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金光燦亮
「我現在覺得,對身分、族群的認同,這些大的命題,都只是輔助你來認同你自己而已。如果你很認同你自己,那你後面的東西就不會是問題。」說自己最近「活開了」的林介文一面解釋,一面發出爽朗的笑。
懷孕讓她感到人生因而圓滿,「就像變成金色的。」也就從那時開始,她開始大量運用金色線條及圓形物件到作品中。
她的作品是流動性的,會隨著時間改變,她會將不同時期、不同的部件,拆解後再加入其他元素,成為新作,猶如隨著人生流轉,身分不斷變化。
好比今(2020)年在桃園原住民族文化會館展出的〈倒地媽媽〉,這件作品由三個大型部件組合而成。她使用了圓桌、鍋子等現成物件,加上自己製作的金屬支架,以編織的手法將其包覆起來,再組裝成猶如母親的造型。圓桌象徵著女性的乳房,一隻手則象徵著向母親討奶的孩子,旁邊一把剪刀,「代表希望孩子斷奶。」林介文笑說。
即便育兒佔據了她大把時間,從作品中,卻又能感受到所流露出的強烈幸福。同樣也是今年,在鳳林「美好花生」展出的〈Family〉,背景是一張巨大的綠色布料,這是林介文在義大利夫家完成的織布,墨綠、灰綠、橄欖綠的線條交錯,雜揉著赭紅,像極了向晚時光的橄欖園,至於懸掛、擺放在織布周邊的金色物件,象徵著一家人。飛機、恐龍是大兒子;腳架,象徵職業電影導演的先生;一顆顆的石頭,則代表義大利文名字意思即是「石頭」的小兒子;至於她本人,則化作傾倒中的茶壺,猶如生命的泉湧。
現在的林介文,既是全職母親,同時也是藝術家,常忙到分身乏術的她自嘲,自己帶小孩總是心不在焉,因為在育兒的同時,必須構思創作,一旦偷得工作的空檔,就可以精準執行。
無庸置疑,創作對她仍是一件私密的事,她會回到部落裡的工作室中獨立製作,工作室就在最初賜予她生命的父親的田裡,為檸檬樹、櫻桃樹所環繞。在那裡,她埋首編織,就像回到了最初,她總是隻身一人,奮勇面對所有的生命課題。
在新城車站的大型藝術裝置〈織路〉,是林介文與部落裡的織女一同完成的作品。
林介文所使用的織布工具,均是從奶奶那兒傳承下來的。
與其說是傳承部落傳統技藝,倒不如說林介文以織布 ,作為藝術家鑑照自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