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派出所旁的停車場,「不老部落」負責人潘今晟,駕駛高底盤四輪傳動吉普車迎接訪客來到農場,吉普車顛簸地越過乾涸河床,穿過野草叢生的泥道奔馳而上。
今年50歲,原本在台北從事景觀設計的潘今晟,妻子是宜蘭大同鄉泰雅族人,3年前,夫妻倆從台北搬回寒溪部落,開始新生活。
出生於台北北投農家的潘今晟,從小在泥香中生長,從事景觀設計,讓他可以跟土地靠得更近。十幾年前,人工草皮幾乎是庭園造景的唯一選擇時,潘今晟便極力倡導「生態綠化」──藉由大自然物競天擇的汰換機制,讓自然萌發且適合當地風土的優勢草種,取代需要小心呵護的嬌貴人工草皮。
嚮往大自然的心,讓他決心到寒溪追尋田野夢。屬於妻子名下的6分山地不足以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於是說服附近泰雅族民,整合土地共同開發,並採自然農法栽種作物,經過3年的整頓,約10公頃的山地變成一處宛如世外桃源的自然農場。
在部落裡,家禽養殖區不施打任何抗生素的雞、鴨、鵝,艷麗羽色閃耀金屬光澤;小米田正值採收期,農場人員排成橫列,半彎著腰採收。每個人將採收成一小束的小米,依序傳遞給隊伍最旁邊的長老紮成一大束。7月艷陽下,豆大的汗水來不及擦拭便直接滴落泥地。
小米,曾是台灣原住民的主食之一,但隨著終戰後國民政府數度強迫遷村,原住民離耕地越來越遠,很多部落已有數十年未曾種植小米,潘今晟回寒溪部落時,便將「生產傳統農作」列為首要目標。
65歲的泰雅族長老「BIHO」語帶激動地表示:「已有好幾十年沒在田裡採收過小米了!」幾位利用暑假回部落幫忙的年輕族民,更是初次「摸到」小米。
不老部落善用周邊資源的另一主力作物是香菇。南投和宜蘭因雨水充足、林蔭遮日,向來以優質香菇享有盛名,其中尤以宜蘭寒溪原住民所種的香菇最受青睞。早年由於交通不便,只能任由中間商剝削,在毫無利潤可圖下,菇農紛紛廢園棄種。
不老部落的濃濃綠蔭下,一截截長短排列整齊的杜英樹幹,就是香菇的溫床;有經驗的菇農入秋時節便開始在「段木」上鑿洞、施以菌種,再不斷上下翻轉。為了讓香菇在最「自然」的環境下成長,潘今晟堅持不舖塑膠布、也不隔絕段木與大地的接觸。菌種透過木頭,吸收日月、雨水和土地的精華,就會長出肉質厚實、香氣濃郁的香菇。這項引以為傲的農產品,即使價格高出市價數倍,仍相當搶手。
為了多角化經營,去年7月,潘今晟以農場裡的作物,供應遊客泰雅族風味餐,強調原味烹調當令新鮮時蔬,搭配小米酒、小米粽、小米糕等,運用擺盤設計,讓充滿「原味」的餐點大受歡迎。
樹蔭下,幾頭泰雅族長老用蛇木雕刻成的拙樸山豬,簡潔線條卻充滿生命力。潘今晟用新的態度回復傳統「晴耕雨創」(晴天耕作,雨天從事藝術創作)的部落生活,以最自然的農法,依四季訂出作物栽培與祭典時間,讓不老部落展現獨樹一格的生活情調。

現年65歲的泰雅族長老「BIHO」,滿心歡喜地將已有數十年未曾在原住民部落種植的小米捆紮成束。

「不老部落」位處偏僻,需藉著高底盤四輪傳動吉普車,顛簸地越過乾涸河床才能抵達。

「不老部落」位處偏僻,需藉著高底盤四輪傳動吉普車,顛簸地越過乾涸河床才能抵達。

「不老部落」裡不施打任何抗生素的雞、鵝等家禽,羽色在陽光下相當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