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c37c77f4-ffa7-4f90-ad5c-aaf9266bc41b/MiK_201109_00197331.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中國人吃西瓜已有八百年以上的歷史,但屬生長在臺灣的現代人最有福氣。因為經過農業專家多年來的育種、改良,今天的西瓜不但汁多果甜、皮薄子少,且品類繁多、形色俱佳。
再從栽植上來說,如今的瓜種收成早、抗病性強,能適應各種土壤,消費者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甜美多汁的西瓜。
炎炎溽暑下,吃西瓜的滋味如何?古人說得言簡意賅——「甘露沁心」。
如果從五代契丹人遠征回紇,帶回「其大如斗」的西瓜算起,中國人吃西瓜的歷史,有八百年以上,其間「品種」雖多有改進,但沁人心脾的清涼滋味,始終如一。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c37c77f4-ffa7-4f90-ad5c-aaf9266bc41b/MiK_201109_00197332.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2:西瓜水份含量高,打成果汁,是夏季最佳飲料。
古人是怎麼吃西瓜的?
南宋陳簡齋詞中,曾提及:「……琴書換日,睡餘無力,細灑冰泉,並刀破甘碧……」這甘碧,就是甘甜翠綠的西瓜。
漫漫暑日,彈琴讀書都不足打發,只好高眠一覺。醒來時全身軟綿綿的,甚是乏力,於是靈機一動:吃西瓜吧!從冷泉中取出浸藏已久的西瓜,瓜上還沾著一顆顆亮晶晶的水珠。然後拿起又快又利的並州刀,切開鮮脆的西瓜……,此下自然甘露沁心,暑氣全消。
古時沒有冰箱,因此多把西瓜預先浸在深井中,取瓜食瓜,不但嘗其清涼甜美的滋味,且兼賞冰泉浸綠玉、瓜瓤似胭脂的視覺之美。
宋詩宋畫中,還常出現「新瓜落刃冰盤裏」的詩句——冰盤裏盛著寒地快馬送來的天然冰塊,把西瓜切塊置於其中,滋味想來更美。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c37c77f4-ffa7-4f90-ad5c-aaf9266bc41b/MiK_201109_00197333.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1:瓜田中盡是結實纍纍的大西瓜。(鐘永和)
五代時由西域傳入我國
西瓜在植物學上,屬於葫蘆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莖蔓滿布茸毛,葉有羽狀不規則缺裂,開黃色花。果皮分黑、綠、花紋等多種,果型有圓、橢圓、長圓,果肉則分紅、桃紅、黃、白等數種。
這些形狀、色澤、品質各異的西瓜,可簡分為四種:大西瓜(紅肉)、小西瓜(黃肉)、無子西瓜、瓜子西瓜。
其中瓜子西瓜肉白子多,純為取瓜子之用。無子西瓜是廿幾年前育成的新種,如今紅、黃、大、小,一應俱全。而大、小西瓜,則因多次雜交的結果,我們既可看見黃肉的大西瓜,也可嘗到紅肉的小西瓜,種類極多。至於古籍上記載的西瓜,似乎多是大型紅肉西瓜。
西瓜的原產地是熱帶非洲,一般記載在西曆1279年,也就是元世祖時傳入我國西北。然而南宋文天祥已有「西瓜吟」,元初方夔也有「縷縷花衫沾唾碧」的西瓜詩,於是大部分人相信西瓜是在五代時,由契丹人西征回紇而帶回北方種植。且由於它從「西」而來,因此稱作「西瓜」。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c37c77f4-ffa7-4f90-ad5c-aaf9266bc41b/MiK_201109_00197334.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紅罩燈下選西瓜,得仔細辨認。(鐘永和)
民國四十五年開始致力改良
本省的西瓜,早年由大陸引進,大約在1717年(清代)始有栽種記載。而根據清趙翼的「陔餘叢考」所載:「……今西瓜已遍天下,而臺灣則並種於秋,至十月採取貢入京,以備臘月廟祭之用……」,可見當時臺灣的西瓜,曾為入京貢品。
臺灣光復之初,市場上的西瓜只有黑皮紅肉的大型「潮州西瓜」,重者可達廿公斤左右,但甜度不佳,生長期長,且易罹病害,經常一發不可收拾。
民國四十五年開始,農復會(今農發會前身)有鑑於西瓜含水量高達94%,又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值得地處亞熱帶的臺灣大力推廣,於是支助省農林廳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從事有系統的品種改良。
已屆退休的「西瓜界」元老郁宗雄,及高雄農友種苗公司董事長陳文郁,都是當年主持研究的領導者。此後臺灣西瓜各式各樣的品種育成,幾乎都由他們「一手帶大」。
郁先生表示,當年在鳳山試驗所同仁的努力下,第一份漂亮的成績單,是四十八年引進栽種成功的「蜜寶」西瓜。
這種黑皮紅肉的中型西瓜(六公斤左右),不但早生易熟,它最大的特點是甜度高達12%,比潮州西瓜高過一倍,因此一上市就轟動一時,還曾外銷香港。但當時有人不相信西瓜會這麼甜,遂傳說這是「不肖商人」注射糖水所致;心疼西瓜子女被中傷的鳳山試驗所同仁,曾四處解釋,終得澄清。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c37c77f4-ffa7-4f90-ad5c-aaf9266bc41b/MiK_201109_00197335.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圖3:西瓜旺季,瓜販在街邊擺成一道西瓜陣。(鐘永和)
由固定品種走向雜交育種
民國五十年是臺灣西瓜品種改良革命性的一年。這時西瓜育種已由固定品種走向雜交,在技術上是一大突破。第一代交配種「富光」西瓜,產量大為提高,過去一般西瓜株一株只結一瓜,「富光」則可結二至三個,甜度也在10%以上。這種白皮紅肉的新品種,每個重12—15公斤,正適合一般大家庭食用,極受歡迎。
無子西瓜如何育成?
這年另一項劃時代的產品,是「無子西瓜」。這對嗜食西瓜、卻懶得吐子的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無子西瓜怎麼來?既無種子,如何繁衍後代?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郁宗雄解釋說:「簡單來講,各種生物都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構成染色體組,普通西瓜的生殖細胞有十一個染色體,所以雌花受精後,染色體變成廿二個,稱為『二倍體』,也就是一般有子西瓜。如果我們用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西瓜的種子,可使染色體加倍。再用四倍體西瓜作母本,二倍體西瓜作父本,雜交後便得三倍體種子。用三倍體種子種出的西瓜,染色體不能進行正常分裂,基因失去平衡,因此缺乏生殖力,胚珠不能受精發育成種子,就成了『無子西瓜』。」
無子西瓜栽種成本較高,不耐寒,但黑皮十分耐運,遂成外銷香港的主力。
「金蘭」、「紅鈴」各擅勝場
民國五十五年,鳳山試驗所的這群西瓜「保母」,為擴大編制以全力研究西瓜品種,特在高雄成立「農友種苗公司」,繼續致力西瓜的改良。為因應當時逐漸興起的小家庭的需要,開始改良小西瓜的品種。
當時市場上主要的黃肉小西瓜——「小鳳」,由於種子較多,一度被日本引進的「小玉」西瓜搶盡鋒頭。迨至農友公司推出果皮超薄、種子特少的「特小鳳」才扳回頹勢。
此外,外形稍大的「金蘭」西瓜,還得到一九七五年全美國園藝新品種比賽銅牌獎,這是我國蔬果品種第一次得到國際大獎,為我國育種界掙得殊榮。
廿幾年來,專家們陸續育成的西瓜品種有近卅種之多,早期的「潮州」、「蜜寶」已被淘汰,而新品種仍不斷出現。
一般說來,初期的品種改良,旨在瓜甜型大,此後逐漸注重栽種的抗病性(高)、生長期(短)、適應力(強),以及果實的耐運度、貯存力,以及更進一步講究精純的品質和完美的外型。
以前年陳文郁先生育成的紅肉小西瓜「紅鈴」為例,它不但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氣候與土壤,且外形豐滿可愛、翠綠動人;皮薄,卻具大西瓜的耐運度。更重要的是,「紅鈴」耐水力特強,不怕雨水浸蝕,即使下雨天,大家也可吃到又甜又脆的好西瓜。
甜瓜有賴天時、地利、人和
甜味可說是西瓜的生命。西瓜的糖分來自葉片的光合作用,因此成熟期降雨過多或氣溫太低,都會使甜度降低,甚至產生空心、皮厚、白筋、沙軟等情形。
農發會農產組技正諶靜吾指出,生產甜西瓜除品種問題外,還有賴天時、地利、人和——西瓜性喜高溫,生長期間最理想的條件是雨量少、濕度低、日照長,且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由於西瓜根部纖弱,耐旱不耐濕,但葉面大、水份蒸發快,果實吸水力亦強,又需充足水份,因此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又方便灌溉的海岸附近沙丘、河川兩旁砂地或河床沙州,是有利生長的土壤;當然,勤於灌溉、施肥的瓜農,即發揮了「人和」之功。
因此臺灣早年的西瓜,多種在乾燥的河床地,最先是卅年前下淡水溪兩岸有名的屏東西瓜。民國五十年以後,又有濁水溪西螺大橋下的西瓜專業區;當年火車每過鐵橋,放眼四望,溪底盡是結實纍纍的瓜田,田中許多西瓜姑娘,高卷褲管,忙著擔水澆瓜。
新品種能適應各種土壤
所謂「一粒西瓜九擔水」,瓜農必須不分晝夜,不停地挑水灌溉,才能「種瓜得瓜」。但河床種瓜雖挑水方便,卻得冒極大的「水」險,一旦遇上滂沱大雨或河水暴漲,則前功盡棄矣!因此早年每到颱風或梅雨季節,市面上就買不到好西瓜。
如今經過專家不斷研究改進,不但在河床建高畦以絕水患,且品種本身的適應力亦轉強,可以推廣至全臺各地砂丘、旱地栽種。
於是每年一至四月,市場上首先出現春天屏東高雄一帶的大西瓜;五、六月西瓜旺季,則有品質最佳的雲林、彰化西瓜;七至九月的颱風季節,中央山脈護衛著花蓮西瓜;十月以後,則是竹苗一帶耐寒性高的小西瓜了。
其實潮濕多雨、颱風頻仍的臺灣,生產西瓜的自然條件並不想理,如今臺灣卻已然成為四季盛產的西瓜王國,無論育種技術之高、品種之多、品質之佳,都獨步世界。
目前無子西瓜大量外銷香港,種籽則銷往星馬、印尼、菲律賓及歐洲。而農技團更帶著種籽、技術,使得非洲、中南美、沙烏地阿拉伯等地,也長出又甜又大的臺灣西瓜來……。
如何挑個甜西瓜?
國人一年四季均可吃到價廉物美的西瓜,而大街小巷也盡是一攤攤「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瓜販,怎樣選個又脆又甜的西瓜消暑解渴呢?
據說當年西門町「西瓜大王」老闆選西瓜僅憑直覺,萬無一失,因此生意興隆。
而今農友公司董事長陳文郁更是只要拿到西瓜,立即能說出品名、甜度、栽種習性……,甚至連其中有幾顆子都可約略估量得出,人稱之為「西瓜大師」。
這位西瓜大師表示,其實選西瓜只要把握幾個原則便成:第一,果柄要新鮮,因為熟度適宜的西瓜,在採收五天內味道最佳,而後糖份漸減、汁液亦少。若是果柄乾枯,定是採收過時的老西瓜。第二,果形要端正肥滿,否則必出自發育不佳的植株,大多無味。第三,果面要光滑,粗糙的果面多為過熟或果肉繃裂的空心瓜。第四,注意果臍部分,如果粗大、凹入,甚至裂開,即是低溫期結的果,不但皮厚、肉質粗,甜度也低。
有清火、解熱、祛毒、利尿作用
至於「包開西瓜」,選擇起來就容易多了。一般說來,瓜皮較薄、色澤均勻、瓜子周圍空隙較大、瓜肉沒有透明感的,都會是好西瓜。此外,小西瓜的花紋所在,正是聚集瓜子的地方,因此選擇紋條數少、寬度大的小西瓜,可免頻頻吐子之苦。
西瓜的營養成分,除包括94%的水份外,尚有蛋白質、脂肪、醣類、纖維,以及維他命B1、B2、C,礦物質磷、鈣、鈉等,在食療上有解熱、利尿、排毒的功能,適合高血壓、糖尿病、腎臟浮腫、尿道炎、黃疸等患者食用。
由於西瓜性寒,貧血衰弱、胃寒作悶或容易腹瀉的人最好少吃。
瓜皮還有個迷人的名字叫「翠衣」,愛美的女孩喜歡把它敷在臉上,有滋潤、漂白之效;更有些家庭主婦削去綠色表皮,留取白色脆硬部分,切成小塊拌沙拉,味道比黃瓜香脆可口。
將更講究果型的美觀
專家們預測,由於目前西瓜品種質量俱佳,適應力亦強,因此將來的西瓜育種,將更著重「姿色」之美。
目前金黃果皮的西瓜已經育成,專家們正極力研究另一種莖蔓較小、適合家庭栽植的品種。試想:輕風拂過陽臺,瓜葉翻浪,沙沙作響;陽光灑在個個渾圓、色澤金黃的西瓜上,將是多麼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