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公益視野
高中畢業,沈芯菱進入清大人社系、台大新聞所就讀,如今還是台大商學院博士生,三段跨領域的求學生涯,都為沈芯菱的公益之路帶來不同的視野。
11歲開始,沈芯菱的每項行動都是她利用電腦科技帶來的改變,許多人以為資訊科系會是沈芯菱報考大學的當然選項。然而,她心裡想的卻不是如此。「台灣不缺電腦工程師,但很缺社會人文的人才。」沈芯菱說。
在鄉村看見弱勢,雖然心裡同情,但她的心中也不免疑惑,「怎麼不多努力呢?」憑著憨膽熱血行動,有時卻不解問題從何而來。經過大學4年的人文訓練,關於偏鄉教育、弱勢貧窮的現象,沈芯菱懂得更多了,過往眼中的理所當然經過抽絲剝繭,終於找到解答。
進入研究所,沈芯菱的決定又引起一陣小小驚呼。對已經拿起相機、執筆記錄台灣多年的沈芯菱,早已儼然像是一位記者,但新聞傳播專業強調「做中學」的理念依然深深吸引了她。選擇進入新聞系所,也是想向外界證明自己的初衷。
沈芯菱投入公益的故事被選入國高中課本教材後,仍舊不時出現質疑聲音,「如此的做法真的可行嗎?」為了證明投入公益也能擁有跨領域實力,除了最後選擇就讀的台大新聞所,同時間沈芯菱也獲得台大商學所、清大社會所、交大科管所等9所研究所錄取。
去年9月,沈芯菱成為商學院學生,她的公益關懷又增添了商業的角度。沈芯菱表示,商業經營和社會公益並非沒有對話空間,近來興起的「社會企業」就是結合商業和公益理念的最佳典範。而自己過去關懷公益諸多嘗試,其實也是商學理論不斷提及的「破壞式創新」。像是協助農民銷售農作的網路產銷平台、開放教育精神的「安安免費教學網」在如今不算稀奇,若放回15年前,「其實是走在前頭的進步創舉」,沈芯菱說。
除了維持對教育和偏鄉議題的關心,今年沈芯菱打算將「公益」的定義再延伸,把目光轉向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傳統產業。
早年父親經營而一度失敗的小型成衣事業,後來在沈芯菱協助成立網站後,生意漸有起色。然而在沈芯菱的眼裡,成立網站僅是行銷一部分,真正艱鉅的是產業轉型。
在雲林、嘉義等地方的中小傳統企業,也都曾面臨同樣的狀況。「透過轉型,過去不斷談論的『偏鄉教育、城鄉差距』的問題,或許也就有了解決的方式。」而這也正是沈芯菱計畫中的下一步。

北至基隆、西至離島澎湖,每個偏鄉校園都有 沈芯菱撒下的希望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