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不寂寞
台東坐擁好山好水,卻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始終居於劣勢;人口外移,徒留良田美地,卻遺失了傳統農耕與文化的靈魂。
緊貼在多良車站之上,是多良國小的舊址,早在民國88學年度就被裁併,比車站更早落入荒涼。空蕩的教室,散落的書本,黑板上還留著學生的塗鴉,面對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頓時令人興起「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嘆。
在部落基層耕耘20年,現任原愛工坊協會理事長鄭漢文,早在風災之前,就已開始注意部落人口流失的問題。
曾任台東新興國小校長的鄭漢文,剛來到原鄉就看見部落裡嚴重的家庭教養問題;由於缺乏工作機會,父母不得不留下小孩出外打拚,新興國小的學童,有將近7成來自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
「孩子在軟弱的時候,沒有父母的懷抱;迷失方向時,少了親人的引導,就容易走錯路。」鄭漢文為了下一代的未來,積極走入社區,利用學校與老師的力量,幫助村子內失業、閒晃的人,重新學習木雕技能;老師則協助架設網站行銷,為社區創造小而美的經濟收入。
然而,創造就業機會不是一蹴可幾。為此,鄭漢文提出「樂校愛家,我的校園就是家」的理念,透過師長和部落長輩深入的關懷,替孩子樹立榜樣,要讓孩子在校園中找回缺失的家庭功能。
2008年,林務局有鑑於每次颱風過境後,清運漂流木的工作費時費力,遂與鄭漢文合作成立原愛木工坊。木工坊出品的桌椅,在多次展覽中闖出名號,曾創下兩天內賣出七十多張桌椅的紀錄,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重新凝聚家族向心力,藉著創造就業機會,把人留下來。
2010年,鄭漢文又進一步與關心原鄉發展的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合作,接受林務局委託推動漂流木應用計畫,將數十萬噸的漂流木運用在台東當地產業上。
「我們試著重新啟動人們對土地的記憶,希望能挽留一些和過去文化經驗的連結。」鄭漢文表示,山林裡原本珍貴的台灣檜木、肖楠木、烏心石和台灣榆,在風災後流向海洋,如果任其漂流腐敗,或是放火燒掉,都是不利生態環境的錯誤方法。
此外,勞委會也透過「培力就業計畫」輔導經營團隊、培訓種子學員,並提供補助經費。2010年向陽薪傳木工坊在各方協助下成立,地點就選在廢棄的多良國小。
多良國小的校舍沿著山坡而建,分成上下兩排,上排將4間教室打通,各種木工機具依照製造工序擺放,形成一個完整生產線;下排是商品展售間,供遊客選購,並設有咖啡屋和露天座位,享用咖啡之餘還能遠眺太平洋美景。

原住民的生命記憶,藉由木雕傳承下去,也為原民生活找到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