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長春藤盟校」,不少人會聯想到深秋楓紅、爬滿了長春藤的古老建築,和徜徉其間、衣飾優雅的貴族子弟們,他們個個家世良好,將來也是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
這個印象或許和現實情況稍有出入,但也不算離譜。
長春藤八所盟校——哈佛(創校於一六三六年)、耶魯(一七○一年)、賓夕法尼亞(一七四○年)、普林斯頓(一七四六年)、哥倫比亞(一七五四年)、布朗(一七六四年)、達特茅斯學院(一七六九年),及康乃爾(一八五三年),至今仍然聲譽不墜,還是美國的「學術貴族」。
歷史悠久,位於人文薈萃、景物豐美的美國東北部,長春藤盟校自然有其優越條件。也難怪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巨頭」稱霸美國教育整整兩百多年,直到近卅年來,西岸的史丹福大學和加州柏克萊大學崛起才算打破「三分天下」的壟斷局勢,使「長春藤」氣燄稍挫。
除了「三巨頭」外,長春藤盟校個個實力驚人。以在台灣較不為人知的達特茅斯學院為例,全校總共只有四千五百名學生,規模袖珍,卻也高居全美排行榜第六名,僅次於前述五校之後。總括來說,長春藤八所盟校全數美國「五顆星級」(也就是課業競爭最激烈型),強烈的榮譽感和自律心,使得這些學校始終暗中較勁,誰也不肯降低品質。
有趣的是,「長春藤盟校」一詞,響亮歸響亮,原來卻和教學本身沒有什麼關聯。發明這個名詞的,竟然是位三○年代紐約前鋒論壇報的體育記者。
原來這些貴族子弟們酷愛橄欖球(美式足球),彼此間也常有橄欖球及各種運動的校際比賽,再加上原本就氣質相近,用各校共有的、象徵古老優雅的景觀特色——「長春藤」——一詞來統稱倒也貼切。到了一九五六年,這八所學校更組成正式的運動聯盟,每年都舉辦各種競賽,更提昇了長春藤盟校的「共同意識」及榮譽感。
長春藤盟校全屬私立學校,它們的「貴」和「好」,使得一般美國學生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在廣漠的中西部或許沒人在乎,但在門第觀念仍然根深柢固的新英格蘭地區,「長春藤」一詞就不免常惹人「反感」了。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長春藤」一詞總帶有「虛榮」、「矯飾」、「虛情假意」、「自私自利」、「勢利眼」……等含意,還有貴族子弟以「拒絕進長春藤盟校念書」來凸顯自己的叛逆性和社會正義感。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寒門子弟想盡方法擠進窄門,為的就是有朝一日,也能功成名就,躋身上流社會……。
在美國,「長春藤情結」一直是個有趣的話題。它的象徵意義,或許更值得玩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