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就讀的母校早已不存在,他們卻年復一年地舉辦校友會,並發下宏願:除非校友只剩下一個人,不然這個會將一直持續下去……
民國七十二年,有一群畢業自「基隆市中」的學生,邀請校長和老師,在原校地的七堵「明德國中」,召開畢業三十年的第一次校友會。會中,諸如「哎呀!你真的是『小石頭』嗎?怎麼完全變了一個樣!」的驚嘆聲處處可聞,有的人還特地帶了珍藏多年的畢業紀念冊一個個對人頭,卻還是不能相信眼前兩鬢飛霜的同學,竟是當年穿同一條褲子長大的小毛頭。
這個場景和一般校友會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比較特別的是,這個校友會不是一個班組成的,而是跨好幾屆的校友一起合辦。光從外表看不出來參加的人是老師或同學;說話的口音,也集南腔北調於一堂。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年年選在教師節辦一次聚會,每次都有百人以上參加,佔畢業總人數五分之一強(約為五百一十人左右)。地點也無奇不有:高至陽明山中山樓,低至基隆港碼頭,戒備森嚴如陸軍兵工廠、核能發電廠,都有他們的足跡,而且師長、學長姐學弟妹幾代同堂,大家熱絡得像一家人。

基隆市中在劉銘傳路一號的校址,最早於日據時代是日本人才能就讀的高等小學校。光復後改為中學,來就讀的學多數。(汪瑞年提供)(汪瑞年提供)
海的小孩
然而,他們念茲在茲的母校基隆市立中學,實際存在的時間,只有從民國四十年到四十七年短短八年,之後由於政府政策改為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而停了。
別小看「市中」存在的時間短,在民國四十年代,它可是在教育部舉行的全省會考評鑑中,名列全國第十名,東海大學還特地為「市中」畢業生保留一個保送名額。
但他們也不是一群只知讀書的孩子。
第一屆校友梁偉雄回憶道,當時「市中」的氣氛很活潑。他們的籃球隊是全省馳名,每年的冠軍都非「市中」莫屬。各種社團活動如合唱團、話劇社等,雖然指導老師都沒有鐘點費可拿,卻依然辦得有聲有色。全校只有八個班時,卻出現十三份壁報,顯示整個學校藝文風氣之盛。
「市中」的校訓是「誠敬勇毅」,在第七屆校友張保泰的感覺中,「『市中』的精神就是『海洋精神』,互助和耿直正是其表徵。」

(左)這道階梯共有一百四十多級,是當時通往市中唯一的一條路,雖然沒有正式的名字,卻是所有市中人共同的回憶。(張良綱)
學校如同大家庭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所已經不存在的學校,那麼讓師生懷念?也許那時的大環境是很重要的影響。
民國卅八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除了官員和軍人以外,還有一些知識水準頗高的菁英分子、流亡學生。他們在基隆港登陸以後,大多就在此地暫居,透過熟人推薦進入教育體系。
由於當時本地人仍以就讀有悠久歷史的「省立基隆中學」、「省立基隆女子中學」為榮,再加上市中歷任校長皆來自大陸,網羅的師資也比較偏向外省人,造成「市中」外省師生比例很高的現象。
這些甫畢業於大陸幾所有名大學的老師與學生的年紀頂多相差個五、六歲,而且和學生一樣大部分是隻身來台。第三屆校友曹永發回憶道,當時學校教室很多,因此部分沒有家的師生就找間教室隔成房間,他自己也時常將桌椅拼一拼將就著睡,天冷就躲在壁櫥中,生活過得很艱苦。同時由於環境很單純,百餘位師生整天生活在山上,空氣新鮮,又沒有來自外面世界的誘惑,自然能夠全心投入課業,感情也因此超越師生關係,形同一家人,「市中」的精神「耿直與互助」,就在每日的互動中油然而生。
現任「市中校友會」總會長的師長王又陵,「是大家的精神支持」,梁偉雄形容。因為他在校的時間最長,教學能力優秀,而且「上課時是老師,下了課就成朋友」。

(右)這棟木造建築是當時市中第一任校長汪瑞年的宿舍,外觀四十年來如一日,幾年前校長才搬離此處。(張良綱)
「粉筆」與「愛心」齊飛
上王又陵的數學課,從來不必背公式,他會先證明再用口頭解釋,因此一條條「頑固」的定義定理就變成易懂的口語。他並隨時點學生起來一問一答,加深大家的印象,如果還有人「膽敢」作怪不專心,得隨時準備「吃」粉筆頭,或「趴」黑板解習題了。「所以我們可是連千分之一秒也不敢分心!」第二屆校友戚希仲形容。
但是一下了課,與學生的年齡相差無幾的王又陵就變成標準的「孩子頭」,是打玻璃彈子(彈珠)、玩籃球的當然領隊。他的理論是「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也玩」,平時沒有考試時,早交作業就沒事;一遇到考試更好,因為老師沒有教新的進度,就不必再花時間寫作業。在假日,他還會帶著學生旅行、露營。當時有一群所謂十三太保、太妹的壞學生很喜歡打架,王又陵為了制止他們,就說,「你們想打,我就帶你們一起打!」將紛爭化解於無形。
還有一位教史地兼訓導主任的老師王統嶺,他在校的時間不過短短兩年半,卻帶給許多學生深刻的影響。

市中於民國四十三年在七堵設分部,民國四十七年將校本部遷移至此,後改名為明德國中。圖片攝於校史室,第一位校長即為汪瑞年。(張良綱)
把壞小孩找來當糾察隊
當年有一個名叫闞中幹的四川小男孩,因為他老是調皮搗蛋,不是去割破女生的裙子、把腳踏車輪「放風」,就是撕同學的筆記本,十分令人頭痛。後來王統嶺細究原因,才發現他的胡作非為是因為不會說國語的自卑心理作祟。
於是王統嶺兵分兩路,一方面把他找來當很出鋒頭的糾察隊員,自然就須以身作則;另一方面則找教國文的老師鞏青祥商量,把闞中幹的成績提高,讓他參加校內演講比賽,並事先疏通所有評判老師,硬是給這個「太保」學生第一名,增加榮譽感,使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學生,就不會再惡作劇了。
當時語言問題不只是學生才有,它也同樣發生在老師身上。
山東籍的王統嶺,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歷史系,他自認國語在同事間已經算說得不錯,卻在第一次考試中改到一張白卷,那位學生在上面寫著,「老師對不起,不是你教得不好,實在是我一點兒也聽不懂,所以交了白卷。」
後來王統嶺上地理課就捨去書本和語言,改為在黑板畫地圖的方式,一個省份幾條顏色的線一畫下來,山脈、河川、交通及物產立刻一目了然,然後再把黑板擦掉,叫學生上台「復原」。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高學習效果,結果後來考試每個人都拿了一百分。
「一般有鄉音的老師都會想盡方法慢慢說、仔細教,有的甚至還用演戲的!」曹永發表示。他有時還會在校友會上模仿老師的廣東腔,總是獲得滿堂彩。
學生們在星期假日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電影。不過不能隨便看看,因為可能下個星期的作文課題目,就是影片觀後感。

這群銘傳國中的學生,未來有可能成為市中校友的小學弟,因為政府現在有意恢復「縣市辦高中」的制度,基隆市中將有機會在此復活。(張良綱)
因「事」制宜
好老師的背後,還有校長的支持。「市中」校長汪瑞年在來台以前,擔任國大代表兼貴陽省立民眾教育館館長,原本在基隆市府有一秘書長的職缺,他卻選擇辦教育。
由於有許多外省學生是單身來台,或還須撫養沒有生活能力的家人,因此汪瑞年辦學也不很拘泥於體制,儘量給大家方便。例如,戚希仲的堂兄弟戚桐欣就讀王又陵的導師班,因家境不好急著找工作養家,在高三下開學兩週就提出請長假三個月的要求,以便參加短期報務人員訓練班(結訓即可上漁船工作)。王又陵以為茲事體大,便報請校長裁決,汪瑞年則淡淡回答一句,「沒關係,回來考畢業考即可。」後來,戚桐欣沒趕得及參加畢業考,學校還特別為他舉行補考過關。
而現任我國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代表的邱進益,是「市中」第四屆校友,求學時也因為家貧必須賣燒餅油條來湊學費。汪瑞年於是讓他在家中借住半年,並讓他分期付款繳學費。
許多在台灣沒有家的外省學生,一下課不回宿舍,卻「纏」在老師兼「哥哥」身邊。不是隨著曾奪得青島運動會國術比賽錦標的王統嶺打拳,就是和王又陵打籃球「鬥牛」,晚上在老師的伙食團打過游擊以後,還免費上鞏青祥的補習班(他在補習班教的是英文和數學)。不然就在王統嶺自己佈置的克難暗房洗相片,總要弄得很晚才肯回去休息。「當時老師連談個戀愛都要經過學生的『批准』,不然我們可是會在女老師面前『據實以告』的喔!」梁偉雄回憶當時情景,話中難掩兒時的頑皮。

集合市中各屆畢業生的校友會,每次參加的人數,大概都佔總畢業人數的五分之一強。此為校友會在民國八十一年於聯合報南園的活動留影。(梁偉雄提供)(梁偉雄提供)
師恩難報
由於在學校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誼,時間和空間的轉變,非但沒有沖淡他們的關係,反而更緊密地連結。逢年過節,不論校友的身分地位已經超過老師多少,都得要遵古禮到師長家中拜年。
王又陵在靜修女中當專任教師時,就在中國海專兼課,因中國海專地處偏遠,一位過去「市中」的學生則負責上下課的接送,吃飯的便當也不必王又陵費心,因為他們總是準時奉上老師愛吃的餐點。
教理化的老師葉強書,在北一女中教書的時間比在「市中」還多四年,但是在他去世以後,來殯儀館為他送終的幾乎全是「市中」的校友。王統嶺在離開「市中」後三餐不繼時,是他的學生李一剛不辭勞苦、暗中送米助他渡過難關。
汪瑞年和王又陵在幾年前都生過一場危急生命的大病,也各靠國防部督察部主任丁之發,及前陸軍後勤司令部副司令賀俊兩位學生的幫忙,才能及時在三總找到床位。
汪瑞年今年高齡八十八,他甚至指定梁偉雄將來要為他送終,辦理喪事,並要求「市中」校友一定要來參加他的喪禮,給社會做個榜樣,讓大家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師生關係。
中國人說的「尊師重道」、「有事弟子服其勞」,「市中」學子的表現,恰可為這兩句話做最佳註解。
〔圖片說明〕
P.90
這棟教學大樓是市中時期擴建的建築物,與右圖背景對照,原貌猶存惟表面已整修貼上瓷磚。
P.91
基隆市中在劉銘傳路一號的校址,最早於日據時代是日本人才能就讀的高等小學校。光復後改為中學,來就讀的學生及授課的老師,以「外省人」佔大多數。(汪瑞年提供)
P.92
(左)這道階梯共有一百四十多級,是當時通往市中唯一的一條路,雖然沒有正式的名字,卻是所有市中人共同的回憶。
P.93
(右)這棟木造建築是當時市中第一任校長汪瑞年的宿舍,外觀四十年來如一日,幾年前校長才搬離此處。
P.94
市中於民國四十三年在七堵設分部,民國四十七年將校本部遷移至此,後改名為明德國中。圖片攝於校史室,第一位校長即為汪瑞年。
P.95
這群銘傳國中的學生,未來有可能成為市中校友的小學弟,因為政府現在有意恢復「縣市辦高中」的制度,基隆市中將有機會在此復活。
P.96
集合市中各屆畢業生的校友會,每次參加的人數,大概都佔總畢業人數的五分之一強。此為校友會在民國八十一年於聯合報南園的活動留影。(梁偉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