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婦女的地位,無論是在家庭,在社會,在經濟及在政治各方面,都比以前提高不少。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社會結構的轉變,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婦女離開廚房,加入這個邁進工業化的社會,從事各行各業;使得各行各業中,普遍出現出類拔萃的女性。
這種情況以教育界最為顯著,在政治方面則有大法官、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省市與縣市議員。至於在工商貿易、建築工程、文學藝術、醫藥護理、社會福利、托兒育嬰、服裝設計、音樂體育等範圍之內,到處都有女性工作人員,勤奮努力地為廣大的人群服務。
我國婦女的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即使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在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下,她們的知識也比十年或二十年前的婦女大為提高。職業婦女增多,對國家建設有莫大貢獻。例如:中等學校畢業人數,民國六十二年比民國三十九年,男女生增加約十五倍左右,女生增加約二十倍左右。專科畢業人數,民國四十四年,男生一千多人,女生一百多人;六十一年時,男生一萬五千多人,女生一萬多人。大專畢業人數,四十四年時,男生一千多人,女生兩百多人;六十一年時,男生一萬多人,女生七千多人。至於碩士、博士以及前往國外留學的女性的人數也日漸增多。
尤其是這幾年來,婦女的走出家庭,進入工廠,使得我國在台灣的經濟成長有了良好的績效。以電子工業來說,如果沒有婦女的參加,絕不會如此順利的發展。在統計中顯示:民國五十三、四年,婦女就業人數只有一百萬人,到了民國六十至六十二年就業人數就達到一百八十三萬人。在這些人中間,雇主有一千多人,自營業有二十一萬九千人,協助工作者有六十一萬九千人,受雇者有一百萬人,其中在工廠者有八十三萬人,政府機構工作者十七萬人。
近十年來,國際性的婦女團體也先後在台灣成立,如國際婦女會、國際崇她社、泛太平洋婦女協會中華民國分會、國際職業婦女協會等。這些團體的我國會員,多數能當選總社或亞洲區相當重要的職務。中國婦女的才華,不但表現在國內,也輝耀在國際之間。

中華民國教育界,女性佔於重要的地位。圖爲台北市一女中教學情形。

服裝表演之模特兒:歷代仕女服飾表演,雍容華貴,舉止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