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與金錢的糾纏
反對黨內初選者,最主要的兩點疑慮是「敗壞選風」和「影響黨內和諧」。
就敗壞選風的問題而言,丁守中副教授認為,初選與賄選不但沒有邏輯上的關聯,甚至還有抑制的作用。在初選制度下,畢竟因為黨員平均水準要高些,買票並不容易。當賄選與選舉結果無絕對關係時,候選人自然會降低買票賄選意願。
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黃德福也指出,以台灣過去選舉經驗來看,幾乎只要有選舉,就會有賄選的傳聞。「但是辦初選是否就會使選風更糟呢?如果因為怕賄選而不辦,是否也因此而不辦其他選舉呢?顯然我們不能因這個理由而逃避,而是應該設法去改善選舉風氣。」
政黨與派系的依存
就「影響黨內和諧」來說,黃德福認為,過去即使執政黨未辦初選,其他派系對被提名者也不見得支持,因為派系早已存在。初選及影響黨內和諧並無必然關係,至少不是主要因素。經過初選提名,其他派系雖不喜歡,但因具備黨員基礎,較易被他人接受。
除了賄選、影響黨內和諧的理由外,立法委員謝深山就初選制在拔擢優秀精銳同志的功能上,亦表示質疑的態度。他以個人的例子現身說法,十幾年前他以鐵路工人參選,月薪二千元,銀行存款也不過八千元,如此微薄的客觀條件,若非黨的刻意提攜,豈有今日。而依目前的初選規畫,類似他這種條件的「新人」,根本不可能有出頭的機會。
針對謝深山的看法,楊泰順副教授亦有同感,他補充說明,初選是種黨內競爭,故而候選人無法如同在一般選舉中,依靠「黨的整體形象」贏得選舉。美國學者發現,在失去黨的庇蔭之後,原本具高知名度、本身屬於某一個強固派系、以及訴求主題明確者,比較容易在初選中脫穎而出。換句話說,初選制的施行,對新人有相當不利的因素。
不利「新人」利「舊人」
這次的「初選辦法」規定,縣市長選舉採無記名單記投票法,只能圈選一位候選人;增額立委及省市議員方面,採無記名限制連記投票法,其圈選人數不得超過應選名額二分之一。以台北縣增額立委為例,今年席次由七十五年的七席增至十一席,亦即每位黨員在此選項中可享有五張選票。
根據報載,台北市市議會部分現任市議員為爭取連任,擬採取「連線」作戰方式,以相互換票、共同印製聯合競選傳單等作法,使「舊人同志」一起「出線」。
由於現任市議員當初競選時,都劃有責任里,擁有固定的黨員票源。在連記投票法一人可投多票的情形下,鼓勵自己責任里的黨員投票給別人,既不會減少自己的得票數,還可以爭取到別人的選票。
多位專家學者指出,當每一個投票人可以圈選兩名以上的候選人時,派系便不難透過換票的作業方式,大幅提升其候選人當選的機率。這種情況也使得資源雄厚的候選人,易於掌握整個初選的大勢走向。
民主路上我和你
此外,林嘉誠教授還強調,黨員結構與選民結構並非一致,初選的代表性置於正式選舉時,是否同質同量地反映其代表性,不無疑問。同時,如果初選中,黨員參與比例偏低,其代表性勢必大打折扣。
民主的道路原本艱辛、坎坷,原本就需要集合眾人的勇氣,凝聚眾人的智慧。表面上看來,舉手表示贊同別人意見,投票推舉自己心目中理想候選人,似乎再簡單不過;實際上,要將民主的理念貫注在日常生活中,使每個人都能享受民主社會所應有的權利,顯然相當不容易。「黨內初選制」實施的成效、利弊如何?很快就可以看到第一份成績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