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海內外同胞萬眾一心,水乳交融共聚一堂,歡慶雙十國慶。薄海歡騰的氣氛,將國慶日的慶祝活動帶入高潮……」
幾十年來,每年的十月慶典就在這樣的「中華大愛」中度過。這是每一個人熟悉的畫面,熟悉的旁白。
今年,是否依舊?
其實這一幕雙十情景,早在兩年前就漸漸走樣了。
八十年國慶,警方為了防止「反閱兵行動」人士發生動亂,特地用拒馬隔開觀看慶典的民眾。當一萬多名接受校閱的國軍同聲高唱著「中華大愛廣披四海」時,一名男子在鐵絲網外激動地叫喊:「我們是繳稅金的,卻不能看閱兵;那些華僑憑什麼(坐在裡面)享受特權?」
這一幕,僑胞並沒有親眼看到。第二天他們如往年般興高采烈坐著僑務委員會準備的遊覽車,南下參觀訪問。沒想到到了高屏地區,被一群當地民眾丟雞蛋,使一向被當成凱歸英雄般歡迎的僑界領袖大為震驚。

(鄭元慶)
忠誠度可疑?
這股反僑的的聲浪,也已經擴散到平時。
民進黨籍立法委員就常常在國會中質詢僑務委員會官員:「我們自己國人大學窄門都擠不進去,為什麼要優待華僑回國升學?」「僑委會每年花費大筆人民血汗錢,照顧僅具中國血統卻未盡任何義務的外國人,這些人對國家的忠誠度又是如何?」
更極端的,是發出了主張裁撤僑委會的聲音。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機構」,在美國居留長達卅年,現任立法委員的蔡同榮表示,「不知道我們在搞什麼?人家不認你了,還在那裡糾纏不休。你也不想反攻大陸了,不需要民心歸漢,還要華僑做什麼?」他斬釘截鐵地說:「算了,各人走各人的路。」

(鄭元慶)
都已是外國人
仔細探究分析,這些反僑心態也很複雜。固然部分民進黨人士反對的是「很多連台灣在哪裡都不知道的老僑」——例如有些立法委員本來大力主張刪減僑委會預算,但經官員保證今後會對新僑多加照顧,就不再堅持。有些委員反對優待東南亞華僑子弟回國升學,但聽說僑生對台商到當地投資有幫助,就不再多言。另一方面,卻有人對台僑更反感,認為他們更投機,每當時局不好,就腳底抹油,根本與我們不是同一個「命運共同體」。
七十八年十月的一份報紙上,一封讀者投書在表示反對僑選立委制度時就這麼寫道,「所謂海外三千萬僑胞,不管是老僑、新僑,絕大多數是已宣誓效忠他國的外國人;仍持中華民國護照者,寥若晨星……」

每年十月,海外華人如候鳥般飛回國內,在國家慶典中體會一下在異鄉不容易找到的歸屬感。(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現實的大富翁
對於國內各種反華僑的暗潮,華僑自然也感覺到了。「中華民國現在好像變成一個大富翁,誰都不睬了」,回國參加國民黨十四全代表大會的沙撈越華人鄭光秀,一語道出許多華僑的共同感受。
我們真的是那麼現實,有了錢就不要華僑了嗎?過去國父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難道今天已經變成了民族的包袱?
對於社會上發出的反僑聲浪,曾任外交部次長的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程建人認為,這是國家政治民主化之後免不了的現象。
他說:「過去這類聲音也有,只不過在威權時代,國人無法公開表示,感覺上現在的聲音就大了。」
僑委會委員長章孝嚴也坦白指出,現在有國家認同問題,就免不了有華僑問題。「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只要管台灣的事;華僑是中華民國海外的臍帶,他們當然要切斷。」

國父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如今在國人的心中,海外華人又是什麼呢?(翻拍自夏威夷華人歷史中心資料)(翻拍自夏威夷華人歷史中心資料)
又欣慰,又覺受傷害
國內政治民主化,多元的聲音出來了,海外的人聽來倒也不全然不能接受。
「國內政治這些變化其實是正常現象,很健康;沒有變動反倒是病態」,廿二年前赴德國留學,畢業後就留在當地發展至今的宋枕戈認為,各種聲音、意見激辯後,才能走到中庸的地方。但身為一個去國廿多年的華僑,面對這些狀況,他的心情是「又陌生,又親切,五味雜陳」。
華人在意的,正如同鄭光秀所言:「我們親眼見到祖國由克難時代經濟發展,到今天順應時代潮流,還政於民。這樣的成就是全世界華人引以為榮的;但國人不應把華僑血濃於水的內心世界抹殺掉。」

這輛展示在中正紀念堂的凱迪拉克,就是菲律賓華僑當年捐給蔣總統中正先生的座車。(鄭元慶)
婚姻與工作成了祭品
「關心國家的不只是老僑」,九月回國參加華商國際投資合作研討會的美國瑞康科技公司副總裁王慧玲表示,他們這群從台灣到美國留學,如今四、五十歲、打下事業基礎的華人,每天晚上八點半,一定坐在家中看台灣的電視新聞,第二天大家見了面談論。「我真佩服他們,不但看,還把裡面說了什麼都背下來了。」
她還悄悄透露,國民黨十四全會議期間,她硬是把熱中政治的丈夫拖到地中海渡假,不讓他回國。「延惠君在美國為了『海外興中會』,已經跟她先生離婚了。我另外一個朋友,『六四』後為了幫助民運人士,每天不好好上班,結果被老闆炒魷魚,現在是太太出去上班養家。」
華僑對祖國的感情,在自由中國之聲電台擔任播音員,經常接到華僑來信的陳潔梅感受良深。
「大家可能不知道,從越南、馬來西亞寄一封信到此地,郵資相當於他們一天的薪水。華僑卻常常寫信來與我們分享自己的心事,只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屬於自己的電台。」她說。

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後,華僑在苗栗以南災情最嚴重的地區捐錢建小學。像這樣校名以“僑”字開頭的學校,全省一共有廿多所。(鄭元慶)
愛國思想其來有自
海外華人有強烈的國家民族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存武認為,有其歷史因素。
他指出,過去華僑出去的都是勞工階級,認同的也只是鄉土——縣、州、省。清末保皇黨康有為、梁啟超「戊戌政變」失敗,這兩位廣東人逃到海外,到處辦僑報、興學校,大力鼓吹國家思想,海外華人才開始認同國家,熱心政治。國父的「同盟會」在保皇黨式微後承續了這一股力量,趁勢而起,多少與國父也是廣東人有關。
華僑不但捐錢支持國父、親自回來參加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還繼續支持北伐、抗戰。抗戰勝利後,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很多國家也在這個時候廢除了「排華法案」,華人在海外揚眉吐氣,對祖國的向心力達到頂點。
「海外華人與祖國的關係,因地,因人,因時而有不同的變化。十九世紀的華僑,與祖國交通阻隔,但感情反而濃密」,程建人指出,中華民國由革命、建國、北伐、抗戰、動員戡亂到今天,華僑與我們的命運一直連在一起。

當年扮演施予者角色的華僑,如今回來學習台灣的經濟成功經驗。圖為華僑透過僑委會安排,參觀黑松汽水廠的作業。(鄭元慶)
華僑捐的總統座車
「說得不好聽,我們中華民國根本就是他們建立的」,僑委會主任秘書趙林對於僑胞對國家的付出受到漠視,十分抱不平。「剛來台灣時,外匯缺乏,別說僑胞回國投資、八七水災後捐錢蓋了廿多所小學,連總統座車都是菲律賓華僑捐的。一部凱迪拉克的防彈車,現在還停在中正紀念堂展示,你們可以去看看!」他語氣略帶激動地說道。
以往華僑對祖國單純的孺慕之情,今天卻也已經變得多元化。過去華僑都抱著葉落歸根的想法,但現在落地生根的已經愈來愈多;過去認為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現居住在先進國家的華人,卻多認同當地,頂多承認自己是「華裔」。
「其實華人對我們的向心力也在自然減弱中」,張存武表示,一方面台灣在經濟上不再像過去那麼需要他們了;相對地,「他們回饋大陸僑鄉、造橋鋪路,常用捐助者的名字命名,使他們心理上獲得很大的滿足。」張存武說。
另外,他表示,海外華人除了僑社,也開始加入當地國的團體,像工會、商會等。「結果發現並不壞,像東南亞當地企業家的財力比較小,華人往往成為這類組織的領導人物,得到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並因而更融入當地。」

過去一輩子只當中國人的海外華人,如今漸漸融入當地。例如第二代華裔美人胡紹基,今年參加洛杉磯市長的競選。(鄭元慶)
兩岸間的砝碼
這麼看來,海外華人與我們之間,豈不真如某個國際媒體所觀察的——由四海同心到漸行漸遠?
但是,我們似乎又不能沒有華僑。這個如今比台灣住民人數還多的族群,並沒有如表面般自中華民國的歷史退去;相反的,不管從政治或經濟的角度,這股龐大的勢力仍有關鍵性的影響力。
章孝嚴便表示,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階段,僑胞的角色還是很重要。「他們是一種壓力團體,有一個砝碼作用,他站在哪一邊,哪一邊的份量就會重」,他指出,海外華人在僑居地的立場也會影響住在國政府對兩岸的看法。
像最近政府積極加入聯合國,便呼籲華人發揮力量。儘管民進黨立委譏笑政府「不寄望自己的外交部,卻要寄望那些『外國人』」,張存武卻覺得這一點也不可笑,「總體戰嘛,誰說外交一定是外交部的事?」

回饋大陸僑鄉,使得很多華人獲得很大的滿足感。(鄭元慶)
與西方國家的聯繫網
海外華人對國內政治的民主化也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力。像「新國民黨連線」要籌組新黨,就到美國、東南亞尋求他們的奧援;章孝嚴不諱言國內入境「黑名單」的取消,與海外華人的努力也有很大關係。
在東南亞,華僑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有學者指出,新加坡就是華僑的中心網,所以在東南亞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東南亞其他國家,許多華人與原來的殖民政府關係極為密切,像李光耀是受英國教育的,其言論在西方一直很受重視。而越南的華僑,有許多人與法國的關係很密切;印尼的上層社會華人與荷蘭的關係密切。「這方面的影響力,我們政府恐怕還沒有注意到。」張存武提醒道。
「華僑對我們絕對是資產,不是包袱。不光是傳統的理由——血緣,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我們跟華人的關係也要加強」,程建人認為國人應該有歷史觀,要記取過去;也要有前瞻性,瞭解華僑將來可能對我們的幫助,不能只看眼前,「目前做是在播種,不必立刻就要有收穫。」

擁有雙重國籍的海外華人,開始被國人質疑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度。
世界級的有「錢」人
從經濟方面來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劉廷祖指出,現在全世界的國家都在努力擴大經濟領域,談結盟。過去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等政治結盟;現在是歐洲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區經濟結盟。「對我們來說,世界各地的華僑就是我們結盟最好的對象,這是一種互利。」
更何況,華人擁有的經濟力量,已為世界所矚目。日本「經濟新聞」曾報導全球華人的外匯存底高達三千億美元,全球無與倫比;英國「經濟學人」更曾指出,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所持有的流動資產(不包括證券),總額在一兆五千億至二兆美元之間。今後這股資金的動向,將對世界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針對最近政府舉辦的華商國際投資合作研討會,自立早報財經組主任吳福成便認為,「這是海峽兩岸為爭取海外華商資金的明爭暗鬥。」
資金之外,海外華人也是我們經濟升級的人力資源重要來源。
根據統計,新竹科學園區中,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公司是海外華人——當年的留學生回國創立的。此外,國內不再適合的產業之所以能夠順利淘汰,移到海外,也與華僑——當年回國升學的僑生有關。
「我們並沒有重視過與東南亞的關係,沒有人學過印尼語、馬來語,為什麼今天台商可以順利在當地投資?」張存武認為,這是因為有一批當年認同中華文化、認同我們國家的華僑送他們的子弟回來讀書。這批人才成了我們對東南亞投資現成的溝通橋樑,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因此他認為民進黨的華僑政策一定會改,「否則它出不了台灣的大門。我們只要一走出去,就是華僑的勢力範圍。」

成為國內青少年偶像的L.A.Boyz是不是中華民國國籍,似乎沒什麼人在意。(鄭元慶)
今天華人,明天國人
其實認真地探究起來,「海外華人」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翻譯<源氏物語>的台大中文系教授林文月今年退休,報載她將到美國與子女團聚生活。看到這則新聞,大概沒有人想到——她即將成為「華僑」;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即將舉家遷回台灣,為國內的科技界做更多事。大家在振奮之餘,大概也沒有人想到——這位「華僑」要葉落歸根了。
自阿根廷回國參加華商國際投資合作會的永聯興企業負責人張文正,倒不認為海外華人與國內的關係惡化。「以前如果對政府、對大使不滿意,都不敢講,怕回不了台灣,成了黑名單上的人物;現在有什麼意見都可以表達,其實現在關係更密切。
他表示,從阿根廷回來,光是單程的飛行時數就要廿八個鐘頭,有心回來,不是支持政府是什麼?他認為會議本身不一定能讓他獲得生意上的實質收穫,但藉機看看親認識各地的華商朋友,瞭解國內的狀況,非常好。他說:「以後有類似機會我還會回來。」
順了姑情,逆了嫂意。為什麼都是自己人,卻有那麼不同的感受呢?
「這些混亂是很不容易解決的。前一代人的智慧已經用在保衛國家、打倒強權、為台灣建立基礎上;現在這些問題,是考驗這一代人智慧的時候了!」宋枕戈語意深長地說道。
少年不識「仇」滋味
星期六晚上的綜藝節目中,由美國返台發展演藝事業的年輕華裔偶像L.A.Boyz主持著歌迷的模仿比賽。一隊隊來自新莊、高雄,甚至加拿大的孩子熱烈地唱著他們的成名曲,跳著一樣的街舞,彼此間的模仿與認同,令人嘆為觀止。
在他們心目中,是華僑或不是華僑,又有什麼差別呢?
〔圖片說明〕
P.6
每年十月,海外華人如候鳥般飛回國內,在國家慶典中體會一下在異鄉不容易找到的歸屬感。(張良綱攝)
P.9
國父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如今在國人的心中,海外華人又是什麼呢?(翻拍自夏威夷華人歷史中心資料)
P.10
這輛展示在中正紀念堂的凱迪拉克,就是菲律賓華僑當年捐給蔣總統中正先生的座車。
P.10
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後,華僑在苗栗以南災情最嚴重的地區捐錢建小學。像這樣校名以“僑”字開頭的學校,全省一共有廿多所。
P.10
當年扮演施予者角色的華僑,如今回來學習台灣的經濟成功經驗。圖為華僑透過僑委會安排,參觀黑松汽水廠的作業。
P.11
過去一輩子只當中國人的海外華人,如今漸漸融入當地。例如第二代華裔美人胡紹基,今年參加洛杉磯市長的競選。
P.12
回饋大陸僑鄉,使得很多華人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P.13
擁有雙重國籍的海外華人,開始被國人質疑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度。
P.14
成為國內青少年偶像的L.A.Boyz是不是中華民國國籍,似乎沒什麼人在意。
P.15
李遠哲博士快要舉家遷回台灣了。這個大好消息的背後,是否透露了一個訊息:新僑也一樣希望對家鄉有更多貢獻,甚至“葉落歸根“?(卜華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