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
流螢不慎誤闖位在林木密佈的草堂,除了陪公子讀書,還惹得懷才不遇的文人滿腹愁悵。尤其午寐忽醒,黃昏已盡,人生百無聊賴,忽見停於帳上的流螢,更近感自身、遠懷家國,魏晉時期傅咸的「螢火賦」就如此感懷:「不以姿質之鄙薄兮欲增輝,乎太清雖無補於日月兮,期自照於陋形;不競於天光兮,退在晦而能明,有似於賢臣兮於疏外而盡誠……」

台灣目前已被發現的螢火蟲有三十多種,其中不乏體型碩大者。圖下兩隻「台灣筒螢」幼蟲,體長超過五公分,屬稀有螢火蟲。(張良綱)
提著燈籠找老伴
說來只怕要大掃古人的雅興,螢火蟲「提著燈籠」四處飛行,其實是在對異性「打電報」,互通款曲。至於牠們「退在晦而能明」的賢臣美德,是由於白天日光對螢光干擾太大,因此牠們和蝙蝠、貓頭鷹一樣,屬於「夜行性動物」,在黑夜活動,白天停棲在樹上。
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所發出的光,有不同的頻率、波長。就像每種鳥類靠特有的鳴叫聲吸引異性,流螢不同的發光訊號,可以防止牠們「搞錯對象」。牠們的螢光以綠色最多,但因種類而異,也有紅、橙、黃、藍等色澤。
東南亞與大陸東南部的闊葉林中,有一種「齊爍螢」,會上萬隻在同一株樹上同步明滅,步調絲毫不差,像個發報台。如此可避免落單時,微弱的光源被密林遮蔽,「發報器」失靈,求偶不成。
螢火蟲體內含有「螢光」酵素與發光質,二者經連串生化反應,產生氧化作用(燃燒作用)而產生光,再由腹部末端的發光器發射而出。由於發光過程中百分之九十的能量是耗在光能上,只有極少的部分轉為熱能,因此螢火蟲發出的是不灼人的「冷光」,可以說是一種「低溫氧化」,不似一般氧化作用會產生高熱。

螢火蟲的屁股亮晶晶,是因為它的發光器位於腹部末端。(陳仁昭提供)(陳仁昭提供)
螢光不燙人
若由人類發電照明的方式來看,螢光是一種極有效率的發光技巧。因為人類發電過程,大部分的能量都轉為熱能消耗掉,即使是時下流行的冷光燈,也只是借助玻璃纖維降低燈泡溫度,發電過程耗掉的資源一樣多。根據估計,如果以螢光方式發電、照明,可以減少十倍電力。
至今學界仍然不斷研究螢火蟲的發光機制,國際上還有所謂「國際生物發光會議」不定期展開,為尋找螢火蟲發光的「更深一層意義」而皓首窮經,論辯不斷。
尤其在會發光的動物中,烏賊、水母、水螅與許多發光菌,大部分都集中在海堙F陸地與淡水中,與螢火蟲具有相同特質的,只有少數真菌和蠕蟲。螢火蟲卻廣泛分布在熱帶與溫帶,目前全世界已知就有兩千多種,台灣出現的紀錄有卅幾種。

恆春農場主人張國興,希望能在農場這一角小小河域重圓螢夢。(張良綱)
寵物昆蟲
由於數量眾多,螢光又不燙手,成蟲又不咬人、不刺人、不螫人(請參閱「螢火蟲的一生」),幾乎沒有攻擊性,因此螢火蟲不像蝴蝶、蜜蜂具有製成標本、生產蜂蜜等「經濟作用」,也不致被大量捕捉,而成了人們最愛的「寵物昆蟲」。
今天的中生代,談起兒時捉螢經驗,人人手舞足蹈;但古人其實「玩」得更凶。西方婦女曾流行將活生生的螢火蟲,挾在衣襟上當裝飾品。隋朝奢靡、放縱而喪國的隋煬帝,曾由民間搜羅了數斛螢火蟲,由洛陽景華宮一起放走,螢火輝映,蓋過皎月。根據清朝顧鐵卿所著的「清嘉錄」記載,蘇州人常挖空鴨卵,圖上色彩,再鑿孔放入流螢,成為「螢火蟲燈」,供小兒玩耍。
可惜的是,今天的孩子們雖然仍在小學課本裡讀到「囊螢夜讀」的故事;從百科全書、動物全集裡看到火金姑精美的照片、解剖圖,卻已少有追撲流螢的親身體驗。
民國六十年次,出生於台北的曾珍琦,在進屏東技術學院植物保護系念書之後,生平第一次見到火金姑,「比圖片上畫的小多了!」她的答案可以總結今天部分同齡以下小朋友對螢火蟲的經驗。
螢火蟲的繁殖力強,不易因為人們好玩捕捉,而消「光」匿跡。那麼,今天螢火蟲盛況難在的原因是什麼?
林塘、清風,碧梧、綠苔
「碧梧含風夏夜清,林塘五月初飛螢」,古詩裡,已明示了欲見點點螢火飛光,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環境。
現代人經營都市生活時,既未有心保留一些林塘、碧梧,又缺乏清風,火金姑逃之夭夭自是必然。問題是,即使野外如今也已難見「微雨過時松路黑,野螢飛出照綠苔」的景緻。
鄉下長大的兒童都知道,過去稻田中最容易捕捉到螢火蟲。當農藥使用量愈來愈大,有些甚且是針對蝸牛而噴灑,造成了幼螢食物來源匱乏。楊平世就舉台大舟山路上的實驗農田為例,不過幾年前,一個晚上還可抓上四、五十隻螢火蟲,後來學校在稻田堸給A藥實驗,「今天將水稻田翻遍,也找不到半只螢火蟲」,他說。
五彩霓虹媄瓥V芳蹤
水生幼蟲利用土堤化蛹,「新式」的溝渠、水圳,全部以水泥襯底,蟲兒再厲害,也無法在水泥地上打洞。「以前由烏來瀑布沿著北勢溪,進入信賢村,一路上,每晚可見上百隻台灣窗螢,這幾年路拓寬後就不見了」,從高中就跟著陳仁昭做昆蟲觀察的海洋大學生物系學生張浴興解釋說,「光害,也是螢火蟲消失的重要原因」。
利用光源配對的成蟲,在路燈四處林立,五彩霓虹大放光彩的今天,恐怕也眼花撩亂,眾奡M「牠」千百度,卻沒法尋對對象,也只有在「無處覓芳蹤」的感嘆聲裡,打光棍終老一生了。
廿年前,日本已開始針對日漸稀少的螢火蟲進行人工繁殖與復育,尤其原本數量繁多的平家螢、源氏螢,更被特意保護在嚴格控制水質的幾個河段裡。
兩年前,對兒時撲螢經驗「懷念特別多」的恆春農場主人張國興,找到陳仁昭教授,希望在農場中找一塊乾淨的水域,復育螢火蟲。
雖然主要工作仍在實驗室裡進行人工繁殖,陳仁昭已憂心忡忡。因為螢火蟲的食物,——蝸牛不容易找;如果大環境繼續惡化,螢光再現的情景,也只能侷限在一個小小角落裡。
何時重圓流螢夢?
從事螢火蟲全台調查的楊平世表示,雖然目前仍不易提出螢火蟲對水溫與溪水溶氧量要求的數據是多少。但由國外情形和全台調查可以確定,螢火蟲可說是溪流中,對新環境適應很慢的昆蟲。
許多溪流仍可見蜻蜓點水,竹節蟲漂浮,卻獨獨缺少火金姑光臨。「環境稍有劣化,螢火蟲是最早遭殃的」,楊平世說,日本為了繁殖螢火蟲,不惜巨資,一隻成本多達一萬多台幣,而接下來環境的維護與管理更難,因此日本也只集中火力在短短的幾個河段裡。
開發自然,輕而易舉;恢復舊觀,重圓螢夢,困難重重——這是學者的心聲。「如今想要看流螢,恐怕得遠溯溪流源頭,探訪人跡難至之處」,楊平世說。
致力推動螢火蟲復育的農委會技正陳超仁則以為,復育螢火蟲,更大的意義,是提醒我們恢復舊觀,學習尋回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
「螢火蟲!螢火蟲!你有一個小小的手電筒,你在草地上慢慢的飛,我們笑著在後頭追,追啊!追啊!追到了河邊,看你閃啊!閃啊!飛到了對岸……」
詩人的生活經驗能否傳遞下去?夜裡,聽不清遙遠的森林裡是不是有:火金姑……火金姑……的微弱呼叫;鯽仔魚娶親的隊伍,到底會不會平安到家呢?
〔圖片說明〕
P.108
在進行螢火蟲實驗之前,從未看過螢火蟲的曾珍琦說:「真正的螢火蟲比圖片上的小多了。」
P.109
台灣目前已被發現的螢火蟲有三十多種,其中不乏體型碩大者。圖下兩隻「台灣筒螢」幼蟲,體長超過五公分,屬稀有螢火蟲。
P.110
螢火蟲的屁股亮晶晶,是因為牠的發光器位於腹部末端。(陳仁昭提供)
P.111
恆春農場主人張國興,希望能在農場這一角小小河域重圓螢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