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成就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美術類)肯定的廖修平,是華人世界中少數具世界影響力、全能型的版畫家,然而,擁有「台灣現代版畫推手」尊稱的他,談起台灣當前的藝術狀態,痛心說出:「這是一個沒有夢的時代!」
他認為,台灣的年輕藝術工作者都太短視,只在乎能否快速成名致富,出國拿到學位也無心創作,只急著回國謀得安定教職。「早期的創作者在意的是藝術價值,一心要創作出表達自己理念的作品,而不是迎合市場喜好。」廖修平表示:「人應該相信,在我們之上還有更高的東西,一個理念、一種信念,值得我們用盡一生去追求。」
廖修平,1936年生於台北,父母育有1女9男,他排行第4。父親廖欽福出身佃農之家,日治時期畢業自台灣商工學校工科土木組,是當時唯一參與桃園大圳、嘉南大圳、日月潭電力工程等3項對台灣經濟影響深遠建設的台籍技師,終戰後自組營造公司,白手起家。
1939年,廖家全家遷居龍山寺對面,巍峨的廟宇、華麗而古舊的裝飾藝術、虔誠膜拜的信眾,讓小小年紀的廖修平留下深刻印象,那時龍山寺前沒有擁擠的市集,只是一片廣場,他常和同伴在那裡打陀螺。
7歲那年,母親感染傷寒,在當時醫藥不發達的年代,死亡率極高,父親心急如焚,常常帶著他到龍山寺祈求神明,保佑母親早日痊癒;香燭和金紙,成了他和神明溝通為母祈福的媒介。種種與龍山寺相關的記憶,日後都成了他創作的泉源與動力。
年幼時,廖修平經常趴在桌上看父親繪製建築藍圖,在大同中學就讀時又得到美術老師、台灣前輩畫家吳棟材啟蒙,高中時作品便入選省展。1954年考入師大美術系,受教於大陸來台的國畫大師黃君璧及林玉山、廖繼春、陳慧坤等台灣當代名師,不料大一再度參加省展竟然落選,讓他深感挫敗。
在吳棟材老師引介下,廖修平課餘到前輩畫家李石樵的畫室學習,李石樵或許看穿他的心情,便以自己當年投考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第3年才如願考上的經驗鼓勵他:「不要管別人評價如何,認真畫下去就對了!」

「生活符號系列」,廣泛運用油彩、壓克力彩、鉛筆、木板、金箔等綜合媒材,色彩以紅色為基調,傳達「在繁複的現代生活中,隱藏著生生不息的自然秩序及充滿傳統節慶喜悅的況味。」雙福(三聯幅)2008壓克力•金箔•畫布
赴日 開啟版畫視野
師大畢業,廖修平靠著分發獲得穩定教職,但出國深造的念頭始終縈繞腦海,然而當時社會風氣保守,學美術在社會上很難找出路,面臨抉擇時,母親安慰他:「怕什麼呢?家裡兄弟那麼多,每個人少吃一口飯,就有你吃的!」有了家人做後盾,他決心展翅翱翔藝術領域。
1962年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現筑波大學)繪畫專攻科進修,課餘,到高橋正人開設的「視覺設計研究所」學平面設計,「當時會去學設計,是自覺學藝術難以謀生,為了生活,最好還是學習一技之長。」廖修平說,雖然日後不曾真的靠設計為生,但這段經歷,對他日後作畫時在色彩和構圖上,無形中都有莫大幫助。
留日期間,他才真正認識版畫,不同於一般繪畫的手繪,版畫是用「版」來當媒介物所製作的繪畫。除了當時台灣可見的凸版木刻畫之外,還有以銅、鋅、合金等金屬為材質的凹版銅版畫、平版的石版畫,和孔版的絹印畫,形式活潑且技法多樣,讓他感受到在科技加持下,現代版畫的無限可能性,自此開始學習銅版與石版技法入門。
當時日本藝壇生氣蓬勃、名家輩出,對年輕藝人是重要且嚴峻的挑戰。廖修平在這樣的環境下表現不凡、得獎連連,並以油畫「門神系列」參加日本「示現會」美展,首度參賽便獲得首獎,讓主辦單位相當詫異,由於民族主義心態作祟,又另選一幅日籍畫家作品並列第一。
從教授口中得知「並列第一」的原委後,讓他自教育大學繪畫專攻科畢業後(等同碩士學位),決定到藝術根源與引領潮流的法國深造,1965年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進修,課餘在國際版畫大師海特主持的「版畫17工作室」專攻版畫。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結與默象系列」,希望藉捆紮繩結,對以往繁華生活不知惜福做內省。結2000油彩•畫布
重新面對東方
1965年,廖修平以油畫〈巴黎舊牆〉獲法國春季沙龍銀牌獎,油畫教授薛士德(Roger Chastel)卻提醒他:「你是來自台灣的東方人,應該有你獨特的題材與風格。」一語驚醒夢中人,卻也讓他陷入理想與現實的抉擇,「畫風景油畫既能得獎又能賣錢,但,我千里迢迢來到法國,難道就只是為了賣畫餬口嗎?」當時已年近30的他,常常徘徊塞納河邊,思索著究竟該忍受風險投入創作?還是安於現狀賣畫?
最後他決定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但要尋找屬於東方的題材時,又發現以前所學的技法都深植於西方的藝術土壤中,難以抽離運用,連美學思維都面臨了全盤重整的考驗。
這段時間他深受困擾,無法創作,經常流連巴黎吉美博物館,在館藏的中國青銅器和清朝官窯微妙多變的釉色中駐足良久,「透過器物,彷彿有跨越時空,與歷代名匠凝視神交之感。」這樣的體驗,讓他回想起童年記憶中的龍山寺,「巍峨大門,將世界一分為二;門外是人的世界,門內是神的世界。」
他決定擷取青銅器和清朝官窯的圖紋樣式,創作「門系列」,思索人與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探求陰陽循環不息又維持和諧的精神,「若就生命歷程而言,我們通過『門』來到人間;而為了生活與認識這個世界,又不知還要打開多少『門』。」此系列作品雖然不多,對「門」的思索,卻喚醒了深埋已久的台灣鄉土記憶,思緒宛如鮭魚洄游般,渴望著返回自己的文化根源。

多年來,廖修平不辭辛勞遠赴各國教導現代版畫技法與經驗,如今落葉歸根返台創作,希望藉藝術跨越時空國界,觸及人們心靈最深處的悸動。
巴黎廟飾系列
長年離鄉背景,故鄉的種種影像在心中更加醇化,而成為創作時的營養,從吸收、詮釋、重構到創作,不僅運用海特的一版多色凹凸法,表現廟宇斑駁古舊的廟飾與神像,藉龍山寺、春聯、門神、香爐……,表達安居樂業的祥和人間,還大膽揮灑金、銀、紅、黑等色彩,讓作品氣息充滿豐足的節慶意味,「廟飾系列」成功形塑廖修平獨特的東方藝術風格。
無論是菱形春聯、民俗信仰的七爺八爺、象徵東方婚禮的「雙喜」……,廖修平巧妙結合現代繪畫造型觀念和本土符號元素,以版畫形式重新詮釋、發揚台灣鄉土文化美學,不僅讓巴黎藝壇驚豔,也讓他在1966年成為首位進駐「國際藝術家村」(Cit?Internationale des Arts)的華人藝術家。
學習版畫,雖然為廖修平的藝術創作開啟了另一扇窗,但銅版畫需大量接觸多種化學藥劑,長年下來,肺部、呼吸系統與皮膚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傷害。首先創作前須先在金屬板表面塗上一層防腐蝕劑,調配防腐蝕劑需用甲苯、松節油、酒精作溶劑,之後以鐵針、尖筆等刻劃線條,再放入腐蝕液中,使刻劃部分起化學反應,達到蝕刻效果。
為了追求線條深淺不同的蝕刻效果,腐蝕液又分成適合版面凹凸形狀及粗糙面蝕刻的強硝酸水、適合細點和細面蝕刻的弱硝酸水;對細線腐蝕有絕佳效果的鹽化第二鐵溶劑;適於腐蝕細點、細線、精細面的荷蘭酸(鹽酸)3種。
其中,硝酸水又稱酸水,置入金屬板後,被腐蝕的部份會產生氣泡,這種氣體含有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長期吸入會傷害肺部和呼吸道,而酸水飛沫不僅會弄污、破損衣物,皮膚長期接觸也會發生病變,變得敏感而脆弱。

將台灣民間祭拜後所焚燒的「經衣錢」圖案化成幾何符號,結合「門」的哲理意涵,引發觀者對陰陽兩界的探索與聯想。來世1972絲網版畫•浮雕
美國符號系列
1968年,巴黎爆發政爭學潮,學生不僅罷課還霸佔學校,情勢極端混亂,此時美國邁阿密現代美術館發函邀請他開個展,廖修平當下決定帶著妻小舉家遷美,定居紐約,進入紐約布拉特Pratt版畫中心擔任助手,換取免費使用工作室的版畫設備印製作品,一方面學習絹印,一方面接觸其他版畫家,探索各種版畫技巧。
廖修平表示,每種版畫各有其獨特性與表現效果:木版擁有線條古拙、黑白強烈對比,以及趣味盎然的木材肌理;銅版有尖銳自在的線條及濃淡協調的特殊魅力;石版可以恰如其分地呈現創作者筆觸及水墨渲染的韻味;絹版則以均勻整齊的色面重疊和鮮豔色彩為特色,像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就以絹版創作知名。
為了達成創作者想表現的效果,版畫家還可以將其中兩種或數種版型在同一作品上拼用,總稱「拼用版」。廖修平強調:「拼版法較一般繪畫表現來得更為自由而且不受拘束,使作品產生或是錯綜複雜、或是妙趣橫生的效果。」
此時期,故鄉再度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泉源,台灣民間在鬼月(農曆7月)祭拜後,會燒給往生者一種上面印滿梳子、鎖、剪刀、杯、盤、傘、鞋等日常用品圖案的冥紙「經衣錢」,希望在另一世界生活的親人富裕不缺。他將這些圖案化成幾何符號,結合「門」的哲理意涵,採用規格化安定對稱的構圖形式,發展出「符號系列」。
「創作者的風格會隨著社會節奏而改變。」有別於法國的悠閒步調,美國棋盤式的街道,呈顯的是一切講求規格制式的速成文化,因此,法國時期的手繪線條,到了美國後改用尺畫出規格工整、對稱的符號圖案,但仍保持精緻典雅的視覺感受,〈太陽節〉、〈陰陽〉、〈東方節〉、〈來世〉等版畫作品,引發人們對陰陽兩界的探索與聯想。
1973年,母校台灣師大美術系聘請他回台,教導現代版畫的各種技法。廖修平除了教授一版多色技法外,還將照相技術併用在版畫上,異鄉遊子心中象徵故鄉的龍山寺,裊裊香煙不再只是幻覺,絲網版畫結合照相技術的〈朝聖〉、〈廟〉等作品,呈現更真實的人間樣態。

應母校東京教育大學之聘,1977年單身赴任兩年半,以日常採買的食物與日用品創作「季節系列」,返美後延續成「雅聚」、「雅敘」系列。此圖採用「美柔汀」技法,繁複細膩,難度極高。悠閒1980紙凹版•浮雕
返台推動現代版畫教育
為了推廣版畫創作,廖修平除了在中國文化學院、國立藝專兼課外,晚上還在台北開設版畫工作室教學,當時包括楊英風、李錫奇、楚戈等人都曾跟他學習,暑假還受邀到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班指導與示範版畫製作。
為了配合教學,1974年出版《版畫藝術》一書,至今仍是以中文介紹版畫技術的最佳範本,同年獲頒我國「10大傑出青年」,並將自己與國外版畫家交換的近50幅作品,交由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辦「紐約國際版畫家聯展」,讓國人在冷肅的戒嚴時期終能一窺國外版畫作品。
返台3年,繁忙的教學課程讓他幾乎無法創作,1976年返美,隔年又應母校東京教育大學之聘,採購設備並籌設版畫工作室、開設版畫課程。在那「單身赴任」的兩年半時間中,廖修平必須自己採買食物與日用品,這些日常所見的蔬菜、水果、杯盤、盆景成了版畫題材「季節系列」,返美後,延續成「雅聚」、「雅敘」系列。
隨著人生旅程與生活環境的變化,廖修平的創作主題和表現的視覺符號也隨之改變,而集結成象徵現代人在機械文明下失去原始個性的「木頭人」;以不同國家酒瓶象徵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的「園中雅聚」;以及藉著捆紮繩結,對以往繁華生活不知惜福做內省的「結與默象」等系列作品。
2000年,延續「符號系列」而成的「生活符號系列」,廣泛運用油彩、壓克力彩、鉛筆、木板、金箔、剪貼等綜合媒材,甚至從平面繪畫和版畫,發展成半立體的浮雕和立體雕塑作品。色彩以吉祥喜氣的紅色為基調,輔以象徵富貴的金、銀兩色,以黑色勾勒規格且對稱的符號線條,傳達「在繁複的現代生活中,隱藏著生生不息的自然秩序,及充滿傳統節慶喜悅的況味。」

(左下)「木頭人系列」,象徵現代人在機械文明下失去原始個性。木頭人1986絲網版
喪妻之痛夢境系列
1988~1991年,廖修平又分別受邀到中國北京、上海、西安、廣州等地講學,教導現代版畫技法與經驗,為中國版畫注入新活水,他的作品也陸續被包括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內的國際重量級美術館典藏。正當創作、教學、生活,一切順遂無波時,誰能料到厄運突然降臨,驟然間將他從雲端重重摔落地面?
從大學時一路相伴、攜手40多年的妻子,2002年在一次獨自外出賞鳥時發生墜崖意外身亡;頓失生命中最堅定支持的力量,讓廖修平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抑鬱之中。夜裡,夢境中一雙雙呼救、掙扎的手,驚醒後仍緊緊攫住他的心神不放,即使服用安眠藥仍無法入睡。遭逢人生劇變,他選擇返台從事繪畫和版畫創作,並承歡膝下陪伴近百歲高齡的父母。「父母晚年多次進出醫院,讓我對於生命的無常逐漸能坦然面對。」這樣的體悟,最終讓他從喪妻悲痛中走了出來。
他決定將揮之不去的恐怖夢魘傾訴於作品上,始自2003年的「夢境系列」,一隻隻由地底向上伸展的手、靜止或飄浮在空中的冥紙,明顯呈現陰陽二元世界的氛圍,他以具象、簡潔的形式,陳述幽暗渾噩夢境中,複雜難理的情感糾葛。
然而,從連續惡夢、失眠到化為創作,在夢境探索與情緒掙脫的過程中,他形容:「就像獨自走進歌德《浮士德》中所寫:無人涉足、無人通行的區域。」那是一個沒有路標、沒有遮避的所在,如果沒有勇氣和毅力來面對探索過程中未知的危險與痛苦,就有可能把自己再度鎖回狹窄的窩居世界,從此不見天日。
彷彿是畫家破格而出的最後掙扎,以往拘謹、理性、溫文儒雅的藝術語彙,在「夢境系列」中被解放了,少了往日的秩序,注入了許多不確定性與任意性。2005年,廖修平以油彩、金箔、拼貼等技法完成的畫作〈今夕何夕〉,早期「門系列」的意涵符號再度延續,然而圖中的「門」被一張冥紙所取代,而冥紙正是陽世親人燒給往生親友的「財富」,表達雖與妻子陰陽兩隔,但仍深切希望伊人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平安有餘裕。
2008年以裝置手法完成的〈無語〉,畫布裡,黃色象徵孕育自然的大地,從土地裡奮力向上伸展的手,有掙脫而出、迎向光明之感,畫作前矗立在古樸圓凳上枯枝狀的手掌雕塑,隨光線在畫布下方投影出姿態各異的剪影,展呈佛家偈語「生死還雙美」的生命體悟。
創作永不退休
秉承家訓、苦幹實幹的廖修平,不僅將畢生精力投入創作,更努力推廣這種常民性格強烈、價格大眾化的「複數藝術」。1983年,廖修平向政府建議舉辦兩年一度的「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第一屆就有來自七十幾個國家、一千五百多件作品參展,成功地將台灣現代版畫和創作者推向國際藝壇。
1984年,父親廖欽福在多年奮鬥後創建福華飯店,9個兒子齊心協力襄助父親,廖修平也負起藝術總監之責;為了提供台灣年輕藝術家一個展示舞台,同時讓來台的國際人士能貼近瞭解台灣現代美術風貌,1984年成立「福華沙龍」,首開國內在五星級飯店經營藝廊的風氣。
今年73歲的廖修平堅持藝術創作沒有退休的一天,在海外創作四十幾年,經歷各種藝術潮流的衝擊,但他認為潮流是一時的,多年來始終堅持東方理念,藉著藝術跨越時空與國界,觸及人類心靈最深處的悸動。這是藝術的偉大,也是他終其一生所追求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