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調和,百病不生
第二種層次是「個體均衡」。這又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兩部分。
人體「內在均衡」的觀念,對後來道教的「性命雙修」影響很大。清心寡慾、修身養性,避免動怒、煩惱,這是中國人「養生」的首要條件。
此外,「陰陽」兩種力量也要力求均衡。這影響到中醫中藥的「冷、熱」觀念。即使年輕人,也知道性屬「大寒」的黃連可以解毒、去火氣;而到了冬天進「補」,少不了要去吃吃羊肉爐、薑母鴨,這都是以「陰陽調和」為出發點的。
各種內丹氣功,教人調息養氣,也都是要打通經脈、調和陰陽,讓陰陽兩種力量達到「制衡」的和諧狀態,才能「持盈保泰」。
至於「外在均衡」,小至名字、大至相貌骨骼,也都馬虎不得。
以名字來說,「筆劃」數目會影響一生的運氣,而配合個人生辰「五行」也很重要。所以有人叫「水木」、有人叫「金泉」,都是從五行「相生相剋」、以及「缺金補金、缺水補水」的觀念而來。
重視人際關係
第三種層次則是「人際均衡」。儒家最注重的「仁」(人與人相處之道),也就是這種信仰的表現。
首先是家人之間的和諧。「齊家」而後才能「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的基本倫理。
至於「崇祖」,則是個人和「死去的家人」求取和諧、圓滿的表現。在老一輩的觀念中,家裡有人生病,先要到祖宗牌位前「問筶」,看是不是牌位不正、奉養不恭,惹得祖先不高興,才降禍子孫。
附帶一提的是,原始中國的信仰以「崇祖」(尚鬼)為核心,家家戶戶拜祖先,但卻不能稱為「祖先教」,因為這和一般民族的「泛靈信仰」還是有所不同。只要想想祖先只有牌位、卻沒有人把祖先雕成神像來拜,就知道其中的象徵、倫理哲學的意味,還是大於偶像崇拜了。
「人際均衡」加以推衍,就成為「社群和諧」。不光是鄰里要和睦相處,就連屋宇也要注意。如果不巧被別人的屋角、巷弄「衝」到了,還得掛面「八卦鏡」擋回去。
另外,自己家中辦喪事,也不要忘了到左右鄰舍門上貼張紅紙,因為「紅」就代表「血」,可以辟邪,也表示不要讓鄰舍沾染到自家的「霉氣」。
再推衍出去,「人際均衡」也包括人和「超自然」的和諧相處。這裡的「超自然」,可以指天、地、神、鬼等不可知的一切。
中國人的神鬼觀念是相當「人本主義」的。不管是儒家的聖哲、道教的神仙、佛教的佛菩薩,乃至於「天界」的日月星辰、「冥界」的亡魂鬼怪……,一切不是由「人」變成的,就是已經「人格化」的。所以他們和「人」的關係,也就分外親近、往來密切,甚至還可以彼此妥協、討價還價呢!
是宗教,也是生活
也因此,中國人看待神鬼,基本上是人倫關係的推衍。這和基督教講上帝創世紀、耶穌基督是救世主,世人只能禮拜,卻永遠無法企及的「神權」思想,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
人和神鬼的關係,還可以從祭拜時的祭品種類看出來。
首先,祭「天」時用完整的三牲,而且是生的(沒有烹煮的)。
其次,祭拜一般神明用豬肉一大塊,而且只是半生半熟(用水燙一下)。
而祭拜自己的祖先,則要用煮熟的菜飯,就像平日吃飯一樣。
最後,祭拜小鬼及「好兄弟」,則用比較隨便的菜飯就可以了。
從這裡可以歸納出來:先民們祭拜神鬼,是有著嚴格的倫理次序。用祭品的「全部」和「部分」,來表示神鬼層次的「高」和「低」;用「生」和「熟」,來表示他們和人類關係的「生疏」和「稔熟」。換句話說,把宗教和日常生活的人倫教化結合在一起,正是中國人獨到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