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中市地理位置適中,清末一度成為全臺政治中心。而今省政府設在中興新村,省議會則在霧峰,皆距臺中市極近,許多省級機構又始終在此辦公,因此臺中市仍有「省垣」之稱。
地勢及氣候使農業很早便在臺中市植根,而公路、鐵路及附近港口的便利,又予工商業興起的好環境。
開發歷史甚久的舊市區和尚待充分利用的郊區,使臺中市成為一個既富傳統性、又具發展性的多樣化城市。
高雄市繼臺北市之後升格為院轄市,面積一六三.四三平方公里的臺中市,因此躍居全省第一大城。它不但地理位置「允執厥中」,在各方面亦都均衡發展,真可謂深得中庸三昧。
就產業而言,臺中市約有一半的就業人口從事工、商,然而佔六分之一的農業人口,耕種超過全市一半的土地,因此農工商分別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就市區建設而言,在機關、商店櫛次鱗比的市中心,綠川、柳川悠悠流過人車之旁。一條路上,相隔不及一百公尺,一邊萬丈紅塵,百貨大樓聳立;另一邊則老樹成蔭,遮掩著幽靜的平房。繁華熱鬧與單純靜謐在此共生共存,一點不顯矛盾。

右圖:小朋友在公園內玩得滿身大汗,喝水解渴。(鍾永和)
新與舊,鬧與靜,兼容並蓄
就生活景觀而言,西屯的工業區有現代環境保護觀念的產物——設備新穎的汙水處理廠;南屯有傳統的打鐵店,用百年老灶燒軟要鎚打的鐵條。市區中山公園旁,精緻藝術在東面的中興堂演出;鬧哄哄的夜市,則每晚必在西面的公園路揭幕……。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臺中市一方面是清代在臺灣所建十三座古城中最後的一處,另一方面又是日據時代第一個以棋盤式街道規畫的城市,可說位居臺灣新舊城市發展的銜接點上。
臺中市處於臺中盆地的中心,大部分地區是平原,東西兩端略高。西邊是大肚山臺地區,東邊有大坑山,屬於丘陵區。境內有多條溪流自北往南,到臺中縣境注入烏溪。由於氣候溫和、灌溉方便,福建、廣東一帶的移民,清康熙年間便從鹿港經彰化北上拓墾,最早形成聚落的,是犁頭店和大墩。犁頭店是如今臺中市的南屯,大墩就是中區。

圖1.2:日據時代留下的歐式建築,現多成為機關的辦公處;圖1.是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鍾永和)
當年的大墩,足以俯瞰整個盆地
大墩得名於今日中山公園內的一座小丘,丘高雖僅八十九公尺,但當年從上眺望整個臺中盆地已綽綽有餘。因此雍正十年築砲墩於上,做為軍事據點,附近地區遂稱大墩,這座小山也被叫做砲臺山。
大墩一帶水源豐富,舊名邱厝溪的柳川流量又大,碾米廠因而沿溪興起,奠定此區由農村走向工商城鎮的基礎。
清光緒十一年改臺灣為行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有意將政治中心從臺南移到中部,遂選定橋仔頭、東大墩興建臺灣府城,相當於以今日東、南、西、中區相連處為中心畫圓,佔地三百七十五甲餘的大片地區。後雖因劉去職,工程尚未全部完成即止,但可視作臺中成為「省府大門」的先聲。
日據時代重劃街道,城牆城門拆除一空,僅餘大北門的門樓上半截,後被移入中山公園,成為望月亭的頂蓋,並保留當年監造府城的臺灣知縣黃承乙所題「曲奏迎神」匾。殘樓孤匾是古城的唯一遺蹟。

圖2.是台中市政府。(鍾永和)
文化抗日,爭取民族自尊
臺中市素有「文化城」之稱,但要談古蹟文物,比不上臺南;要談文藝活動,也不及臺北。這個稱號的由來,實基於它傳揚民族文化的背景。
臺灣割讓日本之初,島上武裝反抗事件迭起,但在日軍鎮壓下,直接衝突的勝算幾等於零。一批知識份子便結合起來,從事文化抗日。
中部名士林獻堂,是當年重要領導人物之一。民國三年,他和幾位士紳募款成立臺中中學校——省立臺中一中的前身,這是本地人在臺灣創立的第一所中學,用以對抗日人對臺籍子弟受教育的歧視。
民國十年,與五四運動呼應,臺省人士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由林獻堂任總理。日後的民族運動多以文協為中心,展開種種活動,像要求設議會、組織黨派……等。
文協總部設在霧峰,但臺中市是重要的活動據點,並在市內成立中央俱樂部,提供旅宿、休息及中文書刊。這是今天位於市府路、中正路口的中央書局的由來。一直到現在,臺中人提起書店,就會想到中央書局,正如臺北人會想到重慶南路的書店街一樣。
臺灣光復以後,基於位置適中,陸續有大學及專科學校在此設立,包括中興、東海、逢甲、靜宜、中國醫藥學院、中山醫學院六所大學,和其他七所專科學校,對提高當地的教育文化水準,很有助益。

圖3:省立台中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室,提供小朋友舒適的閱讀環境。(鍾永和)
臺中文化中心領風氣之先
在縣市文化中心的建設上,臺中市亦開風氣之先。民國六十五年,熱心公益的企業家何永,捐款為臺中市建立文化中心,內設展覽場、藝文教室、圖書館及可容納近千人的中正廳大會場。
連續兩年,臺灣省光復節酒會都在文化中心的中正廳舉行,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亦前來參加,認為文化中心的構想很好,六十七年便將興建縣市文化中心列入十二項經建計畫。
去年底啟用的新文化中心,位於五權路與英才路口,便是利用教育部補助各縣市文化建設的經費所建。裡面的設施以圖書館為主,社教活動和一般展覽為輔。舊文化中心自此改稱「文英館」,將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展出民俗文物,原有的藝文展覽和短期技藝班仍將維持。

圖4:新建的文化中心,大廳氣派、寬敞。(鍾永和)
中興堂是中部的藝術表演據點
設在臺中市的省立圖書館及其附屬的中興堂,也為市民提供許多文化服務。
省立圖書館正積極發展目前國內圖書館還不太重視的諮詢服務。一般圖書館只有靜態的圖書資料查閱,省圖則參考外國的做法,接受民眾當面、電話或書面的詢問,利用館內的剪報與圖書資料,或請教專家、或個案轉介,以解答民眾的疑難。
省圖的諮詢服務仍在推廣階段,目前已建立本身的諮詢網(包括各大圖書館、專業機構和學者專家),並編制諮詢紀錄輯要,作為檢討改進的依據。
中興堂擁有中部地區首屈一指的聲光設備,和一千八百個座位,與臺北市國父紀念館、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並列為國內大型表演的北中南三個場地。
臺中市還有一條「文化走廊」,就是北區的雙十路。文英館、臺中一中、省立體專、體育場都在此處,並有佔地廣大的孔廟和忠烈祠。
孔廟和忠烈祠這兩幢傳統中式建築,僅隔一牆相鄰,恢宏的氣象和強烈的色彩,外加綠樹、草茵,成為攝影留念的好背景。

圖1.2:台中孔廟仿宋朝宮殿建成;圖1.是毓粹門。(鍾永和)
中山公園已成臺中的標幟
若想尋訪臺中市的過去,市區的中山公園非去不可。中山公園又名臺中公園,園內有一「碧湖」,湖心的中正亭,已成為臺中市的標幟,外地遊客到臺中,無不來此一遊。
臺中公園在日據時代即已完成,原是橋仔頭林家花園的故址。園內保存不少舊跡,除了「大墩」之名所源自的小丘,經過整修的北門樓蓋,還可看到自吳鸞旗古宅移來的更樓。但最能為公園注入生命力的,還是那一片湖水。
湖邊繫著各種顏色的小舟,划槳的小船和腳踏船,悠然泛舟湖面。岸上的亭子、樹木及園外大廈的倒影,映在時起漣漪的水面,憑添無限情趣。

圖2.是大成殿。(鍾永和)
街面繁榮,特產可口
自由路一帶,是目前臺中市最繁華的地段,百貨公司、餐廳、電器行、服飾行、皮鞋店……不計其數。加上與自由路垂直的中山路、中正路上,店家亦多,就構成了市民逛街購物的勝地。許多臺中的特產店也在這一帶興起。
最有名的特產應是太陽餅。最早製作銷售太陽餅的是老店太陽堂。老闆林義博說,當初因為餅餡是麥芽糖做的,所以叫它麥芽餅。顧客覺得好吃,互相介紹來買,就順口把太陽堂的店名嵌進去,於是麥芽餅便以太陽餅之名傳揚開了。
太陽餅的外皮一層層的,薄而鬆軟,一咬就會有許多細碎的餅屑掉下,惜物者覺得可惜,因此有另一種吃法:用開水、牛奶、米漿或豆漿沖泡太陽餅,黏黏稠稠的,別有風味。
鳳梨酥是臺中的另一特產,美珍香糕餅店出品的大大有名。老闆娘林吳紅緞表示,原先他們是做西點麵包的,但西點麵包不能久藏,他們就想發展一種不放防腐劑又能經久不壞的食品,於是試製鳳梨酥。因其內餡是以糖浸漬的鳳梨,有蜜餞耐存的特性,而外皮又很乾,因此可以久貯。
顧客對鳳梨酥的反應不錯,美珍香因此專心發展,並幾經改良,口味愈來愈佳——鳳梨餡軟腴,皮則有奶油的香味,因此口碑載道,不僅本地人常以此饋贈親友,外來客亦知道上門選購。

圖3.4:孔廟隔鄰的忠烈祠,莊嚴靜穆;圖3.是正面外觀。(鍾永和)
甜、鹹,新、舊,共存共榮
藏在樂群街一條巷子裡的一心食品行,以產制辣豆乾、筍豆和牛肉乾出名。雖然市區很多商店都批進一心的產品代售,老顧客仍喜歡親自上門採購。負責人薛保玲說,一開始他們只做牛肉乾,後來試著鹵製從市場買來的豆腐乾,慢慢摸索出心得,便推出豆干系列產品。附近的中、小學生,對味道近似肉乾、而價錢卻便宜得多的豆乾非常喜愛,經常光顧,一心產品的名聲便漸從學生圈子擴散出去。他們也發展出更多種口味的肉乾和豆乾,從零賣散裝改為以機器統一包裝,並且大量批發出去。
一心豆乾面對其他紛紛跟進的廠牌,始終維持聲譽不墜,除了調味獨到外,也因其對品質的一貫注重。由於未加防腐劑,他們視不同產品,分別在包裝上註明從二、三天到兩個月不等的保存期限,並接受經銷商退還過期貨。
上述幾種特產都有廿年以上的歷史了。近年來,臺中街頭又出現「小雞、小雞蛋」的招牌,賣的是兩種新興並漸成氣候的西點。中國食品店的老闆紀經井說,這兩樣小點心的做法學自日本。
因為小雞的「雞」和起家的「家」,在閩南語堿O諧音,為了討個好口採,他就以製造「小雞」作為特色。淺咖啡色的小圓錐形點心,內包綠豆沙餡,頂端點上兩個小黑點,看起來的確和小雞有幾分相似。可愛的造型加上人們的好奇心,果真打響「小雞」的名聲。
繼續推出的「小雞蛋」,是粉紅、淡黃的綿綿糖,做得和雞蛋一般大小,裡面甚至有個「蛋黃」,也引起注目,銷量頗佳。

圖4.是陽光從朱紅門扇透射進來,造成的光影變化。(鍾永和)
老牌蜜豆冰全臺有名
目前遍佈全省各地的夏季小吃「蜜豆冰」,於民國初年就在臺中市打出名氣。現在最為人熟知的一家,是第一市場內的幸發亭。
幸發亭四十多年前以一個小攤位起家,老闆陳慶隆從姑丈手裡接過這項營生也有廿多年,現有空間已擴充為原來的五倍以上。店內販賣的冰類有廿多種,冬天並兼賣熱食,但慕名而來的客人絕大多數都點蜜豆冰。
蜜豆冰與一般刨冰不同之處,在於冰屑不是刨冰,而是挫冰,呈顆粒狀,入口尚可咀嚼,不像刨冰那麼容易溶化。而幸發亭所做的蜜豆冰更以質、量俱佳出名,不論是冰,或是裡面的蜜餞、水果,它的量都比別家多,而水果甚至包含蘋果、水梨切片,因此旺季時客人整天不斷。
陳老闆表示,八年前還沒製造出挫冰機器時,蜜豆冰要靠人力用挫刀挫,一天下來,往往挫得手臂酸痛、腫脹。現在雖然有了機器,遇到假日,因為生意太好,十幾個人還是忙不過來,一天下來大家都覺得累壞了。

台中體育場常有民眾來此運動、散步。(鍾永和)
外地人不太敢領教的——麻葉羹
臺中市有項小吃極富地方特色,嗜之者極愛好,外地人卻不敢輕易嘗試。那就是麻葉羹。
甜麻是中部地區盛產的夏季蔬菜,一般家庭買回後,摘下嫩芽和葉片(莖、幹丟掉),揉搓去除苦水,加太白粉和水煮成羹,有人亦放入小魚乾或蕃薯塊。煮好後是綠色糊狀,並帶苦味,沒吃過的人,光看顏色就有幾分疑懼,吃下去更覺苦若藥湯,並不覺可口。嗜食者卻認為它色澤碧綠,苦中帶甜,又清涼降火、幫助消化,單獨吃或配飯吃皆宜。
因為味道特殊,麻葉羹不易風行,在甜麻盛產期才偶見小販推車販售,通常也只有世居臺中的市民才懂得品嘗此味。
臺中的夜市也很有名,各個攤位所供應的衣物、鞋襪、食品、玩具……,價錢低廉,種類繁多。

圖6:體專學生在體育場練習跳低欄。(鍾永和)
中華路夜市非常熱鬧
最大的夜市集中地在中華路及與其銜接的公園路、大誠街上。每天傍晚,沿路亮起燈串,一個個攤位擺起,有的直接從路邊商店拖出,是店面的延伸;有的由小貨車載來活動攤架,迅速搭好。到了九點左右,夜市的黃金時間正式開始。
飲食攤為數最多,在冬季的夜裡,賣著各種熱食的攤位,紛紛冒出氤氳的白煙,以及麻油雞、當歸鴨、米粉湯……的香味,還有師傅進行熱炒時翻卷的火燄,令人感覺一陣陣暖意,並且忍不住要駐足品嘗一番。
賣衣服和日用品的,雖然不會冒出煙汽、香味或烈燄,但他們為招徠顧客而製造出的各種音響,卻是「聲」勢浩大。除了喋喋不休的擴音器,還有打鑼、搖鈴、敲玩具槌的……,較簡單的是徒手拍掌與大嗓門,都各自吸引了一群圍觀者。

圖7:台中一中的學生放學後騎單車回家。(鍾永和)
舊市區稠密、擁擠
在臺中市中心駕車,最常做的動作就是剎車。短短一條直路,計程車起跳廿三元的距離內,可能要經過六個十字路口。這是因日據時代,根據容納十五萬人口的都市計畫,開闢成格子形道路,如今已不敷使用。今天臺中市有六十三萬人,還不包括在本市做生意、求學、就業的十萬流動人口,轄區也早在民國卅六年,除原有東、西、南、北、中五區,又並入臺中縣的北屯、西屯、南屯三鄉。迅速的發展,使過去四通八達、象徵進步的棋盤街道,已露出過於密集和狹窄的窘態。
臺中市現有兩家民營公車,但班次不密,這和居民自備代步車輛的比率極高互為因果。臺中市十四多萬戶居民,擁有六萬多輛轎車、廿二萬多輛機車,平均每戶有兩輛代步工具,而且車輛數目每年以11%的成長率增加。
為因應車輛膨脹的事實,市區多條馬路已改為單行道。但缺乏停車空間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市政府計畫在中山公園附近興建一座立體停車場,應可改善路邊車位的擁擠。
舊市區人口最密的中區,每平方公里有四萬五千人,與其相對的是佔全市面積80%以上的三個屯區。人口密度最低的南屯,每平方公里不到一千五百人。因此對於三屯的開發,臺中市已從興築道路或其他公共設施著手。

圖1:台中市鬧中有靜,市區內仍存在許多幽靜的民房。(鍾永和)
西、南屯開發為工業區
貫穿西屯和南屯的大肚山臺地,右鄰高速公路,北有公路通往十五公里外的臺中港,東距縱貫鐵路臺中站只九公里,交通便利,適合發展工業。因此民國六十四年將二屯農業利用不盛的西南角,劃為臺中工業區。
目前位於西屯的第一、二期工業區用地已開發完成,購地建廠比率也達75%,第三期用地正在開發中。南屯境內的臺地區,也列入未來的開發用地。
遠東規模最大的職業訓練中心,就設在臺中工業區內。主任阮宗高表示,職訓中心招收國中以上程度的學員,給予一年專業技工訓練,學雜費均由政府負擔,並供應膳宿。

圖3.和6.是百貨公司配合春節設計的櫥窗。(鍾永和)
職訓中心公費培養技術人力
職訓中心就像一個學校,設備包括教室、工場、宿舍,以及花園、球場、溜冰場、禮堂和活動中心。此處除教導職業技能、培養職業道德外,對生活訓練也很注意。受訓期間一律住宿,生活起居皆自己動手打理,像打掃宿舍、清洗碗盤、修剪花草……等,學員都各分配有工作。職訓中心亦常請學者專家來演講或座談,給予學員心理、生理、感情、婚姻、生育……等多方面的指導。
成立七年以來,結業的學員有95%直接輔導就業。
西屯有工業區的現代化設施,也有發人思古幽情的老建築,如張廖家廟。

圖2.~6:台中市的夜景;圖2.是燈火通明的百貨公司。(鍾永和)
宗祠家廟,慎終追遠
臺中市現存最老的兩座廟(市區的萬春宮和南屯的萬和宮),都是媽祖廟,這和渡海來臺的先民深信「聖母」保佑行船平安的想法有密切關係。兩廟分別創於康熙、雍正年間,但目前的廟身都是光復後重修的。倒是有好幾座家廟,年代雖然較晚,卻更能保持原貌。
張廖家廟建於清光緒十二年。張廖族人有一從福建帶來的特別習俗,他們生時冠廖姓,死後墓碑上卻刻張姓。相傳他們祖先本姓張,過繼給姓廖的人家,但始終不忘自己是「廖皮張骨」,於是立下「生廖死張」的規矩。子孫繁衍,綿延至今,臺中市北屯、南投縣、臺中縣大雅一帶的廖姓人家,仍遵此傳統。
南屯在臺中市早期的開拓史上,曾有輝煌的紀錄。現在南屯路二段附近,過去稱作犁頭店,和大墩差不多同時(雍正年間)興起。因為墾殖的移民群集當地,需要使用大量農具,農具交易應運而起,於是有許多店家以製作犁頭為生,此處便被人喚為犁頭店。

圖4.是小巷裡的麵攤。(鍾永和)
犁頭店透露了當年的歷史
當地現今仍有一家打鐵店製造鐮刀、犁耙等農具,其招牌「慶隆犁頭店」頗具古意。店內有些工作已有機器代勞,但古舊的爐灶火力仍強。
南屯豐樂堛甄痔m溯源堂,始建於乾隆年間,是臺中市最老的祠堂。由於農村人口外流乃勢之所趨,如今族人多已遷離,只有年節回來祭祀。一間雕簷色豔的家廟,立在空曠的田野旁,顯得有幾分蒼涼。
北屯區是臺中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它向東邊突出,像是三面被臺中縣包圍的半島。那塊半島屬於大坑山地,山間溪流沖出許多谷地,好似一個個坑洞,所以整片山地就稱作大坑。
大坑是臺中市都市計畫中的風景區,山區的產業道路幹線已鋪上柏油,沿路皆在山間繞行,青綠風景時入眼底。

圖5.是夜市常見的海鮮攤。(鍾永和)
大坑風景區潛力深厚
風景區中最有名的是五條登山步道,由市政府勘察路線、負責施工,完成還不到兩年,不少市民每天搭乘特別加開的早班公車,來此爬完山再回市區上班。這五條步道大部分是用水泥和鵝卵石砌成的坡路,間或有石階、杉木棧道,雖然最高峰頭嵙山只有859公尺,步道起落幅度卻不小,很可舒活筋骨、鍛鍊腿力。
大坑風景區的潛力,也吸引不少私人投資開發。佔地卅公頃的亞哥花園即為其中之一。花園範圍有好幾座山頭,遊客除了賞花、觀樹,還不時得上下坡,是寓散心於健行的遊玩方式。
繼亞哥花園之後,卡多里遊樂園也在大坑開幕。園內設置多種動態的遊樂設備,最刺激的是國內第一架360度旋轉飛車。飛車由傳帶系統帶到高處,然後從高處自由滑下,全憑重力加速度滑行,搭乘者在四十秒內經歷兩次在空中倒翻斛斗繞圈的經驗,驚險又有趣。

圖2.~6:台中市的夜景;圖2.是燈火通明的百貨公司。(鍾永和)
山區特產——香櫞瓜、麻竹筍
除了風景,大坑還出產許多農產品。其中以香櫞瓜和麻竹筍最有名。這兩種作物都以專業區方式栽植。
香櫞瓜(香圓瓜)學名隼人瓜,因瓜身有如五瓣相合,故也有人叫它佛手瓜。這是中南部鄉間常見的蔓生植物,可以涼拌、炒肉片或煮湯。它的嫩莖呈卷須狀,摘下快炒,便是一盤可口的鄉野小菜——龍鬚菜。
大坑專業區採搭架方式種植香櫞瓜,產量要比他處高,除當新鮮蔬菜出售,還發展出製成脆瓜(醬瓜類小菜)的獨到秘方。
麻竹林遍佈大坑山地。從前採竹筍是粗放式地任憑竹子生長,如果發現地面有竹筍突起,即予挖掘。專業區的作法,是把多餘的竹子砍掉,保持一定疏密間隔;並在竹子根部堆土,若發現長出過多筍盤,也予砍斷。然後趁筍尖剛冒、還很嫩時,便予採收。
專業區的農家也都自行從事竹筍加工,製成可以貯存的乾筍條和筍絲。
當地農產合作社經理張木長說,為配合風景區的開發,此地農業也走向觀光型態。像當地盛產的各種水果:橘子、葡萄、枇杷、龍眼、荔枝……等,都要逐步發展成觀光果園,最近已在試行的是觀光橘園。
同時農民的知識水準也日益提高,都明白農產品加工後,附加價值即隨之提高;產量過剩時,也不致於貨棄於地。

圖1.~4:遠近知名的台中特產,依次為—心豆乾、太陽餅、鳳梨酥、蜜豆冰。(鍾永和)
利用太陽能進行農產品加工
農產品加工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曬乾。產量大時,為了處理迅速,通常以烤爐烘乾,這就要耗費相當多的能源。臺中地區日照充足,若採用太陽能加熱,應很能節省成本。然而市面上的太陽能烘乾機,溫度最高僅達攝氏50度,而其中實際得自太陽能的熱力,僅有15∼20度,大部分仍賴燃煤或電力,以致成本節省有限。
家中有果園與香菇培植場的管振通、管振發兩兄弟,對這個問題極有興趣,他們以高工機械知識和一本有關太陽能應用的書,摸索試驗了幾年,研製成功有日照時即毋需補助加溫的太陽能烘乾機,而且溫度可達攝氏225度。他們已向能源委員會申請經費補助,預定今年七月開始製造大型烘乾機。

圖1.~4:遠近知名的台中特產,依次為—心豆乾、太陽餅、鳳梨酥、蜜豆冰。(鍾永和)
先天條件好,後天也要善予規畫、建設
臺中市的自然環境甚佳,全年日照充足,颱風常被中央山脈阻隔,震災、水災也少,不論對植物生長或人們居住,先天條件都很理想;至於後天的建設呢?現任市長林柏榕說:「未來臺中市仍將朝多元性都市發展,而以提高生活素質為基調。像目前市區內仍有工廠,要想辦法使它們遷移到工業區內;農業要往園藝、觀光農園方向發展;公園、道路、運動休閒……設施,也要作更合宜的規畫。」

圖1.~4:遠近知名的台中特產,依次為—心豆乾、太陽餅、鳳梨酥、蜜豆冰。(鍾永和)

圖1.~4:遠近知名的台中特產,依次為—心豆乾、太陽餅、鳳梨酥、蜜豆冰。(鍾永和)

圖5:南屯萬和宮鍍金的十八羅漢失而復返,現被敷上粉彩,免得再露金光,遭宵小覬覦。(鍾永和)

圖6:林氏宗廟柱上精美的木雕。

圖1:台中市年代最久的家廟——簡姓溯源堂。(鍾永和)

西屯張廖家廟一角。(鍾永和)

圖3:「慶隆犁頭店」以古法製作農具。

圖4:西屯台中工業區規畫完善,圖為工業區的管理中心。(鍾永和)

圖5:「內政部中區職訓中心」設於台中工業區內,圖為學員正在學習機械修護。(鍾永和)

北屯大坑風景區有豐富的農產,及深厚的觀光潛力;圖1:當地農家自製成功的太陽能乾燥機。(鍾永和)

圖2:大坑特產香櫞瓜,可鮮食,也可加工製成佐餐的脆瓜。(鍾永和)

圖3:從市區往北屯的路上,可見大片油菜花田。(鍾永和)

圖4.6:私人在風景區投資興建遊樂場所,圖4.是卡多里遊樂園的摩天輪。(鍾永和)

圖5:市政府在北屯開闢五條登山步道,協助此處發展觀光。(鍾永和)

圖6.為亞哥花園內的鳥園。(鍾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