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現代人喜歡親近原始藝術,甚愛其中拙樸與奔放的趣味。許多藝術家喜歡研究原始藝術,從中探討人類文化藝術萌芽、發展與蛻變的過程,並尋得創作的靈感與素材。高業榮是位美術老師,也是位研究山地文物的專家,他個人擁有豐富的收藏,並有滿肚子的山地故事;而他自己的繪畫,也因長久接近原始圖騰,而自成一格。
高業榮現年四十四歲,江蘇泗陽人,國立藝專美術科第一屆畢業。畢業後,就到屏東師專執教,平時仍繼續從事他所喜愛的繪畫。這位體型高瘦、皮膚黝黑的藝術家,談到他研究山地文物的緣由時說:「我在做學生時,就對原始藝術很有興趣,我最欣賞的畫家就是以畫南美土著著名的高更,畢業論文寫的也是原始藝術。來屏東師專教書後,碰到幾個山地學生,對他們繪畫、雕刻時所採用的顏色、造型等,很感興趣,進而到山上他們家中拜訪,慢慢的,就對山地同胞的原始藝術著迷了。」
這一著迷就是十幾年,十幾年來,高教授一有空就背個背包上山。他到山上原始部落(大部份的山胞都移居平地,只有少數老人仍住原處),看他們所建的石板屋、器物、雕刻、織布……等,他訪問、筆記、拍照,並作素描。
但剛開始時的造訪並不順利。高教授說:「他們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和器皿,因為富有宗教意義、或是家傳寶物,不肯隨便給外人看。有很多屋宅也不能讓外人踏入,所以起初我只能遠觀。」
戴頭飾、著盛裝、口吃檳榔的魯凱族婦人。(楊永山.高業榮)
和他們站在相同的角度
幸而高業榮有許多山胞學生,這些學生將老師介紹給族人,高教授也學他們的語言,和他們喝小米酒、唱山歌、跳山地舞,並常帶酒、打火機等小禮物送給他們。慢慢的相處熟稔了,這些純樸的山胞不但講述山地的各種傳說故事給他聽,還拿出傳家寶物給他看。
藝術的發展,往往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不同的面貌,每一個新型態藝術的產生,一定有它的源起及當代特別的審美觀。高業榮說:「要欣賞他們的東西,得要設法使自己和他們站在同樣的角度。」
他指出,原始居民對天災人禍比較無力應付,所以生活的重心都在宗教,欲藉神靈的力量來保佑他們平安。而宗教和藝術在那時的關係是:藝術因宗教而產生,宗教因藝術而更神聖。例如:百步蛇是一種毒性極強的蛇,被咬後極短的時間內就會斃命。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魯凱族、排灣族,對於這種防不勝防的毒蛇十分畏懼。後來由畏懼產生信仰,就產生了一種傳說:相傳百步蛇是貴族階級的始祖,某一時代,百步蛇變成美男子和族堣k子結婚,所生的子女就是後來的貴族階級,而平民則為青蛇的後裔。
有了這樣的傳說,百步蛇遂成為族人敬仰、膜拜的對象。同時,大量的蛇紋圖案出現在器物、服飾及屋宇的雕刻中,一方面用來避邪,一方面也是裝飾。
排灣族人用石板岩築成的石板屋,門前曬的是愛玉子。(楊永山.高業榮)
貴族階級多藝術家
高業榮就這樣慢慢從他們的生活背景,去瞭解山地原始藝術。他說,排灣族和魯凱族的社會是由貴族和平民二大階級組成。過去,貴族在社會地位上佔極大的優勢,在經濟上也擁有相當的權威,舉凡部落中的土地資源和土地上的附屬物,都是他們的財產。平民階級除了服從他們的命令外,還得繳納耕種租及居民租等租稅。
這種階級社會制度表現在藝術上,亦有顯著的特性:凡是貴族階級的衣飾、器物、居屋的美化,都極盡考究之能事,且具有顯著的特殊徽號。
他又說:「貴族由於不必從事勞力的生產事業,男的有相當多的閒暇從事木雕創作,女的也有充裕的時間專心於織繡和編珠等服飾方面的美化,所以兩族有名的雕刻家都是貴族出身。」
這些裝飾圖案包括:太陽、人像、百步蛇紋,以及各種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樹枝葉形紋等,大都如上述的百步蛇傳說一樣,出自附會的神話。就繡紋的色彩而言,幾乎全採用紅、黃、綠三種原始色彩,他們喜歡彩度高、對比強烈的安排。
高教授說:「原始藝術品的珍貴,就在於它清楚表現出那時人民的生活狀況、適應環境的做法,及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與憧憬、盼望。」
這是一個魯凱族的新娘,由於婚後再也不能和過去一樣任意唱歌跳舞,她哭腫了眼睛。(楊永山.高業榮)
痛惜山地文物無人維護
山地同胞在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後,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年輕一代更在接受教育後,紛紛移居平地,過去代代相傳的一些手工藝於是逐漸失傳。而在屋宇內的木雕、石雕品,因無人看管,與風霜雨露的侵襲,也逐漸腐壞。
高業榮在一次又一次的上山採訪後,不免為這些東西的毀損感到惋惜,也因此展開對山地古物的蒐集。他撿拾了山胞丟棄的裝米木桶、木盆,花錢購買他們的琉璃珠、舊衣飾、檳榔袋、有雕刻的煙斗、湯匙、番刀……等,某些他嚮往的東西買不到,他就請求年已老邁的雕刻師為他製作一個。
在他收藏山地文物的過程中,有不少周折、艱辛,也有不少滿足、欣慰,其中以擺在院子中、用鐵皮覆蓋的四具高約二公尺的石像,得之最為不易,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也最多。
談到收購這四具石雕像,高教授立刻神采奕奕,他說:「排灣、魯凱兩族所居的山地,到處是石板岩,山胞建屋就地取材,造成石板屋。而在大頭目的家中,還立有刻著祖先雕像的大石柱,好比我們的祖宗牌位一般,等於是這個部落的宗廟。」
魯凱族歡迎貴賓的儀式。(楊永山.高業榮)
獨具慧眼,一見就傾心
「民國五十五年,我和幾個朋友頭一次爬山到屏東縣來義鄉的古樓村番社。當時那堛漱s胞已搬到平地居住,他們大頭目的舊居只有一個老人看守。老人不讓我們這些陌生人進入屋內。我就從屋外第一次看到這些石雕人像柱,雖然屋內破舊零亂、光線晦暗,但我已看出這是難得一見、極其珍貴、具有宗教意義的原始藝術品。擺在那裡,萬一房子倒塌被毀,多麼可惜!」
下山後,他心裡仍一直惦記著這件事。幾年後,偶爾在報上看到有外國人來台爬山,恰好看到那幾個石雕,想要收買。他一時心焦起來,心想,像那樣珍貴的文化資產,如果被外人買去,流落到國外,那可怎麼好?便興起了自己收購回來的念頭。
「古樓村番社的石屋因沒人居住,已更加傾頹,大頭目不可能回去住,也沒有能力將這些石雕像搬下山。他也想把這些石雕像賣掉,但這是公產,出賣時必須謹慎,以免引起族人不滿。於是我便找一些認識大頭目的山地朋友和學生幫忙說情。前後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說服他賣給我了。」
買賣講定,如何搬運下山?又是一個大問題。產業道路離古樓村有一大段距離,車子沒法上去,這段路程只能用人工扛抬的方式進行搬運工作。
高業榮說:「由於這些石像是古樓村民的『神像』,他們不敢去搬,我只好走較遠的路,請鄰村的人來搬運。石像又大又重,繩子捆綁後,須二十四個人同時用力才扛抬得起來,一共搬了八天才搬下山來。」
山胞的傳家寶物:陶瓶。(楊永山.高業榮)
收藏古物,只是暫時保管
那是民國六十六年的事,單單運費,一天就要花新台幣一萬七千多元,加上給大頭目的購買費用,一共花了近新台幣四十萬元。
石像搬下山後,高業榮將他們以鐵皮覆蓋,置於院子裡。以後,不時有年輕的古樓村民前來觀看他們祖先的雕像,高業榮也都熱情款待,一點不嫌麻煩。他說:「這本來就是他們的東西,我只是幫他們保管而已。」
三年前,有個外國人出新台幣三百五十萬元,想要說服高業榮出讓,但他沒答應,他說:「我買進這些山地文物,只是因為害怕它們損毀或流落國外,絕無一點牟利之心。所以以後我若因故不能保管,必須託付給別人時,也一定會守一個原則:必須是愛惜它們,且能妥善保存的國人或國內機構。」
除了石雕,高業榮所收藏的山地文物共六百多件,包括了食、衣、住各方面的器物與飾物。
高業榮有一子一女,太太是小學老師,對於他熱愛山地文化、一有空就往山地跑、買文物又所費不貲等事,高太太不僅毫無怨言,且給他最大的支持,她說:「山地古物的收藏,使我們家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以購買石雕那一陣子來說,雖然我們必須籌錢,設法請工人、租卡車,還要擔心東西在搬運時受損,但我們覺得那是在做保護文化資產的事,讓山胞子孫將來還能看到他們祖先的東西,我們感覺很有意義。」「我家小孩也都喜歡這些東西,假期時還常全家一起上山呢!」
由於經常的來往山中,高業榮結交了許多山地朋友,並分別和來義、筏灣兩村的大頭目結拜兄弟。
高業榮說:「十幾年來,我們締結了很深的情誼,所以現在我到山地部落,他們都相當禮遇我,甚至把我當成親戚,舉行婚禮和重要祭典時,都邀我參加。」
高業榮在山胞家門口留影。和其他山胞住屋一樣,這一家的大門和門楣上都有人頭及蛇紋雕刻。(楊永山.高業榮)
不斷深入探訪,成了山地文物專家
十來年頻繁的接觸,高業榮除拍照、繪畫、收購古物外,也將所研究的山地文物心得歸納整理,寫成文章,在雜誌發表,諸如:排灣族的額冠裝飾、魯凱族的刺繡……等。
他不但自己研究,更呼籲大眾重視這些原始文化。每年,他總要數度充當義務嚮導,帶領許多學生、文藝界人士及民俗研究者,去探訪山胞的故居,並為他們詳加解說。
今年七月,台南市政府舉辦「東南亞藝術展」,其中安排有山胞技藝的現場表演。高業榮義不容辭的翻山越嶺,爬了七、八小時的山路與山胞接洽,透過各種關係,請出已七、八十歲高齡的老山胞出來表演木雕、編珠、織網……等技藝。他說:「這些老師傅都是活的文化財,請他們出來表演,不但可以增加山胞自己的信心和尊嚴,並可讓外界認識山地文化。」
山胞的傳家寶物琉璃珠,據說這種珠子來自他地,山胞自己也不會製造,所以特別珍貴。(楊永山.高業榮)
收藏豐富之外,還另有所得
從旁觀到深入其中,從熱愛原始藝術到關心山胞文物的保存,高業榮擴大了自己的生活領域。而這對他的繪畫,也有直接助益。他說:「生活在傳統社會中,且受過學院派藝術教育的人,對美的瞭解往往有固定的習慣,以為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才能稱得上美。這種既定的審美觀,恐怕有狹隘之嫌。」
「對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也因這種既定的審美觀,作畫時往往受到侷限,丟不開許多傳統的包袱。而我因為看多了沒有一定規矩、格局、形制,從大自然取材、任意施展發揮的原始藝術,心中的束縛,就在不自覺中慢慢解開了。解開之後的揮灑自如,是藝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美好境界,這也可說是我投下那麼許多時間、財力、精力蒐集與保藏山地文物,所得到的最可貴的酬報。」
山胞的傳家寶物琉璃珠,據說這種珠子來自他地,山胞自己也不會製造,所以特別珍貴。(楊永山.高業榮)
魯凱族繡在衣服上的人形圖案。(楊永山.高業榮)
魯凱族繡在衣服上的人形圖案。(楊永山.高業榮)
魯凱族織布上的圖案,大都由百步蛇紋變化而來。(楊永山.高業榮)
山胞用的檳榔袋。(楊永山.高業榮)
魯凱族織布上的圖案,大都由百步蛇紋變化而來。(楊永山.高業榮)
用鐵打造的番刀。(楊永山.高業榮)
四周刻有圖案的木杓。(楊永山.高業榮)
以人頭為裝飾的木湯匙。(楊永山.高業榮)
高業榮花鉅額錢,千辛萬苦購得的古樓村石雕之一。(楊永山.高業榮)
高業榮作畫的情形。他坐的椅子就是從山上購回的酋長坐椅。(楊永山.高業榮)
由於長期接觸山地文化,高業榮的畫也喜以山胞人物為主。(楊永山.高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