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史前時代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火把在黑暗中呈現第一線的光明,成為人類最原始的照明工具。其後人類的照明工具不斷演進,從火把、油燈、蠟燭到近代的電燈泡、日光燈、水銀燈等,它們所散發的光線愈來愈穩定,亮度也愈來愈高。近代照明工業更是突飛猛進:燈泡製造的技術不斷的改良,除了普通常見的毛玻璃燈泡外,還有亮麗的清光燈泡,放出柔和光線的真珠燈泡,和水銀、半水銀、投射、彩色等燈泡;燈管則有日光燈、霓虹燈等。各種燈具普遍使用於住宅、辦公室、工廠、道路、廣告、集魚、園藝、醫學、科學等方面,對於照明,人類已不虞匱乏。然而,生活水準的提高,使一般人對燈具的要求,不再僅是單純的照明,而希望能利用光線的調整,顏色的變化,來製造不同的情調和氣氛,美化居室與生活。

別緻的小吊燈,常裝設在小起居室裏。(譚國佐)
燈光的巧妙運用
當與好友在燈下促膝長談時,從屋頂垂至茶几上方長長的吊燈,放出淡淡柔柔的光線,照著圍坐在茶几旁的人們,各個心靈之間的距離就這樣拉近了,談興也更高了。
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一隻小小的台燈擺在案頭,剛好照明桌面的大小,令人能夠集中心力,專注地讀書或寫稿,可以事半而功倍。
如果只是光禿禿的一個燈泡,通電後,雖然光芒四射,但他的光亮是渙散而刺眼的。如何讓光線柔和而集中,使燈泡成為美麗的光源,是美術燈誕生的緣由。
美術燈是利用各種燈泡、燈管,搭上各種配件,讓所發出的光線成點、成線、成面,甚至成為立體,製造廳堂、居室的光亮和氣氛,兼具裝飾和照明的功能。
近年來中華民國人民所得提高,對美術燈的需求激增,大街小巷出現了許多琳琅滿目的燈飾店。燈飾工廠更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他們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也大量外銷,是成長最快速的外銷產品之一。
國內照明工業的發展,只有數十年的時間燈飾業的發展,更是近十餘年來的事。
對以電流通過金屬燈絲,發熱到白熾而射出可見光波的燈泡工業來說,在過去日本佔據台灣的時期,台灣還沒有燈泡工業,所需的照明設備,都由日本進口。一直到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才有一些工廠從上海遷到台灣生產。當時正值克難時期,這些產品取代外貨,節省外匯,對台灣的經濟貢獻很大;但因工廠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產品品質低劣,為各方所詬病。

燈飾店供應各種各樣的燈具,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就全看購買者的眼光和鑑賞力了。(譚國佐)
燈業進步的歷程
民國四十四年,第一家正式在台建廠製造燈泡的公司成立。該廠從國外引進技術,奠定國人製造燈泡的基礎。其後相繼有廠商加入生產。經過業者不斷的改進,和經驗的累積,燈泡製造技術逐漸進步,產品也逐漸多元化。民國五十三年,燈泡產量已足夠供應國內市場,並開始發展外銷。
更令人欣慰的,是從民國六十一年開始,燈泡業者除了產品外銷,還開始拓展技術輸出,在泰國、馬來西亞、象牙海岸等國設廠生產,或整廠輸出。
與電燈泡並駕齊驅的照明光源是日光燈。日光燈是利用氣體通電而發光,國內最早生產日光燈的工廠,創立於民國四十三年。當時日光燈生產多靠與外國技術合作。經過業者不斷的努力,和政府各種鼓勵投資的措施,日光燈也從自給自足,進步到拓展產品外銷和技術輸出。現在技術輸出國家包括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地。
照明產品外銷,逐漸締造出舉世矚目的佳績,其中製作程序較簡單的聖誕燈泡厥功至偉,近來則為講究設計的美術燈所取代。
從民國五十三年開始,由於國內勞工工資尚低,新竹、苗栗一帶又有豐富的天然瓦斯,提供廉價的能源,發展聖誕燈的環境好,國際市場需求又大,台灣遂大量生產外銷聖誕燈串,而成為世界上聖誕燈外銷最多的國家,擁有「聖誕燈王國」之稱。它從民國五十三年的三十萬三千美元的外銷金額,激增至民國六十二年的四千五百萬美元,九年間成長一二○倍,發展速度驚人。

以玻璃雕刻成各種花樣的燈具,配上清光燈泡,豪華亮麗,常懸掛於客廳中。(譚國佐)
改為生產經濟價值較高的產品
大量聖誕燈外銷,不但為國家爭取外匯,提供許多家庭工業的就業機會,也直接繁榮了竹、苗地區。然而,它的國際市場很容易受到能源危機和世界經濟起浮的影響,所以民國六十三年世界性經濟不景氣,迫使兩百多家聖誕燈工廠關閉。六十五年國際市場雖又逐漸復甦,但許多廠商已改為生產附加價值較高,生產技術較複雜,講究設計的美術燈。
台灣開始有燈飾業,是民國五十年以後的事。民國五十六年間,燈飾工廠只有四家,而目前多達四百餘家。從這種迅速擴張與蓬勃發展的情形,不難識得燈飾的供需狀況,以及深受歡迎的程度了。
外銷方面,從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九年期間,燈飾外銷成長十二倍。外銷地區有二十餘國,包括美國、澳洲、香港、日本、中東、西德等地。其中中東正在大興土木,是拓銷最快的地區。
美術燈的製做過程複雜,它廣泛地牽涉到各種不同的工業技術水準,像玻璃製造、表面處理、金屬製品、塑膠製品、木器雕刻、藤竹加工等。燈飾業者多仰賴衛星工廠的配合,經過幾家工廠的合作,才完成一盞光彩燦爛的美術燈。
在一般燈飾店中,我們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美術燈,隨著人們的審美眼光,環境需要,花樣層出不窮。燈的名目就多達十餘種,有:吊燈、嵌頂燈、壁燈、檯燈、角落燈、星星燈、雨燈、落地燈等。
光彩奪目的豪華大吊燈,通常是用於一般家庭的客廳。這種吊燈多是高級水晶或石英石加氧化鉛的水晶玻璃製成,豪華亮麗,但價錢較貴。現在很多廠商用玻璃雕刻成各式花樣,價錢較便宜,式樣亦多而好看。

由於國民所得提高,美術燈的需求激增,燈飾店不斷增多,燈飾工廠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譚國佐)
柔和的光源最受歡迎
有些人喜歡把光源分散在屋角、牆邊,讓來自四面八方柔美的燈光,襯托出家的溫暖和舒適,因而嵌頂燈、角落燈漸受歡迎。
嵌頂燈是用金屬盒子盛燈泡,使射出的燈光均勻柔和。它的結構還要考慮到燈頭和燈體的散熱問題。嵌頂燈體積小,常用於低屋頂的房間照明。
買燈飾和買藝術品一樣,全憑個人的喜好與鑑賞力,如何讓一盞燈掛在家裡,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就看購買者的眼光了。昂貴的燈,不一定顯得出氣派來;便宜的燈飾,也不一定就照不出氣氛來。詩人羅門和蓉子夫婦的燈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這對詩人伉儷的燈屋,是一間兼做客廳、書房的大廳室。在這二十坪左右的大廳室中,上上下下掛著、擺著、吊著幾十盞燈,它們的名字有中國塔、小教堂、太空椅……,每一盞燈都是羅門親自精心設計出來的,它們靜靜地從每個角落,放出柔美的光線——「以溫馨的光,照耀在我們生活的航道。」
羅門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是要靠藝術和美感的心靈去體會、去創造的。」這些燈的材料雖然多是些不值錢的東西,像餅乾盒、百葉窗鋁片、煙灰缸……,但它們透過巧妙的組合,就都成為很美的燈。
談到燈飾的造型,羅門說,它要能表現質感與色感,而最重要的,還在它放射出來的光彩與投影。柔和的燈光,透過特殊的燈飾造型,投映在牆上產生一幅別緻的畫影,燈飾的效果就發揮無遺了。

台灣盛產的竹子,加上熟練的加工技巧,就可製成精美的燈具配件。(譚國佐)
美術燈也有流行的趨勢
市面上的美術燈樣式繁多,為迎合不同顧客的喜好。但燈飾也和服裝一樣,有流行的趨勢,通常一種燈流行的壽命約兩年。同一期間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流行不同的樣式。
最近玻璃片燈飾在台灣很流行,它是用五釐米厚的玻璃,雕出清爽的圖案,或者採磨砂方式,製造出朦朧的美感。燈架則常用鋁合金鍍K金或銀,比舊式的烤漆顯得高貴。這類燈飾常配上透明的清光燈泡,使整盞燈晶瑩亮麗。它的架構大多非常簡單,呈圓型、方型、或多邊型,卸裝清洗很容易。
大體而言,由於受到能源危機,和建築物每一層高度愈來愈低的影響,省電的日光燈較燈泡更受歡迎,佔空間小的吸頂燈、嵌頂燈也逐漸普遍。
然而,日光燈在倡導節約能源的聲浪中,並不能完全取代燈泡,因為它的啟動器與變壓器配件,開關耗電量不比燈泡省;而日光燈的蒼白光線,也不適合家庭的情調。但在長期使用的觀點,日光燈比起普通燈泡節省一半以上的用電,這也是大多數機關、學校採用日光燈的原因。

鼎狀燈座,具有中國古典風味。(譚國佐)
在設計上講求,有了自己的風格
至於燈飾的配件有許多種:花蓮地區所產的大理石,經人工琢磨後,是很好的燈座材料。具有紋理之美的木質燈具,以原木色澤出現,令人有樸實、溫暖的感覺。台灣盛產的藤竹,以精巧的手工處理,也能製成漂亮、大方的燈具。
在燈飾設計方面,業者初期常參考外國美術燈的式樣,加以修改以適應國內的需求。現在則改採用有中國風味的花紋、式樣,自行設計,發展出獨具的風格。
美術燈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的表徵之一。它的風行,可以顯示國內工業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素質的提高。從獨具風格的美術燈產品中,更可瞭解這種進步的歷程,是和文化傳統地方風情有著密切的關聯。

紙摺燈罩,可變化多種花樣。(譚國佐)

紙摺燈罩,可變化多種花樣。(譚國佐)

各種精巧美麗的壁燈,主要用來裝飾。(譚國佐)

各種精巧美麗的壁燈,主要用來裝飾。(譚國佐)

兒童起居室用燈,俏皮可愛。(譚國佐)

這種燈在點起時,特殊配方的油在網狀鐵絲上循環流動,彷彿下雨一般,大家叫它做「雨燈」。(譚國佐)

詩人羅門的家有「燈屋」之稱,裏面的燈,都是羅門親手以廢物利用方式製做的。(譚國佐)

詩人羅門的家有「燈屋」之稱,裏面的燈,都是羅門親手以廢物利用方式製做的。(譚國佐)

適當的燈光,給家庭帶來溫馨柔和的氣氛。(譚國佐)

燈飾製做程序複雜,國內廠商大多是聯合數家工廠分工合作,才完成一盞光彩燦爛的美術燈。(譚國佐)

富古典美的宮燈,常裝飾在中國式的建築之中。(譚國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