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是中國傳統的布料,它是一種用蠶絲繅織而成的動物纖維,外觀亮麗輕柔,摸起來光滑細膩,穿在身上夏涼冬暖、雍容華貴。幾千年來,備受世人珍愛,至今不衰。
條桑採收機連枝帶葉地採收桑葉。
老祖宗精通的行業
中國是世界蠶業的鼻祖,五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和蠶業結下千古不解的因緣。根據古籍的記載,中國人遠在太古時代,就知道利用蠶絲了。
以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蠶本是桑樹的害蟲,生存在山野,取桑葉為食,吐絲營繭,以保護蛹體,化蛾產卵,以繁衍後代,與一般昆蟲無異。
然而伏羲氏時,就已經發現蠶絲的妙用,他看到蠶兒吐絲結繭,絲繭輕軟堅韌,鮮潔可愛,於是採取野生蠶繭,作為絲弦或化做穗帛。
到了神農氏時,覺得採取野蠶不便,才設法索卵集蠶,放飼在住處附近的桑樹上,以便採取蠶繭。
到了黃帝元妃嫘祖的時候,又感覺放飼蠶兒不易看護管理,於是把蠶移育到室內,並教導人民繅絲織布,這是中國飼養家蠶的開始,從此奠定人類衣著文明的基礎。
雖然太古時代的事蹟,因代遠年湮,難免帶有神話與傳說的意味,但也並非全是虛構。在我國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物中,有紡織用的石製紡輪,和縫紉用的骨針,證明當時已知紡織、縫紉,並有衣服。已故的考古學家李濟博士,曾於民國十五年挖掘山西夏縣西陰村的夏朝遺址,發現有人工剖裂痕跡的半個蠶繭。由這件實物的發現,證明最遲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利用蠶絲了。
蠶農用桑葉餵蠶。
有關蠶桑事業有史記載
「男耕女織」是中國農業社會生活的寫照。我國歷代的古書典籍,記載蠶業事跡的,比比皆是。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千年前的「詩經」。「詩經」的「豳風」篇,有一首「七月」,生動的描述古代婦女忙著採桑、飼蠶、染紡的情景。
這首詩翻譯成白話是說:「春天到了好太陽,黃鶯歌聲多嘹亮。女郎提著美竹筐,循著小徑上山崗,採擷初生的嫩桑……七月太陽像火炬,八月伐葦編蠶具。養蠶旺月折桑條,拿起斧頭工作忙,長枝高枝砍無妨,主枝留著葉採光。七月伯勞鳥歌唱,八月應該織又紡,把絲染成黑與黃,我的朱紅最鮮豔,送給公子做衣裳。」
古代農民為求蠶絲豐收,每年養蠶之前,都要祭祀蠶神。蠶神披著馬皮,叫做馬頭娘娘,也稱為馬明菩薩。至於蠶與馬有何淵源?為何蠶神要披馬皮?原來民間流傳著一個引人唏噓的傳說故事,記載在晉人於寶著的「搜神記」裡:
上古時候,有一個男子出遠門,很久沒有回家,家裡只有一個小女兒和一匹公馬,這匹公馬就由小姑娘親自餵養。小女兒在家很寂寞,常常想念父親,有一天,她半開玩笑地對拴在馬房裡的公馬說:「馬啊!如果你能把我父親接回來,我就嫁你為妻。」
蠶農把蠶簇擺在蠶座上,讓熟蠶自行爬上蠶簇吐絲結繭,叫做「自然上簇」。
蠶神傳說哀怨動人
馬一聽小女主人這樣說,便奮力掙斷繮繩,奔馳而去。當小姑娘的父親看到家裡的馬,以為家中出了什麼事,便立刻騎上馬,奔馳返家。從此對馬兒更為珍愛,可是馬對豐美的食物不感興趣,每當小姑娘進出時,卻總是又跳又叫。父親看了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小女兒怎麼回事?女兒便把那次和馬開玩笑的事說了出來。
父親心想,馬兒怎能作自己的女婿呢?便用弓箭把馬射殺了,把馬皮剝下,曝曬在院子裡。剛好小姑娘和鄰居小孩在院中玩耍,用腳踢馬皮說:「你是個畜牲,還想討人家做老婆哩!現在給剝下皮來,又是何苦?」
話沒說完,那馬皮突然從地上跳了起來,裹了小姑娘風樣的旋轉著,頃刻間消失在原野的盡頭。幾天後,父親才在一棵大樹的枝間,發現全身包著馬皮的女兒,已經變成一條蠕動的蟲,慢慢搖擺馬頭,從嘴中吐出一條白亮的細絲,漸漸把自己纏繞起來。人們便稱這蟲為蠶,又稱這樹為桑,小女孩就成了蠶神,人們也開始養蠶織布。
由於中國本土積極生產,絲絹在中國經濟史上,很早就扮演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大宗。
在西元前二世紀時,西方人尚不知有蠶絲。當時中亞的遊牧民族曾輾轉把絲絹輸往西方。對於這些絲絹,西方人誤認它是一種類似蜘蛛的昆蟲所吐的絲,或由一種樹汁所織成的東西。
橢圓潔白的蠶繭整齊地結在蠶簇上。
絲路之通
到了西元前一世紀,西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的絲絹正式經由新疆省的天山南北路大量輸出,西方人才知道東方有一個「絲國」,而稱這條經由中亞的貿易大道為「絲路」。經由絲路的東西貿易,一直持續到唐代中期為止,約一千一百多年。
雖然盛唐之後,因大食人(阿位伯人)的阻撓,和中亞及近東蠶絲業的發達,絲路貿易因而中斷,但絲絹的生產在中國仍極重要,無論對北邊外族的貿易或媾和,絲絹都是主要項目。像北宋真宗與遼締結「澶淵之盟」,便以「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條件;絲絹同時也是中國賴以交換北方民族馬匹的主要貨物。
中國古代的蠶桑事業,由於朝廷嚴禁蠶種桑苗輸出,自黃帝至周朝初年二千多年間,蠶絲是我國獨有的珍品。但我國蠶業既已普遍,產量自然增加,絲織品便由賜贈、貿易、戰爭、攜帶等方式,輾轉流傳到國外。
桑蠶技術的輸出,以周初箕子傳入朝鮮(韓國)為最早。而後日漸廣佈,到秦漢時又由朝鮮輸往日本。
蠶桑技術傳入中亞,相傳是在西元一世紀初,中國有一位公主外嫁到西域,將蠶種束在髮髻,到了關防,官吏不敢檢查公主衣帽,蠶種便被帶入西域。在西域出土的壁畫「蠶種傳說圖」上,便畫著一位冠髻甚高的公主,身前放著一碗蠶繭,旁立的侍女正以左手指著公主的髮髻,說明她把蠶種偷藏髮髻帶入西域的經過。此後,土耳其、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地,才有蠶桑事業。
快樂的收穫時節,一粒粒蠶繭都是蠶農心血的結晶。
西人千方百計要得蠶絲技術
蠶桑技術傳入歐洲,是在南北朝時期,約在西元六世紀時。當時有兩名景教徒,住在中國很久,並熟習養蠶繅絲之術,他們私將蠶種秘藏在竹杖孔中,偽裝成遊客,把蠶種傳入羅馬帝國,然後再流傳到歐洲其他各國。
至於台灣蠶業的輸入,約在明朝末年,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在台灣南部設置一府二縣,規撫山胞,設立學校,開墾荒地,勵精圖治。並從大陸攜帶蠶種來台,在南部倡導養蠶,這是台灣蠶業的開端。
到了清朝,福建巡撫劉銘傳任台灣防務總辦,除獎勵一般農耕外,對蠶業也積極倡導。曾在台北近郊大龍峒、大稻埕、冷水坑、土城一帶栽植桑樹,獎勵養蠶,使台灣蠶業奠定雛形的基礎。
台灣的氣候溫和,桑葉終年常綠,每年可養蠶五至八次,而且在養蠶製種上,病毒稀少,非常適合蠶業的發展。
過去,台灣農村以稻米、雜糧為主要作物,農民把養蠶當做副業,多半利用農暇,摘取山地野桑養蠶。養蠶的規模甚小,蠶繭的產量也十分有限。
大湖農工蠶桑科的學生把雌雄蠶蛾一對一進行交配。
古老行業重又興起
近年來,由於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對衣著愈來愈考究,世界蠶絲消費量不斷增加,絲綢製品再度成為國際服飾市場的寵兒。養蠶這項古老的行業,現階段遂又成為新興的資源。
中華民國政府有鑑於台灣極具蠶業發展的潛力,國際市場絲織品行情看好,以及養蠶必先栽桑,因而鼓勵蠶農設置桑園,栽植優良桑樹。自民國六十二年開始,配合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計畫,在苗栗、南投、台南、屏東、台東、花蓮六縣市,設置蠶業專業區;更積極推廣平地栽桑,並擴大蠶業經營規模,以求降低成本,增加蠶農收益。台灣的養蠶業,至此有完整的計畫,以專業的型態經營,蠶繭產量於是急速增加,使本省蠶業進入空前的發展階段。
目前全台幾乎各縣市都有栽桑養蠶,其中以各專業區的產量最豐。苗栗縣是本省蠶業最發達的縣份,無論蠶種製造業、繅絲業及絲織業,都居全台之冠。
暮春三月,苗栗縣的公館、西湖、通霄一帶,到處呈現青蔥的綠意。滿山遍野的桑樹,在和風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迎接蠶季的來臨。翻飛的桑葉間,到處可看到蠶農忙碌的身影。
大湖農工蠶桑科的學生把雌雄蠶蛾一對一進行交配。
台灣氣候殊適養蠶
台灣養蠶,可分為春蠶、夏蠶及秋蠶三期。每年三月到五月是春蠶期;六至七月為夏蠶期;九到十一月則屬秋蠶期。通常一年可飼蠶五至六次,若桑園能充分供應桑葉,更可多至七到八次。
目前在政府的規劃下,每個蠶業專業區都成立生產班,通常是以二十公頃的桑園面積為一班,也有以一鄉為一班來劃分。每個班約由三、四十戶蠶戶組成,選舉班長、副班長各一人,參加政府舉辦的蠶業技術講習及觀摩,然後回到專業區指導蠶農。
桑葉是蠶唯一的食料,因此凡是想要養蠶的農戶,必須先訂購桑苗,設置桑園。桑苗本來是由政府免費提供,後來改為補助三分之一價款,六十八年度開始則全面取消補助,改為貸款。而訂購桑苗的農戶卻比往年踴躍,足見蠶農對養蠶的興趣和信心日增。
通常一公頃的桑園,可栽植六千株桑樹,由於本省氣候溫和,今春栽種桑苗,翌春就是滿園綠蔭,可以用來養蠶了。
養蠶之前,要先訂購蠶種。蠶種由製種場培製,目前本省有八家製種場,提供蠶農一盒盒品種優良的蠶種。每盒有蠶卵兩百粒,只售台幣一百五十元。
大湖農工製種場實習的學生鑑別蠶蛹的雌雄。
加入現代技術,事半功倍
蠶種是雌雄蛾交配產下的受精卵,通常都先貯存在冷藏庫中,從冷藏庫取出後,必須先經過浸酸風乾的手續,刺激胚子發育,然後放入能調節溫度及濕度的「催青箱」中孵化。
剛孵化的蠶兒,身體是黑褐色,體長約三公厘,體形有如螞蟻,所以稱為蟻蠶或稚蠶。稚蠶的體形小、食量少,抵抗力較弱,為了節省勞力和時間,提高稚蠶的收成,培育稚蠶都採用合養的方式。在設備完善的稚蠶共育室共育,到了第二眠或第三眠後,才由蠶農各自帶回去飼養。
養蠶的蠶室,需有充足的光線,流通的空氣,乾燥的地基。移蠶入室之前,蠶室和蠶具都要經過仔細的消毒,以防止病蟲害的發生。
稚蠶時期的養育方式,通常採用「覆蓋育」。覆蓋育是在蠶座上面,覆蓋一張塗有臘質的防乾紙。因為稚蠶吃的桑葉既幼嫩且須切細,很容易萎凋,覆蓋防乾紙,可以保持蠶座中的濕氣,防止桑葉萎凋。
蠶寶寶日漸長大,體色也由黑變淡,長得白胖胖、軟綿綿。看它蠕動著齧食桑葉,偶而綣曲著、依偎著,十分可愛。
蠶兒每隔幾天,就會有一天左右的催眠期,這時蠶兒絕食靜睡,稱為眠蠶。等新皮長成之後,柔嫩的新體軀就由頭部鑽動出來,脫出舊皮。脫皮後的蠶兒有如睡夢初醒,稱為起蠶,蠶的一生共有四眠,三眠以後的蠶稱為壯蠶。
蠶業改良場的工作人員埋首實驗室進行各種實驗研究。
經不斷研究實驗改變了養育方法
由於壯蠶的吃桑量大,壯蠶期的飼育方式改為「條桑育」。條桑育是把連枝帶葉的桑條,平均鋪放在蠶座上飼餵壯蠶,給桑的次數因而減少,可以節省時間和勞力。
蠶兒過了四眠之後,體色變黃,停止吃桑,不斷昂頭擺首,是吐絲結繭的前奏。這時蠶農就開始忙著讓熟蠶「上簇」了。
所謂上簇,是把蠶兒放置在固定的地方吐絲結繭,吐絲的地方就叫蠶簇。以往的蠶簇是把稻草編成波浪狀,蠶農逐頭把熟蠶拾取到稻草上吐絲,不但費時費力,結出的繭大小不一,品質亦差,目前皆改成自然上簇。
自然上簇是利用熟蠶向上吐絲的特性,把用木頭做成的方格狀蠶簇擺在蠶座上,熟蠶就會一頭頭自動爬上蠶簇,各自找一個方格吐絲。潔白橢圓的蠶繭整齊地排列在蠶簇上,節省人工,結出的繭大小一致,品質較佳,便於繅絲。這些蠶繭都是養蠶人家愛心與勞力的結晶,粒粒彌足珍貴。
熟蠶吐絲結繭完畢,便在繭內脫皮化蛹,蠶農必須再等三、四天,待蛹皮完全硬化,才能採繭。如果採繭過早,繭內的熟蠶尚未化蛹,或蛹皮尚未硬化,一經搖動震盪,容易損傷蛹體,流出液汁,汙染繭層,降低蠶繭的品質。
採繭完畢之後,蠶農便高高興興把蠶繭運到指定地點出售。蠶農一期的蠶作自此告一段落,總計二十六天左右。
蠶業改良場的研究成果:台蠶六號和台桑二號。
加強分工,促成進步
本省收購蠶繭的單位都是蠶絲廠,它們負責把蠶繭外銷、或製成生絲、紡織成布。為了使各絲廠的原料來源安定,避免搶購,政府劃定各絲廠的收繭區域,並統一規定繭價,保障蠶農利益。如此,蠶農只要專一致力於栽桑養蠶,毋須費心血在產銷上,這種細部的分工,可說是本省養蠶業的一大革新。
蠶絲廠收購大批的蠶繭,經過分等、烘乾、煮繭,然後繅絲。只見轉眼間,一個個蠶繭經過繅絲機的運作,即變為一根根潔白的生絲,有如魔術般的神奇。
生絲經過一番整理,就可裝在紡織機上,織出各種花色圖案的絲料。織好的布疋經過精煉,去除蠶絲上的膠質,使布料變為柔軟,然後再加以染整,為白色的綢緞增添繽紛的色彩,一疋疋精美、柔細的絲織品就誕生了。
自從政府成立蠶業專業區,七年來,本省的蠶業已有顯著的進步,不僅單位面積收繭量及品質大為提高,蠶繭的總產量也大幅增加。
以六十二年和六十八年做一比較,蠶繭的年產量由當年的一二三.八公噸逐年增加,到六十八年高達一、三四二公噸,增產的幅度超過十倍。
蠶業改良場的研究成果:台蠶六號和台桑二號。
產銷不斷成長
在蠶繭大量增產之際,本省的蠶業外銷同時也呈現一片興旺的景象。近年來,日本蠶絲減產,日本絲廠紛紛來台收購蠶繭。日本、香港、新加坡、澳洲、非洲等地都紛紛向我國訂購絲綢,而且外銷量正在急遽增加之中。本省蠶業在短短幾年間能有如此驚人的成長,除了要歸功蠶農的勤奮之外,蠶業改良場工作人員也功不可沒。
蠶業改良場位於苗栗縣公館鄉,隸屬於台灣省農林廳,是本省蠶業研究及推廣的主要機構。
蠶業改良場內除了擁有一大片茂密的桑園和行政大樓之外,還設有原蠶室、試驗蠶室、溫室、桑作研究室、生理病理研究室等試驗設施。裡面備有現代化的實驗器材,改良場的技術員,埋首其中,完成許多重要的試驗。
在桑樹的新品種上,改良場育成台桑二號和台桑三號,這二種新品種的產葉量,比原來的台桑一號增加一倍;實驗結果,養蠶的成績也略優於台桑一號。民國六十七年經農林廳審查通過,正式命名後,已在各專業區內推廣種植。
在家蠶品種方面,改良場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利用雜交優勢,育成台蠶六號新品種。經過實驗,證實比現行推廣的品種優異,已於民國六十八年通過審查,推介給蠶農養殖。
大湖農工蠶桑科學生利用蠶繭製作的手工藝品。
研究、推廣配合而行
除了在實驗室裡做研究之外,改良場的技術人員,更需南北驅馳,帶著研究成果,奔波於桑園蠶戶間,去做推廣和指導的工作。目前改良場在南投、台南、屏東、台東、花蓮都設有工作站,在苗栗大湖鄉設有大湖製種場,隨時為蠶農解答疑難,提供服務。
為了合乎經濟原則,改良場技術人員極力推廣省工技術。現行的飼養法中,例如稚蠶共同飼養、壯蠶條桑育、自然上簇、桑園工作機械化等,無不脫胎自他們的構想。在本省蠶業的發展上,他們無疑是披荊斬棘的功臣。
參觀了蠶業改良場之後,我們拜訪了苗栗縣大湖鄉的大湖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蠶業科。在這兒,我們首先看到了許多學生用手工紡織的綢緞布疋、用廢棄的蠶繭做成的絲棉被,以及用蠶繭製作的手工藝品,都具拙樸之美。
大湖農工蠶桑科成立已有二十九年,已經造就許多中級蠶業技術人員。近年來,學校當局為加強蠶業人才的培育,與有關蠶業機構實施建教合作,在養蠶季節,分派學生到各蠶業單位實習,寒暑季節則在校授課,增加學生的實際經驗。
在高級蠶業技術人才的培育方面,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藝系設有蠶桑科,私立中國文化學院設有蠶絲學系。這些科系的學生畢業之後,加入栽桑養蠶與加工紡織的工作行列,為本省蠶業注入新血。
繅絲機把蠶繭繅成生絲。
重振雄風看今朝
國內的蠶業在政府與蠶農攜手合作,學理與實際密切配合之下,已漸具規模。為了使農務生產、蠶繭加工與成品外銷加強結合,政府除了繼續致力提高蠶繭的產量及品質,增加蠶農收益之外,並準備進一步促進製絲與加工業的發展,期使這一門中國古老的行業,能在現代科技推動下,重振昔日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