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完驪歌後就不曾踏入校園的你,也許不知道這些年台灣中小學校已開始進行數位教學實驗,上課方式與氛圍不同於以往。
在霪雨霏霏的12月初,造訪台北市大湖國小,近距離觀察老師操作電子白板、學生使用電子書包,一時間,陰霾散盡,對下一代的教育充滿希望之感。

告別貼字卡、吸粉筆灰的年代,大湖國小老師陳宥安上課時,擦、寫、放大、移動,皆可在電子白板上一指搞定。
起立、立正、敬禮,問候老師的開場儀式不變,不同的是,學生坐下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打開課本,而是操作桌上的平板電腦,開始登入……。
今天語文課討論的是:月亮與中國文化的關連,牆面上電子白板與學生的平板電腦同步出現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同學齊聲朗讀後,依老師指示打開存在書櫃中的檔案文章,開始閱讀。
導師陳宥安將〈古代中國與月娘〉一文,分4個段落透過網路分別傳送給小組中不同成員,同學個別看完分配到的段落後,與其他組員討論,再將文章按照因果或時間邏輯排順序,還原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這是大湖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策略」中有關「連結」的教案之一,試想,如果採傳統紙本教學,師生要如何以剪貼方式、手忙腳亂地完成?
大湖國小自2009年參與教育部「電子書包實驗計畫」,除了有3個實驗專班,2013年起將開始導入英文教學中。
「過去教室裡不太講話、不太投入的『客人』,學習興趣被抓回來了!」教務主任李華隆說。
數位教學為何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環顧教室裡的配備:可與電腦雙向互動的「電子白板」、單槍投影設備、桌上型電腦、功能等同小筆電的「電子書包」、為電子書包充電的推車……,新穎的數位化配備一應俱全。
這些資訊科技設備,顛覆了教學現場的上課模式。
「從單向到互動;從被動到主動,是數位教學與傳統教學間最大的差異,」大湖國小校長陳素蘭提綱挈領地說。

把學習的興趣找回來,數位圖書館裡兼具聲光效果的電子書(上)、課堂上藉由平板電腦相互討論學習(中)、同學興味盎然地舉手上台發表(下),數位學習具有吸引學生的無窮魅力。
高雄左營國小校長田福連也表示,資訊教學裡的電腦運算與模擬學習,都是傳統教學做不到的。此外學生透過「按按按」軟體系統(如臉書上按讚)表達意見,可立即知道有多少同學給予回饋,或進行整合分析,如此高互動性的教學,也是傳統教學不可及的。他強調,e化創新教學並不是把紙本放進電腦裡,或者把2D變3D如此而已。像PBL(專題導向學習),老師指定一個主題,學生主動尋找答案,完成作業;DST(數位說故事),以影像、聲音等數位形式來說故事,都是e化創新教學中重要的學習模式。
台北市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指出,數位學習除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垂直互動外,還能增加學生之間的水平互動、合作學習。
民生國中在2011年3月將英文科導入電子書包教學6週後,學生在單字與文法測驗成績都有顯著的進步。平均分數較以前提升了1.2~1.3倍,若區分為高、中、低分群,則中後段學生的進步最大。
利用雲端教室進行補救教學,更是數位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有一個夢,希望未來幾年可以陸續實現,」台北市幸安國小校長吳宗哲勾勒的智慧學校藍圖,依序為:數位環境、創新教學、雲端互動、多元評量、診斷分析、補救延伸。
「我希望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期待老師能像醫生一樣專業;我期待智慧系統能做補救教學。」
「科技可以提供非常大的數據,」英特爾首席架構師及戰略師田道寬指出,在雲端未來教室裡可以追蹤學生學習的內容與速度,知道學生學習的方式與錯誤,根據這些數據,教師可進一步調整教材、輔導學生。

把學習的興趣找回來,數位圖書館裡兼具聲光效果的電子書(上)、課堂上藉由平板電腦相互討論學習(中)、同學興味盎然地舉手上台發表(下),數位學習具有吸引學生的無窮魅力。
數位科技勢不可擋,但在建構教育雲的同時,已有人開始擔心,孩子眼睛一直盯著大小螢幕,可能讓小朋友的近視增加,或沈迷於網路,以及世代間的「數位落差」,導致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不少教育現場的老師,也對這場數位化的「教學革命」,有些迷思與困惑。
迷思1:數位學習會顛覆老師、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行動上網裝置讓資訊的蒐集方便又快速,對於講台上的講者是一大挑戰。關心數位親子教育議題的新匯流基金會執行長李學文指出,如今在台上演講,下面聽講者人手一台iPhone、iPad上網,不小心說錯立刻有人糾正你。
校園裡的數位學習雖不是要「革」老師的命,但不可諱言,面對數位能力、電腦操控技術可能比自己強的學生,部分老師難免心生地位被動搖的危機感。
尤其時下盛行的社群網站沒有年齡的距離,學生、老師、家長都可能是「臉友」。美國有專家即建議,老師與學生及家長應在網路上保持距離,因為網路可能揭露原本沒有預期的面向,例如日常私生活與舉止,與家長期待的老師形象有差距,導致家長失去對老師的信任。
撇開「師生關係臉書化」不論,推行行動學習後,老師失去了對教材的控制權,教學型態也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為以學生為中心,對老師來說,真的是一大改變。
「這一代孩子是數位『原住民』,老師只能算『新住民』,」大湖國小教務主任李華隆表示,師生之間數位代溝是真實存在的。
「不學,會被學生瞧不起,」左營國小老師張玉芬表示,部分電子書包的功能還是學生教老師用的,但這應無損於老師的角色與功能,「畢竟老師的歷練仍比學生多!」
「老師沒有拒絕學習的權利,」左營國小校長田福連指出,多數老師都有這樣的認知,願意不斷學習、精進,並善用數位教學工具。
「以前教生字得背對著學生寫板書,改用電子白板、電子書包後,上課可以面對學生,老師輕鬆,學生也不會打哈欠了!」左營國小林育萱老師說。
「與其說取代,還不如去思考如何融合並用,」大湖國小校長陳素蘭指出,就像可雙向互動的電子白板,雖然好用、操作簡便,但也沒有完全取代黑板,現階段都是並存。
迷思2:數位教學只是為科技而科技?
從倡議電子書包開始,原本教育界是希望電子書包可以減輕學童的書包重量。然而在電子書包尚未完全取代紙本書的初期,書本外加小筆電,反倒更增加學童的負擔。直到輕薄的平板電腦問世,再加上數位內容越來越豐富,電子書包又重新受到重視。
事實上,電子書包的功能不止於電子化、無紙化,改變老師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才是關鍵。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硬體思維,」新匯流基金會執行長李學文表示,並非人手一機就是數位教育,教什麼?如何教?才是數位教育成敗的關鍵。
迷思3:數位學習會導致近視與網路成癮?
至於家長所擔心的,數位教學容易導致近視的疑慮,這幾年的實驗結果顯示,學生視力並沒有惡化。眼科醫生也表示,學童近視只有一個成因:距離太近,只要用眼距離得當,電子書與紙本書並無差別。
更值得深入研究的應該是網路成癮問題。
英特爾首席架構師及戰略師田道寬指出,90年代出生的小孩,都是在校外學會使用電腦,家裡的電腦甚至比學校先進。換句話說,孩子網路成癮並非數位學習造成的。
澳門培正中學曾分別對幼稚園、小學與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八、九成的孩子都認識、用過,甚至擁有電子產品,但多數用來玩遊戲。「孩子不懂得應用設備去做學習,非常可惜,這也是學校要推行電子學習的主要原因,」培正中學老師黃智中在台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中表示。

告別貼字卡、吸粉筆灰的年代,大湖國小老師陳宥安上課時,擦、寫、放大、移動,皆可在電子白板上一指搞定。
數位教育,該不該向下扎根、甚至擴大?
自2009年起,教育部選定台北市忠義與大湖國小、新北市建安國小、花蓮縣長橋國小及高雄左營國小等5校為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2010年增加到10所;2012年8月起又新增32所學校,目前總計有16縣市42所學校參與數位學習實驗。未來還會陸續擴增,2015年以100所為目標。
放眼他國擘畫的藍圖:南韓宣布花費21億美元,要在2015年完成國小到高中的無紙教學工程;日本要投入10億日圓,在2015年讓全國1,000萬名中小學生有電子書包;美國規劃在2017年前,全面轉成電子教科書;中國大陸從2010年起在上海先試點,規劃5年內在全國中小學實施;泰國更是大手筆,2012年起發給小一學生每人一部平板電腦。

書包,是孩子難以承受之重,寄望一切放置雲端的未來教室,能讓孩子身心都輕鬆地快樂學習。
眼看他國大手筆的投資,台灣投注在數位教育上的資源似乎相對落後。
「使用數位媒體的能力,是21世紀學生的關鍵能力之一,」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教授劉遠楨指出,近年國內的實驗結果顯示,導入數位教學對學生批判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都有幫助,但這些能力在現階段紙筆測驗中不容易顯現,必須20年才看得到成效。
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何榮桂指出,政府資源有限,一年約十億的電算中心預算必須做合理的分配。且數位學習在現階段仍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學習。
「硬體有錢就能建置,但配套才是成敗關鍵,」台北市幸安國小校長吳宗哲表示:「就算現在每人發一部iPad,然後呢?要做什麼?怎麼做?」
在實驗摸索階段的台灣數位學習,因缺乏總體規劃,還出現系統、介面、規格不統一的問題。以台北市的電子書包為例,目前有8種品牌、18種機型,介面不統一。因而有人預見將來軟體更新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把學習的興趣找回來,數位圖書館裡兼具聲光效果的電子書(上)、課堂上藉由平板電腦相互討論學習(中)、同學興味盎然地舉手上台發表(下),數位學習具有吸引學生的無窮魅力。
台灣數位教育的起步其實不晚,早在2001年台北市即為了打造「數位城市、行動台北」,建構全球第一大Wi-Fi城市,在資訊教育方面也推動無線校園、行動學習(電子書包)、e化教室(電子白板)、智慧圖書館等先進概念。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教授劉遠楨指出,只不過一開始台北市的電子書包是小筆電,價格昂貴,體積又重,加上軟體教材、連網設備都未到位,成效不佳。這幾年觸控式平板電腦興起,體積輕薄,價格也不斷下修,給了數位教學一次新的機會。
然而,工具到位,我國在軟硬體設施上仍差「最後一哩」。
「如果沒有很好的運算環境,無法支應大量的存取,」前台北市政府資訊局長、現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張家生指出,必須無線、有線都到位,其後的數位學習才能進行。張家生建議市府,繼續加強Wi-Fi的點位,因其成本相對低廉,但缺點是只能在100公尺的圓周範圍內存取。
此外,智財權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幸安國小校長吳宗哲表示:「教育使用應免責,否則會有一大堆的侵權問題。」
一位國小老師就因在自製教材中引用兒歌卻未取得授權,遭作者控告侵權,最後由學校老師共同出資賠償作者一萬元。
面對下一代數位兒童,家長老師只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數位素養,因為數位浪潮早已排山倒海而來,凡人不能抵擋,而與其螳臂擋車般地排斥、抗拒,倒不如接納,積極正面地迎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