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新光華商場地下室有一家名叫「百城堂」的小書店,店裡擺滿歷盡風霜的線裝舊書,店主人林漢章總是不受人聲打擾,安靜地泡茶、看書。
無論別人笑他「阿達」、「瘋子」;或尊稱他是「地下教授」、「地下博士」,林漢章始終滿足地過著坐擁書城的日子,九年如一日……
舊書令人聯想到滿腹經綸的老人,但終日與舊書為伍的林漢章其實不老。今年四十三歲的他,外表沒有斯文的書卷氣,甚至有人曾形容他「看起來像土匪」。然而,粗獷的外表下,林漢章卻是個道道地地的「讀書人」。

(右)百城堂是林漢章賺錢的地方,也是做學問的地方。(林盟山)
大丈夫擁書萬卷
「大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這是「百城堂」店名的由來,也是店主人林漢章的生活寫照。
有人出價一千八百萬新台幣要買林漢章一屋子的藏書與收藏,林漢章搖頭。他說:「書賣光了,沒有書讀,我活著做什麼?乾脆自殺算了!」
問林漢章究竟有多少藏書?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如果勉強要估算,「大概有幾萬本吧!」他輕描淡寫地說。
林漢章的書的確多得數不清,除了店裡擺售的書外,家裡捨不得賣的書更多。
初次踏進林漢章位於觀音山下的家,多數人會瞠目結舌。舉目所見,除了浴室外,滿滿卅六坪大的屋子裡全部塞滿書和收藏品。包括臥室和廚房,所有屋內牆壁都是書架,書架擺不下的書則往書桌上、櫃子裡、甚至地上堆。整間屋子彷彿書庫,除了一張床、一個衣櫥、幾張椅子外,沒有其他的家具。
三坪大小的書店與觀音山下取名「梵天閣」的家,是林漢章的兩個主要生活空間,在他的生活中除了書就是古董收藏。

除了舊書,百城堂也兼賣一些字畫、古董。
黑手書生
愛讀書的林漢章由於自小家庭貧困,並沒有很高的學歷,五年制的新莊農校(職業學校)畢業後,念了一年免學費的陸軍官校專修班。他表示,服役的那四年是他「大量」讀書的開始。「一天看三、四本書是常事。」開始進入台灣史的領域正是那個時候。
退伍後,林漢章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卻在牯嶺街的書攤花光了兩萬五千元退伍金。不得已在表哥的介紹下到鐵工廠做黑手,自稱對工作變動性極低的林漢章一做就是十年。
白天辛苦做工,下了工就拚命看書。林漢章表示,看書非但不累,而且「越看越有精神」。做工十年賺得的上百萬元也全數用來買書。
有一次,林漢章一口氣買了一大箱的《國父全集》和《吳稚暉全集》。「郵差因為太重不肯送到家,要家人去搬,我爸爸氣得要命,認為我一定是瘋了才會一次買這麼多書」,林漢章笑著說。
「我自認付出勞力賺錢,沒什麼好羞恥,但別人不這麼想」,林漢章表示,工廠其他工人看不慣他的「與眾不同」、「悶不吭聲」,經常嘲諷他:「你有多厲害?還不是一樣在做工!」「行的話何必來做工?!」

佛像、傢具、版畫、海報、香菸畫片,甚至舊衣服……,林漢章收集一切老舊的東西。(林盟山)
賺錢兼做學問
林漢章不會逢迎、不懂爭取的個性,使老闆加薪時總是忘了他。「被別人害之後,反而要感謝那害你的人」,林漢章表示,待遇不公平加上同事的冷嘲熱諷,使他終於決定放棄做工另謀生計。
林漢章別的沒有,就是書多。九年前,他在新光華商場的地下室租了一個小店面,把家裡的書搬到店裡賣,就這樣開始做起買賣舊書的生意。
「百城堂」對林漢章而言,是賺錢的地方,也是做學問的地方。只要是做研究用得到的書,林漢章就往家裡搬,捨不得賣。難怪他朋友說:「林仔開一家書店,專門在買書,不賣書!」
只有高中學歷的林漢章,沒有師承,做學問全憑自己摸索。他什麼書都看,就連古書也難不倒他。他表示,遇到不懂的找資料再看,慢慢就能融會貫通了。他指出,大量閱讀與時間的累積是他做學問的不二法門。「看一本不懂,看十本懂一點,看一百本就完全懂了。」
「自己辛苦摸索得來的,會更珍惜」,他說:「當初如果我念了大學,今天的局面可能會很不同!」林漢章所謂的「不同」出人意表,「如果念大學會跟有些人一樣,用混的,就不會認真做研究了」,他說。
民俗學者郭立誠是林漢章唯一追隨過的老師。話說十年前林漢章大膽寫信「指正」郭立誠文章中的錯誤,郭立誠收信當天立即約林漢章見面,從此林漢章成為郭立誠的「入室學生」,定期到老師家學習做學問的方法。林漢章表示,雖然為期不過二、三個月,但是獲益良多。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林漢章的生活裡,除了書別無其他。(林盟山)
人稱地下博士
除了對讀書「抓狂」地熱衷外,林漢章沒有其他任何興趣與休閒。他不看電視、不看電影、不裝電話、不喜歡東家長、西家短地與人閒聊,在村人的眼裡他是個「異類」。
長輩說他「讀書讀成書空了」,鄰居嘲諷地叫他「教授」,就連小孩子見到他都比著手勢叫他「阿達」(腦筋有問題)。
然而,村人口中的「阿達」,卻成了學術界的珍寶。
博覽群書的林漢章,有「兩腳書櫥」之稱。他對台灣史、民俗學等方面有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善書」方面的研究,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但林漢章的研究全憑興趣,不以發表為目的,因此見諸文字者尚不多。如在「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發表的「清代台灣的善書事業」、在《台灣史料研究》發表的「近二十年台灣史料聚散叢談」、「余清芳在西來庵事件中所使用的善書」……等。
許多碩士班的研究生透過教授或同學介紹到百城堂找林漢章,無論是提供資料或對論文寫作的看法,他都會全力幫忙,並提醒研究生注意許多細節問題。例如,台灣史在日據時代時應以日本紀年為主,若以民國或西元紀年,就看不出年代在這時期的作用。
林漢章梵天閣中的許多藏書是外面買不到、圖書館借不到的。一位麥姓研究生準備論文期間為了找資料方便,天天到林漢章家看書。如今已是輔大講師的麥小姐將筆名取為「墀章」,以紀念家住觀音山的林漢章。
隨著林漢章的文章陸續在各報章雜誌發表,受邀參加研討會、講學及媒體的報導……,這位「民間學者」漸漸被人們發掘。「有一次,台視來採訪我,採訪車停在我家門口,引來了一大堆村民圍觀」,林漢章笑說,如今他從觀音山的瘋子搖身變為「風雲人物」了。

這部《貨布文字考》圖文、封套內外兼美,是林漢章極愛的藏書之一。
靠知識賺錢
賣舊書在台灣是個「冷門」的行業,偌大的光華商場、新光華商場,只有五家店兼賣舊書。
台灣南部的古董販子和大陸的北京是林漢章主要的貨源。林漢章表示,過去只要有舊屋拆建,就會有古董、舊書流出來,而今台灣能拆的老房子都已拆光,南部已經沒有什麼貨;只有三天兩頭往大陸跑。
林漢章形容自己賣舊書賺的錢是「知識錢」,要看得多、懂得多,才知道什麼東西值錢、什麼東西好。
林漢章買書的原則是,買自己喜歡的。「我買我要的東西,能不能賣是其次」,他說,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不怕賣不掉,「賣不掉我反而很高興。」
憑藉著豐富的知識,林漢章較能掌握機會買到好書。以四年前在香港購買清末董康刻的一套《梅村家藏稿》為例,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套書是鉛印本,沒價值。只有林漢章看出它是刻工非常好的木刻版。失之交臂的收藏家們只有大嘆弗如了。
一位書商隨手附贈給他的一本書,竟是元朝至正六年刻的《金剛經》,這本經書是以蘇東坡的手寫體刻的,圖文都非常精美。六、七年前,林漢章以五萬元的價格,把它割愛給一對天天登門求書的夫婦。

「常常整理,還是理不完!」亂中有序的梵天閣處處是寶藏。(林盟山)
賣不賣沒關係
林漢章表示,台灣的氣候潮濕,保存不易;加上民眾不懂得舊書的珍貴,舊書多半「品相」不佳。「有時客人在店裡翻我的書,我看了很心疼」,林漢章表示,舊書相當脆弱,禁不起折、戳,或沾口水等傷害性的動作,偏偏許多人都有這種「不良嗜好」,沈默寡言的林漢章通常只能「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內行人向林漢章買書,會獲得較便宜的折扣;外行人向他買書就得照定價買,如果要不懂裝懂或討價還價,他還會很有個性地來個相應不理。
東吳大學日文系講師城戶康成是百城堂的常客,他表示,有些外行的老闆賣舊書是論重量算價錢的,而林漢章是少數「專業性的老闆」。專收日據時代教育類舊書的城戶康成,有空就到店裡找書,仔細地從最下面找起,深怕遺漏了什麼。他笑稱是「自願來打掃的」。
對古版畫書興趣濃厚的袁芳榮每星期都要到百城堂報到。袁芳榮表示,百城堂的東西比較多,在其他的舊書店很少看到。「但是不太容易殺價」,他說。
藏書甚豐的知名作家、東吳歷史系特聘教師李敖也常光顧百城堂。李敖推崇林漢章是「超高水準的老闆」,「言談間可以感受他『掌風』的威力」,李敖覺得,林漢章對台灣史的瞭解甚至比中央研究院的學者高明。
「李敖買書時老是對我說:『你應該賣我很便宜啊,因為你喜歡我啊!』」林漢章坦承,英雄惜英雄:「的確賣他便宜!」

(林盟山)
書中自有顏如玉
許多書林漢章捨不得賣。「賣給不懂的客人,實在很浪費!」捨不得賣卻捨得捐。好不容易收集完全的六十本台灣各地古蹟調查,林漢章捐給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一般人眼中「古怪」的老闆,在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陳美蓉口中卻是個「少見的大好人」。她指出,基金會裡比較好的書都是林漢章送的。
陳美蓉表示,林漢章對台灣史很「執著」,相對的對做台灣史研究的人都很幫忙。「他不但送書,還義務教我們修整線裝書、建議我們如何做檔案…」陳美蓉表示,有困難或問題去請教林漢章,都可以獲得解決。
把一切精神、心力投注在讀書、做研究上的林漢章,已逾不惑之年,仍是單身漢。「也曾經遇到過對象,但是又放掉了!」他說,「有一好,就沒兩好」,結婚生活有人照顧,日子可能比較好過;但做學問要心無旁騖、沒有干擾,單身比較適合。
但是這樣的選擇並不容易獲得家人的認同,林漢章「天天挨罵」,以前父親罵,二、三年前父親過世後換堂兄罵,但他從不在意,也不求別人了解,照樣過自己的日子。

捨不得賣卻捨得捐,林漢章將一些辛苦收集來的、有關台灣史的書籍捐給「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林盟山)
放一把火燒了
將來滿屋子的藏書將何去何從?「放一把火燒了!」這句話雖是林漢章的玩笑話,卻也表露了一個愛書人「看破」的心情。
「我自己在做這一行,看得很清楚,書要傳第二代幾乎是不可能」,林漢章拿舊書比古蹟,外人說古蹟具有保存價值,居住其中的人卻想拆掉重建,舊書亦是如此。收藏的人視之如珍寶,從小看著它長大的可能棄之如敝屣。
不去想未來,也不急著立著發表研究成果,林漢章只是不斷收集有用的資料,按部就班地做研究。眼看舊書貨源越來越少,生意越來越難做,林漢章卻一點也不擔心。他表示,能做到什麼時候就做到什麼時候,生意做不下去了,就回鄉下去專心讀書做研究。
有人說:看舊書店就知道一個地方的文化水準。社會上多一個像林漢章這樣的愛書人,我們的文化傳承就多一分希望。
〔圖片說明〕
P.47
(右)百城堂是林漢章賺錢的地方,也是做學問的地方。
P.46
「書空」?「地下博士」?林漢章冷眼笑看他人的嘲諷與讚譽。
P.48
除了舊書,百城堂也兼賣一些字畫、古董。
P.49
佛像、傢具、版畫、海報、香菸畫片,甚至舊衣服……,林漢章收集一切老舊的東西。
P.49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林漢章的生活裡,除了書別無其他。
P.50
這部《貨布文字考》圖文、封套內外兼美,是林漢章極愛的藏書之一。
P.50
「常常整理,還是理不完!」亂中有序的梵天閣處處是寶藏。
P.52
捨不得賣卻捨得捐,林漢章將一些辛苦收集來的、有關台灣史的書籍捐給「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P.53
林漢章深知書難傳子的道理,雖然愛書,卻不會死守好書。

林漢章深知書難傳子的道理,雖然愛書,卻不會死守好書。(林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