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袁斐
編輯先生:
最近在報上又看到有關衛生署將引進「狄波」長效避孕針、以減輕臺灣地區人口壓力的報導,仍然有人提出反對,但是反對的聲浪比去年已減輕許多。有些婦產科醫師也出面為衛生署說話,證明瞭「真理愈辯愈明」的道理。
記得去年衛生署許署長首度提出要引進狄波時,曾引起軒然大波。貴刊亦曾在「人口問題」報導中,就此事加以探討,文中提及當時許多人以狄波是美國禁藥,注射後會引起嚴重副作用,可能致癌等因素極力反對。為此,許署長曾一再解釋說明:「任何避孕方式多少都有副作用,致癌之說並不確實。況且狄波注射一針藥效可持續三個月,對不懂得有效避孕的婦女來說,是較理想的方式。美國不用狄波,是因為他們沒有人口壓力。而且即使我們引進狄波,也絕不會強制執行,只不過多提供婦女一種避孕方式而已……。」
貴刊並且提到:「偏遠地區居民的知識水準與經濟情況較差,不懂得有效節育,因此孩子一個接一個生,孩子容易先天不足,母親健康會受影響,父親也因教養負擔太重而疲累不堪。如此孩子多半得不到好的教養,將來可能造成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注射狄波雖然可能有點副作用,可是總比上述情況,或難產、早產、早夭、貧病纏身,以及母親生產時因生育過多而流血不止致死要好得多吧?」
可惜今天仍有少數人未能平心靜氣地面對臺灣人口膨脹的現實,只是抓住一小點而不肯看全面,一味以維護婦女健康為由,反對引進狄波。這種思考、判斷型態,實有值得檢討之處。
敬祝
編安
文.紐西蘭吳文華
光華編輯部大鑒:
許多僑胞走出共產,又回到共產,為何?因為中共大搞統戰宣傳,蠱惑華僑回歸。
或許有的華僑已經回去,有的不願回去,也有的正準備回去,不管如何,在此我願藉光華一角,寫出舍姪回歸大陸後的親身遭遇,以使海內外同胞瞭解中共統戰的本質及真相,進而對海峽兩岸的制度有一正確的比較與認識。
舍姪永昭夫婦原是越南華僑。自越南淪亡後,因不堪越共暴政統治,復受中共統戰宣傳影響,於一九七九年帶著兩稚子離開西貢,回到中國大陸。
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們由西貢上越北,經一周到達河內,在黃牛家過夜。翌日到中共『大使館』申請回國證,領到證件後,再乘火車到涼山邊界辦理入境手續。我們這批歸僑先被安排到廣西一所難民營居住,僅數天,便接獲已被分配到各農場工作的消息。於是我們一行又乘火車赴廣州,在三元難民營落腳。當我們到達時,營裏已人滿為患,只好以走廊權充棲身之所。該營規定,凡歸僑一律應立刻往農場報到工作,否則不准住營。這項規定引起全體歸僑的不滿,於是私下約集數百人,到處書寫張貼海報,並三五成群到各外國使領館前示威抗議。警察用催淚彈驅散群眾,並逮捕部分示威者。最後因難敵警力,悉數被抓進農場工作。」「我被分配到茶場工作後,生活非常困苦,每天必須做八小時苦工,每月工資卻僅卅元人民幣,真是吃不飽,又餓不死。」
受不了迫害,舍姪與難友計畫第二次逃亡。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們終於搭上一條在中國大陸沿海捕魚的漁船。全船八十一人,在海上漂流十餘天,最後油糧耗盡、面臨絕境之時,幸遇香港漁船搭救,才倖免一死。
這就是舍姪九死一生逃離中共魔掌的經歷。由於他的一念之差,聽信中共讒言,險些轉填溝壑、淪為鬼魂。如今,他已赴美定居,生活安定,打聽到我的地址,修書告我。希望舍姪的遭遇能成為一些游移份子的警鐘。
專此並頌
時祺
文.紐澤西邵毓琳
敬啟者:
我是從臺灣出來的留學生,來美後一直是貴刊的忠實讀者。因為貴刊不論在內容、編排或印刷方面皆具水準,尤其是有雙語文對照,更適合海外人士閱讀。
本人所就讀的學校,有不少中國學生,大陸來的留學生也有十多人,總計達百餘人。但在本校圖書館內竟然找不到一本國內刊物,實在令人大惑不解。期刊架上除了一份大陸出版的China月刊外,其他全為本地雜誌。
本人閱讀光華多年,深知光華確實是一本製作嚴謹的好雜誌,因此不揣冒昧,請求貴刊寄贈本校圖書館一份,相信不僅中國學生愛讀它,美國學生、甚至中共留學生也會被它吸引。如此可使他們對自由中國的現況,有具體而正確的認識。
敬祝
業務發展
文.全美反共愛盟美南理事齊正
敬啟者:
常在友人處看到光華。每次閱讀光華我總是逐字逐句地讀,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
我以為由於光華是雙語文對照刊物,因此應再擴大發行網,以介紹給更多的海外讀者,讓他們瞭解我們的國家,讓光華發揮更大的功能。
我認識一位業務很盛的開業醫生,他是堅決反共的越南華僑,我曾問他是否願意在候診室擺一些介紹祖國民俗文化及進步現況的書報雜誌,讓來往病患有機會認識自由中國?他一口答應。
此外,本地有所設備相當完善的公共圖書館。該館在本區另設有多處分館,館際間圖書可以互借。但據我所知,館內只有一份內容貧乏的中共雜誌,而來自自由祖國的刊物卻付諸闕如。想想若由中共來介紹中國,是件多麼可惜的事。我建議貴社定期贈送光華給他們,莫讓劣幣驅逐良幣(中共刊物充斥),而影響大家對中國問題的認識。
敬祝
進步發展!
●編按●歡迎海外讀友提供當地圖書館詳細地址,本社願意按期寄贈光華。
文.香港蔣旋熾
編輯先生:
看完貴刊六月號報導的「關懷援助泰北難民」一文,心中十分感動。若非貴刊報導,我們那裏知道有五萬炎黃同胞,遠在泰國北部的叢林蠻瘴中奮鬥;又那裏知道異地難民是多麼需要我們伸出援手;還有,義務服務團的團員放下自己的工作,深入泰緬邊境為難民服務,他們捨己為人的襟懷,實在令人感佩。
茲隨函附上港幣一百廿元,請轉給「送炭到泰北」活動基金會,以表達我對泰北難民的關懷與敬意。
祝愉快
●編按●本刊收到請求代轉的捐款多筆,均已轉付,特此向所有捐款人表示敬意。
文.美國儲百樂
敬啟者:
貴社出版的光華畫報,無論在內容或編排上,皆一期比一期精彩;看到它不斷地成長,看到它普獲海內外人士歡迎,心中真是感到驕傲又興奮。
我以為這本雜誌之所以受歡迎,是它真實而親切地傳達了自由中國進步繁榮的訊息;它讓旅居海外的華人,雖身在異國,仍能透過光華來瞭解自由祖國,產生共識,消弭海內外因溝通困難而造成的隔閡。
每次閱畢光華,總是將它送給我服務單位的圖書館,讓其他同仁也能有機會看到光華,看看今日自由中國的現況。
祝更上層樓
●編按●常有讀者來函告訴本社,他們在看完光華後,把書借給或送給鄰居、同學、同事……閱讀,也有人乾脆送給圖書館。各位讀友的熱心,使光華能充分發揮它的功能,並得到豐富的回饋,使本社同仁工作得更起勁,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文.南伊大張中平
編輯先生:
貴刊是南伊大中國同學爭閱的一份刊物。
南伊大中華民國留學生聯誼社及中國同學會每年慶祝國慶的節目很多,都是從光華雜誌上取得靈感。同學們閱畢後,並將貴刊在大陸同學、香港、馬來西亞僑生及美國學生之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大。我們這裏二百位中國同學全部支持你們。
敬祝
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