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中國台灣的各個學術研究單位中,一直有許多研究人員默默地在進行各種實驗研究計畫,而研究的觸角,也已由陸地延伸到海洋。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目前正在從事一項海藻抗菌抗癌的研究實驗,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果。
龍鬚菜是海藻的一種,可用來製做洋菜,目前國內已由人工大量養植。
埋首實驗,默默貢獻
在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化學研究中心」的實驗室裡,壁架上排滿瓶瓶罐罐的各種化學藥品,桌上則擺著各種實驗器材:試管、漏斗、燒杯、顯微鏡……。一線晨曦穿過屋外濃密的綠葉,透過明淨的玻璃窗,恰好投射在一位年輕研究生專注的臉上,他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鏡片亮晃晃的閃了一閃,清晰地映照出一個旋轉的玻璃球體——他正在用心操作一個叫「減壓濃縮機」的化學儀器。
站在另一個實驗桌旁埋首工作的,是一個年逾半百的研究助理,他穿著一件白色的實驗衣,衣面沾滿各種藥品的斑點,想必是做實驗時留下來的痕跡。當然他也曾年輕過,就像對面的研究生一樣,如今滿頭頭髮雖已被歲月染成花白,但他對研究工作的熱忱卻絲毫未曾減褪。他並沒有顯赫的學歷,如今亦只不過是個研究助理,但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實驗室中,紮實的將時間與心血投注在工作上。他工作時總是那樣莊嚴與鄭重,那種神態總會令人興起一陣陣的感動。
在我們國內的科技研究單位中,有許許多多這樣腳踏實地、專注勤奮的研究人員,在各自的工作領域裡,潛心進行各種研究試驗。目前台大化學系正在進行的一項海藻抗菌抗癌實驗,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這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研究單位如何與國外保持密切連繫、經常彼此學習觀摩,以及國內研究人員如何互助合作,才能在某些研究設備或技術不足的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締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龍鬚菜是海藻的一種,可用來製做洋菜,目前國內已由人工大量養植。
與國外研究單位合作進行
民國六十七年,美國關島大學主動與台大海洋研究所江永棉教授、地質系鄭穎敏教授聯繫,希望透過雙方的合作,把關島及台灣近海的地質和生物,做一番比較研究。江教授是個藻類專家,他立即想到,化學系陳發清教授對海藻研究很有興趣,但苦於海中生物採集困難,轉而做陸上植物研究。於是江教授和鄭教授趁此機會,協助陳教授採集海藻,提供給他做實驗。
這整個國際合作研究計畫,經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批准贊助,由江教授負責台灣近海海藻的採集及分類,陳教授負責以化學方法研究海藻的利用價值並分析其化學成分。
「海藻」是我們常常聽到和見到的名詞,但是海藻究竟是什麼?有些什麼用途?為什麼學者會想到拿它做為實驗的對象?恐怕是一般人不大清楚,而都有興趣想知到的。
「要瞭解海藻是什麼,先要知道什麼叫藻類?」江教授說:「藻類是某些低等植物的總稱,有單細胞藻類,也有多細胞藻類。藻類沒有根、莖、葉、花的分化,基部只有附著固定的作用,沒有吸收養分的特殊構造和功能。藻類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可說是無所不在,不論在空氣、樹幹、花盆、土壤、池塘……,甚至動、植物的體內,只要有濕氣的地方,就可能有藻類的存在。它的顏色很多,有綠色、藍綠色、黑褐色……等;形狀也不一而足,有樹枝狀、扁平狀、管狀……等。至於海藻,一般是指生長在海中,肉眼可見的大型藻類。」
海藻是指海中肉眼可見的大型藻類,用途很廣。據台大化學系初步的實驗結果顯示:許多海藻含有抗菌抗癌的物質,可望用來提煉多種新藥。
海藻種類何其多
「一般人最熟悉的,該算是紫菜和海帶了。紫菜可做成海苔片,也可以和海帶一樣當菜或做湯,而且營養價值很高。根據研究分析,紫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多種礦物質、維他命。海帶含有豐富的碘,可預防甲狀腺腫大,也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他命。」
「除了食用之外,許多海藻都含有豐富的膠質,可做成工業用膠質體,最常見的是洋菜,製造洋菜的主要原料是一種叫龍鬚菜的海藻,目前國內已有人工養植。另外,過去在歐洲,海藻常被利用做為肥料和飼料,某些海藻飼料還有促進家畜食慾和預防家畜疾病的功能。」
把海藻當做藥材使用,在中國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有一種叫「馬尾藻」的海藻:「氣味苦鹹、寒。主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民間傳說將馬尾藻煮茶飲用,還可以降血壓。另外,還有一些海藻可當做蛔蟲驅除劑。
民國廿五年,化學系的陳發清教授剛從台南高工(成功大學的前身)畢業,留在校內當研究助理,他在當時台灣唯一的工學博士日人佐久間的指導下,從一種叫「海人草」(鷓鴣菜)的海藻中,抽出某種成分製成蛔蟲藥。在日據時期,台灣人民由於缺乏營養,再加上衛生習慣不佳,學童幾乎都感染蛔蟲,因此「鷓鴣菜」曾獲得專利,且風行一時。
海藻是指海中肉眼可見的大型藻類,用途很廣。據台大化學系初步的實驗結果顯示:許多海藻含有抗菌抗癌的物質,可望用來提煉多種新藥。
海洋生物值得開發利用
在這之後,陳教授陸續做了多種研究。民國四十一年,他因合成了二百多種黃酮,取得日本東北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他也是台灣光復後取得日本理學博士的第一人。從事化學研究工作已四十五年的陳教授,如今再度把海藻當做實驗對象,有幾分「故舊重逢」的喜悅。
陳教授指出,過去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範疇,多半限於陸上生物,而忽略了面積佔地球表面十分之七,生物種類高達五十萬種的海洋。近二十年來,歐美各國有開始重視研究海洋生物的趨勢,而且發現從多種海洋生物中,可提煉出能抵抗細菌、製造新藥的物質。至於這些海洋生物為何具有抗菌的功能?據初步推測,可能是因為海洋生物也和陸上生物一樣,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體內存在某種物質,可對抗疾病和環境的侵害。
根據台大化學系初步實驗結果顯示,許多海藻具有抗菌或抗癌的功能。這項研究工作從民國六十七年開始,最初用四十種海藻,經過提煉後做抗菌、抗黴、抗濾過性病毒的實驗,結果並不明顯,只有兩三種發生作用。這個由陳教授和台大農化系蘇遠志教授合作的試驗結果,曾於六十六年五月,在中美兩國舉辦的關島大學海藻研討會中發表。
海藻是指海中肉眼可見的大型藻類,用途很廣。據台大化學系初步的實驗結果顯示:許多海藻含有抗菌抗癌的物質,可望用來提煉多種新藥。
藻類多含有抗菌物質
陳教授當時有感於實驗方法技術不足,隨後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做了四個月的生物實驗方法研究(蝸牛試驗和厭食試驗)。返國後,繼續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兩年之間,對一百五十四種海藻做抗菌及抗癌研究,都得到進一步的發現。
第一年的實驗,用六十種海藻針對大腸桿菌、枯草桿菌、變形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及一種酵母菌進行抗菌試驗。實驗結果顯示,部份藻類對菌體中的革蘭氏陽性菌有抑製作用,其中對枯草桿菌有效的有十三種,對金黃葡萄球菌有效的有九種。
第二年用九十六種海藻對白老鼠肉瘤癌細胞S—180做體外試驗,結果發現有二十五種海藻可殺死60%以上的癌細胞;有十六種海藻可殺死25—60%的癌細胞。
第三年在關島大學藍道教授協助採集海藻之下,再用八十種海藻進行抗菌作用試驗,實驗結果與第一年相似,有二十二種海藻對枯草桿菌有效,有十一種海藻對金黃葡萄球菌有效。
陳教授特別指出,科學的領域浩瀚無窮,一個研究者不可能樣樣精通,一個研究單位自然也會有設備或技術不足的時候,因此這個海藻抗菌、抗癌的實驗,若沒有其他學者和單位的協助,是不可能順利進行的。他除了感謝江教授和藍道教授協助採集海藻之外,在抗癌實驗中,台大生化系董大成教授和許隆隆副教授提供S—180肉瘤癌細胞、白老鼠,及技術指導;農化系楊盛行教授提供菌體,都給予這個實驗很大的幫助。
台大「化學研究中心」實驗室的角,圖中的儀器是「減壓濃縮機」。
亟盼有新人接棒
目前,實驗已邁入第四年,陳教授說:「今年的計畫是大量採集十多種有抗菌作用的海藻,抽出並純化其中有效的成分,並分析它的化學構造。」
做了一輩子的化學研究工作,年近七十的陳教授還有三年就要退休了,不禁令人聯想到新人接棒的問題。
陳教授搖搖頭,感慨地說:「台大理工科系的學生,很多都是一畢業就出國深造,然後說不想回來了,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一件事。不過,也有不少留學生,心中一直懷著報國的熱忱,學成之後,放棄當地一流的研究環境和優厚的待遇,回到國內來貢獻所學,為提攜後學者和提昇國內的學術研究環境盡心獻力。像生化系的許隆隆副教授就是一例,她拿到美國俄亥俄大學醫學院的生化博士,在民國六十六年回台大生化系任教,而且在去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她回國幾年來,無論在教學和研究工作上,都非常努力盡責,對學生、對系方、對學校,都很有貢獻的。」
無論各行各業都需要有專家和人才的參與,才能有進步有發展,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我們都衷心期望能有更多的有心人,關懷國內的科技環境,從國外帶回新技術、新觀念,共同來推動國內科技進一步的發展。
步出化學研究中心,走在廣大的台大校園中,有兩個男生騎著單車呼嘯而過,排球場上則正在舉行一場男女排球混合賽,都洋溢著青春與活力。這個國內首屈一指的學府,不知曾培育出多少優秀學子與傑出人才,如今又有多少遊學或定居異域?不知他們在國外,是否偶爾也會回想起母校的種種,因而興起「不如歸去」之感——回來為這群學弟、學妹們做一點事吧。
陳發清教授畢生獻身研究工作,玻璃瓶內都是他研究過的植物。
研究人員用白鼠做抗癌試驗。
研究人員正在從事抗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