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醫師紛紛移民他國之際,卻有一群醫生陸續回鄉服務。他們為什麼回流?又為什麼選擇落腳花蓮門諾?
在美國住了將近三十年的小兒科主任林哲雄形容他返鄉的心情,如同美國總統夫人送女兒進史丹佛大學一樣:充滿恐懼、希望和愛。
「台灣很可愛,」回國四年的門諾醫院院長黃勝雄最大的感觸是:「繞了一圈以後,最後覺得世界上最平安、最滿足的地方,還是自己的故鄉。」
相對於國內醫師的移民風,門諾醫院近年掀起一股「醫師回流」風潮,從院長黃勝雄、醫務副院長張光雄、小兒科主任林哲雄、婦產科醫師蔡彰哲、麻醉科醫師黃香波、以及醫技、醫教副院長楊彰師與組織病理科主任楊芳枝……等近怞魽A都是陸續由美國回台灣服務的醫師。
從過客到歸人
少小離家老大回,有人近鄉情怯;有人感到心安,醫師們不僅回鄉的心情、感觸因人而異,選擇回鄉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唯一相同的機緣是──受到門諾院長黃勝雄的熱情邀約。
黃勝雄在美國時就參加「海外宣教醫療隊」,從一九八三年起,他每年抽出一個月到世界各地去服務病患,花蓮門諾曾是他到過的一站。一九八六年他以「義工」的身份到門諾服務一個月,沒想到六年後再回到門諾,卻是接下院長的重擔。
院長肩頭的重擔除了找錢 ──募款外,還要負責找人。由於本地醫生招募困難,幾次招募不是乏人問津,就是談妥的醫生因有其他機會或其他考慮而放棄門諾,黃勝雄灰心之餘,只好「捨近求遠」,遠赴美國去求才。
最佳見證
「我向他們保證,回花蓮門諾服務這四年,是我這一生當中最快樂的四年,」黃勝雄指出,自己就是說服醫生們歸國服務的最佳見證。
黃勝雄無限感慨地指出,在美國行醫多年,雖然在腦神經外科頗負盛名,但畢竟只是一份工作,如今有機會回饋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心情完全不一樣」。
婦產科醫師蔡彰哲,之所以放下孩子、隻身來到花蓮門諾服務,就是受了黃院長的精神感召。
蔡彰哲在美國洛杉磯地區是位很成功的開業醫師,並非基督教徒的他卻讓人感覺最像基督徒。原本在美國醫界與華人社團都相當活躍的蔡彰哲,近年逐漸體會到名利與頭銜都是空的,參與太多活動,反而剝奪了投入專業的專心與恆心,於是在去年五、六月接到北醫前後期同學黃勝雄的「召集令」,就毅然辭掉美國的工作(應聘到紐約醫學院任婦產科主任),到門諾報到。
除了「情義號召」外,天時、地利、人和等機緣的配合,更是促成醫生們回鄉的因素。
黃勝雄指出,這些年紀在五、六抪釭甄摰v都已事業有成,無須為經濟煩憂,此時回國服務會有不同層次的滿足感,因此他們很願意嘗試。
男人的故鄉情結
與黃勝雄是北醫同班同學的副院長張光雄,與另一位副院長楊彰師就是回國追求滿足感的例子。
「雖然有民族感情,但也不是那麼死心眼,」問起「告老還鄉」的原因,張光雄笑說,「在國外行醫多年有點麻痺了,精神上覺得缺乏滿足感,想到跟我講同樣話的人也許更需要我。」
也擔任病理科主任的楊彰師,去年怳諵@日才到門諾服務,他承認自己較有「故鄉情結」。
「在台灣講的是母語,有同學、有親友;在美國只是賺錢而已,缺少意義,」他指出,現在國際網路、電話都非常方便,經濟上又不會相去太遠,很多人想回來。
臨床化學博士陳文憲與解剖病理科主任楊芳枝夫婦返鄉的原因之一則是為了年老的父母,「父母年紀大了,很希望我們能回來,」陳文憲指出,去年他曾回輔大兼課,但因一直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結果「敗興而歸」。今年「由於神奇妙的安排」,在網際網路上得知門諾需要一位細胞檢驗師,恰巧正是太太楊芳枝的專長。
有「文化醫師」雅號的小兒科主任林哲雄,對文化的關心與興趣更甚於行醫。三十年前,他在台灣曾經創辦了「新潮文庫」,專門翻譯出版一些西洋名著,然而如今,他卻是衝著台灣文化回來的。
「千萬不要再說我放棄高薪回來服務,」林哲雄笑稱,各媒體如此形容,讓他「受之有愧」,「在美國小兒科醫師沒有在台灣這麼『吃香』,」他說。
他指出,返鄉的種子在四年前回花蓮為友人助選時就已埋下。「我到花蓮助選時才發現花蓮之美,但同時也發現當地原住民生活之貧苦,那時自然有一種強烈感受,希望有機會能替他們做些什麼……」半年前,林哲雄將妻兒留在美國,獨自返台,成了名符其實的「台獨」。
台灣的加州
除了主觀的感情因素,客觀環境因素也是促成這波回流的原因。
楊彰師指出,二、三年前美國不景氣,很多留學生畢業後就回來了,而今這一波回流則以「空巢期」的年齡層為主。「每次去美國,很多人都想聽我的『台灣經驗』,」楊彰師指出。
此外,黃勝雄指出,美國近年實行「包醫制度」,以營利為考量的保險公司或醫療組織,為控制成本有權拒絕給付各項檢查與醫療,使得醫師逐漸喪失自主權;而台灣在全民健保實施以後,醫療制度比以前好,兩相比較,很多醫生乾脆提早退休,回來服務。
剛由美國過感恩節回來的黃勝雄也興奮地指出,此行與兩位外科醫師接觸,一個在奧克拉荷馬州、一個在俄亥俄州,他們都有意願回來。
然而,從心動到行動中間還有變數。去國多年,醫生們回鄉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生活環境問題。
「還在適應中,」回來兩年多的醫務副院長張光雄表示,「垃圾滿天飛、野狗滿街跑」是他至今仍難以適應的事。
回來一個多月、已經感冒兩次的楊芳枝坦承,自己雖然有顆「台灣心」,無奈肉體卻已經適應美國的環境,所以不打算在這裡終老。
所幸,門諾地處有山、有海、風景宜人的花蓮,而不是地稠人密的台北市。這倒是吸引回流醫生們選擇落腳門諾的原因之一。
林哲雄形容花蓮是「台灣的加州」,因為不論是優美的風景、綿延的海岸線與地震都很像加州。「花蓮的醫療、文化空間都很大,台灣的希望在台灣東部,」他說。
再創「第二春」
儘管多數回流醫生都已五抴X歲,退休年齡將屆,但來到門諾並沒退休的心態。
張光雄指出,在門諾雖然「錢少、工作多、離家又遠」,但是工作氣氛很好,精神上很快樂。
「這幾年當中,希望多少能吸引一些台灣醫生到東部來,」黃勝雄計畫在門諾奉獻十年,屆時他已到六怳風釭滌h休年齡,他說退休以後要回去神學院唸幾年書,然後當牧師。
「去國三十年,最大的收穫是認識台灣文化之美,」林哲雄感慨地表示:「從我以前策畫介紹西方思潮的『新潮文庫』,就可以看出我從前是典型的台灣文化文盲,心中只有世界文化、中國文化,沒有台灣文化。」
林哲雄計畫在門諾奉獻五年,退休後要專心做文化事業,再創台灣文化的「第二春」。目前他正在著手編一部《二十一世紀台灣代表人物》。
林哲雄雄心勃勃地準備再創「第二春」;回台三個月的婦產科醫師蔡彰哲則處於親情、鄉情難以兼顧的兩難情境。
對三個分別就讀研究所、大學的孩子、對門諾,蔡彰哲都許下了「一年之約」,一年之後再作打算。
回鄉的醫生們,不見得都有「落葉歸根」的想法,對於未來,他們各有各的退休計畫,各有各的路。但無論如何,對門諾、對花蓮、對故鄉,他們都有過難以磨滅的付出。
p.108
無論是歸人或是過客,他們在退休前選擇回鄉服務。
p.110
黃勝雄說:「繞了一圈以後,深深覺得世界上最平安、最滿足的地方,是自己的故鄉。」
p.111
藍天、白雲、青山、碧海,花蓮優美的天然環境,是吸引海外歸國醫生落腳門諾的因素之一。
p.112
「我為中國人付出一生,你們肯不肯為自己的弟兄捐獻一點錢?」這是老院長薄柔纜離開門諾前的呼喚。
p.113
雖然錢少、事多、離家遠,但門諾和諧的工作氣氛,彌補了一切不足。

藍天、白雲、青山、碧海,花蓮優美的天然環境,是吸引海外歸國醫生落腳門諾的因素之一。(邱瑞金)

「我為中國人擺上一生,你們肯不肯為自己的弟兄捐獻一點錢?」這是老院長薄柔纜離開門諾前的呼喚。(邱瑞金)

雖然錢少、事多、離家遠,但門諾和諧的工作氣氛,彌補了一切不足。(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