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十一日,內政部長吳伯雄在監察院的一項演講中透露,政府將於近期宣佈准許民眾赴大陸探親。這是在民間盛傳將開放大陸探親後,政府高階官員第一次公開證實。
九月十六日,中國國民黨蔣經國主席在中央常會指示,由五位中常委組成專案小組,研議開放國人「返鄉探親」有關問題。蔣主席並強調,順應民情、結合民意,政府有必要就人道立場研究赴大陸探親問題,但前提是:反共基本國策不變,光復國土目標不變、確保國家安全的原則不變。
據瞭解,政府將採取比較開放的態度,可能除了軍人及公職人員外,民眾不分省籍、年齡、親等、黨籍均可自由經第三地轉赴大陸探親。
開放到大陸探親後,會有什麼具體、現實的情形發生?探親政策行之有年的西德,是個很好的借鏡。
柏林圍牆,這座被西方國家稱為「可恥的圍牆」,阻隔多少德國人的親情夢。一九六○年由東德向西方投奔自由的人數為廿萬,一九六一年柏林圍牆築成,雖然投奔自由者被射殺在牆下的消息時有傳聞,仍有廿萬六千人不顧危險,投奔成功。
一九七一年英美法蘇簽訂「四國協定」,同意簡化進出西柏林的程序。次年,東、西德再簽「兩德基礎關係條約」,為探親活動拉開序幕。

北緯卅八度線的板門店,是南、北韓的軍事分界線,也是雙方紅十字會會議的重鎮。(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入境規定制度化
東、西德對統一問題的態度不同,也反映在處理探親事件上。
東德希望兩地各自成為獨立國家,視探親為國際問題,由「外交部」主管;西德認為應該是一個德國,於是不由外交部出面,另設「兩德關係部」負責有關事宜。
也因此西德採完全開放的政策,西德人民固然可以自由到東德探親,東德人民到西德也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不需辦理任何手續,東德人如果留下不走,也可以成為西德公民。但東德當局則對一切探親活動都有許多限制,為此西德政府還印有旅遊手冊,提醒去探親的人民注意。
西德心甘情願吃虧
手冊上明載東德當局規定,例如不可攜帶東德馬克入境,必須在邊境以官價一比一的匯率,將西德馬克兌換成東德馬克,(黑市匯率為一比四.二五),而每停留一天則須兌換廿五馬克。東德馬克在自由世界根本不被接受,此舉就是強迫從西德來的探親者在東德消費。
如果兌換而來的東德馬克未用完,也不可再攜帶出境,若有非法套匯事件發生,將被處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來探親者通常都將餘款轉送給親戚朋友。
另外手冊上也規定攜帶咖啡、香煙入境有數量限制。
最近東德共黨領袖何內克訪問西德,已同意放寬攜帶報紙、書籍、唱片及錄音帶進入東德的限制。
由「兩德基礎關係條約」發展出來有關雙方交通、電信、司法、衛生保健等協定有一百項之多。
例如西德公民在東德生病時的住院醫療費,由全民保險的保險公司負擔,而入境東德的西德人必須自行負擔在東德的「馬路使用費」。但如果東德來西德的探親者生病入院,則由西德政府負擔醫藥費。
目前西德政府也固定付與西柏林、西德相接的東德高速公路維修費,加上探親客的「強迫中獎」及其他消費,估計東德每年有廿億馬克的收入。
「德國是個很講制度的國家,他們把一切規定都條文化,七○年代以後的兩德關係,就在條約下運作」,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洪茂雄說,「西德是比較吃虧,但是他們是為一千九百萬的東德居民著想,因此願意負擔這些費用。」東德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高達美金八千六百元,在東歐集團中首屈一指,西德的確助了一臂之力。
「東門」唱空城?
對於前往西德探親的東德公民,東德政府有很嚴的資格限制。軍人、警察、共產黨員、公務員不得出境探親,也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與在西德的家人通信。一般人則必須符合男六十五歲、女六十歲以上或已退休的條件,才可申請探親或移民。
但基於人道親情的考慮,未滿退休年齡的東德公民在下列情況下可申請探親:直系親屬或二等親屬(兄弟姐妹)生病、婚喪喜慶典禮、宗教受洗、成年禮;以及六十歲以上親屬過逢五、十的生日或金婚、銀婚等紀念日。探親時間原先規定全年合計不得超過卅天,最近放寬為六十天。
申請探親資格雖有明文,但核准與否仍取決於東德當局。如果曾有探親遲歸的紀錄,大概就再也不必費事申請;若有親屬滯留西德未返,獲准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根據西德「明鏡週刊」今年八月卅一日的報導,一九八四年東德到西德探親的人數為十萬人,一九八五年為六萬六千人,一九八六年驟增至五十萬人。今年九月份由於東德共黨領袖何內克回鄉掃墓、探望其妹,一般預測東德將放寬探親條件的審核,使到西德探親者達一百萬人。
在大陸被指「觸法」怎麼辦?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副研究員吳東野指出,西德政府開放的政策可以學習,但不能完全借用,因為「我們不像西德有那麼大的包容力」。
據吳東野保守估計,歷年從東德至西德探親或移民的人中,至少有二萬人負有「任務」。一九七三年西德社會民主黨主席的機要秘書經查獲為東德間諜,而他潛伏於此職位已有十八年之久;一九八五年聯邦憲法保護局(相當於我國的情報局)的處長也查獲為東德的反間諜。
「東、西德探親行之有年,當然會有間諜利用此管道,但因為正面作用大於負面作用,所以一直繼續執行」,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李在方認為,即使西德未因間諜顛覆造成危害,安全問題仍值得我們警惕。
他指出,東、西德的探親活動受條約保障,而我們一旦政府宣佈正式開放探親,面臨的將不只是國人去不去或誰去大陸的問題,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考慮,如人民在大陸時被指為「觸法」、發生意外,或大陸居民要求來台探親,要如何處理?因此他強調,在政府宣佈開放到大陸探親前,一切的法律問題、技術問題都須周詳計畫。
九月十三日,由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舉辦的大陸探親演講會,吸引了數千名民眾前往中央圖書館聆聽。聽眾有許多是思鄉心切的老先生,他們有些原來在家鄉已有妻室,來台後又結了婚,如果回大陸探親,會不會被中共以違反「婚姻法」中一夫一妻的規定留難?這個問題使他們望鄉怯步。
反共教育不足以「免疫」
吳東野則認為過去我們面對中共的宣傳統戰一直處於「被動的防衛地位」,如今開放探親是我們自信提高的表徵;但他也擔心,「過去的反共教育不能使所有人面對共黨時『絕對免疫』。」
以西德應付共黨的經驗而言,一九四九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之後,容許任何政黨活動,到五○年代中期,共黨勢力坐大,他們發現「德國共產黨」宣傳的政治理想違反憲法基本精神,於是設法「收政」,交付聯邦憲法法院裁決後,禁止共黨活動。一九六七年「政黨法」制訂,共黨又於一九六八年後恢復合法地位,公開活動。另外親東德的「德意志共產黨」也於是年成立。
所以,今天共黨在西德是合法存在,但是每次大選所得的選票都不到百分之一,在國會中根本沒有席位。
廿九歲的麥漢斯,是來華學中文的西德學生,他認為各種制度放在一起、公開討論,而猶能說服他人,是「最有力的表現」。
兼顧探親者與「國家安全」
「開放大陸探親」不只在國內掀起風潮,在國外也是個熱門話題,不只旅外的學人表示歡迎、許多國際傳播媒體以大篇幅報導,在同處國土分裂狀況的韓國更是引起廣泛迴響。
「韓國日報」在八月廿九日的報導中指出:「台灣對大陸探親毫無所懼……,在中華民國實施自由化、民主化之際,他們以締造出來的經濟繁榮為基礎,讓人民直接去大陸看看實際狀況,瞭解大陸政治不安、經濟落後的情況,反而不會落入共產黨的統戰戰略。」
南、北韓雙方的紅十字會自一九七一年八月起,為使韓戰後約一千萬與家人離散者知悉對方消息,曾就調查離散家族的生死、住址,親友間自由來往、自由通信等項目舉行過十餘次會談,但都未獲具體結論;只有在一九八五年曾派「離散家族故鄉訪問團及藝術公演團」互訪。
因此,值此國內「開放大陸探親」熱烈討論之際,韓國輿論界也興起「台灣能,為何韓國不能?」的呼聲。
政府在台卅八年的建設、一千九百萬同胞的努力,使我們有了「能」的基礎;但為確保到大陸探親者及國家的安全,還有待更深入的討論及明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