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駐多明尼加農技服務團,走的是實驗研究路線,團員素質高,工作層次也高,需要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也需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與一份鍥而不捨的心。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在多國已被視作高級農業專業人才,也贏得了誠摯、深厚的友誼。
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各臨海,終年海風吹拂,椰影搖曳,空氣清新,天候宜人,風光明媚。
我駐多國農技團團部是在離首都不遠的瑚瑪稻米試驗場,車程約八十分鐘。
這個農技團走的是研究路線,團員素質很高,有一位博士、二位碩士和十位學士,另三位亦為專科畢業。他們具有現代進步的農業知識,並具有高度的研究熱誠,實驗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由於工作重點是研究與實驗,多國農技團員不必經常在烈日下流汗操作,因此膚色不似其他國家農技團員那樣黝黑。
團長是稻作育種專家,圖為他與多國技術人員一起工作。(楊永山)
以稻米為主要合作內容
中多農技合作於民國五十二年四月時,由當時多國農部部長古茲曼(後任總統,但已於七月上旬因槍械走火過世)提議,中多兩國於同年十一月八日正式簽署合作協定,十一月十九日我國派遣稻米專家六人抵多。
現任團長謝英鐸到任已十六年半,他是第三任團長。
謝團長是台大農藝系畢業,到多國之前,在農林廳高雄農業改良場擔任科長。
謝團長對稻米十分內行,同時也因為當年技術協定的內容主要是在稻米,故他到任後,即將試驗所建在瑚瑪,開始進行稻米育種與人員訓練工作。
瑚瑪試驗所開辦時,我國政府撥出美金六萬元作開辦費,當時協議多國政府也應撥付同額款項,結果多國政府因財政問題未能將此款交付,只撥出了一塊土地,並派了六名技術人員前來。
當時建了一個規模不大的辦公室,團長和團員們則全力在室外與土地奮鬥,一方面耕種,一方面作實驗,然後將生產的作物出售,換來的款項則一步步增添實驗設備,並增建辦公室、倉庫等。
農技團在多國推廣水稻,圖為當地農民已學會操作插秧機。(楊永山)
多國政府提供的協助愈來愈多
如今瑚瑪試驗中心的建築與設備已十分可觀,所有的建築、採購、維持與人事費用,都是這片土地生長的作物換來的。不過多國政府近年來因為財政情況好轉,也因瑚瑪稻米試驗中心工作有成,值得支持與鼓勵,因此逐步加撥經費增建實驗室。
此外,多國政府並提供九部車給農技團使用。謝團長並有一位司機、一位女秘書,他倆的薪水,皆由多國政府支付。
由此可見,十幾年來的稻米試驗研究工作,不僅扎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多國政府才願給予這樣的配合與支持。
謝團長告訴我們瑚瑪試驗中心工作拓展的情形:
「在我來之前,前任趙連芳團長便告訴我,做實驗研究工作應該比較能持久。研究工作比較高深,沒有專門的知識、技術是做不來的,我們以為如此應該會比種示範田有意義些。」
「示範田儘管種得好,但當地人士看過一、二次後,新鮮勁過了,可能就不再有興趣來看我們表演。而這種以實力取勝的研究工作,可以一步步教給他們;在一起做實驗或教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供較高深的知識與技術,也可藉此培養較深厚的友誼。」
水稻種植需要稻秧,秧苗苗圃的管理十分重要。(楊永山)
要不斷有新的成果
「從事育種工作,不斷推出新的、好的品種,提供此地農人良好的種籽,一年年都可看出不同的成果。具體的說,不斷有新的挑戰,也有新的表現,好給本地朝野人士看。」
靠著育出的新品種,並訓練了許多技術人員來推廣,使得十年來多國稻米產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單位面積產量也增加了二.六倍,多國的稻米進口量已逐年減少。
多國全境地形、氣候、土壤不盡相同,針對各地不同的特性,瑚瑪中心育出瑚瑪51、57與58號三種稻米,供不同的地區種植。
「目前我們的工作,事實上已進入第三階段,稱作:『特殊育種』。我們第一步是把本地種改良一番,使之能增加百分之十五的產量;第二步是從國外引進新的品種;第三步則是將本地種與外國種交配,期能適應此地的天候、地形與土質。」謝團長說。
多國各地情況不同,譬如西北部土壤鹽份較高,作物生長不易,農技團員帶著多種種籽前往試種,期能找出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
團員到多國境內各地出差的差旅費,是由多國政府支付。不僅如此,團員回國休假的來回機票與醫藥費,也由多國政府負責。
水稻種植需要稻秧,秧苗苗圃的管理十分重要。(楊永山)
欣見多國農技水準不斷提高
多國政府提供愈來愈多的支持,使得農技團既感欣慰,也感覺受到壓力——必須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績效,否則如何對得起人家這般看重?
「不僅如此,心頭壓力重的原因還有是因為多國農技人員的水準不斷提高,所以我們必須精益求精,不斷求進步、求表現,否則保持不了優勢,甚至落在別人後面,那麼我們就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給別人,留在這裏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團長說。
「前面我提過,我剛來的時候,多國政府派了六位農技人員與我們一起工作。當時我感覺他們的程度不太好,但是他們很肯用心學,我們也很用心地教,幾年下來,他們的知識、經驗都大不相同了。」
「十幾年來,多國農技人員的水準不斷提高,許多人到美國留學拿了博士、碩士學位回來,理論基礎有些已超過我們了。不過實務經驗還不夠,我們目前還算有東西可以教他們,但是我相信他們會學得很快。所以我們得更努力,也得進一步提高團員素質。從另一角度來看,如能產生教學相長的效果,彼此通力合作,實在是件好事,多國的農業自可進一步發展。」
由於希望團方能不斷進用新血,以提高素質,團員的變動可能會比較大。謝團長領導全團,不知有什麼原則是固定不變的?有什麼是針對不同的人而有了改變?
聖多明各城港口的軍事城堡古蹟。(楊永山)
最看重團隊精神
謝團長說:「這個團自我接掌以來已換了廿幾個團員,我領導大家的原則可說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原則就是:隨時隨地記得我們出來做事是代表國家,凡事得通力合作,務求做得圓滿,不僅不可給國家丟臉,還要進一步想到多多為國家爭光。」
「我們團裏一定要有合作的精神,不可以有鬩牆之爭。如果自己不能好好合作,如何能要求對方來跟我們合作?所以發揚團隊精神是我最看重的事。」
說到團隊精神,謝團長以為,不只是農技團本身應有團隊精神,所有國家駐外人員都應該有這種體認。
「我們與大使館經常保持聯繫,大使館對我們的工作也一向是百分之百的支持,我們合作無間,我想這也是一種團隊精神的表現。」
「大使館常協助我們跟國內有關單位打交道,幫我們爭取人員或器材、經費。這邊政府農業有關的部門,我都相當熟,但其他的單位,譬如外交部,大使就常協助我們和他們打交道。」
所謂「天助自助者」,「人助自助者」應該也講得通。我駐多國大使董宗山是外交界的老兵,也是多國外籍使節團的團長,為人熱誠,做事幹練,相信他有極好的判斷與鑑別能力。謝團長所提出的業務發展計畫,和他所爭取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援助,董大使想必判定為可行,值得支持,因此才會不遺餘力地給予協助。
瑚瑪稻米試驗場有種籽冷藏庫,常有工人前來將庫存種籽運銷各地。(楊永山)
盡心爭取國家榮譽
董大使也再三強調,國外的工作是一體的,凡事要以團體的的利益和團體的榮譽為先。使館和農技團,均以實際的行動與表現,證明瞭他們都認同的這個理念。
為了保持團體的向心力,團員間的溝通十分重要。謝團長對同仁的工作與生活很關切,經常找機會和他們個別談話,不論任何方面的問題,謝團長都願意深入了解,並且設法為他們解決。
偶爾會發現有些團員欠缺責任感與榮譽心,工作表現也欠佳,謝團長總是私下再三勸導,籲請改進。
「我們團員的程度平均都很高,舉一隅就能以三隅反,只需稍加提醒,工作態度通常都能立即改觀。有人初次到國外來工作,以為做些什麼,沒有人會管。我這做團長的就得盯得緊一點,讓他曉得有人關心、有人在意,還有人在管理,鬆散的心,馬上就會收起來了。」
除此而外,全團每月要固定聚會一次,每一位團員都要參加。通常先在謝團長家聚餐,然後到瑚瑪中心的辦公室開會。
開會時,先由二、三位團員提出工作報告,讓大家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與進度,提供大家作參考。然後大家再一起座談討論,對每個月的工作檢討一番,也對下個月的工作做一番展望與規畫。每二個月還邀請董大使列席參加,期使大使能充分瞭解農技團的工作,他有時也參加討論,提供一些意見。
瑚瑪稻米試驗場有種籽冷藏庫,常有工人前來將庫存種籽運銷各地。(楊永山)
團長常為多國農業政策接受諮詢
農技團和多國農部的關係很好,雖然多國政要人士更動相當頻繁,但只要有新任農部部長上台,總會邀請謝團長去給他作簡報。不僅簡報有關中多農技合作項目,也請謝團長就多國農業發展方向提供些意見,新任部長好作參考。
總統候選人也邀請謝團長幫他們審查有關多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政見,所以每當競選總統時,謝團長就忙得不亦樂乎。
由於在多國待了十六年,謝團長對當地農業的田間問題到領導問題都相當瞭解,而且是個「局外人」,所以比較能提出客觀的意見。
池中草魚長得肥碩,董大使與尼瓜水產養殖場場長笑開了懷。(楊永山)
團員多已接眷,生活、工作安定
多國風景幽美,氣候宜人,生活條件比其他許多中南美國家要好些,所以農技團員多已接眷來多國。團員家眷在當地的生活頗能適應,團員沒有後顧之憂,自能安心工作。
謝團長在多國這麼久,家也安頓下來,二個女兒也大了,已赴美留學,但他並無一直留在多國之意。
「我還是想回去,我太太也是。」
那為什麼一任又一任地做下來呢?
「我有好幾回在任期期滿打算回國,但是多國政府不放我走,通常是由部長力邀我留下來,有時多國總統還出面向大使館要求,不放我回去,所以才留了下來。」
謝團長除了策畫工作發展方向,並綜理團務之外,自己也擔任稻作的品種改良、栽培技術與稻種繁植工作。
有關稻作的其他研究項目還有:土壤肥料、植物保護與灌溉排水。
稻作是農技團工作的重心,但有關蔬菜改良、大香蕉改良、水土保持、水產養殖、農業機械、養豬與糖業方面,也都有專人負責主持各項試驗研究,並提供技術服務,與訓練當地技術人員。
訓練當地技術人員的工作很重要,瑚瑪稻作中心經常舉辦多種農業訓練班。我方團員負責對農校畢業、有相當素養的農技人員加以訓練,訓練出來後,他們就到各地去訓練農民。
池中草魚長得肥碩,董大使與尼瓜水產養殖場場長笑開了懷。(楊永山)
各項工作要再加強
對於未來工作的展望,謝團長表示:
「主要是將各項目再加強。稻米是多國人民主要的食糧,也是經濟上重要的農作物,所以還是應繼續發展下去。養殖方面已大致有了規模,但還要加強,多國每年進口可觀的漁產,希望今後能自己生產,節省這筆外匯支出。還有食用油,多國每年進口數量頗大,我們也計畫協助他們生產黃豆油。此外還想教他們種大蒜,因為多國每年進口大蒜的數量也很可觀。最後是養豬,一九七八年此地發生大豬瘟,死了一百萬條豬,而本地人又很喜歡吃豬肉,去年進口豬肉超過三千萬美金,應該可以發展養豬計畫。」
謝團長針對多國的國情,一心一意想幫他們節省外匯支出,所擬的計畫都能配合他們實際的需要,難怪能贏得多國人士的友誼與尊重。
淡水長腳大蝦也養得很好。(楊永山)
馮副團長對土壤與肥料很在行
副團長馮明彬負責有關稻作的土壤與肥料研究工作。
馮副團長到多國工作也有十四年了。他是台大農化系畢業的,畢業後一直擔任有關化學肥料方面的工作。
他剛到多國時,有關水稻的肥料工作猶是一張白紙,他一步步開始進行。針對團長研究、選取出來的品種,在種植時,試驗應施放多少肥料?何時施肥最適宜?
目前多明尼加的農人都能接受水稻種植法,水稻種植技術已相當進步。水稻因為浸在水中,雜草不易生長,施肥後肥料可充分為稻作所吸收,因此單位面積產量高,收穫量有把握。
田間肥料試驗有了結果之後,馮副團長將工作帶回室內。目前實驗室、實驗器材、藥品、經費……都不虞所缺,實驗工作已能積極推展。
除了實驗工作外,馮副團長仍設置肥料示範田,經常召開觀摩會,教導稻農合理施用肥料。
馮副團長並需擔任講習班講師,負責講解:水田土壤特性、水稻營養、水稻施肥法、肥料計算與配合法。
他並常指導大學農學院學生寫畢業論文,目前已有十位畢業生的論文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
我駐多國未設漁技團,水產養殖包括在農技團中。水產技師劉繼源到多國才二年,但工作成績很好,已受到多個人士的尊重。
水產養殖技師劉繼源,與多國水產技術人員一起進行蝦的育種工作。(楊永山)
水產養殖立下規模
劉繼源在海洋學院漁業系畢業後,又到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漁業研究所念養殖漁業,拿到碩士後回國服務。他回到母校海洋學院水產養殖系任教,直到二年前到多國來工作。
劉技師到多國之後,工作的進行頗經一番波折。
「來這裏之後遇到的問題,有一些在國內時已預想到,也有一些不曾想到。在國內時我曾試圖蒐集有關多國水產養殖方面的資料,但是蒐集不到,只是約略知道多國希望我們進行淡水魚、蝦的養殖。」
「我到了這裏以後,見過多國漁業司的司長,他跟我說:『你願意養什麼,就養什麼吧!』如此看來,多國的漁業養殖還未發展。」
「既然尚未發展,能從事漁業養殖工作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來多國一個多月後,我到尼瓜試驗場工作,那裡是多國僅有的一個漁業養殖場。這個養殖場是一九五○年由我國派來多國的一位漁業專家林書顏先生應多國要求,為他們策畫興建的,林先生在三年後離開,這個實驗場便荒廢了。」
「尼瓜實驗場的地勢較高,養殖用水必須用馬達抽取,非常不經濟。土質也不好,許多漁池都漏水。我當時很不解,林先生是位非常資深的水產養殖專家,他應該會看到這些問題,為什麼會選中這個地點呢?後來才弄清楚,原來當時多國獨裁者在附近海邊有幢別墅,他要求養殖場設在這裡,好方便常常過來看,也好供應他新鮮的魚蝦。」
前頁軍事古堡的大門。(楊永山)
百廢待興,全力爭取支持
「我認為這個場地不恰當,場中的職員似乎也不管用,他們只是申請一些飼料,投入池中,至於池塘裏有些什麼魚?有多少魚?全弄不清楚。」
為了想積極做點事,劉技師一方面擬計畫,一方面將計畫書分送國內與多國農部,積極爭取經費與材料的支援。
多國請漁業專家調查過,附近漁業資源有限,不可能大量供應海產漁貨,故開發淡水養殖業有其必要,而且應該大有可為。但是當國內的養殖預算撥付了之後,多國的配合款卻遲遲沒有下來,劉繼源很著急。
「我一再力邀農部部長到現場來參觀,我打算當場向他說明諸般情況。後來部長來了,司長、次長也來了,我把握機會,向他報告尼瓜的實情,並簡報我的工作計畫,然後提出我的要求。」
「部長聽了之後,覺得我講得還滿有道理,當場答應調一部推土機過來,也答應提供我們所需的其他設備與材料。」
「推土機來了之後,我們就選擇三座不漏水的池塘挖濬,然後開始養淡水蝦,蝦苗是自美國運來的,有五萬尾。」
「接著碰到一個大問題,就是水源是自附近河流用馬達抽過來的,有時會帶來雜魚的幼苗,這些雜魚會與蝦爭餌,也會縮小蝦的生活空間,勢必影響蝦的發育。」
所謂雜魚,指的多半是品質很差的原生種吳郭魚,體型小,肉少,味道亦差,毫無經濟效益,不值得飼養。
「後來我們就在入水口加裝了細目網來過濾,以防止雜魚雜蝦的遊入,但是仍然會有漏網之魚跑進來。所以每過一段時間,我們便需捕撈一次。把撈獲的養殖蝦丟進池中,雜魚雜蝦就絞碎了當飼料。」
聖多明各城最老的一條街,頗具西班牙風味。(楊永山)
心情急切,難免欲速則不達
劉繼源剛到的時候,因心情急切,西班牙文又不太靈光,所以和農部漁業司長、尼瓜養殖場場長都處得不太好。
「後來我發現,他們不瞭解我想做些什麼,而我也不瞭解他們——中南美人性子是比較慢一點。我漸漸想通了,我不能要求他們都以我所期望的效率來跟我配合。於是我耐著性子與他們多溝通,他們終於弄清了我的意向。」
「開始養之後,我凡事都帶頭做,而不是指揮他們去做。他們看著看著,對我所抱的懷疑就減少了。」
蝦苗長到七、八公分長時,劉繼源撈起蝦子給漁業司長看,他的態度亦有了轉變。
接著,又從臺灣引進草魚和鰱魚苗,並開始做吳郭魚的單性養殖。
什麼叫做單性養殖?劉技師說:「吳郭魚有一種特性,是它的優點,也可說是缺點,就是繁殖極快。繁殖的數目雖多,但以整體來看,生產量是有一定的。就是說,我們餵一定數量的飼料,它可以生長一萬公斤,如果池中有一萬尾,平均每尾可長至一公斤;如果裏面有十萬尾,那平均要每十尾才能長成一公斤。總數量不變,但經濟價值有別,太小的魚肉不夠多,賣不出好價錢。」
「單性養殖,就是選擇全是雄性的來飼養,使魚的繁殖不會太多,每條魚才能有足夠的生活空間。選擇雄性,是因為雄性的體積較大。」
多國總統府。(楊永山)
有成果時,還要懂得展現
這批蝦苗養了四個月後,劉技師舉辦了一次觀摩展示會。多國農業部長及有關官員、我國大使館人員,都前往參觀。當時曾造成一番轟動,因為多國過去養蝦都得一年才能收成,劉技師卻只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只花四個月並不是我有什麼了不起,而是這種蝦苗的特性就是生長速度很快。我是幾經考慮衡量才推薦引進這個品種。」
「多國的天氣好,比臺灣適合養蝦。不似臺灣,除了南部之外,其他地方養蝦到了冬季就生長很慢。此地在冬季也可以長得很快,而且可以成熟。」
當時這個養蝦觀摩會頗受好評,多國農部對我方提供的水產養殖技術,開始刮目相看。
「不久我就寫份報告,建議多國政府今後水產養殖事業應發展的方向,最主要的,是淡水蝦的人工孵化。」
而後又過數月,多國將經費撥下來了,就開始興建孵化室。我們前往訪問時,孵化室已經蓋妥,規模頗大,設備齊全,這是劉技師以工作成績爭取來的。
「在興建孵化室的同時,我們又放養了一次蝦苗。這次的放養密度較高,真正達到商業養殖的密度,可以說第一次是粗放式的,第二次則為半密集式。」
馮副團長與助手一起進行土壤實驗研究。(楊永山)
積極向民間推廣養殖
「接著我們又舉行一次觀摩會,民間養殖興趣得到很大的鼓勵。我希望能一步步推廣開來,使民間能普遍得以享用這種高蛋白的營養食物;然後致力於提高生產量,以拓展外銷。」
第二次觀摩之後,多國民間不斷有人打電話到養殖場,詢問他們自行養殖的可能性,也有人親自前來購買蝦苗。
但是目前劉技師除能提供各項技術指導之外,他所能供應的蝦苗,也是進口的。如果能自行大量孵化蝦苗,蝦苗售價可大幅降低,也可減低民間的飼養成本,如此養蝦事業就能在此生根。
「目前孵化室建好了,工作重點就在於此。此外,我亦大膽支持一些有錢人發展養蝦,因為他們資本大,養殖規模大,容易獲取經濟效益;如果賺到錢,且獲利率高,對民間可產生一種很好的示範作用,我們不必多花什麼力氣,就可自然推廣開來。」
有些中南美國家的人民不能接受草、鰱魚,因為這二種淡水魚魚刺太多。但是多國人民卻頗愛吃魚,每年都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鹹魚,因此他們對刺多的魚並不嫌棄。所以劉技師也教導他們以大型的草、鰱魚(刺大,好處理)來製作鹹魚,當地人士以為風味極佳,很受歡迎。
機械技師李信夫教導多國技術人員修護農機。(楊永山)
面對國際技術競爭,要能勝過挑戰
劉技師以為,到多國來工作一年多,經過奮鬥、爭取,總算否極泰來,工作漸有規模與成果,他有些感想:
「到外國來工作,我們是有心提供協助,但方法上也要講求。一般而言,這是一種理論,加實地經驗,加表達能力的挑戰,我們既不能以高姿態出現,要對方完全聽我們的;但也不能太過軟弱,完全聽他們的。所以得採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彼此適應,彼此協調,這樣才能找出合作之道。以我而言,某些時候很堅持原則,也就是擇善固執,因為我相信某個做法是對他們有利,是值得發展的,堅持做下去,他們自會瞭解我的一番苦心。」
「到外國來工作,多少會面對國際技術上的競爭。以多國情況而言,加拿大和以色列都派有養殖專家來此參與技術合作事宜,最近哥倫比亞也要派人來了。多國朝野自是冷眼旁觀,看到底那一國的專家最行。這種競爭的壓力不能不放在肩膀上,我們一定不能落在別人後頭,以免給國家丟臉;當然更應該努力走在人家前面,好為國爭光。」
廖學振是台大農藝系畢業,他負責蔬菜的改良與推廣,到多國工作已有十年。
哥倫布主教座堂外有一座哥倫布的塑像。(楊永山)
默默表現,爭取信任與尊重
「我剛來的時候,就到南部農牧開發中心的示範改良場工作,當時他們似乎不太歡迎我這個外國人。曾有一位美國技師也是待不下去而離開。我很注意這個問題,所以剛去的時候,先默默地蒐集資料,然後在辦公室後面找了一塊地,種下一些蔬菜,十四天後便收成了。場內的多國工作人員嚇一大跳,心中大概也服氣了。」
廖技師來多國之前,在國內蒐集了一百五十多種被認為適合在熱帶地區種植的蔬菜,帶到此地來試種。
多國氣候和土壤特殊,一般作物的生長期只需在臺灣的四分之一,便可以長得很好,產量也高。但是過去多國人士一直認為平地天氣太熱,不適合種蔬菜,蔬菜都在高地和山區種植。廖技師不信這個邪,果然為他們推翻了這個定理。
廖技師主要的工作應是實驗和研究,將各種蔬菜試種後,找出最值得推廣的品種。但是示範改良場有個慣例,就是這個場的維持必須自給自足,所以廖技師必須很用心地在田間種蔬菜,收成好拿到市場去賣,以換取維持費用。
廖技師雖不很贊同這個方式,但他總努力配合。試驗種植成功的蔬菜,自有良好的示範作用,可以大量向民間推廣。他也常需走出自己的實驗室與示範田,到各地農場去給予種植輔導。
推廣蔬菜,必須慎選適宜的品種,也需注意管理,譬如病蟲害需注意防治;蔬菜生長期雖短,灌溉、施肥亦需注意,產量才會高,品質才會好。
目前已推廣的蔬菜有:芥藍菜、包心菜、蕃茄、洋蔥、皇帝豆、茄子、大黃瓜、花椰菜、豌豆、甘薯等等。
多國農民在噴灑農藥。(楊永山)
你們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一行在多國訪問農技團期間,董大使始終陪著我們。他和團員十分熟稔,對各項農技合作業務的近況也非常熟悉,不時為我們作解說。對於未來發展的方向,大使也了然於胸。有關注重團隊精神與團體榮譽的實踐與發揚,這些都是最好的說明。
此外,另有一事值得一提,當我們在瑚瑪稻作中心和尼瓜養殖場參觀時,瑚瑪中心主任和尼瓜養殖場場長除陪同我們參觀之外,並在現場招待我們午餐,餐飲全由工作人員自行製作,盛情可感。由此可見,他們把農技團來自祖國的朋友,也當成他們的朋友,才會提供那樣熱誠、親切的招待。農技團員看在眼裡,心裡想必十分欣慰。
蔬菜技師廖學振與多國人員一起採收茄子。(楊永山)
大香蕉改良工作由技師劉程江負責,他正與多國助手一起測量蕉株高度,欲進行蕉株矮化工作。(楊永山)
哥倫布主教座堂的入口處,古樸而壯觀。(楊永山)
古教堂的內部,氣氛極其莊嚴。(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