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中華民國的農耕隊員,多半沒有好的口才與出眾的儀容,言談舉止間還流露著幾分莊稼漢的氣質,但他們憑著高度的農業技術、勤懇的工作態度與因地製宜的工夫,令非洲友邦人士刮目相看。就算在賴索托這樣一個自然環境惡劣的國度中,他們一樣締造佳績。
賴索托是非洲南部一小國,面積比台灣略小,人口一百廿多萬。
我們從南非約翰尼斯堡搭小型飛機到賴國首都馬塞魯,只花了五十多分鐘。飛機降落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袖珍型機場,機場辦公處為一平房式建築,內部格局簡單,既無接駁走廊,也沒有免稅商店。
我們和其他旅客魚貫走進入境室,立即看到我國駐賴國大使張炳南、秘書楊進添及農耕隊長蘇宗慶等人。
由於在賴國停留的時間只有兩天半,因此行程安排得十分緊湊,匆匆吃過午餐,便由楊秘書及蘇隊長陪同,赴賴國北部賴瑞比省的玉米及蔬菜生產區訪問。一路上勞煩蘇隊長駕車。為了充分利用時間且不打擾蘇隊長開車,楊秘書便成為第一位受訪者。
楊秘書是一位優秀的外交人員,他雖然不是學農的,但由於主管農耕隊業務多年,已儼然成為農業專家。他回答問題條理分明,對農耕隊的業務有深入透徹的了解。

農耕隊輔導種植的蔬菜長得翠綠飽滿。(歐陽芷汀)
農業發展條件不佳
我們於五月初抵達賴國,位於南半球的賴國已經入秋。
從車窗望出去,四周景物蕭瑟:遠山是土黃色的,近樹是黃綠色的,草原已枯黃,陽光也是金黃色的。我們彷彿置身在一幅黃色調的圖畫中,被濃厚的異國情調所籠罩。
楊秘書說:「賴國原是英國屬地,一九六六年獨立。它一向是個農業經濟國家,但是發展農業的天然條件甚差。」
「賴國多高山丘陵,可耕地四十萬公頃,只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由於地勢高,又地處內陸,冬夏及日夜溫差很大;全年雨量分佈不均,又有很長的霜期;最重要的是,境內缺乏森林,又沒有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流失相當嚴重。」
沿途景物可以證明楊秘書所言不虛。離開馬塞魯之後,難得見到幾棵樹木,遠山也都光凸凸的,聽說這是因為賴國山地多屬石質,樹木本來就不易生長;再加上這裏秋冬早晚很冷,一般老百姓買不起煤炭,經常伐木起火取暖,所以樹木也就愈形稀少。
楊秘書說:「因為缺乏森林的保護,賴國每逢雨季,土壤常被雨水沖刷出一道道的溝痕,較具肥力的表土也隨之流失,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甘藍菜是賴國人最喜愛的蔬菜。(歐陽芷汀)
農民無土地所有權
「另外,賴國傳統的土地制度,也阻礙農業發展。賴國是個酋長制國家,土地由酋長管轄。雖然老百姓都有權向他所屬地的酋長要求分配土地,用來建築房舍、畜牧或耕作,但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
「賴索托人觀念保守,目光也比較淺近。儘管土地生產所得都歸己所有,但他們總認為土地並不屬於自己,因此無心、也不懂如何改善地力。所以賴國的耕作面積雖然逐年增加,但農產量並未隨著增加。我們農耕隊駐在賴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他們發展農業,並增加農民收益。」
沿路我們看到許多賴國的孩童在草地上牧牛或放羊,遇到這種情況,蘇隊長就停車讓我們拍照,有些牧童會對著鏡頭擺出各種姿勢,十分有趣。
楊秘書說:「除了耕作之外,畜牧也是賴國主要的生產方式。賴國山多,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都被當做放牧區。賴國的男孩多從五、六歲就開始放牛,到了十八、九歲,就到南非做礦工,因為他們在國內很難找到比礦工待遇更高的工作。所以賴國政府機關內以女性公務員居多,在田間工作的也多半是老弱婦孺。」

農耕隊員和賴國農民相處融洽。(歐陽芷汀)
推行糧食自足計畫
「由於年輕男人外流的情況嚴重,近年來賴國政府極力想增加國內的就業機會。在農業方面,則希望能改進耕作方式,提高農民收益,吸引年輕人留在國內耕作。因此賴國政府要求我們農耕隊協助他們執行『糧食自足計畫』。」
「這個計畫是一九八○年行政院長孫運璿訪問賴國時,和賴國總理決定的。目標是在五年之內,協助賴國共增產五萬噸的主食:玉米和高粱。」
「賴國農民傳統的耕作方式一向是把種籽撒下,便不加理睬,等到農作物長成,再去收割,因此單位面積產量很低。就拿玉米來說,過去每公頃平均產量只有○.九公噸。」
「自從一九八○年開始推行糧食自足計畫後,我們農耕隊員幫農民選擇優良的玉米品種,教他們除草、殺蟲、施肥,及增加單位面積種植的株數,目前在較好的土地上,玉米產量每公頃已超過五公噸。」
楊秘書指著路邊玉米田說:「你們可以明顯看出,計畫區內的玉米田經過農耕隊員輔導,種得密而整齊;而一般農田則較零亂,收穫量相差很多。農民見狀,都紛紛要求參加這個計畫,目前已經『供不應求』了。」
「依照糧食自足計畫,第一年的推廣面積是一千五百公頃,第二年三千公頃,第三年六千公頃,第四年九千公頃,第五年一萬二千公頃。但是由於農民反應非常熱烈,第一年的實際耕作面積是二千一百公頃,比計畫面積多六百公頃。等二年,也就是今年,增至六千公頃,已達到第三年的進度。」

賴國山多、森林少,天然條件不利於農業發展。(歐陽芷汀)
發展過速,帶來「副作用」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賴國農民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憂的是面積急速增加,人力、物力、財力及經驗都無法配合。」
「例如去年播種時,由於賴國政府提供的農機不敷使用,而播種期有限,農耕隊員只好把一天當兩天用,每天從早忙到晚,工作非常辛苦。另外,有些土地太貧瘠,生產所得不敷成本,不值得再花工夫。我們已經協調賴國政府,正在設法解決這些問題。」
除了上述因發展過速所帶來意外的「副作用」之外,糧食自足計畫可說是相當周密的一個計畫。
計畫規定,第一年參加的農民簽五年合同,第二年簽四年,以此類推。為了顧及賴國農民生活貧困,一時拿不出大筆資金,並訂了完善的貸款辦法。
這個貸款辦法是,參加第一年的所有資金由計畫經費預付,等到收穫時,農民除歸還第一年的成本外,還要扣除第二年成本的一半,至於另一半仍由計畫經費預付。第二年收穫時,除了要歸還貸款之外,還得付第三年所有資金。換句話說,從第三年開始就不再貸款給農民了。
楊秘書說:「這個貸款辦法的特色,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輔導農民自力更生,祛除他們的依賴心理,希望他們因此會更加努力耕種,及珍惜工作的成果。」
為使賴國農民能逐漸獨立作業,每個農耕隊員都有一位當地的「工作夥伴」,這些工作夥伴都是賴國政府技術合作單位的農技人員,他們除了跟著農耕隊員吸取工作經驗外,也擔任聯繫、協調工作。

一個賴國農家的全家福,背後的住屋即為農耕隊員口中的「蒙古包」。(歐陽芷汀)
隊員頗得農民愛戴
我們在路邊訪問了一位名叫莫迪斯的「工作夥伴」,他對我們農耕隊員的工作讚不絕口。他說:「這個計畫剛開始時,我聽到有些農戶埋怨工作太辛苦,有時連周末都要耕作。但是等到收成時,大家笑逐顏開,都覺得辛勞是有代價的。」
「舉例來說,我的輔導戶中有個農民,在參加計畫前,每季只能收卅袋玉米。參加之後,第一年竟收了一千三百袋。他喜出望外,並用賺來的錢買了一部曳引機。」
楊秘書也舉了一個農民獲益的實例。他說:「賴國有一種披在身上的毛毯,是他們的國服,這種毛毯是用純毛織的,製作精緻,價錢相當昂費,過去只有富人才買得起。可是從去年開始,很多參加計畫的農民都買了一條披在身上。賴國一位政府官員告訴我,賴索托人把這種毛毯取名為『中國毯』,因為有了中國人幫忙,才使他們有能力購買這種毯子。」
我們還在田間訪問了當地一位政要所有農場的雇工彼得,他對農耕隊員的印象也很好。他說:「中華民國的農技人員沒有優越感,指導我們工作時,都採取循循善誘的方式,顧及我們的自尊,因此我們也很樂意合作。」
農耕隊員不僅與農民相處融洽,他們勤懇的工作表現,也得到賴國政要極高的評價。
目前我國駐賴國農耕隊共分北、中、南三個分隊,廿二個推廣區,共有四十九人。其中中部分隊長陳政俊因工作表現傑出,受到賴國總理的賞識,建立起深厚的交情。

高粱是賴國人民的主食之一。(歐陽芷汀)
隊員表現優異,極受政要禮遇
從一九七二年到賴索托,陳政俊就一直在總理農場工作,從剛開始的二分地到目前十二公頃,都是他帶領雇工開墾出來的。
陳政俊曾一度被調到別的工作據點,但是由於他工作勤奮、幹練,總理對他念念不忘,又請農耕隊把他調回來。農耕隊員兩年回國簽約一次,每次陳分隊長任期期滿回國,總理總會催促他繼續簽約,再回農場工作,由此足見總理對他的倚賴與信任。
王后農場的「徐博士」,也是位優秀的農耕隊員。他不僅是位農業專家,同時也是個烹飪好手,無論宰豬、殺羊、包餃子、做月餅、灌香腸……樣樣精通。因此,他到賴國半年後,就被僑界頒封「博士」頭銜,人人喊他徐博士,知道他真名的人反而不多。
目前派駐王后農場的除徐博士外,還有一位楊姓隊員。他們兩人工作賣力,王后也對他們十分禮遇。
「徐博士」說:「王后是個很隨和的人,平時沒事,常和我們一塊下田作活。有一次,天突然下雨,我們看到王后沒有歇手的表示,也不好意思催她,直到大雨傾盆,大家才趕緊躲雨。」
「事後我們在閒聊中提到這件事。王后說:『我的想法也和你們一樣啊!遠從中華民國來幫助我們的農耕隊員都沒有說要休息,我怎麼能偷懶呢!』」

蘇隊長和當地農民在玉米田中合影。(歐陽芷汀)
協助對象由政要擴及農民
中賴兩國的農技合作協定於民國五十七年簽訂,五十八年團隊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在這段不算短的期間,農技合作的對象、方式、內容不斷視實際需要而改變。
例如農耕隊早期協助的對象只限於少數政要或酋長,實際受惠的農民並不多,但是近年來情況已有很大的變化。
楊秘書說明這種情況:「農耕隊剛到賴國時,由於信譽尚未建立,很難找到願意和我們合作的農民,甚至連找塊土地都有困難,因此只能先和一些觀念比較開通的政要合作,由他們提供試驗和示範的土地。我們把試驗成功的農作物種在示範田中讓農民觀摩,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之後,才逐步推廣,協助對象也由政要逐漸擴及一般農民。」
「剛開始我們對賴國情況不夠瞭解,又無前人的經驗可資借鏡,所以方向難免有偏差。農耕隊工作內容針對賴國實際需要,經過一番摸索、修正,才發展到今天的局面。」
「例如早期我們引進水稻。但後來發現賴國的氣候、土壤都不適合栽種水稻,且種植水稻需要充足的水份,而此地水源少,抽水灌溉的成本過高,農民無利可圖,自然缺乏生產意願,因此我們就不再推廣。」

黃昏時的玉米田。(歐陽芷汀)
賴索托人最愛吃甘藍菜
「後來,我們和賴國合作一個蔬菜生產計畫。賴國的冬天長而酷寒,不適合蔬菜生長;而且蔬菜屬於園藝作物,需要悉心照顧,這和當地農民傳統耕作習慣不合;而且種菜也一定要有水源。」
「在各種自然與人文因素的限制下,我們協助賴國生產蔬菜的面積只有一百卅公頃,面積雖不大,但因單位面積產量高,一年種兩季,可供應賴國需要量的百分之四十,成績算相當不錯。」
我們親眼看到推廣區內種植的蔬菜,一棵棵長得翠綠飽滿,旺盛的生機與四周蕭瑟的景物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各種蔬菜中,以甘藍菜種得最多。
一位農耕隊員說:「這是因為賴索托人最喜歡吃甘藍菜。」
「我們曾從國內引進兩種甘藍菜品種,長得非常好,可是不合賴索托人的口味。他們習慣把甘藍菜剁碎滾煮,但是國內引進的品種很嫩,適合炒,不耐煮,所以賴索托人不大喜歡。我們發現這種情況後,經過一番試驗,就改由南非引進這種最受賴國人民歡迎的品種。」

除了農業之外,畜牧也是賴國的重要生產方式,放牧者多為男童。(歐陽芷汀)
因地製宜,使用農機具
在農機具的使用方面,農耕隊也很懂得因地製宜。蘇隊長說:「許多歐美國家也協助賴國發展農業,可是他們帶來進步精密的機器在此地派不上用場。一方面是因為賴國農技尚未發展到歐美國家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此地的農業生產型態和歐美不同。」
「歐美國家的農業多半是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非常倚賴機器。但是賴索托是小農制,一個農戶大概只有兩三英畝地,不適合使用大型機械。在找不到適當的機械時,還必須動腦筋用人力或獸力解決問題。因此農耕隊員『土法煉鋼』的方式在此地很實用。另外由我國引進的耕耘機、脫粒機等,靈巧耐用,在小田區內運用自如,也很受歡迎。」
「以上是指一般小農的耕作需要而言,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例如糧食自足計畫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就必須採用大型機器,才能省時、省力。總之,我們農耕隊要懂得變通,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才能逐漸受到賴國朝野的重視,建立起聲譽。」

除了農業之外,畜牧也是賴國的重要生產方式,放牧者多為男童。(歐陽芷汀)
不再住「蒙古包」
農耕隊員在賴國所受待遇的改善,可從他們的住宅看出。過去農耕隊員除了極少數派駐在都市外,多半都派在偏僻的鄉間,住在賴國傳統的圓形民房中,農耕隊員稱它為「蒙古包」。
這種民房是用茅草、木、竹或泥、石搭成的,只有一個門,一個房間,所有起居飲食都在裏面,有些比較偏僻的地方還沒有電。目前賴國政府多半都已分配現代化的房子給農耕隊員,有了安定的住處,有些隊員便把家眷接來。
由於農耕隊的工作據點相當分散,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在車程上。每抵達一個據點,都受到駐在地隊員的熱烈歡迎。我們很能體會他們那種與在異地欣逢同胞的心情。聽說還有些農耕隊員駐在更偏僻的山區,我們因時間有限,無法一一造訪,希望能藉著這篇報導,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在離開賴國前夕,我們從南部的莫洛西山區趕回馬塞魯。那時天色已暗,氣溫急降,只見車子在曲折崎嶇的山徑中奔馳。跑了一天,大家都有點疲累。此時,乘客猶能閉目養神或小睡片刻,唯有蘇隊長仍需聚精會神為我們駕車,而且一點不露倦容。
蘇隊長說:「這是因為我身體好,精神旺盛;況且從一個據點到另一據點必得長途開車,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了。」

羊毛、羊皮製品是賴國特產。(歐陽芷汀)
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心
蘇隊長身材高壯,皮膚黝黑,臉色黑中透紅,從外表就能看出他的身體十分健康。他十一年前加入農耕隊的行列,在賴索托之前,還到過剛果、賴比瑞亞,因工作表現優異,由分隊長、副隊長升至隊長。
雖然在國外闖蕩多年,大場面也見過不少,蘇隊長的言行舉止仍然不脫鄉土味,連國語也帶有濃厚的台灣腔。
他說:「我們隊員多半來自農家,國語講得不太標準,口才也不好,只有少說、多做,用行動說明一切。」
那天晚上,我們在蘇隊長家聚餐,隊長夫人親自下廚。參加者除了張大使、楊秘書夫婦外,郭副隊長和三位分隊長也都參加。
飯後,我們和隊長及分隊長們閒聊,發現他們都是有十來年經驗的老隊員,可說已將最寶貴的青春奉獻給這份工作。更難得的是,他們在言談中都流露著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心。深信也就是這份使命感、責任心,使他們能不畏艱難,在異地締造佳績。

蘇隊長和副隊長及分隊長合影。(歐陽芷汀)

入秋後,賴國的景色有一股蕭瑟之美。(歐陽芷汀)

童成群結隊地牧羊。(歐陽芷汀)

農耕隊員在墾地前先測量地形。(歐陽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