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發展的焦點由大西洋兩岸移到亞太地區,此一情勢之形成,不僅僅是因為大西洋兩岸的經濟成長已呈式微之勢,而是由於近廿年亞太地區的經濟一直以蓬勃之勢,維持高度的成長。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步調之所以減緩,主要是由於支出過多、儲蓄太少,而勞動生產力又無法超過工資增加率。同時他們的工作熱誠減退,企業冒險精神畏縮。作為亞太地區一員的中華民國,在今後十年的世界舞台上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
首先必須指出,西方國家,由於工業競爭力降低,勢必繼續採行些貿易保護措施,以搶救其陷於困境的夕陽工業以及瀕於失業邊緣的勞工。這種「自閉症」性的措施,不但不能拯救其產業,而且也使其對外貿易因對手的「報復行為」而萎縮。為此,這些西方國家勢必要改弦更張,首先應改變其消費習慣,同時增加其工作熱忱。而這番調整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因此,對於台灣對外貿易之拓展會有不利的影響。
台灣經濟面對此一情勢之發展,且為維持今後的經濟成長,勢必增強其國內需求,但短期內大量增加國內需求並非易事,況年來民主運動所帶來的「自力救濟」事件層出不窮,「利益團體」在議會對決策所形成的拖延與妥協局面有增無減,以及環保意識高張,業者必須付出大量的社會成本。因此今後台灣的經濟成長勢必減緩。據樂觀估計,未來十年台灣經濟平均可維持百分之六至七的成長,而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會增加,但不致過於嚴重,因為中產階層的比例會大幅度提高,而社會福利支出也會有較大幅度之增加。由於人口成長率已趨下降,而國內外人口流動率較大,人口壓力不致更為嚴重。惟失業現象會因中小企業的調整有困難,維持在百分之二與三之間。未來十年,台灣經濟仍將是世界上發展較快的一個地區。而其富有程度,實足擠入已開發國家之林,而且在國際舞台上也會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重要的有:(1) 對外投資:未來十年對外投資會形成一種風潮。在北美地區,特別是美國,直接投資固會大量增加,間接投資亦會有所更張。在台灣的中國人為有效運用大量儲蓄,將成為運用美國共同基金的重要顧客,以及美國政府公債的持有人。同時在美國的大都市,會有更多的房地產生意,成為中國人和日本人角逐的場所。在開發中地區,台灣的對外投資,在很多產業會逐漸取代日本業者的地位,而有較大的斬獲,同時,中國人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強。(2)對外援助:由於外匯存底數額龐大,對第三世界之經濟復興也要肩負更重要的責任。政府應撥出若干億美金作為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基金,凡開發中國家中,與我國有實質經貿關係者,只要符合一定條件,均可得到我們所提供的發展基金,這種基金之取得,或以低利方式,或以貿易方式,或以贈予方式。
在未來十年,不能忽視的是與中國大陸關係的發展。在政治上,台灣的民主政治基礎一定更加健全;在經濟上,台灣的繁榮局面可以繼續維持。這兩種力量通過各種管道必予中國大陸以莫大的衝擊。首先是(1)貿易問題:只要目前大陸經濟政策的方向不變,台灣與大陸的間接貿易勢必繼續增加,這種增長對大陸有利,對台灣也有利,同時對台灣分散外銷市場也有幫助。但不可諱言地,有些大陸產業會與台灣產業成競爭局面。只要台灣保持科技的日新月新,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這種競爭毋寧是種激力。(2)投資問題:台灣海峽兩岸的投資關係也會增加,雖然在表面上顯示不出來,但會有不少業者或借道香港,或東南亞在大陸設廠從事生產,因為大陸需要資金,台灣業者正可提供資金;因為大陸需要技術,台灣亦可提供其所需要的技術。
對於前面的預期,我們有很大的信心。不過,我們對實現這種預期的阻力不能不提高警覺,也不能不加以克服:(1)世界經濟大恐慌是否會重演?這需要全世界國家的決策者攜手共同擬定對策,作未雨綢繆的準備。(2)在中共政權演變過程中,是否會有極左復辟力量的重起?如果極左力量復起,中國大陸將陷於萬劫不復境地,我們應用各種方式,引導大陸走向自由、民主、和平的道路。(3)台灣本身:是否會增加分離意識及台獨運動?這是對上述預期的最大剋星,因為它製造社會不安、政治紊亂,尤其會引來外來的攻擊。如果台灣是處在恐懼之中,未來十年的台灣經濟勢必會走向下坡,也難再有現在的繁榮局面。
(本文作者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