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十二月一日,行政院核定的「現階段大陸傑出人士、在海外大陸學人及留學生來台參觀訪問申請作業規定」正式公布;緊接著十二月下旬,五位大陸留學生來台,更造成一股不小的新聞旋風。
究竟為什麼邀請大陸傑出人士來訪?大陸政策由單向探親走進雙向溝通,將有何利弊?在本社舉辦的座談會中,行政院政務委員沈君山與美國布朗大學政治系教授高英茂,各有不同的看法。
沈君山
兩年前,經國先生制訂中華民國的整體開放政策,一方面是對內解除戒嚴的民主化,另外一方面則是對大陸政策的開放。這兩個開放政策就像人走路要用兩條腿,如果只開放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會造成國內政局的不穩定。

美國布朗大學政治系教授高英茂。(陳品君)
開放互有利弊
在最近一、兩年的大陸政策討論過程中,朝野得到的共同看法是,在確保台灣的安全以及和平演進前題下,兩岸關係的近期目標在求穩定且符合雙方實質利益下進行。
從好的一方來看,這樣的政策照顧了兩岸親情人道,開闊了國人文化藝術的眼界和認同,改善了中華民國的國際形象,增加了工商業的出路,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藉由兩岸的交流,而淡化了統獨之爭。
為什麼能消弭統獨的爭論呢?因為讓國人到大陸探親能實際地認識大陸,另外國家前途也可以經由公開討論來決定,於是能慢慢地形成一個共識——台灣在主客觀的情勢之下,都無法接受中共統制下的統一或斷然的獨立;而必須在現在的體制下,對內儘量從事民主改革,對外緩慢謹慎的兩岸交流,而達到和平演進的目的。
然而開放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值得注意。例如敵情意識的混淆,本來一直是把握簡單的反共原則,現在又要與他們往來,對許多國人形成了困擾;其次是法律規範的混亂,因為經過四十年長久的隔離,突然之間解凍,法律規範不容易做到合情合理,甚至也會有不合情不合理的情事發生,像現在大陸探親規定中,還不准教師去,就有點不合乎人情了;三是政府威信的損失,這一方面是公信力的損失,另外一方面則是企業界、學界、知識分子對於政府的領導能力產生懷疑。
民間應「三要」
不過在這些正負兩面交互影響之下,大陸開放政策還是要繼續往前走,而不可能走回頭路。因此在政府層面上的「三不」大原則是一定要遵守的,但是,民間交流也應該主動地實行「三要」觀念——要了解、要介入、要主導。
所謂「要了解」就是要設立大陸的專職機構、人員,有系統地收集大陸資訊,做學術研究;也要開放大陸採訪工作,讓記者在名正言順下採訪報導。因為沒有資訊來源就無法了解,也不能制訂更進一步的大陸政策。
「要介入」是表示司法和行政上的介入,這並不代表雙方政治上的談判,而是政府要負責任,要控制情勢。行政司法上的介入接觸,不但能使情勢不致於失控,而且還能從介入當中建立有利於我們的行政的模式。
「要主導」則是我們要主動領導開放的方向,一方面選擇有益於台灣、有助於緩和兩岸局勢的措施;另外一方面是要注意以整個中華民國的利益代替個別集團的利益。
能做到「三要」是為促進和平演進的目的,接下來則要使中共對中華民國有「三不」的顧慮。
中共對我有「三不」顧慮
第一是在軍事方面,使中共「不敢打」,要讓他們知道在中華民國的國防建設下,打起來的代價非常昂貴。
第二是要應用國際關係讓中共「不能打」,也就是在國際參與之下,使中華民國成為國際社會裡共謀發展不可或缺的成員,利用國際的力量來防止中共動武。
第三是讓中共「不想打」,這並不表示要去求中共政府不想打,而是讓中國大陸的社會大眾不想打。
這「三不」將是兩岸關係和平演進的主要支柱,缺一不可。而其中如何讓中共「不想打」,與中華民國的大陸政策走向最有關連。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大陸政策還停留在滿足人道、文化藝術認同等被動層面;至於要如何走向主動積極的層面,我認為邀請大陸傑出人士或留學生來台訪問是方法之一。
為什麼要邀請大陸傑出人士或留學生來訪呢?
益處多多
基本上,首先國人要對大陸局勢有兩個認識:一是大陸精英領導階層是一個有機體,而不只是中共的中央,一般可分成保守體制派、建國務實派、民主改革派,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利益意識。二是以地區來分成沿海、內地兩派,利益也不完全相同。
而在鄧小平之後,這些不同的利益集團互相牽制的力量非常大,彼此之間也有相當大的衝突。
因此邀請大陸傑出人士來台訪問,除了可向全世界證明中華民國的民主開放,更向海外華人表示,我們不只是立足台灣,也真正的胸懷全中國;更可以使得大陸精英分子體認到在目前,台灣與大陸分別的存在,對大陸是有利的;長期而言,維持中華民國局勢的穩定,對整個中國的貢獻,要比中共「一國兩制」的方式利益來得大;而且,台灣自由經濟的生活方式,將成為中國大陸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最重要的一點是,台灣經驗的介紹並不一定要影響大陸走向台灣這邊,而是要讓中共了解台灣的進步建設。對大陸的有識之士而言,台灣的存在對中共政經措施是個很大的刺激。
「傑出」人士是統戰高手?
也許有人要擔心大陸「傑出」人士會不會都是統戰高手,而對台灣內部安定有所影響呢?其實選擇權是操在我們的手中。在目前報章雜誌一片大陸熱的情形下,對於第一次邀請大陸人士的來訪,的確必須審慎從事。因此我們最優先的考慮對象,是在學術文化界有影響力的人,當然是他在學術研究或對國家建設的貢獻,普遍贏取大陸或國際人士的尊敬。當然他的人格也是受到尊敬的,是一個誠實的人;至於他個人的政治立場倒在其次,只要他一定不是個政客。
總之,邀請大陸傑出人士來台,對國內安全雖不致有太大的影響,但我們還是要謹慎注意這項政策的實施,會不會增加目前盲目的大陸狂飆?會不會影響國內政局的安定?造成省籍隔閡或增加政黨爭執的變數?同時,也不能因此造成局部或個別的利益集團,一廂情願地以傑出人士的素質,作為個人謀利或謀名的工具。
所以,我認為體育、音樂、戲劇等方面的表演人才,要等到目前大陸風潮不再那麼狂熱之後,才能邀請;至於牽涉到商業營利行為的接觸,必須等待法律規範定出來之後,才能進行,在近期內則不必考慮。
高英茂
從過去一年多來,因為快速大幅度開放,所造成的一窩蜂大陸熱現象,讓我對是否邀請大陸傑出人士來台訪問,抱持比較保守的態度。
驟然行之,徒增困擾
由技術層面來看,從單向的大陸探親走向邀請訪問的雙向溝通,是要慎重考慮的。因為,國人到大陸探親、做生意所發生的法律問題,像重婚、遺產繼承、商業契約等仍是千頭萬緒,在沒有完備的解決辦法之前,驟然行之是有一點太操之過急。
舉例來說,假如邀請海峽對岸的朋友來訪問,應如何解釋我們最基本的「國家安全法」,對「共產黨」如何看待?他們是「匪」?還是「朋友」?他們帶來的財產是來自匪區,要不要沒收?這些問題都沒有妥善處理方法之前,就邀人前來,徒然增加困擾。
平常百姓來探病奔喪問題還比較單純,而目前最主要的開放對象是傑出人士,你選他們傑出人士;相對的,大陸也會下一番工夫選擇他們所謂的「傑出」人士,這些人會不會是統戰高手呢?而我們國內最好報紙版面、電視時段,為他們做詳盡的報導,怎麼能夠再要國人保有憂患意識、敵我之分呢?
另外一方面,我以為大陸傑出人士、留學生來台訪問,反而會升高國內的統獨之爭。目前,某些在海外的台灣人士,仍被當局列入不准入境的名單中。而許多海外社團也在施加壓力:「你以前認定的匪諜都能到台訪問,為什麼自己人都不能回去呢?」某些不滿人士甚至傳播「政府是不是要出賣台灣?」之類的說法,這樣對內部團結將有不良的影響。
中共策略簡單卻危險
因此考慮開放的問題,不能不關切到我們對中國大陸應該是如何發展法?
李登輝總統曾指示,大陸開放政策一定要有原則、有條件地開放,不能只是一廂情願,一定要顧及國家的安全與安定。
這也就是說要有周詳的短、中、長程目標,然後依照目標一步一步走。我們也要問,中共對我們的開放政策,是不是有正面反應?是否有促使雙方和平共存的意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才能繼續走下一步。
我過去常常批評國內老一輩的人態度太過僵硬,把中共統戰策略看得太厲害,而得了所謂的「恐共病」。現在我並不是太老,但是基於到大陸訪問多次的經驗,深深地感受了中共統戰能力和組織的強大。
目前中共對我們的策略很簡單,但是也很危險。一九五○至六○年代,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共是用槍砲威脅我們,那時候先總統蔣公的態度也非常堅決——一定要反共。如今中共採行和平的三通四流策略,但是,對於我們的企圖心,是不是也有改變呢?
是否願意接受香港模式?
依目前的狀況來看,目前中共對我們的策略主要有三點:
一、是加強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就是提倡三通四流,如此一來雙方就會有密切的關係。像國內的企業界非常熱衷到大陸作生意賺錢;而中共也不斷地對這些人強調:「你們不要搭不上賺錢的列車!」這樣的宣傳誘惑是很危險的。
二、對中華民國內部採取政治分化策略。資深立委胡秋原到大陸去,與中共當局談判統一,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這明顯地是要把國民黨統派的勢力提昇,造成國民黨本身的分裂,而政治勢力一分裂,就沒有力量。
三、中共還是不斷地在國際上孤立中華民國。最近中共才在聯合國傳遞一份文件,要聯合國的會員抵制中華民國目前的彈性外交,不讓我們有活動空間。
中共之所以採取這些策略,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台灣香港化」。
進一步說,中共今天並不想以武力把台灣的經濟打垮,而是以長期策略把台灣降成香港的地位,再把所謂的「一國兩制」模式加在我們身上。
因此我們必須自問是否願意接受香港模式?換句話說,也就是願不願意成為北平統治下的一個特區?這是非常原則性的問題。
拿出實際行動證明誠意
那麼,香港又為什麼不得不接受中共一國兩制的安排?理由非常簡單——一是香港的經濟依賴中共非常深;二是香港人民沒有政治力量來抵抗中共的壓力;三是香港根本沒有國際友邦的支持。
在目前國內一窩蜂的大陸熱之下,我們有一天會不會也變成香港的處境?這個問題值得國人深思。此外,我們也要問:「中共是真正與我們和平共存,還是要利用各種策略,把我們降為地方政府?」
從中共不斷地在國際外交行動中處處掣肘、讓我們沒有生存活動空間的事實來看,他們顯然一點也不願以最簡單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願意和平共存的誠意。
大陸開放政策不是浪漫的憧憬,而是嚴肅的課題,一定要為國家安全、社會安寧負責。根據中共統計,國人到大陸探親做生意已超過四十萬人。我對開放大陸傑出人士來台的看法是——等我們有能力處理好這其間衍生的複雜法律問題,同時也給中共一點時間,證明他們有尊重中華民國的生存誠意後,再採行雙向開放,這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