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之後,路過市場或夜市,常可聽見賣菱角的小販爭相吆喝:「熱的!現煮的!」燈下成堆棗紅飽滿的菱角,還冒著熱氣。人們就圍著小攤選購起來。
浮菱與荷花性近,在江南多半同栽一塘,可惜菱花太小,不比荷花能爭得詩家寵愛。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昔時菱角倒是常與藕節並提,採菱女也像採蓮佳人一般愛嬌。
菱與荷習性相類,都喜歡高溫多濕的沼澤地。江南荷塘處處,浮菱便夾雜其中。
田田荷葉,恰似傘蓋,正好為它嬌弱纖巧、害怕陽光直射的同伴遮蔭。可惜菱花太小,白淨的身影又藏在層層菱葉之中,始終無法與荷花爭豔,也得不到詩人的寵幸。
倒是它的果實——「菱角」,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喜歡的食物,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在周朝以前就已種植,周禮中且有以菱角祭祀的記錄。

圖2:這是「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筆下的江南採菱圖。
可粥可飯,宜糕宜果
菱角又叫沙角或水慄,兩頭尖尖的外殼,像個烏金元寶。
菱肉肥厚粉糯,可粥可飯、宜糕宜果,自古是湖畔田家重要的生計來源,也為他們帶來採菱唱和的無窮樂趣。
「採菱兒女新樣妝,瓜皮船小水中央,郎心只如菱刺短,妾情還比藕絲長。」
昔日每到採菱時節,少女均精心妝扮,結伴乘船採菱,口中還輕哼著採菱歌謠,惹得過路男子或停車、或下馬,爭相問道:「窈窕誰家女,採菱在橫塘?……」
多情的採菱女就這麼「採菱復採菱,採採日已暮,貪看馬上郎,迷卻花間渡。」——採著採著,竟在河塘花間迷了路……。
如今農家採菱,可沒有這般如詩情懷。

掩藏在葉片間的菱花姣小、潔白。(張良綱/鐘永和)
稻米過剩,政府鼓勵轉作菱角
本省嘉義以南一帶,常可看到四處散佈的菱田。每年八月左右是採菱旺季。
同樣是泛舟採菱,卻不見窈窕少女的纖纖玉指,也無菱歌對唱的忘憂少年。採菱婦忙著俯身採收,只求早早收工,好回家休息。
「本省栽種菱角,可能自鄭成功來臺時就開始了。」前臺北農業改良場農藝課課長王進生表示,過去農民種菱,多半自給自足,在池塘、魚塭兼種,以為副食或零嘴。
近年來,稻米生產過剩,政府鼓勵轉作,農民才試著改種菱角。
目前全臺種植總面積有2,000多公頃,分佈在民雄、東石、麻豆、官田、岡山、左營、林邊等地,其中又以官田所佔面積最廣。
每年六月,一期稻作收成後,農戶便開始種植菱角,45天後即可開花,再過一個月結果。大約在八月中旬,就是菱角採收的旺季了。
比起稻作,農民試植菱角的面積多半不大,也有人乾脆利用田邊的溝渠種植。菱田因此多零星散佈,翠綠的菱葉,給日漸蕭瑟的秋日田野帶來些許綠意。

圖2:拿著結實纍纍的菱角株拍照,農友笑露了金牙。(張良綱/鐘永和)
採菱舟小,採婦年長
菱葉多呈橢圓,與布袋蓮葉形狀相似,葉片靠葉柄中間膨大的氣囊漂浮在水面上,白色菱花由葉腋伸出,花謝後果梗伸進水中,結成元寶形、棗紅色的果實,即是菱角。
成熟的菱角,果蒂易落,採菱人只要用手摘取,無需任何工具。本地菱田水深大多在四尺以下,其實只要涉水下田,即可採收;但農民為恐移動腳步時傷到菱花,或碰斷未成熟的菱角,因此訂製杉木小舟,行進時用手撥開菱株,就不致壓壞菱角或菱花了。
採菱舟長約七臺尺、寬三臺尺。採菱人以手代槳,並探身從水中輕翻起菱株,由花托末端眾多的菱角中,選擇成熟的摘下,置於小船後端,再放回菱株,讓未成熟的菱角繼續生長。
大致說來,採菱並不費力,但由於需要長時間曝曬在驕陽下,年輕女孩多寧可到工廠上班,因此目前採菱的工作,遂清一色由婦人包辦。

菱角摘下後,要倒入大水缸內洗淨、分裝,才能運往市場出售。(張良綱/鐘永和)
八月之後是採菱旺季
「以前我也是採菱姑娘,現在是菱角阿婆嘍!」一位採菱婦笑說著露出了金牙。
雖不是窈窕姑娘,採菱婦仍怕驕陽。她們多在船頭綁上大陽傘,遠遠望去,五彩繽紛的傘下,又是五顏六色的頭巾、花衫。為免採菱單調,她們還隨身帶著小收音機,略略發福的身子,隨著流行歌曲輕輕搖擺,兩手則忙碌地翻菱摘角。
採菱婦迅速俐落的身手,外人看來似乎輕鬆愉快。但據個中高手錶示,小舟重心極難把握,生手上舟,很容易翻覆。這日酬400元的差事顯然並非「唾手」可得。
八月初採之後,每隔12天到半個月,還可陸續再收,菱角株隨之逐漸老衰,到十一月中就全部採收完畢(俗稱洗堀)。

圖4:「熱的菱角便宜賣喲!」這位小販還周到地為顧客去了中間的殼。(張良綱/鐘永和)
成本低、生長力強,惜市場不大
在菱角採收將盡時,農民會留下一些成熟、飽滿的菱角,做為隔年育苗之用。最後一次採收後,池水多已近乾涸,待菱株腐爛,農民便將之與泥土攪和,可成為堆肥。
官田農會農事指導員許天清表示,菱角不僅生長力強,在種植成本上,也不似稻米需要較多的肥料、農藥,和播種機、刈田機等工具的開銷。
「目前轉作的菱角田和二期稻田比較,平均一分地可多出6,000元的收入。」許天清說,「但是菱角市場侷限國內,且國人習慣上將菱角當零食,消費量不高,農民也無法大量種植。」
官田鄉兼種的菱田在採收期間,大盤商在菱田附近的大樹蔭下設站取貨。由於菱角水份極易蒸發、不易貯存,只有剛採下時,味最甘美;因此為搶時效,商人多半一天來二回,將新鮮的菱角打包之後,就飛馳運往市場。

圖5:去殼後新鮮、飽滿的菱角仁,多被主婦們買回燉湯。(張良綱/鐘永和)
老菱沉下底,鮮菱浮水面
上午十一點和下午四點左右,商人的小貨車陸續駛進村里,農民則紛紛騎摩托車載著一袋袋剛採下的新鮮菱角,由田間小路蜂湧而至。
交貨現場,有商人備妥的大水缸和磅秤。據當地菱農表示,水缸的作用有二:一方面讓農民將一袋袋剛採摘的菱角倒入洗淨,一方面也趁此機會將菱角分類——成熟的菱角會沉至水底,幼嫩的則浮在水面。
嫩菱角外殼較軟,雖不似成熟者鬆脆,但由於水份較多且甜,多半剝成菱仁,賣到市場,讓主婦們買回做菜。農友於是拿著大竹瓢將浮在水面的嫩菱撈起,再帶回家雇工人去殼。
工人圍著成堆的菱角,人手一把檳榔刀,以菱角凹部為中心,斜對角切開外殼,然後用手指剝去,一個個完整的菱角仁潔白、飽滿,不一會裝滿了籃子,等待商人來取貨。
成熟的老菱則大多帶殼打包,上市賣給夜市或電影院前的小販現蒸現賣。

菱角含豐富的澱粉質,燉湯、作菜兩相宜。圖1:菱角排骨湯。(張良綱/鐘永和)
營養豐富,價錢不高
菱角含有豐富的澱粉、水分、蛋白質、鈣、磷和維生素,營養價值頗高,價錢不貴,據說還能促進消化。
秋夜微涼之時,行人路過賣菱角的小攤,每禁不住它熱騰騰的誘惑,會買些滿足口腹。許多愛侶則因它有兩個象徵成雙成對的角,而鍾愛有加。
吃菱角挺麻煩,牙口較差的人,還不容易對付它的硬殼。但年輕人興沖沖地當腹一咬,剝出的菱肉就有得嚼了。
對於嫌麻煩或牙齒不好的人,生意人也自有招攬之道,他們去掉菱角中間部分的殼,買者只要捏著兩角,輕輕一剝即可。
選購菱角也不難,煮熟的菱角以呈深褐色者最佳,顏色愈淺淡者愈差。另外,外形飽滿、分量沉重、外殼堅硬的,也表示果實夠成熟。

圖2:菱角酥球。(張良綱/鐘永和)
做菜、點心兩相宜
菱角仁則多被主婦買回去煮湯。也有人將煮熟的菱角仁加蒜瓣和醬油吃,別有一番風味。
較為大家熟悉的煮食法有:菱角仁與排骨(或豬肚)燉湯,也有將煮熟的菱角仁加入龍眼乾做成甜湯,均是營養味美的佳餚。
最近官田農會家政班奡X位對烹調特別有興趣的婦女,發現市面上的食譜中,以菱角為材料的菜式不多,就自己動腦筋變花樣,還在十月初舉辦了一次品嘗會。
會中她們展示了精心研製的:菱角酥球、菱角粿、菱角餃子、軟炸菱角丸和珍珠丸子。許多到現場試吃的人,都驚訝於菱角能做出這麼多樣的點心,味道也不錯,尤其菱角粿和一般粿不同,風味獨具。
家政班負責人陳淑芬則透露了烹製菱角點心的秘訣:菱角沒有黏性,較難做成精緻的點心,但只要在其中加些麵粉,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施展啦!
輔導推廣改良後,小小菱角出頭天
烹調之外,中醫還將菱葉、菱角入藥。中國醫藥學院教授甘偉松表示,菱葉、菱莖和菱殼煎服,或研末調敷,可去小兒頭瘡,及解酒、明目。
菱角果肉據說也有抗癌作用。目前日本正研究以一定份量的菱角,加上番杏、薏仁、牻牛兒苗等中藥煎服,以治療胃癌、子宮癌及其他多種癌症。但實際的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實驗證明。
農林廳最近擬定一個特殊作物計畫,計畫中,官田鄉的菱角,與麻豆的酪梨、白河的蓮子,同被列為積極輔導、推廣的農作。
負責協助官田農會的臺南農業改良場推廣課路課長表示,為了使喜愛菱角的人,一年四季都可吃到菱角,他們準備請食品研究機構研究菱角製成罐頭的可能性。
此外,還積極設法加強菱角的貯存力,以利拓展外銷,使它成為經濟作物。
看來,終日生長在水裡,不見天日的菱角,也將有它「出人頭地」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