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炎熱的夏日放鬆身心的最佳方式是在游泳池中暢泳,但由於腸道病毒的威脅,通常會擁擠的游泳池幾乎全都荒廢。(卜華志)
有人說:「從未見過類似腸病毒感染引起的這種快速死法,致病原因不單純……。」

洗手的基本衛生習慣是預防腸道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今年夏天,在老師和家長的強烈要求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這個信息。(卜華志)
也有人說:「去年類似腸病毒病因死亡的小孩比今年還多。」

在當今地球村以其便利的交通聯繫和不斷流動的人們,傳染病也不分國界。(卜華志)
半世紀前,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曾是國人死亡的主因。近年來,立克次體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恙蟲病與病毒造成的登革熱,由離島、南部而至北部,已遍佈全台,今夏腸病毒之疫,更造成全國恐慌。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會不會重新登上國人十大死亡主因?

去年香港爆發的禽流感不僅導致雞鴨被摧毀,而且還導致本港通常活躍的“鳥街”關閉一段時間。(卜華志)
近年來的流行病究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還是人們咎由自取造成的人禍?繼腸病毒之後,又有哪些傳染病伺機而動,可能對我們造成威脅?
八月下旬,某大醫院急診室裡,一位疲累而面無表情的醫師,簡短與病患對話後,讓病患打兩針、吃三天藥,如果還有問題,立刻到醫院。一臉惶恐的病患一再詢問:「就這樣?我早上連喝水都吐出來,怎麼吃藥……」又是一樁疑似腸病毒案例,醫生雖相當有把握,病患卻輕鬆不起來。
今年五月以來,幼稚園、托兒所被迫停課;游泳池關閉;百貨公司、速食店等公共場所門可羅雀,大家都怕沾染到了腸病毒。小孩只要發燒、嘔吐、有點不對勁,就會把父母嚇得魂飛魄散。坊間各種對抗腸病毒、提昇免疫力的偏方四處流傳,大家人云亦云,惶惶不可終日。
「歷年來幾次傳染病大流行,都沒有今年腸病毒來得亂,」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病毒組組長陳豪勇指出,民國七十一年爆發的小兒麻痺大流行,一千多名病例中,死亡人數高達九十八人,也都沒有像今年這樣人心惶惶的。

並非說病毒正在襲擊,更準確地說,我們人類肆意暴露自己受到攻擊。當人類發展熱帶雨林和山區時,我們正在侵入病毒的領土。 (Diago Chiu攝)(Diago Chiu攝)
衛生署、各大醫院,以及流行病學、生物醫學、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學者專家,更是忙得人仰馬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何美鄉指出,為了對付腸病毒、找出元凶,實驗室裡原有的研究工作為此停擺了兩個月。腸病毒的迷思
由五月到七月短短三個月,腸病毒導致三百多個孩子重症住院、五十多人因而死亡,何美鄉指出,許多過去聞之色變的傳染病,如霍亂,在沒有疫苗前,危害的情況也是如此。
檢疫總所所長吳聰能也認為,從病程與疾病嚴重度看來,今年的腸病毒疫情的確很嚴重。
然而,為什麼同樣重症住院,有的可以病癒出院;有的卻在短時間內死亡?那五十幾個死亡案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吳聰能指出,部份學者懷疑除了腸病毒71型外,還有第二致病因素,目前仍在調查、研究中。
「到今天我仍然不認為腸病毒71型是元凶,」預醫所病毒組組長陳豪勇指陳:「在六個解剖的案例中,只有一個在腦部找到腸病毒71型,其餘都沒有,怎能斷定腸病毒71型就是唯一的元凶?」
「死亡率最高的依波拉病毒,發病到死亡也要三天,腸病毒患者竟有在兩天內就死亡的,」陳豪勇認為不可思議,他懷疑還有其他病毒作祟,目前正著手檢驗中。
「這樣快速的死亡,是醫生過去沒有見過的,」何美鄉也認為這種「兒童手口足症併加猝死症候群」應被視為一種新興疾病。她表示,此一猝死現象或許和環境中的某種協力因子,例如藥物有關;但最讓醫界擔心的是──出現另一未知的感染源。

氣候變化,污染和其他人類對自然的濫用不僅改變了生態,而且造成了疾病的根源。(卜華志)
在未知的情況下,大家餘悸猶存,除了擔心明年腸病毒會不會再來,更擔心是否有更厲害的病毒?否則,為什麼小小腸病毒就能讓人束手無策、毫無招架之力?外太空病毒來襲?
病毒從何而來,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一般相信它是來自細胞中的基因,甚至有人認為它來自外太空。
陳豪勇指出,病毒是世界上最小且最古老的生命體,由一個蛋白質外殼與微量的遺傳物質組成,大約只有細菌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大小。
病毒種類繁多,估計有五、六百種以上,腸病毒是其中最小的,大約只有百萬分之一公分。
人類傳染病病原,除病毒外,還包括細菌、黴菌、寄生蟲、立克次體、披衣菌等,這幾種微生物中,以病毒和細菌的致病速度較快、危害較烈。

病毒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最大的天花病毒(左上)已經被人類消滅。 (NIPM陳浩勇提供)(NIPM陳浩勇提供)
自然界雖有數不盡的微生物存在,但不是每種微生物都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以病毒為例,陳豪勇指出,病毒是否對人有「病原性」,首先要看它們是否能與細胞結合,其次是病毒進入細胞後是否能繼續複製增殖;最後的關鍵是能否與細胞共存,它們之間如果失去平衡,感染就產生了。新興傳染病
早期人類對於細菌、病毒感染症只能憑運氣,看是人體免疫系統戰勝?還是細菌、病毒侵略成功。
直到十九世紀,醫藥科技進步,消滅細菌的抗生素、減低病毒毒性的減毒疫苗相繼問世,人類才有了對抗細菌、病毒的武器。
一九八○年,人類根除了危害已久的痘病毒感染症──天花,全世界除了英、美、蘇三個醫學研究中心還存有天花病毒外,天花病毒已在地球上消失。在人與病毒數千年的大戰中,人類終於獲得第一場勝利。
繼天花之後,世界衛生組織並計畫,在二十一世紀初讓已有有效疫苗防治的「三麻一風」(麻疹、德國麻疹、小兒麻痺、新生兒破傷風)也銷聲匿跡。
但人類真的可以戰勝微生物,一步步免除它們對生命的威脅?
以台灣為例,四、五十年前,細菌、病毒造成的急性傳染病,是國人主要的死亡原因;如今雖已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所取代,但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並沒有消失。
一九八○年五月,人類宣佈天花已因人為因素自地球消失,隔年,更難纏的非洲風土性疾病──愛滋病,開始席捲全世界,至今,在全世界已造成三百萬人口死亡。

生物技術可能每天都在取得新的進展,但人類對微生物奧秘的理解仍然有限。(卜華志)
事實上,人類根除了天花,二十世紀卻出現了三十幾種前所未見的傳染病,其中包括:致命性極高的依波拉病毒、漢他病毒、愛滋病、新菌株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等等。「算起來,這場人類科技與微生物的競賽,人類恐怕是遠遠落敗了,」衛生署檢疫總所所長吳聰能說。殺人病毒
為什麼傳染病越來越多?難道細菌、病毒越來越多了嗎?
何美鄉指出,大部份的新興傳染病,致病的原因多不是出現新的致病原,而是微生物有了新途徑進入易感性宿主,像叢林裡的漢他病毒;或者是由於檢驗技術的進步,至今才發現致病的原因。
以這次引起驚恐的腸病毒71型為例,台灣很可能已出現過,只是沒有被檢驗出來而已。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蕭孟芳指出,去年同時期,幼童的死亡人數有一百多名,其中有些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死亡原因。「人類對微生物的研究與了解可以說還在皮毛層次,」他說。
此外,人類對自然界的細菌、病毒雖然所知有限;已知的病菌卻在人類的「幫助」之下,抗藥性越來越強。
一度以為受到控制的結核病,近年在東京、紐約、倫敦……等大都市,都有再度增加的情況。
由於結核菌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可以長達一小時到數年,因此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傳播力驚人。一九九○年十月,紐約郵報以驚人的大標題報導:「高度接觸傳染的肺結核瘟疫復活了,不管在紐約的什麼地方,都有被傳染的可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結核病已經成為當今成人的第一殺手,預估未來十年中,將有三千萬人死於結核病。蕭孟芳指出,近年肺結核病不降反增、難以控制,除了愛滋病毒造成免疫力降低所致,主要就是肺結核病菌的抗藥性增強。

城市叢林是病毒的溫床。人類文明的發展也無意中為病毒提供了完美的繁殖條件。(卜華志)
人類發明抗生素,對抗細菌性感染疾病;但在抗生素廣為人們運用時,抗藥性細菌也赫然出現。病菌整容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陳建仁指出,細菌是低等生物,利用突變造成變異,很容易適應新環境。
「微生物不太可能絕種,傳染病也無法根絕,」蕭孟芳指出,越是低等的生物越是會想辦法適應環境,產生抗藥性。
就像流行感冒病毒,大約每隔十年就會改變結構,使人類的免疫力束手無策,再來一次大流行。
現代醫療雖然治癒了許多傳染病,諷刺的是,醫療行為也成為散播傳染病病原的幫凶。
陳建仁指出,醫院就是細菌、病毒的集散地。醫院的細菌比社區的細菌更厲害,因為醫院裡多是久治不癒的病人,細菌在此集合、交換抗生素基因的機會變大,因此抗藥性較強。隨著醫療日趨集中化,院內感染的機率也大增。
榮總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連德正也建議住院病人,復原到七成最好就出院,否則萬一發生院內二度感染,病毒的攻勢將遠勝先前,對於大病初癒抵抗力本來就弱的病患非常不利。
而其他如器官移植時用來抑制排斥的免疫抑制藥物,造成病人「免疫缺失症」,也會減低對傳染病的抵抗力,許多醫療後遺症,都使得傳染病越加難以對抗。
除醫療技術帶來的副作用,國外近來已開始擔心,研發機構對基因工程的開發,會讓微生物改頭換面,釀成新疫情。都是人類惹的禍
細菌、病毒來勢洶洶,與環境、生態的改變有關。近來氣候環境改變,對傳染病造成的影響,已成為流行病學專家致力研究的新課題。
國科會生物處處長陳建仁指出,長期以來的全球氣候變遷,及短期的聖嬰現象,使傳染病的流行版圖有擴展的趨勢。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指出,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六度,專家推估,到二十一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一至四點多度之間。
流行病學者就懷疑全球氣候暖化使得登革熱、黃熱病、瘧疾……等等節肢動物傳染的流行病,都有從熱帶往溫帶非流行區擴散的情形。
預防醫學研究所病媒昆蟲組副研究員鄧華真指出,登革熱在台灣原為偶發性的傳染病,但近年似乎有演變為地方性週期流行的趨勢。
過去登革熱只在南部流行,但從八十四年開始,台北縣市也爆發流行。防疫處簡任技正楊世仰指出,登革熱的疫情監測已經由濁水溪以南擴大到全台灣。
此外,恙蟲病也由離島、南部山區擴大到全台都有病例。鄧華真指出,今年恙蟲病病例大幅增加,目前已有一百五十幾個病例。
陳建仁認為,南病北移很可能與這兩年暖冬、夏天溫度居高不下有關。病毒都市化?
雖然氣候與與流行病的關係還在初步探究中,但人類往叢林、雨林過度開發,增加了人們與存在其中的微生物或其天然宿主接觸的機會,無形中促進了疾病散播的機會,卻是強烈的事實。
原來處於原始叢林裡的登革熱病毒,就是因為人類的開發,轉而進化為「都市型病毒」。
預醫所病毒組組長陳豪勇指出,病毒一旦轉變成為都市型,就不容易被排除了,原因是病毒的構造簡單,只要有活的細胞作為宿主,就能繼續繁衍下去,而都市人口集中、鼠輩橫行,是病毒的最佳溫床。
此外,森林開發、建造水壩……等等人為因素,也改變了病菌與病媒的生態。埃及的血吸蟲病就是最好的例子。陳建仁指出,以螺螄為中間宿主的血吸蟲病,原來只在尼羅河河水充沛期間流行,但自從尼羅河上游建起了水壩,河水終年源源不絕後,螺螄也得以生生不息,自此埃及一年到頭都有血吸蟲病發生。蚊子移民、瘋狗偷渡
發生在國外的疫病,看來似乎遠在天邊,但在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的今天,任何國家都無法自外於細菌、病毒的感染威脅。
人口的成長、遷移,國際旅遊、貿易頻仍,都加速了傳染病的傳播。近年西歐出現的「機場瘧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蕭孟芳指出,由於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等大城市與非洲往來相當密切,七四七等大型飛機經常由非洲「搭載」一些岡比亞瘧蚊回去,造成機場附近居民感染瘧疾。
所幸瘧蚊在西歐的天候條件下無法繁殖生存,頂多只在機場附近造成幾個病例,不至於大流行。但防疫專家們擔心,溫室效應導致夏天延長、一年比一年熱,難保有一天岡比亞瘧蚊「移民」成功,在西歐長住下來,瘧疾有可能就成為當地的傳染病了。
民國八十四年,發生在台北榮總的瘧疾傳染事件,曾引起極大的震撼。當時一名由阿爾及利亞返國的民眾,因時冷時熱、找不出病因,最後到榮總檢查。醫生看不出他感染瘧疾,為他作電腦斷層檢查,由於使用的顯影注射套組遭到瘧原蟲污染,卻未經更換繼續使用,導致隨後檢查的七名病患都感染瘧疾。
病媒蚊可能移民,瘋狗也可能會偷渡。近年兩岸往來密切、走私頻仍,有人開始擔心,已在台灣絕跡四十年的狂犬病,可能隨之「偷渡」來台。
蕭孟芳認為,這並非杞人憂天的說法。他指出,中國大陸是狂犬病的疫區,只要有人帶狗過來,就有可能將狂犬病帶進來。靠藥不如靠己?
都市化及生活型態改變已使得許多傳染病「防不勝防」,其中以空氣傳染的呼吸道傳染疾病為最。
「我們可以加強飲水管理、清除病媒、宣導正確衛生習慣,但是沒有辦法脫離社交生活,」吳聰能說。
多數學者專家認為,在人口密集的台灣,最可能造成大流行,而且較難以防治的還是最普遍的肺結核、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過去一百年來曾發生過四次世界性大流行,造成許多免疫力較差的老人及幼童因併發症而導致死亡。以一九一八年肆虐的流行性感冒為例,那次大流行在世界各地奪走了二千萬人的性命。
長久來人類對流行感冒束手無策,同樣的,不少人對於醫界面對腸病毒拿不出有效的治療辦法,也感到不解。事實上,除了細菌造成的疾病,與病毒相關的疾病中,除皰疹病毒,多數的病毒感染至今仍沒有藥醫,只能做支持性的治療。換句話說,要戰勝病毒必須靠自體的免疫力。
因此,多數人感染後都可以安然度過的腸病毒,竟讓五十幾個孩子喪命,不禁令人懷疑,現在孩子免疫力是不是越來越差了?
「剛好相反,」台大小兒部感染專科醫師黃立民認為,孩子的免疫力其實一直在改善。他舉同樣無法靠藥物治癒、完全要依賴自體免疫力的輪狀病毒感染為例,近年來台灣的小孩由於營養狀況改善、自體免疫力增強,很少聽說有人死於輪狀病毒感染;但相對的,非洲、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每年卻有幾百萬人死於輪狀病毒感染。感染也能防疫?
但以腸病毒的例子來看,狀況卻又相反,放眼腸病毒發生的地區,都不是所謂的落後地區,而是在美國、台灣、馬來西亞等被認為衛生條件較佳的地區。雖然有人認為台灣腸病毒流行仍以鄉村為主,與衛生與否有關,但現在的孩子太乾淨了,環境中缺乏自然感染的機會,一旦與病毒遭遇,缺乏招架能力也是事實。
整潔是現代人戮力追求的目標。市面上的清潔用品琳瑯滿目,洗髮精、洗面乳、漱口水、沐浴精……從頭到腳都不放過。外加洗碗精、洗衣粉、廚房清潔劑、浴室清潔劑……無所不有。就唯恐身體、周遭有一絲一毫不乾淨,留下一點一滴的病菌。
「人不見得越乾淨就越健康,」陳豪勇指出,人沒有細菌無法存活,因此千萬不要趕盡殺絕,像用消毒水漱口就是過猶不及的作法;一天洗好幾次澡,反而會將皮膚上防止病毒入侵的天然「障蔽」洗掉,適得其反。
有醫師認為,小兒麻痺就是一種太過清潔所引起的疾病。在許多傳統社會中,嬰兒時期若輕微感染小兒麻痺病毒,便能產生免疫能力;若因衛生習慣的隔離,等到年紀較大時才初次接觸病毒,往往會發生嚴重的麻痺症,甚至死亡。
因環境改善反而招來致病的危機,台灣也不乏其例。黃立民指出,因為公共衛生環境改變,減少了自然感染的機率,台灣三十歲以下的人,九成左右都沒有A型肝炎抗體。而台灣人口密集、衛生條件並不是頂好,是A型肝炎大流行的溫床,因此將來沒有抗體的族群都有必要施打預防針。付不起的代價
雖然自然感染是「免疫」的方法之一,但人們也要付出代價。以這次的腸病毒感染為例,檢疫總所所長吳聰能根據八百位定點醫師的回報預估,今年約有四十五萬人感染過腸病毒,多數人體內已有抗體,腸病毒近年內不可能再造成大流行。只是,這樣的自然感染,造成了五十幾人喪命。
在經濟條件改善、生活品質提高,今天人們對生命的重視當然不是以往可比,過去症狀輕微的水痘,雖然也有導致殘障、甚至死亡的潛在危險,老人家仍認為孩子水痘越早發越好;今天美國進口的水痘疫苗雖然價錢高昂,但許多父母都不吝讓孩子接種。
黃立民指出,改善環境、施打預防針等等,都是減低人們感染傳染病的有效措施。問題在於,「許多經濟條件落後的地區沒有購置疫苗與改善環境的條件,世界各國的環境改善無法同步。」
要將地球村改善成一個超大的「無菌室」恐怕很難,但可以預見的,只要人類不改變對待環境、自然的態度;只要人類繼續輕忽用藥、醫療安全,新的病毒、傳染病將繼續出現,源源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