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蔣公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民國前二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清光緒十三年農曆九月十五日)誕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蔣公幼承王太夫人的訓誨,培養成大智、大仁、大勇的德性,以及堅強不屈的意志。其後,前往日本研習軍事期間,由陳英士先生介紹,加入同盟會;民國前二年六月,並在日本晉見國父,交談之後,國父深覺蔣公是一位非常有為的青年,曾向陳英士表示「那位同志是吾黨健者,將來一定是一位革命實行家。」從此,蔣公以師事國父,終身服膺,致力國民革命的工作。
民國十三年中國國民黨任命蔣公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建軍討逆和進行北伐,使得革命大事業開拓新的契機。民國十四年一月陳炯明侵犯虎門,蔣公准軍校學生參戰。三月十二日國父逝世,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黨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八月,蔣公受任東征總指揮,討伐陳炯明。在東征戰役中,蔣公親率黃埔子弟,以寡敵眾,先後平定廣州商團之亂,克服棉湖,收復潮汕,解除滇桂叛軍,贏得惠州之役,連戰皆捷,東江大定,兩廣統一,鞏固革命基地,軍威聲勢大振。民國十五年,七月九日蔣公就任總司令之職,在廣州東校場舉行誓師典禮,通電全國揭示北伐宗旨,號召全國同胞一致響應,共圖成功。北伐軍興,軍行所至,勢如破竹,迅速平定湖南,直搗湖北,不兩月而直指武漢。蔣公在北伐諸役中,無不身先士卒,大勇無畏,於期在汀泗橋和武昌兩次最激烈戰爭中,均親臨前線指揮。民國十六年三月北伐軍攻下南京,旋即宣佈建都南京,十七年六月光復故都北平,十二月東北易幟,終於完成全國統一大業。北伐成功,全國統一,民心士氣,為之大振。日本軍閥目睹中國自由壯大,乃積極加強對華侵略。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發動瀋陽事變,繼而佔領我東北各省、並進軍華北。而此時中共受俄帝指使,乘機在江西叛亂。到處殺戮搶劫,長江中游各省同胞被迫流離失所。蔣公高瞻遠矚,深知「攘外必先安內,安內必先剿匪」,制訂「安內攘外」總方針,採「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策略,自二十一年起開始全面清剿共匪,二十三年十一月光復瑞金,殘共流竄陝西延安,僅餘二、三千人。
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等,因受中共蠱惑,劫持蔣公。隨後,張學良悔悟認罪,並於十二月二十五日恭送蔣公飛返南京。經過這次事變之後,全國上下一致認為中國命運與蔣公是休戚相關。中共不久也發表所謂「共赴國難」宣言,聲明服從國民政府,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接受蔣公領導。
正當國內積極建設之際,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軍閥製造蘆溝橋事變,侵華的野心完全暴露。蔣公認為「和平已告絕望,犧牲已到最後關頭」,於是毅然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抵抗,獻身保衛國家民族之聖戰。自七七開始,以迄抗戰勝利受降為止,八年之中,國軍先後經過重要會戰及戰役一千一百餘次,小戰鬥達三萬八千九百餘次。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我國乃正式對日本宣戰,抗戰遂與世界大戰結為一體,蔣公經推選為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民國三十一年國慶日,美、英兩國首先宣佈自願廢除不平等條約,另訂平等新約,其他國家亦相繼聲明放棄在華特權,於是屈辱我國達百年之久的枷鎖乃告解除。民國三十二年八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蔣公繼任。當年十一月偕夫人參加開羅會議,蔣公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會商中,堅持日本所掠奪中國之領土如東北、台灣、澎湖等均應交還我國,但不主張採取報復手段;日本天皇之存廢,則認為可由日本人民自行決定。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抗戰勝利,蔣公宣佈以德報怨的政策,同時,並限期將日俘遣返回國。此種仁慈寬恕的胸懷,曾經受到世人之推崇。
抗戰勝利,國土重光,台灣歸復中國版圖。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總統蔣公並飛抵台北主持慶祝台灣光復週年大會,勉勵台灣全省同胞,記取革命先烈慷慨犧牲恢復不易的史實,今後應更加刻苦努力,團結合作擴展先烈愛國革命的精神和毅力,同心一德來建設新台灣,建設三民主義的新中國。同時,當年十一月十五日,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民國三十六年元旦公佈,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實施。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第一屆國民大會在首都南京召開,總統蔣公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中國在總統蔣公領導下,從此步入民主憲政的常軌。
抗戰勝利不久,中共公然叛亂,總統蔣公為促使中共覺悟,罷戰言和,以解除人民痛苦,乃毅然於當月二十一日宣告引退。不久,和談破裂,蔣公基於對國家的責任感,乃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份前往上海、舟山、福州、廣州、重慶、成都等,鼓舞士氣,希望挽回軍事頹勢,共同為拯救國家民族而努力。總統蔣公引退一年間,大陸情勢急轉,政府播遷台灣,當時代理總統的李宗仁遠赴美國,藉病不返,中樞無主,人心惶惶。全國軍民與海外僑胞,一致敦請總統蔣公復行視事,繼續領導戡亂,以求完全國家統一,實行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總統蔣公為順應輿情,拯救國家,乃於三十九年三月一日發表文告,復行視事。
總統蔣公的復行視事,激勵當時的人心,也鼓舞國軍之士氣,台灣成為反共復國的復興基地。多年以來,在總統蔣公英明領導之下,先後實施土地改革,改善農民生活;實行地方自治,鞏固民權基礎,鼓勵農工生產,擴展經濟建設;推行九年國教,提高知識水準;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優良傳統;加強軍事整備,厚植反共武力,完成中興大業。
至於在民生福利方面,總統蔣公鑒於國父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因受當時情勢限制,未能完稿,乃於民國四十二年親撰「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使三民主義更為充實完美。由於國家之需要,全民之擁戴,總統蔣公曾先後經國民大會五度票選連任。其間雖然時局多變,但是總統蔣公始終樂觀奮鬥,堅持原則,不斷昭示國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今天國家之能夠屹立不移,皆蔣公之賜。
蔣公為國為民,宵肝殷憂,辛勞日甚。民國六十四年春季,蔣公肺炎復發,經診治後已有進展,可是到了四月五日,不幸發生突發性心藏病,急救無效,至午夜十一時五十分逝世,享年八十有九。蔣公臨終前,在遺囑中希望全國軍民同胞: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蔣公逝世後,靈襯於九日由榮民總醫院奉移國父紀念館,供國人瞻仰遺容。自十日至十四日止,在此期間前往瞻仰之中外人士,多達二百五十萬人。二十餘國并派特使前來吊唁。四月十六日蔣公靈柩在夾道人●含哀恭送下安厝慈湖。蔣公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蔣公的精神永遠活在中國暨全世界愛好自由和平人們的心中,其功業在人類歷史上,將永垂不朽。

總統 蔣公故鄉溪口的古木參天之雪竇寺。

蔣公任校長之黃埔軍校開學典禮。

黃埔軍官學校外景。

北伐時 蔣總司令馬上之英姿。

武漢各界歡迎 蔣總司令大會。

蔣公任大元帥行營參謀長時與 國父在廣州車站留影。

民國十五年七月 蔣公在廣州誓師北伐。

東征軍力克惠州天險奠立北伐的基礎。

民國十六年四月十八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掀起民族聖戰的北平附近盧溝橋。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在廬山宣佈對日抗戰。

我軍完成工程艱險之中印公路·

長沙大捷我軍清點戰利品。

蔣公就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時與夫人合影。

我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在南京受降。

蔣公偕夫人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 羅斯福及英國首相邱吉爾合影。

民國三十一年十月我駐美大使魏道明與美國國務卿赫爾簽訂平等新約。

勝利還都 蔣公率領文武 百官舉行謁陵大典。

蔣公就任中華民國第一屆總統後批閱公文。

民國三十六年 蔣公簽署中華民國憲法。

台灣實施地方自治,總統 蔣公投下神聖一票。

總統 蔣公復行視事偕夫人接受民衆歡呼。

蔣公視察兵工廠。

雄壯的陸軍部隊。

強大的海軍艦隊。

總統 蔣公校閱空軍部隊。

曾文溪上游之曾文水庫。

台灣北部石門水庫全景。

民國五十五年五月二十日慶祝總統暨副總統就職大典熱烈場面。

國父紀念館前排隊進入靈堂瞻仰遺容的感人場面。

台北市繁華市區的人群,個個面容悲戚,處處啜泣哽咽。

國父紀念館以蒼翠柏和白花素菊佈置而成的 蔣公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