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大時代 文‧編輯部 圖‧新聞局提供 2012 5月 EN 分享: 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受邀訪台,展現中美堅固友誼。蔣介石總統親赴台北松山機場迎接,沿途民眾夾道歡迎。 歷經二十多年的漫長努力,2010年1月12日,立法院通過「政府組織再造四法」(包括行政院組織法、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此後我國的政府部會將從37個部會精簡為29個機關,組改工程也已開始分階段啟動。為保護海外智慧財產權利益,美國祭出《貿易法》中301條款,對違反國家進行貿易報復。我國為了促進產業發展,提升競爭力,並善盡國際責任,加強查緝盜版,對於非法影帶進行公開銷毀。 組改過程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民國36年成立的新聞局將走進歷史。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新聞局為國家在國際社會發聲,爭取支持。從戰亂、動盪,到安定、繁榮,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今幕已落下,新戲即將登場。新聞局主辦、創始於1965年的金鐘獎,是廣播電視界的年度盛事與最高榮譽。1981年,金鐘獎頒獎典禮上,新聞局長宋楚瑜與主持人鄧麗君隆重介紹特地來台參加典禮的外賓──美國電視影集《三人行》男主角約翰瑞德。物資缺乏的60年代,雖然胼手胝足、篳路藍縷,但民風純樸、安貧樂道。當時娛樂活動不多,一齣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造成全台旋風,寫下連映長達2個月的紀錄,主角凌波為答謝影迷遊街致意,所到之處萬人空巷。1982年,童星出身的張小燕,以《綜藝100》節目獲得「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同時又以戲劇節目《今夜摘星去》得到「最佳女演員」獎,一舉拿下兩座金鐘,演藝才能出眾。在台海關係緊張、國際情勢危急的1950年代,中華民國積極向外尋求支持。為表達我國反共與保衛國土的決心,特別安排國內外記者參觀國軍演習,一睹國軍凌霄壯志。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戒嚴時期出版品管制法」也隨之取消;1988年元月國內報紙開放登記及增張,多家報紙增為6大張,新聞內容也更趨多元化。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全球經濟陷入低迷,行政院長蔣經國為提升國內經濟景氣,推動交通、發電等10項國家基礎建設。位於高雄小港的中國造船廠是第一項完成的建設,並邀請國外記者團到中船參訪(1977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