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台灣的烘焙之路
在各界及美國的支持與努力下台灣的麵食文化逐漸開枝散葉,如今街上麵館、麵包店林立,劉志偉笑說:「台灣西點麵包店的密度,幾乎是全世界最高。」台灣人的飲食已與麵食密不可分,隨處都能買到乾麵條,想自己下廚或上館子打牙祭,都不是難事。就連世界麵包大賽的殿堂中,也屢屢看見台灣烘焙人才獲獎的身影。
兩年一屆的Mondial du pain世界麵包大賽,是由法國一群擁有國家頒發最高榮譽工藝首獎的麵包大師(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 MOF)組成的法國麵包大使協會所主辦。比賽進行方式是由一位麵包師傅偕同一名22歲以下的助手,兩人在八個半小時內製作14個大項目、11種口味設計,總共150個麵包。不僅考驗技術,更是創意、體力與默契的展現。協會以宣導烘焙文化與傳承為宗旨,麵包師傅不光技術要好,更要為產業栽培後進,所以不論獲獎與否,每人一生只能參賽一次。最近一屆的冠軍,正是來自台灣的陳耀訓。
為了參加比賽,陳耀訓走訪全台,尋找適合作為國家特色麵包的食材。台灣物產豐饒,四季都有滋味甜美的水果,且果乾製作技術一流;更有許多特色物產,如台灣原生紅藜、部落野生馬告等。經過不斷研發設計,陳耀訓以馬告、鳳梨、大湖草莓乾等,製作出一款款令評審驚艷的麵包,從來自德國、法國、日本、荷蘭等18個國家中贏得冠軍。陳耀訓表示,比賽時透過設計理念的訴說,不只讓國際看見台灣烘焙的實力,更將台灣的農特產帶到世界的舞台。
對於台灣連續兩屆獲得世界麵包大賽冠軍,陳耀訓表示,台灣豐富的物產與創新的能力是我們的優勢。近年來台灣麵包師傅的技術進步,憑著天然的食材,不用靠食品添加物依然能做出鬆軟可口的麵包。師傅們也更用心製作具有特色的麵包,研發融入在地食材的口味,希望讓民眾吃得開心而且安心。為此陳耀訓接受便利超商邀請,開發幾款強調「真食材、無添加」的麵包,讓超商也朝不使用食品添加物邁進,「好的麵包越多人做,才會影響消費者,進而影響整個產業。」陳耀訓期盼地說。
過去台灣總是向歐美、日本學習烘焙技術,陳耀訓自己也曾前往日本拜師,深切感受日本的職人精神。去年陳耀訓受日本熊本製粉之邀,不僅成為該品牌第一位海外聯名的烘焙師,麵粉外包裝都印有「陳耀訓使用」字樣,還前往日本舉辦講習會,無疑是對台灣烘焙技術的一種肯定。
今年陳耀訓也獲邀擔任丹麥奶油品牌的代言人,將帶著台灣的烘焙技術與農特產前往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展示,一同開拓亞洲市場。
因為有前人的努力,美援的物資與技術改變了台灣飲食的風貌。如今仰賴進口小麥的台灣,卻有著令世界驚豔的烘焙人才,台灣的農特產也將伴隨著麵包走向世界,用多元的飲食文化征服眾人的味蕾。

過去麵食只是農忙時期的點心,如今已成為生活日常。 (莊坤儒攝)

麵麥食品巡迴講習小組上山下海,種下麵食文化的種籽。 (農委會提供)

在台灣,大街小巷都有麵包店的蹤影,隨時能品嚐師傅用心製作的美味麵包。

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以職人精神做出一個個美味 可口的麵包。

裝飾精巧的蛋糕,自1970年代開始進入民眾生活, 為慶祝活動增添氣氛。(外交部資料)

台灣物產豐富、人才創意無限,將習自國外的烘焙技術發揚光大,孕育出許多如陳耀訓(右3)的世界麵包冠軍。 (陳耀訓提供)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為陳耀訓於比賽現場驚豔國際之作「祥獅獻瑞」。(陳耀訓提供)

在台美雙方共同推展下,如今我們的生活已與麵食密不可分。(農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