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致、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報導教學、校風均踏實且實際的私立逢甲大學。
每年逢甲大學新生訓練時,都會安排參觀學校、認識環境的活動。新鮮人在校園中,正待好好認識環境,結果兩三下就把全校走完了。原來地狹人稠正是逢甲大學的特色。
廿餘公頃土地要「安置」一萬六千多名莘莘學子,不免有點擁擠;但歷經多年來的悉心規畫,倒也井然有序。
雖然校地不大,對一個「白手起家」的私立大學而言,逢甲校園內的每一幢建築,都得來不易;道旁的一花一草一木,亦都彌足珍貴。
圖2:逢甲大門的校名標記。(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創業維艱,校地得來不易
民國五十年,丘念臺、蕭一山、楊亮功等諸先生,為紀念興學救國、熱心教育的丘逢甲,創辦了逢甲工商學院。由於創業維艱、經費拮据,初時院址設於臺中北屯區的荒郊野外——觀音山上。「開山始祖」共有四系: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會計、工商管理,招生共約二百名。
次年,校方決定遷校至離市區較近的西屯。當時的院長高信,向國有財產局、警備總部、臺電公司和民家等收購土地興建校舍,由於地主眾多且意見紛歧,收購過程十分艱困,幾經波折才塵埃落定。
民國五十二年,西屯校區第一期工程完成,全校師生遷入,終於有了「安家落戶」的歸屬感。此時高信先生升任董事長,張希哲先生接掌院務,將辦學所得悉數用於增建校舍,與添購儀器設備及圖書,為逢甲奠定日後發展的基礎。
張院長還親自在工學館前的道路二旁植下榕樹,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期望校務亦能日益成長茁壯。
圖3:丘逢甲先生紀念館。(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苦心經營之下,校務快速發展
民國六十二年,張院長退休,校董會改聘廖英鳴先生接任院長。
廖院長亦是逢甲「開國元老」,原任教務長,對學校有股不渝的熱情和忠誠,接辦後更努力地推展校務:添購儀器設備,延攬海外學人回國任教,繼續收購土地大興土木。五樓工學大樓、育樂館、溜冰場……漸次完工,逢甲有了巍峨的新校門,校園四周也建起圍牆,學生更是日益增多。
時光流轉,經過廿三年的慘澹經營,逢甲也從原來的四系、二百名學生,發展擴充至今日的四院、廿六系、六所,日夜間部共有學生一萬六千餘名,並曾在民國七十一年,由教育部評鑑為「辦學績優」,並獲頒獎助金新臺幣八百萬元。
圖1:工學大樓新舊建築相映照。(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已形成一個「大學城」
逢甲校區雖小,卻因人口眾多,消費能力高,吸引許多商家聚集此處營業,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大學城」,自成天地。
校門前的文華路,賣吃食的尤其多,路上餐廳、麵包店、小吃攤、超級市場……櫛比鱗次,熱鬧非凡。到晚間還有夜市上場。
這些店家和商號,有的是原來就在此營生的,有的是學生家長到此投資經營,也有的是畢業校友回來開業,多能切中學生心理,故生意頗佳。他們對逢甲學生也相當愛護,提供許多工讀的機會。
圖2:環境科學系副教授胡苔莉,利用顯微照相設備觀察微生物的構造。(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學生打工風氣盛
由於打工容易,逢甲同學打工賺錢的風氣極盛,除校方所提供的四百多個工讀機會外,校外每家自助餐廳幾乎都有逢甲工讀生「坐鎮」。
逢甲人的踏實、負責,是店家欣然任用的主因;另方面,大學生熱情又有活力,會為餐廳帶來愉快活潑的氣氛,服務也十分親切,頗受顧客歡迎;此外,他們多能呼朋引伴,招徠同學光顧生意,可謂「一舉數得」。許多逢甲人開玩笑說:「我們和店家互為『衣食父母』!」
逢甲位於臺中市郊,校方規定一年級新生及女生全部住校。目前校內十幢男、女生宿舍,容納住宿生四千餘人,已告「客滿」,另有七千多人在學校附近租屋居住。
圖3:逢甲亦設有電算機中心,圖為工作人員正在裝磁帶。(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生活管理嚴格,校外校內皆然
住在校外的同學這麼多,校方在管理上煞費苦心。「嚴管勤教」是逢甲管理學生生活的重要原則。學校將外宿生分區編組,由不同教官專司管轄。教官們經常「周遊列國」,到處「串門子」,一方面瞭解學生生活實況,一方面也幫忙同學解決生活上的種種問題。
不少人對這種「鐵腕政策」頗有微言,許多校友師長耐心向同學解釋校方的苦心——希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進而培養健全的身心與正確的人生觀。
經常聽到學長、老師的諍言,逢甲人對此漸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久而久之,簡樸規律的生活教化也已深植人心。
圖4:紡織工程系的X射線繞射儀,可測定微細纖維的組織構造。(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社團活動豐富引人
每當夕陽西下,大地慢慢攏上夜幕,而逢甲的夜卻正「年輕」。
校園外的大街小巷擠滿用餐的人潮,許多學生到附近的西南戲院看電影,有的則打撞球、逛夜市。五千餘名夜間部的學生,亦如流水般湧入教室;校園內各個社團,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活動。……逢甲的夜,比白天熱鬧數倍。
逢甲離市區頗遠,往來不便,附近所能提供的娛樂活動又有限,社團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大為提高。人多好辦事,逢甲一百七十一個社團辦得有聲有色、「百家爭鳴」,以致校內大大小小的活動場地供不應求,常排不出檔期。佈告欄上的活動海報亦是不斷推陳出新,精心的設計、絢麗的色彩,使校園顯得生意盎然。
圖1:綠茵黃花為逢甲校園增添顏色。(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師生熱烈捐血
逢甲服務性社團以救傷隊、社會服務團、文化服務隊、自強青年服務協進會等最為知名。
救傷隊是一個「行俠仗義」的社團,每學期舉辦全校性的捐血活動,平時則常舉辦各種救護、醫療常識講座。
每學期一次的捐血活動,向來是逢甲的一大「盛事」,場面亦是熱烈感人。但這番盛況並非憑空得來。事前,「救傷隊」早早即展開宣傳活動,鼓吹熱心人士共襄盛舉。
當天,救傷隊一百多名隊員則會同捐血中心醫護人員在現場服務,每次都成績斐然。就去年而言,全年捐血共四千多人次,居全國之冠。今年三月間,一天內便有二千六百人次捐血,許多人排了數小時長龍才輪到,熱心可感。
圖2.3:建築系每年舉辦空間設計展,學生使出渾身解數,有的畫海報,有的在草坪上架木築屋,用彩色玻璃紙黏制窗戶。(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仙樂飄飄處處聞
逢甲康樂性社團以合唱團、道德重整合唱團、吉他社等音樂性社團最為活躍。
課餘之暇,校園樹蔭下、草坪上、水池旁,常有人輕撥琴弦、引吭高歌,或活潑開懷、或纏綿淒美,自己唱得愉悅、沉醉,路人亦聽得著迷。
由於愛唱、能唱的人多,逢甲的民歌比賽聲勢浩大,每次都辦得轟轟烈烈。初賽、複賽淘汰後,還會有幾十隊參加決選,可見學校歌唱風氣之盛。
唱歌也是校慶活動裏的重頭戲。
校慶遊園會中有個攤位專供「點唱」,只要客人付出新臺幣十元(或廿元、卅元)代價,就能點唱一首歌曲,收入則悉數捐贈慈善機構。
擅唱的逢甲人視「賣唱」為至高榮譽,以被主辦單位邀請為傲、為榮。他們賺進一張張鈔票,獻出一首首歌謠,不但唱得興起、自娛娛人,且能行善助人。
校慶除有精采的義唱、運動會等活動,還有一項萬人矚目的啦啦隊比賽。
逢甲商學院女生多,每班在精挑細選後派出最美麗的「娘子軍」登場。嚴重缺乏女生的理工學院往往不敵,只好「藏拙」、避不參加,只捧個「人場」,在一旁熱烈加油,並評頭論足一番。
圖2.3:建築系每年舉辦空間設計展,學生使出渾身解數,有的畫海報,有的在草坪上架木築屋,用彩色玻璃紙黏制窗戶。(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拉回男生的眼光與心思
逢甲「陽盛陰衰」,男女生比例為七:一,有「僧多粥少」之憾,因此逢甲男生大都「向外發展」,和靜宜、臺中商專常保「聯繫」。這種做法使得逢甲女生大發嬌嗔。所以,如何把那些「臭男生」的心拉回來,乃是歷屆女青社社長的主要「職志」。
甫卸任的女青社長蔡惠珠說:「我希望幫助逢甲女生內外皆美——既懂得適度打扮,又能不斷充實自己的內涵。」她在任內曾積極舉辦各種文藝講演、美儀講座,也曾主辦服裝展示會與韻律舞表演、比賽,許多女生淡掃蛾眉、穿著美麗大方的服飾上臺,令眾多男子刮目相看,這才恍悟浩嘆:校園何處無芳草!
圖4:逢甲人在學思園中舉行民歌比賽。(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學思園為逢甲增添浪漫氣息
舉凡民歌比賽、土風舞聯歡晚會或其他康樂性大型活動,多在大禮堂(育樂館)或學思園舉行。
學思園是露天的庭園式建築,供師生休憩與活動之用。
這座由建築系副教授王小璘設計的中國式庭園,園內典雅的蘭亭、線條簡潔的雲牆、古樸的長廊、洞門,巧妙地將逢甲方正古板的大樓建築柔和、美化了。
園內植有鳳凰木、白千層、黑松、紫荊、含笑、軟枝黃蟬、九重葛……等花木,新紅舊綠,相看不厭。
此處是同學看書、思考的好去處,也是情侶漫步談心的小天地,為充滿陽剛之氣的逢甲,增添幾許浪漫的詩情和畫意。
校慶時,吹號手忙裏偷閒。(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不以入學成績論英雄,但期畢業後能與人較長短
參加多彩多姿的課外活動固然開心,同學們對課業亦不敢掉以輕心。
逢甲老師不諱言該校學生在大專聯考時錄取分數不高,素質多趕不上公立學校,因此教習必須特別講求,把關也得把得嚴,學生畢業時才能與他校一較長短。
逢甲工學院對學生功課尤其逼得緊,二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當」人也「當」得厲害,每次考試不及格者總高達13。
逢甲大學以工商學院起家,目前已發展成工、理、管理、商四學院,其中以工學院規模最大、科系最多。
圖1:戰況激烈的橄欖球賽。(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紡織系所為國內紡織業訓練高手
工學院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築、機械工程、紡織工程、工業工程、資訊工程、化工、電子工程、都市計畫、自動控制工程、電機工程、航空工程十三系。另有紡織工程、自動控制工程、化工、機械工程四個研究所,其中以紡織工程研究所最具特色與盛名。
「國內為紡織工程設碩士、博士班的大學,僅逢甲一家,別無分號。」首任紡研所所長、現任紡織系主任林宗華表示,我國經濟發展初期,將「火力」集中在紡織工業,除大量引進機械、原料外,還致力訓練技術人才。最初由臺北工專設紡織訓練班,而後成立紡織科。後來因紡織業發展極速,內、外銷齊頭並進,人才需求量激增。
「新原料、新設備不斷發明,技術不斷精進,紡織已成一門綜合工程學和藝術美學的高深學問。」林主任指出,在這種趨勢下,許多紡織工作者的技術層次漸顯不足,只能生產中、低級品,有礙市場開發。於是逢甲於民國六十一年成立全國第一所紡織工程研究所,訓練高級人才,致力於高層次的原料製造、紡紗、織布、染整……各方面的研究與發展。
「紡織工程不只是紡紗、織布而已」,林主任說:「除研究改良紡織原料外,紡研所還進一步研究產業用纖維。這是一種纖維複合材料,有耐熱、堅固、彈性佳的優點,能代替金屬,利用在水利、土木工程上,也能制太空船、飛機、汽車等的外殼,對國家工業發展極有助益。」
圖2:學生在學思園前的廣場大跳土風舞。(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環境科學幫助我們活得健康愉快
理學院是逢甲改制後新成立的學院,由原有的應用數學系及新設的環境科學系、材料科學系所組成。
環科系成立的目的,在於防止和治療生態的破壞,研究並解決環境汙染。
「近代各國都加速開發,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臺灣地狹人稠,更禁不起這種有形、無形的公害破壞環境。我們必須及時消弭這些禍源。」環科系主任徐錠基說。
目前國內許多大學設有環境工程系,逢甲的環科系和他們又有何不同?
環科系副教授胡苔莉表示,環境「科學」做「診斷」,而「工程」進行「治療」,「科學」提供「工程」很紮實的理論依據,使其能「對症下藥」。
該系不久前,由張柏成博士負責策畫,做了一個「中興號噪音測定調查」,指出乘客坐「中興號」深感疲勞的原因:由於中興號引擎裝在車體前部,車行時噪音會傳至後面(國光號因引擎在後,行車時的噪音就相形減低);此外,又因司機常煞車、換道,也會增加車內噪音,使乘客長時間乘坐後感覺不適……。這份研析結果,已提供臺汽公司作選購車體及糾正司機駕駛方式的參考。
管理學院包括企業管理、交通管理和土地管理三系。逢甲土管系於七十二年成立,是國內唯一有關土地經營管理的科系。
3:母親節前夕,學生與老師李根道、劉曼玲夫婦共度佳節。(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人稠地小的臺灣,亟需建全的土地管理
土地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對地狹人稠的海島國——臺灣而言,更是生存命脈。如何適當地規畫、維護和保育,以及有效、經濟地開發利用,合理地買賣、經營和管理,是研究土地管理的目標。
「我們希望訓練專業人才,幫助社會大眾合理地使用我們的土地,使它成為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土管系主任韓乾說。
逢甲商學院歷史雖不久,但聲譽頗隆,前年教育部作評鑑時,將它與臺大、政大的商學院同列績效最優。
商學院有七系二所,包括會計、國貿、銀行保險、財稅、合作經濟、統計、經濟等學系及保險、經濟學二所。
對大多數人而言,保險學是門較陌生的學科,何以逢甲設立保險研究所?
圖4:啦啦隊比賽,常由商學院女生奪魁。(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保險系欲建立健全的保險制度
「保險最原始的定義就是分攤損失。」保研所所長方明川開宗明義地說:「保險是利用科學方法,計算合理保費,然後集聚保費加以運用,再將所得分享被保大眾,予以合理的補償。」
中國早先不重視保險,這是因前人忌談不吉利——尤其是死傷之事,即使發生災變,也因人與人之間往來頻繁、守望相助,較不虞未來生活。現今社會結構改變,人際關係較前淡薄,必須「自助」才有「人助」。而保險能防患未然,對不可知的未來予以保障。
保險是處理不確定、偶發、意外危險事件所致的損失,進而確保經濟生活之安全與穩定,必須具專業性的知識,以科學方法穩健經營,社會大眾才能普遍受益。歐美先進國家在這方面做得頗佳。
逢甲大學針對此種需要,成立保研所,分設「財產與責任保險組」、「人壽與健康保險組」、「精算組」與「社會保險組」,訓練學生研判、分析與管理的能力,從事保險學術的研究。
這些人才有助於將國內保險法做正確的研判、企劃與分析,以建立健全的保險制度,使國人樂於投保,也能獲得「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生活保障。
5:游泳是逢甲人喜愛的運動之一。(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商學院學生多能學以致用
逢甲的商學院設有商業實習中心,包括實習銀行、商店等,供學生做各種商業經營與實務實習。
此外,商學院規定一至三年級必修英語,英語電化教學中心與視聽中心的設備,提供極佳的教習環境。而電腦中心的IBM系統與王安型中文系統電腦等,也提供學生操作實習的機會。
除加強在校實習,商學院亦與各行庫、保險公司有建教合作,學生可得到充分學習實務的機會。比如財稅系每逢所得稅申報期間,都至臺中市稅捐處實習,不但助市府一臂之力,學生也在實際操作中累積許多經驗。
在實務、理論不斷相互操練、印證下,商學院的同學腦筋活、點子多,頗具「商業頭腦」,常能「學以致用」。例如每晚消夜時間,宿舍就響起點心叫賣聲。原來是商學院女生鑑於大家愛吃又懶得動的心理,批發麵包、點心到宿舍叫賣,服務到家,從中便可小賺一筆。
校園附近還有同學合夥開的咖啡屋,同是年輕人,便深諳年輕人的心理。咖啡屋佈置得新潮美觀,其內既可用餐,又有雅座供人喝咖啡,還有附設臺燈的書桌供人K書……,光顧的同學極多。
逢甲除了大學部和研究所外,校內還有二個特別組織——國語文教學中心和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成員約三百人。
老牌餑餑(肉美麵線)是逢甲附近最受歡迎的小吃攤之一。(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為海外青年安排技能訓練
「技訓班」設立宗旨,在提供海外僑胞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
當年張希哲院長熱心僑務,遂奉教育部指定,接受僑務委員會委託,創辦技訓班,到目前共設有紡織、電子計算機、機械、電子、電機、營建、會計、國貿等八科,都是十分實用的科目,亦注重實務的操作。學員須接受一年半的密集訓練,沒有寒暑假。
僑生的國語文程度若太差,進技訓班前須先到國語教學中心學好國語,再辦入學。
僑生來自各地,由於語言、打扮、生活習俗的相異,常使逢甲校園內洋溢著「異國風情」。
訓練班主任劉勝旟說:「僑生初來乍到,在生理、心理上都有『水土不服』的現象;而學校課業極重,有的同學適應不良,經常鬧情緒;……這都使得僑教班老師傷透腦筋。為適應各種僑居地不同的風俗習慣,與僑生參差的程度,教學與生活輔導須採『多元化』與『彈性化』,老師莫不使出渾身解數。」
除了課業輔導,技訓班的老師經常和學生一起聚餐、聊天,瞭解他們的生活現況、解答他們的疑難問題。課餘時也帶同學四處旅遊參觀或訪問,每逢年節還邀請大家到家中歡聚。
時日漸久,僑生逐漸適應逢甲的課業要求與生活作息,也能體會老師的用心良苦。馬來西亞僑生陳玉紅就讀國貿科,今年六月結業後即將返回僑居地,她說:「老師對我們太好,使我們不得不自我約束、檢點。有時功課壓力太重,很想溜課,但到頭來還是『良心發現』,乖乖聽課。現在居然很能『享受』讀書的樂趣。一年半時間雖不算久,但我在學習中獲益良多。尤其學校特別注重實務,我們國貿科有操作電腦、打TELEX的訓練,相信對日後工作有很大幫助。」
7:老牌餑餑(肉美麵線)是逢甲附近最受歡迎的小吃攤之一。(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先天不足,須以後天努力來彌補
逢甲大學校長廖英鳴強調,實務與理論的結合,是逢甲教育的主要目標,他說:「培育理、工、商、管理各科的中上級幹部,從事國家經濟建設;養成學生進德修業的習慣、勤奮踏實的作風,使他們都能敬業樂群;……都是逢甲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我們希望為國家培養可用的『兵』,將來能打百勝的『仗』。」
想培養可用的「兵」,須有客觀的條件和環境來配合,廖校長自忖逢甲「先天不足」,必須以後天的努力來調理才行。和其他私立大學一樣,逢甲財源多來自學生繳交的學雜費,運用起來得「精打細算」才行。因此逢甲建築既無華美外觀,也沒富麗裝潢,校方把美化「外在」的經費,多用來改善「內在」——增添設備與延聘師資上。
現今,學校的圖書、儀器、設備逐漸充實,師資也日益整齊。雖然學校一切建設奉儉樸為圭臬,廖校長對延攬人才卻「出手大方」,他積極向海外洽聘人才,凡是學有專精、博士級學人至逢甲任教,除比照公立大學給薪外,每月另有約二萬元的津貼。
圖8:學校附近的書店,生意一向興隆。(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辦學熱誠、尊重老師,是留人之道
高薪固然是留人之道,但真正能留住優秀人才的主因,還是廖校長辦學的熱忱與對老師的尊重。像土管系主系韓乾、保險所所長方明川、資訊工程系主任楊濬中、環科系副教授張柏成、物理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茆欽源……,都是在這種情況下長留下來的。
反共義士李根道、劉曼玲夫妻也是一例。李根道坦承,當時選擇逢甲任教,是因學校地處臺中,使他能與兄長——中興大學校長李崇道時相往還;此外,逢甲是當時中部各大學中唯一能允夫妻同校任職的。
「雖然如此,我當時也曾到逢甲來『勘查』環境,和校長深談,而後經審慎的考慮才下定決心。現在回顧當年的抉擇,覺得並無錯誤。我甚至在逢甲附近買了一幢房子,將這裏當成『安身立命』之所。」
李根道目前是逢甲數學系副教授,劉曼玲擔任化工系講師,夫婦倆平易近人,教學認真,甚受學生敬愛。
圖1.2:逢甲僑生周推出各國民俗文物與手工藝品展。(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新血加入,薪火不斷
廖校長辦學的熱忱和形諸言行的表現,感動了許多逢甲校友,有的捐贈經費或儀器設備,有的在學有所成後回校任教、服務,做更直接的回饋。目前千名教職員中,已有三百多位校友,且比率仍在持續增加。
年輕一代有衝勁、有活力,這股生力軍的加入,使逢甲前進的步伐加快。
就像一盆爐火,源源不斷投入新炭,它一定能熱烈地燃燒下去。
圖3:校內的荷塘春色,景緻怡人。(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自1973年以來,大學校長廖英鳴積極鼓勵留學生回國留在逢甲大學服務。(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
逢甲校長廖英鳴辦學熱誠,因而留住許多人才。(鐘永和/逢甲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