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對建築有很大的影響,而中國傳統建築,則是農村生活下的產物。但曾幾何時,隨著時代進步,農業社會已演變成工商社會,中國式的建築也逐漸為西式洋房所取代。洋樓、大廈林立,住得摩登、舒適,卻使我們不由得產生一種懷舊的心情,我們會特別珍愛古老建築。在屏東縣佳冬鄉,有一座五落大厝被相當完整地保存著,我們從這棟建築的格局、擺設,依稀可揣摩出先人的生活。

馬背型的屋脊,酒甕排成的甕窗,這都是蕭家古厝的特色。
建築風格不同,可以反映民性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中國的建築在秦漢以前已有很可觀的發展。各地的建築風格基於地形、氣候和材料而有不同,自魏晉以後,漸漸的有南北兩系之分。北系多用石材等堅實的材料,並有嚴整的格局;南系則多採通風開敞的材料,及較自由的格局。有人認為,這同樣也反映南北方人民個性的不同:北系多為平直線條,反映人民耿直豪邁的性情;南系多強調曲線,反映人民的優雅與飄逸。但無論如何,兩系在建築上的成就,是無分軒輊的。
依文獻記載,台灣在宋代末期即有漢人來台。到明鄭時期,由於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號召,漢族移入台灣人數大增。漢人的大量徙入,帶來了漢族文化。由於移民多來自閩粵二省,因此無論飲食習性、宗教祭祀、喪葬、語言文字及建築文化,都承襲自閩粵。
閩南建築為中國南系建築的一支,特點大約有五:第一,因信風的關係,房屋多東西走向,而非北方傳統的坐北朝南。第二,樑材多取圓形斷面,少用方形,且特別注重裝飾。第三,承重材都使用紅磚,中國其他地方則用青灰磚。第四,建築物的擴展,除了增多進深的院落,並流行以護龍的橫向獲得解決。第五,因常遭地震、颱風,樓房很少,屋不高,門不寬,棟樑堅固。

蕭家古厝位於屏東縣的佳冬鄉,是台灣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五落大厝。
台灣建築,與閩粵同風
明清時期的台灣建築中都可找到這些特點,而且當時建築工匠都以聘自唐山(大陸)為榮,建材也以來自大陸為貴。
台灣也產木材,為什麼建材喜歡採用大陸的?據說,一方面是一種表現對家鄉懷念的方式;另一方面是為福建沿海農產不豐,稻米食糧仰賴船隻由台灣運去,歸航的船,因怕空艙船行不穩,便以磚瓦木材壓在艙底,到台後,再以廉價售出。
那些由唐山師傅、用大陸建材精心建起的中式建築,隨著工商業的發達、西式建築的興起,逐一被拆除改建了。台灣現在所剩的古式建築已寥寥無幾,而屏東縣佳冬鄉的蕭家古厝,則是其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
蕭氏是佳冬村的大族,從第十九世蕭達梅渡海來台,至今二百多年了。清康熙年間,蕭達梅落腳於台南,後又遷居於高雄鳳山一帶,最後定居於茄苳腳,以釀酒為業,刻苦經營,薄有積蓄。後蕭家改行作染布生意,又從事米穀業,錢財積聚直線上升。

二落和三落之間的天井,有許多綠意盎然的盆景。
家勢漸發,建一棟大宅
中國人表現財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造豪華巨宅,蕭家也不例外。他們請來最好的唐山師傅,希望能建出類似廣東梅縣老家的住屋,以解懷鄉之苦。
由於建材全部來自大陸,需先運到台南安平港,再轉運屏東東港,然後雇牛車運到茄苳腳。建材取得如此不易,所以蕭宅蓋了停,停了蓋,花費了六十多年,直到二十一世蕭佐生、蕭榮生(約民國前四十年左右)時才完成。
蕭家古厝是台灣少見的五落大厝(客家人稱為「五堂大屋」)。第一堂到第四堂,是一百多年前所建,不論建材、格局或雕工,都相當講究。第五堂是日據時期增建的,就較為粗陋了。但是因為第五堂的增建,與左右護龍相接,宛如一道完整的「外牆」,將主要建築的四個堂屋,環繞於內,使蕭宅的整個建制,變得十分嚴密,外人不易闖入。
這一棟頗見氣派的古厝,門前有一條小溪流環繞著,旁邊植有幾棵大榕樹和一叢業的竹子。

第一落的門廳裏,掛滿了蕭家祖先的遺照。
古宅內外,俱見樸拙之美
古厝的第一落是門廳,中央與兩側都有出入口,雖然外觀已於日據時代改為西式,但廳堂內仍置放著中國的太師椅。四壁牆上則掛著蕭家祖先的畫像。
踏入第二落前的天井,訪客常會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這天井的地面上全部鋪設紅磚,除中間留一條走道外,左右兩道皆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盆景,綠意盎然。兩側與護龍相隔的高牆,各開了一個八卦門,兩側還有四個倒「S」形的土窗;而斑剝的古磚,在盆景新生綠葉的陪襯下,亦見古意。
第二落是廳房,門額上寫著「勤堂業」(即勤業堂,客家人習將第二、三字互換位置),兩旁有石雕窗,門口有對聯:「勤堪補拙勤為本,業可隨身業貴精」。
廳堂內,供奉著蕭氏祖宗牌位,上面寫著「河南蕭氏歷代始高曾祖考妣神位」。左右兩邊又有一幅從天花板上垂下的立軸,右聯是「想先人克勤克儉雖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左聯是「囑後裔宜家宜室即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神位前的香爐,終日燃著素香。寫著大大「蕭」字的大燈籠懸在門口。
第二進的後部有石雕窗,木刻人物像,兩窗之間是四扇屏門,雕有牡丹、梅、荷、菊四種花卉。

院落與護龍間,以牆隔開,以八封門相通,一邊還有「S」型的窗戶。
完全是傳統的形制
第三進「繼述堂」的前院左右,有過廊相接,同樣開八卦門,與護龍相通,院內亦種植許多盆景。兩門上書寫著「為善最樂」、「積德當先」。正堂有四扇木板門,畫的是仙姑和仙翁。
此廳堂內供奉著天地君親師、井灶龍君、福德正神的神位,這是大陸的風俗,今日台灣已不多見。另外,堂內還放有兩根槓木(古時抬物品用的器具)。
第三、四落間的天井,也有過廊相接,因庭院不大,所以過廊靠護龍那一側,沒有開八卦門相通,使整個庭院成為封閉的空間。
第四落稱「明德居」,四扇木門全無繪飾,保持著木質原色,十分樸拙。廳內置滿穀物和農具,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稻香。
第四落、第五落之間,出現了大庭院,這個庭院既沒有過廊也沒有高牆,有豁然開朗之勢,是一個曬穀場。
第五落因為是日據時期增建,和近代一般農村住屋大抵相同。

蕭宅第二落的廳堂內,奉祭著祖先的牌位。
五落大厝,層次分別
若是登到高處,則可看到這一古厝每一院落的型態及空間都不一樣。它的屋頂,以第四落最高,第三落次之,第二落又次之,第一落最低,充分表現出傳統的尊卑次序。而庭院則是由第一落起逐漸縮減,到第四落時,已是一個幾乎全部封閉的空間,使庭院具有隱私性;但進入第五落時,又豁然開朗,使整個空間開展的過程,顯得層次分明、有變化。
第一落除正廳外,兩旁都各有房間。但由於家族眾多,在正屋的兩邊早已蓋滿廂房,稱作「護龍」,屋頂較正身為低。
蕭宅內部陳設簡單樸實,色彩以紅、黑為主。屋脊全是馬背型,每一房間門口都掛著竹簾,這些也都是客家住宅的習慣和特色。
從第五落住屋繞出,看見有兩排甕窗(以酒甕排列成的窗戶)的圍牆。走到牆的前面,則是蕭家的書房:步月樓、藏書小閣及育英齋。
這幾間古屋的背後,還隱藏著一段故事: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廷割台、澎予日,日本派軍來接收,第二師團於八月二十三日從枋寮登陸,佳冬一帶客家人在邱鳳揚和蕭光明(蕭家二十一世祖先)的率領下,駐守於步月樓,使用附近唯一的鐵砲,猛攻來犯的日軍。

蕭宅中的一間臥房,這是一間古式的新娘房。
古戰場引人唏噓
可惜由於鐵砲年代久遠,不勝負荷,最後爆炸了。而後,經過五、六小時的肉搏激戰,終因武器、彈藥不足而告失敗。此役非常慘烈,除戰死一百多位義民外,事後日軍更縱火燒莊。
到今天,重訪當年的「戰場」,只見斷垣殘壁,矮圍牆上依稀可見「步月樓」三字,而兩邊則是短燕尾屋脊。(依古習,只有官宦之家才可造燕尾屋脊,蕭家曾有祖先得過秀才,因此有燕尾屋脊的出現。)
雖然步月樓、藏書小閣、育英齋都因年久失修,已呈傾頹狀,但若仔細觀看,牆上紅磚的雕飾圖案、石雕窗等,俱極精美。
蕭家古厝佔地四分半,是一座可容納百餘人的住宅。一百多年來,蕭家子孫克勤克儉,力求上進,由商人而成書香門第(清時有蕭信棟中舉人,蕭贊堯中秀才),光復後,更有當選地方民意代表的(蕭福應曾任佳冬鄉鄉長,蕭秀利為台灣省第一、二屆省議員)。
如今這棟大宅庭院裡,僅住著仍在佳冬附近工作的十戶蕭家子孫,大多數為公務員。到這裡造訪,常可看到婦女們圍坐在天井裡,一面打毛衣、做手工、揀菜葉、或剝豆子,一面閒話家常。或可見老阿嬤坐在小搖籃邊,一邊輕搖著堶悸漕蠔]囝,一面哼唱著客家話的催眠歌。
古老中國農村社會的恬適,客家人傳統的勤儉、樸實,彷彿還在這堶l生著。

這種手搖式的井水抽水機,今天已很少見了。
房產不分,精神永固
蕭家古厝的產權從清代以後一直沒有重新分配,也就是每年繳房屋稅、地價稅時,還是全部家族平均分攤,再一起繳出,因為蕭家老一輩的人都說,這一幢大宅原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
每年清明掃墓節,已從蕭宅遷往他地的蕭家子孫,都會回佳冬掃墓,並回到老古厝來憶舊一番。

揀揀菜葉、聊聊天,蕭家古厝裏還保存著農村生活緩慢的生活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