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隨處可見的蠟燭,擺脫了單調的顏色與造型,以玲瓏美麗的新姿出現,對人類生活亦有了更多的貢獻:
倪家長孫貝貝過六歲生日。滿了六歲就要做小學生了,爺爺奶奶十分重視,特地在家裏為貝貝舉行生日宴。除了爺爺奶奶之外,爸爸媽媽、伯伯叔叔和他們的太太、姑姑和她的男朋友,都到齊了。外公外婆、舅舅阿姨也來了,二家姻親齊聚一堂,煞是熱鬧。
晚飯過後,休息片刻,貝貝的小表妹嚷著要吃蛋糕,貝貝也「磨拳擦掌」,打算好好表現一番。
維妙維肖的水果蠟燭。(楊永山)
既助興,又記事
媽媽把蛋糕端出來,爸爸為貝貝插上六支不同顏色的小蠟燭,姑姑把燈關上,大家圍唱生日快樂歌。貝貝興奮地跪在椅上,腦袋恰好伸在蛋糕之上,閃耀的燭光將他的小臉蛋映得通紅。
生日歌唱完,貝貝十分有經驗地閉眼許願,然後一口氣吹熄了所有的蠟燭,家人歡聲四起,鼓掌表示讚賞。
電燈重新打開,貝貝十分得意地舉起刀來切蛋糕。
那代表年歲的彩色小燭蠟,為貝貝的生日宴帶來多少熱鬧、歡樂的氣氛,而且還有「記事」的作用:貝貝每年過生日吃蛋糕的情景均曾拍照留念,日後翻閱照片,只要數數蛋糕上有幾支蠟燭,便知道那是那年拍的。
天使燭台。(楊永山)
用以遣閒愁
君如正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為了準備聯考,她總感覺學業壓力太大,成天悒鬱寡歡。
一天晚上,颱風登陸,電也停了,無法溫書,但又還不到睡覺時間,她百無聊賴地在房中枯坐,無意識地望著書桌上的燭燄發呆。燭火閃耀著,燭油滴滴落下,積流在燭台上。
君如一時興起,找來幾個胡桃殼,將燭油滴進殼中,並塞進一截棉繩,充作燭芯。接著端了一盆水進來,將裝滿燭油的胡桃殼放在水上,再把它一一點燃,小小胡桃船閃耀著燭光,在水面上飄浮。
燭燄映在水中,顯得特別光亮,君如看著,看著,竟有些恍惚起來,彷彿自己也置身小船上,正在長江大河上漂浮。
雖然只是小小一盆水,雖然只是小小的胡桃船,君如卻可藉由此,引發許多美麗的幻想……。
不用說,此後君如不再討厭停電,停電之夜,她可和她的胡桃船玩上一整晚,為她規律、緊湊的求學生涯,帶來許多的樂趣。
聖誕老公公是聖誕節的應景用品。(楊永山)
燭光晚餐氣氛佳
易太太與先生結縭已屆廿年,兩夫妻的事業都很成功,平時生活相當忙碌。
每個月總會有一個晚上,易太太要請先生出外享受一頓豐美的晚餐。對這個晚上的「約會」,易太太素來是「不惜工本」,除精美的菜餚之外,餐廳的情調與氣氛亦在考究之列。如此一頓晚餐所費自然不貲,但她總花得爽快,因為她身為職業婦女,常為自己多年來未能克盡主中饋之責而感到內疚。
在佈置雅潔的餐廳裡,音樂悠揚,侍者服務周到,易先生與易太太隔著鮮花與燭光相對而坐,輕啜淺嘗之餘,柔聲細語,將日常瑣事拋開忘掉,兩人談些心靈深處的感受。
燭燄耀動,光度不強,蒙矓中,看不見對方臉上的皺紋和風霜,兩人開心地享受著美好的片刻,彷彿回到了年輕時談戀愛的甜美情境。
淺酌低飲、燭光為伴,是人生一大享受。(楊永山)
發揮蠟燭般燃燒自己的精神
五月十二日是護士節,國內護士界照例舉行慶祝大會。
大會開始時,通常都由身著護士服的準南丁格爾們,手持燃燒著的白燭走進黑暗的禮堂,點點燭光,象徵著有意獻身護士職業的女孩們的光明心志——她們願意燃燒自己,照亮社會。
蠟燭自古即是人類照明的工具,但是它與油燈、火把不同,蠟燭有固定的形體與「生命」,不是添加燃料就可延長它的存在。而文人看著它一寸寸燃燒、減少,心中不免有所感、有所動;尤其是燃燒時滴下的燭油,一滴滴好像淚水,更能引人生出許多感懷。
生日蛋糕上的蠟燭數目,既帶來熱鬧、歡樂,也能記數。(楊永山)
燭淚寄相思
自古即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詩句,現代也有歌曲中提到:「我想念我愛,又虛度一宵沒有睡,我眼望著窗兒轉白,只能夠懶懶對妝台。……我要將紅淚寄與我愛,要讓他知道人不寐;我要將紅淚寄與我愛,要讓他知道早回來……」紅淚,指的就是紅燭滴下的燭油。由此可見,蠟燭、燭油,都成了人們寄情遣懷的對象;它除了照明的功能之外,又為中國人的生活憑添許多的情趣。
現代人對蠟燭的情感,已不再侷限於悲劇性的聯想,而作為美化生活的點綴。各種不同顏色、不同造形、不同長短、不同粗細的藝術蠟燭,可以製造出不同的情境與氣氛。
微弱的燭光,富羅曼蒂克氣氛。(楊永山)
龍鳳花燭,喜氣洋洋
紅色在我國傳統中,一向代表著熱鬧與吉祥。結婚大喜之日,禮堂上總會燃燒一對龍鳳大紅燭,行禮完畢之後,紅燭且移入洞房。民間習俗以為龍鳳花燭最好一齊燒盡,新人就能白頭偕老。若其中一支先滅,這對新人就可能遭遇「中途折翼」之痛。
許多熱中社會服務的團體,亦與護士一樣,取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作為服務宗旨。英國詩人王爾德便曾說過:「與其咀咒黑暗,不如點只小小的燭光。」
辭海中,「燭」的解釋是:「以薪葦為中心,燃之以取明者。」辭源也記載著:「白蠟蜜蠟,皆可制燭。唐宋以前用蜜蠟,元以後始用白蠟。」蜜蠟取自蜂房;白蠟是水蠟樹上的蠟蟲。可知唐宋以前,我國已能以蠟制燭。
師範大學教授周何指出,「晉書石崇傳」中,石崇以蠟燭作炊以誇富的一段,應是我國古籍中最早有關蠟燭的記載。石崇是東晉時從事國內外貿易的商人,他曾為了誇耀自己的富有,以蠟燭作炊宴客。當時我國尚無蠟燭,一般富賈常自波斯引進價格昂貴的蠟燭照明。但石崇卻以蠟作炊,用來誇富。因為燭火熱度不高,必須同時點燃大量的蠟燭才能煮熟食物。耗用那麼多蠟燭作炊,石崇以財富誇示於人的目的便達到了。
各種趣味橫生的玩具型蠟燭。(楊永山)
祭祀用火炬演變為形狀相似的蠟燭
民俗專家阮昌銳教授說,古時民間習俗是「祭祀神明用燭,祭祀鬼魂用油燈」,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原來以前中國人祭祀神明,多半在室外的廣場舉行,油燈的火小,極易為風吹熄;而火把巨碩,火力旺盛,便成為祭祀崇拜儀式中照明,與營造肅穆、虔誠氣氛的用具。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神祗被請進寺廟供奉,民間便改以形體似火把的蠟燭為輔祭器物。
家中舉喪,民間習俗要置一盞油燈於死者足前。民俗以為,死者不論往西方極樂世界或陰曹地府,皆需有明燈指引方向。演變至今,在靈堂中要點對素(白)燭,油燈已為白燭所取代。
由此可見,除照明之外,婚喪喜慶都用得上蠟燭,蠟燭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古人用燭多半自行動手製作。傳統制燭非常簡單,以易燃的麥桿為燭芯,插入熔化的蠟油中,使沾染一層薄蠟,取出待冷卻後再沾第二層,如此反覆數次,麥桿周圍的臘凝結相當厚度時,即可點燃使用。當時,制燭的蠟或取自蜂房、蠟蟲,或取自鯨魚油、綿羊油等動物油脂。
各種趣味橫生的玩具型蠟燭。(楊永山)
現代蠟燭能完全燃燒
現代工業制燭已極少採用天然蠟料,燭芯多半以棉線絞成,而蠟料則自石油中提煉。石油蠟可以大量提煉,價格遠較原始蠟料便宜。同時品質較好,可達不冒黑煙、沒有臭味等完全燃燒的境地,因此廣為業者採用。
據制燭業者表示,一般廟堂或慶典上使用的直條形蠟燭,仍然是市場消費的大宗。銷售旺季集中於九月至舊曆年期間。這種直條形燭,已能以機器大量製造。
形狀與顏色多變的裝飾用蠟燭,需要以模型逐一翻造。首先將木或銅製作出產品形狀,再以石膏、銻或橡膠,翻造成模型。這三種材料,以橡膠模最貴,成品最精緻;石膏模最便宜,製成的蠟品最粗糙。
模型制燭的過程大致是:先將燭芯固定於模型上、下兩端,注入白色或有色的蠟液,冷卻後翻出即成;如係玩偶或動物造型,還要加工漆上各種裝飾顏色(如:衣服、五官等)。
琳琅滿目的藝術蠟燭常吸引青年男女的駐足、選購。(楊永山)
自行制燭情趣多
自己制燭的過程與工業制燭相同,模型可以鋁箔杯或其他容器代替,製作材料:燭芯、白蠟、各色蠟塊等,皆可於手工藝品店購得。自己製出各種單色、彩色,以及一支燭上呈現由淺漸深色彩的裝飾用燭,可為生活帶來許多情趣,當禮物送人亦極受歡迎。
近來,國內一些有心將裝飾用蠟燭藝術化的廠商,相繼研製更高雅、更精美的藝術蠟燭。年輕人喜歡色彩瑰麗、造型特殊的蠟燭,常當作禮物相互饋贈。情侶間的贈送則多少意味著一種企盼,希望有一天能在靜謐、溫馨的夜晚,共同點燃美麗的燭光。
造型簡單、色彩單純的蠟燭,如配飾各種精緻的燭台,又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由於燭光的溫暖、柔和,以及蠟燭與燭台可有種種不同的變化,因此可營造出種種怡人的情境與氣氛,西餐廳與咖啡廳都競相採用。
任何一種實用器物,在時代進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之後,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去留之間,端看人們的巧思慧心,如何賦予器物新的功能。蠟燭在傳統上可以照明,可以增進婚喪喜慶或祭祀崇拜的氣氛,時至今日,藝術蠟燭更能增添我們生活的情趣。
各種趣味橫生的玩具型蠟燭。(楊永山)
紅燭是吉祥、喜氣的代表,中國人的喜慶場合總會點燃一對大紅蠟燭。(圖片樣品係由三商百貨、嵐竫公司及連城藝品公司提供,特此致謝。)(圖片樣品係由三商百貨、嵐竫公司及連城藝品公司提供,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