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滿優雅、浪漫氣息的歐洲,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它獨特的風土民情,散發出強烈的魅力,吸引各地遊客前去瞻仰它迷人的丰采。
最近本刊編輯有機會赴歐小遊,雖只是走馬看花,但也採擷了一些吉光片羽,特加以整理報導,與讀者分享,希望也能為您的視野多開一扇窗。
每年六月到九月,是歐洲旅遊的旺季。飛歐的客機,幾乎班班客滿,其中大多是觀光客。
近年來,國人的生活日益富裕,許多人手邊都有閒錢,因此十分熱中到國外觀光旅遊,以舒散身心、增廣見聞。近則到香港、日本、東南亞,遠則到歐美一帶。這股風潮在政府開放觀光後愈演愈盛,尤其赴歐的遊客更是不斷在增加中。

圖2:阿姆斯特丹有許多老的建築,圖中右邊那幢樓房已傾斜,兩屋間的縫隙逐漸變大。(楊小萍)
赴歐觀光,愈來愈便利
過去國內沒有直飛歐洲的班機,旅客欲前往歐洲,必須到東京、香港或新加坡轉機。去年四月華航開闢歐洲航線,每週有一班客機由臺北直飛荷蘭阿姆斯特丹,為旅客增加不少便利。
歐洲的交通十分發達,到了荷蘭之後,若欲再往鄰近各國,可乘飛機,也可坐火車或巴士。
如果在當地沒有親友、語言不通,則最好加入旅行團。目前國內旅行社安排歐洲之旅,大致可分為卅四天、廿七天、廿一天、十六天四種。
以卅四天為例,旅遊國家包括希臘、義大利、教廷、奧地利、瑞士、西德、比利時、法國、摩納哥、西班牙、英國、丹麥、挪威、荷蘭等十四國,費用每人約新臺幣十九萬元,包含食宿、交通及門票、搬運行李、小費等雜支在內。
以上是個人報名、由旅行社組團所安排的行程;如果是遊客自行組團,則行程可依團體需要另外安排,惟人數須在十六人以上。

圖3:這家旅館位於阿姆斯特丹附近,已有百年歷史。(楊小萍)
雖只是浮光掠影,亦有不少收穫
我們此次赴歐小遊,除去搭機時間,實際旅遊只有七天,因此所到國家不多,行程安排也很緊湊。
我們包了一輛遊覽車,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去了附近的海牙,再經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到德國的法蘭克福與科隆。除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天半的停留外,在其他地方都只遊覽了一、兩個重要觀光據點。
這種走馬看花式的旅遊,雖然很難對一個地方有深入的瞭解,但仍有不少收穫。我們觀賞到異國的風光,見識到異國的風物民情,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人正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著,把書本所得與事實相互映證,確有「百聞不如一見」、「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感受。
飛機在阿姆斯特丹機場降落後,我們發現這個機場的名稱很特殊,叫做Schiphol。打聽之下,才知它原意是「船的停泊處」。大家都知道荷蘭人一直在「與海爭地」,而機場的命名亦與此有關。

圖1:阿姆斯特丹附近一棟綠意盎然的住家。(楊小萍)
荷蘭人與海爭地,成就可觀
荷蘭位於西北歐,東與德國北部相鄰,南接比利時,北與西面均被北海環繞。全國平均低於海平面3.5公尺,而機場就是最低窪的地方,早年為海水掩蓋,是船舶聚集之處,因而得名。後來經過填海造地,才有了如今的新貌。
目前荷蘭約有1/5的土地是經填海而來。
填海的三部曲是:築堤、抽水、填土。自1830年來,經過一次次人定勝天的努力,荷蘭人填出的土地已超過一千平方英哩。
荷蘭靠海,多風雨,加上地勢低,過去居民可說生活在水鄉澤國當中。為了便於在水中工作,他們穿著包頭木鞋。為了避免腳被堅硬的木頭磨破,須先穿上厚厚的毛襪。一直到今天,木鞋不僅成為他們的傳統標幟之一,且仍有很多荷蘭人還在穿它。
風車也是荷蘭特殊風土下的產物。
昔日風車林立,藉風力推動風車轉動來抽水及灌溉。最近則多為電動馬達取代,風車已不多見,僅存者也不再使用,而純為觀光景物了。
木鞋和風車早已被視為荷蘭的象徵,許多當地的商店都出售木製或瓷製的風車、木鞋工藝品,和各種穿著荷蘭傳統服飾——繫頭巾、掛圍裙、穿木鞋、提水桶的娃娃。這些都是觀光客必購的紀念品。

圖2:達姆廣場已成為嬉皮聚集的場所。(楊小萍)
乳酪種類繁多,遠近馳名
荷蘭全國都是平原,看不到一座山丘,無法阻隔風雨來襲,因此很難栽植作物,他們乃種牧草,順應環境發展酪農業。
在鄉間,綠色的草原一望無際,有水溝環繞其間;草原上的乳牛三五成群,景緻開闊優美。
由於乳牛養得多、養得好,所出產的鮮奶、奶粉、酸奶、乳酪,以及相關產品:蛋糕、巧克力糖、餅乾……,均十分有名。
乳酪做成後,可以久貯不壞,剛做好的稱為 Young Cheese;放得愈久則愈硬,也愈臭,稱為 Old Cheese。老乳酪的味道太重,東方人通常難以接受。乳酪中也可加入配料,如:胡椒、燻肉、大蒜、洋蔥、核桃……,口味極多。
歐洲人多半嗜吃乳酪,故消費量極大,每個荷蘭家庭平均每週要食用乳酪一公斤半以上。是故街市上到處可見出售各色乳酪的商店,供應的品類極多,生意亦佳。由於吃多了營養豐富的乳酪,他們比較不怕冷,在秋涼天氣,有不少人還穿著短袖單衣。

圖3: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老音樂車,以鐵片音匣發音,車上的玩偶則敲著打擊樂器伴奏。(楊小萍)
鮮花是外銷大宗
歐洲人極愛花,而荷蘭人種花的技術世代相傳,也是世界一流的。由於風土環境所限,花農都把花種在花房中,以免被鹹風吹到,或秋冬季被凍到。此地經年生產鮮花、花苗、花種,荷蘭人利用冷凍技術將之外銷世界各地,為國家賺取大筆外匯。
談到荷蘭的花卉,立刻令人聯想到鬱金香。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經過不斷的研究改良,目前品種上千,奼紫嫣紅、美不勝收。
鬱金香每年十月開始播種,經過葉落、冬雪後,花芽慢慢從枯莖中探出頭來。待見到春季暖暖的陽光,便隨即綻放。
鬱金香是很嬌嫩的花,開得快、謝得也快。移植到別國,通常就不能像在荷蘭長得那麼好。
我們到荷蘭時,已過了鬱金香的花期,而正是玫瑰、海棠、菊花盛開季節,它們紛紛在花攤上展露嬌顏,為市容增添不少姿色。
荷蘭人普遍愛花,無論貧富,家堻ㄓㄞ鄖S有花。住院如果沒有人送花,就表示病患人緣太差。旅館、餐廳等公共場所,鮮花更是不可或缺的裝飾。歐洲人插花不講究形式、流派,買一大把同類的花,往瓶內一插,變化不大,卻自有一種自然、蓬勃的美。

圖7:瑞士琉森湖上的美景。(楊小萍)
佈置窗臺,傳遞美的訊息
把花擺在室內,只能自己欣賞。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如果把它移到窗臺上,不僅可以美化市容,還能「推己及人」,讓大家共享美景。
大概因為這緣故,總覺得荷蘭建築的窗子特別多,面對馬路一邊的玻璃窗,都擦得光可鑑人,且佈置得像個花店的櫥窗。當然擺設的內容不限於瓶花,也有盆栽或陶瓷藝品,總之,都在努力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在各種造型的白色蕾絲窗簾襯托下,這些「家庭櫥窗」十分賞心悅目。
荷蘭的住家,白天窗簾一定是拉開的,一直要到就寢前才拉上,屋內的動靜由外一覽無遺。
這種風俗的形成,據說是因二次大戰期間,德軍在荷蘭境內搜捕猶太人,若放下窗簾,會被誤為窩藏人犯,因此家家戶戶都將窗簾打開,以示清白。
然而荷蘭仍不乏善心人士,在二次大戰期間收容不少猶太人,其中有個叫安妮的猶太小女孩,便被安排躲在閣樓內。那段期間,小女孩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生活情形記錄下來,就是有名的「安妮的日記」。匿藏安妮的屋子,就在阿姆斯特丹的西塔教堂旁。

圖4.6:位於海牙的小人國,把荷蘭主要的景物,具體而微地呈現。(楊小萍)
滿街都是「古蹟」
在荷蘭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古宅,有些都已傾斜了,但由於荷蘭政府刻意保護傳統建築,民眾不能擅自改建,因此許多老建築得以保存。
由傳統建築的外觀,可看出住戶昔時的家境。過去荷蘭徵稅是以大門的寬窄為準,門愈寬,表示愈是豪門之家,稅就徵得愈多。許多人家為了少繳點稅,便把門改建得窄窄的。最窄的一道門,據說只有肩膀寬。
由於門太窄,搬運傢具時無法出入,故房頂都有掛鉤,以掛繩索吊運傢具,由窗戶進出。
門口有階梯的人家,也表示比較富有。階梯都是側建,以免佔據道路。通常階梯下還有一道門,通往地下室,是奴僕出入之處。
多運河是荷蘭的特殊景觀之一。運河呈扇形排列,過去是交通要道,現在則純為觀光用途。運河內的水量可自由調節,並定期更換,常保水質清澈。
搭汽艇遊運河是主要的觀光項目之一。我們在遊河時,在運河兩側看到許多可以自由遷徙的「船屋」。據說這些船屋的內部隔間和陳設,與一般住家大同小異,也同樣把窗戶佈置得很美麗,並在四周擺置很多盆栽。
船屋並不便宜,這些水上人家絕非因為在陸上找不到棲身之地。至於為什麼要住在河上?據說是因為能接近自然、比較自由和有情趣。

圖5:具有地方風味的荷蘭娃娃。(楊小萍)
貓狗的「天堂」
在運河上的眾多船屋之中,有一間是專門給貓住的。這是一所貓的「孤兒院」,是一位愛貓人士所設立,專門收容、照顧無主的貓兒。
另外政府也辦了公立的貓狗領養院,裏頭有專人負責「伺候」貓狗,幫它們洗澡、餵它們吃飯,和它們聊天。遇有不聽話的貓狗,工作人員便罵罵這、訓訓那的,活像管教小孩。每隻貓狗都有背景資料可供查閱,有意領養者,只要提出所需的條件,很快便可物色到自己想要的寵物。
由此不難看出貓狗在荷蘭地位的「崇高」,也就不難瞭解為什麼街上遛狗的人特別多,而且人狗「卿卿我我」,十分親熱。
在荷蘭,只要人能去的地方,狗就能去,就連最高級的餐館或百貨公司也不例外。

圖4.6:位於海牙的小人國,把荷蘭主要的景物,具體而微地呈現。(楊小萍)
人權高漲,兼容並蓄
「狗權」如此高漲,人權就更不用說了。
荷蘭是一個包容力很強的國家,只要在不侵犯他人的前提下,能夠接納各種不同的思想觀念或言語行為,因此也產生許多特殊的現象。
比如說,王宮對面的達姆廣場(DamSquare)立有一座戰爭紀念碑,是觀光客必遊之地,現在卻成為嬉皮的聚會所,也沒有人去管,有人便改稱此地為嬉皮廣場。
這群嬉皮終日無所事事,領取救濟金過活,他們三五成群地在廣場上閒逛,或者坐著曬太陽、躺下睡覺,還有不少人公然在此吸毒。外人看來頗覺不成體統,他們卻不以為忤。
在荷蘭,吸毒不犯法(因為只是戕害自己,並未傷害別人),販毒就犯法了。但須要人贓俱獲,警方才能逮捕。
荷蘭也視同性戀為合法,而且同性戀者可以結婚。在阿姆斯特丹有條街是同性戀者聚居之處,同時還有許多同性戀俱樂部。
穿著打扮怪異的「龐克」(Punk),在街頭昂首闊步,外來客頗以為異,當地人亦視若無睹。
龐克是嬉皮的後繼者,他們有的家境很好,卻以特異的舉止、裝扮,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抗議。例如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梳成雞冠狀(聽說梳這樣一個頭花費頗大,而且要噴很多膠水才能立起來。他們通常會去找專人設計和梳理);無論男女,臉上塗著奇特的妝,並且戴耳環、穿緊身皮衣,再加上許多金屬飾品。
我們在街上看到一對龐克夫婦帶著一個小孩。這小孩不過五、六歲,無法自主地成了一個小龐克。在我們看來,這個孩子真是怪倒霉的。

圖1:荷蘭人普遍愛花,市街上花攤很多。(楊小萍)
紅燈區內好風光
娼妓在荷蘭也是合法的,營業的區域稱為「紅燈區」。妓女像服裝模特兒一般,「陳列」在櫥窗內。不過衣服通常穿得很少,展示的也不是衣服,而是「身材」。
她們有的坐著看書、看報作文雅狀,有的梳頭、修指甲、化妝加強容顏之美,有的則騷首弄姿直截了當地推銷自己。
這些櫥窗女郎有白、黑、紅、黃各色人種,燕瘦環肥,任君選擇。如果看中意了,便可以打開旁邊的門,伸頭進去和她談價錢。如果談妥了,對方就會把窗簾拉上,表示正在「營業」中。
紅燈區已成為荷蘭有名的觀光區,在政府印行的觀光手冊上,公開介紹這個區域,可見荷蘭人思想開放,並不以此為羞。
有外國記者問荷蘭政府官員,為什麼對紅燈區如此公開、不加制止?
對方答道:人身上最臟、最臭的,應該算屎尿吧?!我們該怎麼處理對付呢?必須有通道讓它排泄對不對?如果把通道封死,人也就完蛋了。管理社會也是一樣,不能枉顧人性的需求,給一個疏洩的孔道,要比堵塞為宜。
娼妓合法化的好處,是可以集中管理,定期為妓女做健康檢查,發現問題,立即通知她停止「營業」,並且追蹤來源。

圖2:單車是荷蘭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楊小萍)
「性開放」不等於「性氾濫」
荷蘭是一個「性開放」的國家,不過他們一再強調「性開放」並不等於「性氾濫」。從小學開始便實施性教育,培養小朋友對兩性生理、心理的正確觀念,使他們長大後,能健康、開朗地處理自己的感情與婚姻生活。因此當地甚少有強暴、通奸、畸戀等情事發生,而且沒有所謂的通奸罪,他們稱為玩得過份了(overplay)。
在當地,孩子十四歲以前,父母對他們的管教很嚴,連晚上幾點上床睡覺都要嚴守規矩。如果有家長在晚上帶著小孩上街或應酬,別人都會以奇異的眼光視之,認為太不懂為人父母之道。
十四歲以後,子女逐步走向獨立,法律也規定可以離家自行生活,父母對他們的事便不多過問。假如他們要出去同居,政府還提供租屋補助與生活救濟金,這一點頗令外人不解。
荷蘭年輕人多喜歡早點獨立,喜歡離家自行居住;但即使有人同居,也很少急於結婚生子。一般而言,他們還是把結婚視作大事,總要學業告一段落,有了安定的工作,並且身心成熟,經過極慎重的思考後,才會步上長相廝守之途。輕率結婚者,往往要付極高的代價——荷蘭對女人及小孩的保護很看重,萬一分手,丈夫要付的贍養費會壓得他透不過氣來。

圖3:天鵝遊湖的景象,在歐洲經常可見。(楊小萍)
失去殖民地資源,設法發展工業
荷蘭早期的航海事業很發達,艦隊遠征各地,取得不少殖民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印尼。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它把殖民地的資源運回本土加工外銷,賺得大筆財富。
二次世界大戰時,荷蘭對德宣戰,遭德軍攻擊,損失慘重,只好投降。
戰後人民生活很苦,加上印尼獨立,失去主要財源,荷蘭人不得不發憤圖強;加上當時有個馬歇爾計畫,他們就利用其中的重建經費,積極發展工業。
目前荷蘭的造船、化學、電子、鑽石加工業都很發達。其中菲利浦戰前只是個做燈泡的小廠,現已發展成全世界一流的電器製造商。

圖4:荷蘭皇家博物館的彩繪玻璃窗。(楊小萍)
君主立憲,政情安定
荷蘭是君主立憲國家,三代都由女王統治,王室從不擺譜,十分親民、愛民,因此很受民眾愛戴。
政情的穩定可說是荷蘭社會安定的磐石。
荷蘭的生活步調相當悠緩,在此感受不到那股為生活競爭的壓力,主要是因為政府的社會福利做得十分完善。從出生到死亡,政府一直都在照顧人民,失業者可以領到相當多的救濟金,生活無虞;看病、治病、受教育,也都受到很好的保障。
但是要辦這麼好的社會福利,就得徵相當重的稅,因稅負太重,難免會讓有些人工作起來不甚起勁。

圖5:有階梯的荷蘭建築,表示曾是有錢人家,階梯下的門是供奴僕出入之處。(楊小萍)
大貓走大洞、小貓走小洞
也正因如此,荷蘭人似乎欠缺一種工作的狂熱與衝勁。他們的作風一板一眼,商店嚴守下午六點下班的規定,從不加班。如果顧客超過六點仍盤桓不去,則店員會露出不耐的神色。
他們也不習慣同時招呼兩位客人,如果客人不識相,看前面一位客人猶疑不定、逗留太久,而想插隊、插話,通常會招來白眼,或根本不被搭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三種:電車、巴士和單車,馬路上也有三種紅綠燈。由此又可看出荷蘭人「大貓走大洞、小貓走小洞」的作風。
在荷蘭騎單車的風氣很盛,但極少看到摩托車。原因是他們喜愛戶外運動,而騎單車可以達到很好的運動效果;另方面則因政府鼓勵,以節約能源、減少汙染空氣。
荷蘭街道上,除了單車多之外,鴿子也很多。它們與荷蘭人「和平共存」,在人群中飛來飛去、蹦蹦跳跳,十分怡然自得。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是在中國,它們可能會變成餐桌上的油淋乳鴿了。」
阿姆斯特丹有很多博物館,我們參觀了其中之一——皇家博物館(Rijks Museum),當中收藏了許多荷蘭名畫,其中尤以名畫家林布蘭特(Rembrandt)的作品為大宗。
荷蘭產生不少名畫家,除了林布蘭特外,梵谷(Vincent Van Gogh)是另一例。由於有此優良傳統,荷蘭的學校對美術教育一向十分重視。同時荷蘭製造的油畫材料,品質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圖6:荷蘭人以蕾絲窗簾和鮮花,把窗台佈置得十分美麗。(楊小萍)
童年夢境的重現——小人國
我們從阿姆斯特丹前往比利時,途中經過海牙,參觀了小人國瑪都鹿丹(Madurodam)。
這是世界最早的一座小人國,建於1950年,是瑪都鹿丹夫婦為了紀念死於納粹集中營的獨子喬治,而出資所建的。喬治雕像便樹立在小人國入口處。
小人國內,所有建築都以1/25的比例縮小,將荷蘭各主要城市的建築和各項重大設施,具體而微地呈現,例如農舍、風車、港口、機場、行政中心、教堂、皇宮……等,佔地雖不算大,也值得盤旋、端詳半天。
當我們抵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時,陰霾的天空開始落雨。大概因為是中午休息時間,路上人車稀疏,加上許多古老巨大的建築都是冷灰、土黃色系,竟流露出幾分蕭瑟。
據說,比國近年來的情況也不大好。主要是因政情不穩。過去比國的領導階層都是法語人士,戰後荷語人口增加,兩者形成勢均力敵的局面。
當地政府重要部門主管通常都有二名,荷法裔各一,相互牽制;所有的文書也都有二種語文;開會時「各說各話」,又都準備翻譯,因此政務推行相當困難。再加上過去興盛的鋼鐵、軍火工業,逐漸被英、法、德等國取代,以及農業欠收,使國家的元氣大受影響。

圖1:荷蘭出產各式各樣的乳酪,乳酪店和乳酪產品都特別多。(楊小萍)
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位於比利時的滑鐵盧古戰場(Waterloo),是當年拿破侖被擊敗之處,有六萬名法國戰士葬身於此。
古戰場遺蹟是一座小土丘,丘頂有座石獅雕像。山丘附近立有拿破侖的半身塑像,供人憑弔;以及一座小型展覽館,其中主要陳列品是一幅滑鐵盧戰爭壁畫,長約十丈,高約二丈,是名畫家 Lonis Dumoulin 在1912年所繪。
我們還在比京參觀了一棟古色古香的中國式建築,雕刻極盡繁複精美之能事。
這是1900年,我國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的會館。當時比利時女王赴法參觀,看到後十分激賞,便請求在展覽結束後遷建至比國。
接著我們來到布魯塞爾市區的大廣場(Grand Place),這個廣場周圍有許多雄偉的建築,曾遭外力破壞,於十七世紀重建後,規模更大、景緻更美,被形容為「建築藝術的瑰寶」、「世上最美麗的停車場」。
站在廣場中心,望著周圍高大的哥德式建築——市政廳、市立博物館、天主教堂,路邊的露天雅座,以及一個個金髮碧眼的當地人,悠閒地在午後陽光下飲啤酒、喝咖啡,……頓時被一種濃郁的異國情調淹沒,竟有恍然不知身在何處之感。

圖2:荷蘭人也吃生魚,吃時加點檸檬汁與碎洋蔥。(楊小萍)
撒尿小童不再裸體受凍
有名的撒尿小童的雕像,就在大廣場附近。這個小男孩名叫 Mannekin-Pis ,原來是個裸體雕像,立在石座上,身高不到兩尺,一手撐在腰上,正挺著肚子作撒尿狀,是1916年雕刻家 Duqueshoy 的傑作。
關於這座雕像的由來有兩個傳說。
其一是,這個小男孩是農家子弟,有天半夜起床撒尿,發現穀倉著火,便對著火苗撒了一泡,及時搶救了一場火災。比利時人為了紀念他的機智,便建了這座雕像。
另一種說法則是,這位小男孩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帶他上街,而他走失了。父親急得不得了,便宣稱,如果能找到兒子,將在尋獲他的地方,按他當時的樣子雕一座像。而這個小男孩被找到時正好在撒尿,於是有了這座雕像。
不僅比利時人民,世界各國人士也都很喜歡這個可愛的小男孩。這座雕像本是裸體的,許多熱心人士怕他受凍,紛紛由各地寄衣服給他,據說已有二百多件,經常會換新裝呢。當我們看到他時,他已不再袒裎見人,而穿著紅上衣、黑長褲,戴著小禮帽,像個小紳士一樣。
翌日清晨,我們從比利時驅車經過盧森堡直往瑞士,到達蘇黎士(瑞士第一大都市,歐洲金融中心)時,已是萬家燈火了。
瑞士是一個中立國,許多國際組織都設在此,例如以前的國際聯盟,以及國際紅十字會、世界衛生組織等。

圖3:荷蘭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電車。(楊小萍)
沒有武力,即不能侈談和平
瑞士是個特立獨行的國家,它之所以歷經二次世界大戰,而不被戰火波及,是因本身具有雄厚的自衛能力。
瑞士雖是中立國,但全國皆兵,每年的國防經費相當龐大,武器精良,且經常保持備戰狀態。由於境內多山,很多重要工事築在山中、地下,可謂固若金湯,因此誰也不敢欺侮它。
我們在瑞士遊覽了琉森湖 (Lake of Luzernsee) 及鐵力士峰 (Mt. Titlis) 。
從前琉森只是一個小漁村,由於景色優美,已成為蘇黎世與伯恩(瑞士首都)之間的觀光勝地。

圖4:鴨子正在耍倒栽蔥,其實它是把頭鑽到水裏覓食。(楊小萍)
建設艱鉅、壯觀,方便遊客進出
我們在琉森湖上泛舟(其實是搭遊艇)遊覽,看到湖畔有不少旅社與別墅,別墅有的是私人使用,也有些專門出租。一般而言,這兒秋冬之際觀光客較少,而春夏較多,是有名的避暑勝地。
湖上有人划船、垂釣,水色忽藍忽綠,遠方山頭則是白皚皚的一片,景緻極佳。
瑞士多湖、多山,自然環境並不好,因此很難發展農業;由於沒什麼資源,也很難發展重工業。但當地人卻能以人為的力量,搭橋、開道、建纜車、設旅館……,讓觀光客能很方便地深入各地,欣賞他們的山光水色之美。
他們並且充分發揮腦力與技術,從事鐘錶、儀器等精密工業;及發展以精確、安全、服務好著稱的銀行業;……均使瑞士在國際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我們登鐵力士峰後,不得不深深佩服瑞士人開山闢道的技術與毅力。
鐵力士峰高三千公尺,在琉森南方卅多公里處,終年積雪,是賞雪的好去處。我們搭一段登山火車、三段纜車,才到頂峰。在纜車上看到群山間靜靜躺著一個湖泊,山色湖色相映,景觀十分罕見。
到達頂峰時,已是正午,由於天冷,大家早已饑腸轆轆;加上高山空氣稀薄,令人心跳氣急,大感體力不支。繼而發現山頂有家餐廳,不禁喜出望外。飽餐一頓後,精神頓時恢復不少。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天候不佳,在山頂往下望,只見白茫茫一片;下山時朝上看,也是雲深不知處,並未觀賞到想像中的美景。這一上一下,換好幾班「車」,倒變得有點像為了飽食一頓而來,想著不禁暗自失笑。

圖5:多運河也是荷蘭的特色,由於常常換水,故水色頗清。
鄉間景色如仙境
下山時,隨行的導遊向我們說明瑞士人對水土保持的重視,此地不能隨便砍伐樹木,在山坡地建房子,也都先要經過規畫。
瑞士的鄉間小屋,堪稱世上最美的住家。一間間獨棟的建築,散佈在像綠絨的草原上,以籬笆隔出庭院,院內栽滿花草樹木。每家住宅都不盡相同,而異中又不失和諧。這種充分與自然取得協調的居住環境,讓人不勝嚮往。
我們匆匆離開蘇黎士後,沿著瑞士西北部前行,到達著名的萊茵大瀑布 (Rhine Falls)。
這是萊茵河上游的一段,水流湍急澎湃,宛若千軍萬馬,最大流速每秒可達1,000 立方公尺。
萊茵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流經德國,從荷蘭注入北海,全長1,300 多公里,是歐洲第二大河。
我們循著萊茵河繼續前進,進入德國境內,一路上飽覽萊茵河岸的風光:坡地上的葡萄園、優雅的小村莊以及山丘上的一座座古堡。據說有些古堡已被改裝成旅館或餐廳,收費多半不高,主要顧客是經濟能力較差的年輕人。

圖6:停靠在運河兩側的船屋,裏面陳設裝潢與地面人家無異。(楊小萍)
百聞不如一見,相見爭如不見
我們在當天晚上趕到法蘭克福。隔日一早,坐船遊覽萊茵河。或許因為才下過雨,萊茵河水呈黃灰色,而非想像中的清澈碧綠。
搭上汽船後,導遊透過麥克風,向旅客介紹萊茵河上的一則傳說:羅蕾萊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萊茵河出現一名妖女,她長得極其美豔,經常坐在岩石上,一面梳著她金色的長髮,一面唱歌。在附近的漁夫每被她的歌聲所吸引,循聲找尋她的蹤影,結果一個個被捲入岩石附近的漩渦,而慘遭滅頂。
這個淒豔的傳說後來被譜成歌曲,成為一首世界性的民謠。
德國人根據這民間傳說,在萊茵河中塑了一座羅蕾萊像。當船駛近雕像時,開始播放羅蕾萊這首歌曲,歌聲以雄壯的管樂伴奏,十分「振奮人心」,但似乎缺乏那種應有的浪漫氣氛。

圖1:布魯塞爾大廣場旁的露天雅座,當地人在吃下午點心。
科隆大教堂果然名不虛傳
遊湖之後,我們到達科隆,看到號稱歐洲最壯觀的大教堂。
這座龐大的灰色哥德式建築,從十三世紀動工,到十九世紀才完成,呈M狀,有兩座尖塔,共五層樓,內外的雕刻、裝飾均極為壯麗。
雖然只是匆匆一瞥,但它莊嚴的形貌不僅深映在我們的腦海裡,也攝入鏡頭內,為此次匆匆的歐洲之旅,畫下一個鄭重的句點。

圖2:比京大廣場旁雄偉的哥德式建築。

圖3:撒尿小童穿上新裝,不再裸體受凍。

圖4.5.7:位於比京的一幢中國式建築,雕飾極為繁複精美。(楊小萍)

圖6:比京一座公園內的雕像,背後可能有個淒美的故事,可惜我們未及探詢。

圖4.5.7:位於比京的一幢中國式建築,雕飾極為繁複精美。(楊小萍)

圖1:萊茵瀑布氣勢磅礡﹐宛若千軍萬馬。(楊小萍)

圖2:萊茵河兩岸有不少古堡,多已改裝成旅館。(楊小萍)

圖3:瑞士蘇黎世市中心有一道河流貫穿,其上有一水榭。(楊小萍)

萊茵河畔的羅蕾萊塑像,蘊藏一段淒豔的傳說。(楊小萍)

圖5:科隆車站的玻璃窗,映出科隆大教堂壯觀的身形。(楊小萍)

圖1:瑞士生產的巧克力糖舉世聞名,包裝精緻、典雅,是高尚的禮品。(楊小萍)

圖2:瑞士製造的鐘錶也是世界一流的。(楊小萍)

圖3:在蘇黎世街道旁騎電動木馬的小女孩。(楊小萍)

圖4:喜歡標新立異的瑞士年輕人,在車上畫上奇特的圖案!(楊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