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他們的子女能有機會回到國內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只得辛苦地四處打聽,本刊就曾接到許多詢問國內各大學概況的讀者來信。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他的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道離別數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現在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來以做為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首先介紹的是,以歷史久、校地廣、居學術領導地位、學生優秀、校風自由著稱的國立台灣大學。
臺灣大學創立於民國十七年,如以在台立校時間來算,它是國內最老的大學。總校區面積廣大,同學們往往無法在下課十分鐘內,趕到另一個教室上課,腳踏車成了校園內最普遍的交通工具。除總校區外,它還另有法學院、醫學院兩個分部,及附設醫院、實驗農場、實驗林場等附屬機構。
全校共有文、理、工、醫、農、法六個學院,再細分為四十四個系,五十一個研究所。院系之多,居各大學之冠,因此開課的數量也多、且層面廣。一位學生說:「來到臺大最大的好處,就是有許多課供你去選、去聽,能激發你各方面的潛力。」
授課的教授,都是國內有名的學者專家,學生幾乎都是以第一志願考上的,師生皆是全國精英薈集,他們自稱「臺大人」,均以身為臺大的一分子為榮。
「自由開放」為臺大的傳統之一。校園風氣開放,師生討論成風,社團活動蓬勃,真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在這種氣氛下培植出來的「臺大人」,都具有活潑、自信、開朗的特質。
社會上流行說:「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留學」,臺大畢業生出國深造的達70%以上,而且多是有去無回。這也是臺大最受人批評之處,經濟部長趙耀東就曾說:「臺大學生應多思及如何報效國家」。
無論如何,臺大仍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學,它以悠久的歷史、廣闊的校區、眾多的系所、精良的師資、優秀的學生,而享有「最高學府」之譽。
台大校園中種了許多杜鵑花,每到春來,滿園繽紛,因而有「杜鵑花城」之稱。(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傅斯年創下「自由」的校風
臺大前身為日據時代的「臺北帝國大學」,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由我政府接收,並加以改組,首任校長是陸志鴻先生。陸校長之後為莊長恭校長,總計這兩位校長主政四年,多是沿襲舊制,學校沒有很大的改革。
真正創下臺大優良傳統的是傅斯年校長。民國卅八年,大陸淪陷後,以傅校長為首的許多北京大學教授,都來到臺大任教。北大是當年「五四」運動的大本營,這些教授也都是「五四」運動的健將,他們為臺大帶來一股「自由主義」的風潮。
傅校長鼓勵學生以開放的胸襟,積極探尋真理。所謂真理愈辯愈明,因此臺大校園內議論風發,學生們探討社會現象、針砭時弊、談論政治,對國家、社會充滿參與的熱情,一如「五四」時的北大。
次年,傅校長在職病故。他執掌臺大不過兩年時間,而貢獻重大,影響深遠,為了紀念他,校方還把上下課的鐘,定名為「傅鐘」。他的墓園也在校園內,稱為「傅園」。
傅校長後,錢思亮校長和閻振興校長相繼主政,共達卅一年,皆採「無為而治」,更加確定了自由、開放的傳統校風。去年八月,虞兆中先生接任校長。
傅園」是傅斯年校長的墓園,寧靜肅穆,常有學生在此看書或沉思。(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我尊重學生,學生會更尊重自己
虞校長在臺大任教卅餘年,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院長等職,對臺大有深厚的感情,他說:「年輕時,我像兄長,對學生要求很嚴;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像父親,對學生期望很高;現在,我像爺爺,覺得每個學生都很可愛。」
在擔任工學院長期間,虞校長即以作風開明著稱,凡學生有事找他,他一定請對方坐下談;學生出版的刊物,他不事先審稿。有人為他擔心,問他:「難道你不怕刊物中出現不當言論嗎?」他說:「我相信,我尊重學生,學生會更尊重自己。」
果然,在虞校長擔任工學院長任內,院內刊物從未出現過不當言論。有些同學自知言論過於大膽或偏頗,還會主動拿給他過目,與他討論如何處理。
誠如機械系四年級王肖璞同學所說的:「我們的能力、品德愈被人家肯定,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就愈高。」學生們受到尊重後,行動更加謹慎、更懂得自我約束,他們要求自己做一個值得被尊重的人。
臺大在言論上的自由、開放,是許多學校難望項背的。早在民國六十年,臺大法學院代聯會即曾就「中央民意代表應否全面改選」舉辦公開辯論。當年,國人的思想、言論都比較保守,這個問題還是首次被提出來公開討論。
上(十)月中,部分學生又以「校園民主」為由,要求代聯會主席選舉改為普選。代聯會主席是學生自治團體的最高負責人,向來由各班的班代表投票選出。訓導長尹建中認為:「在民主運作中,『小國寡民』才採行普選制;臺大有一萬四千位同學,實行間接選舉,應該符合民主政治的運作法則。」
是否普選的問題,贊成與反對雙方相持不下。在上月中代聯會主席改選前,校園內出現主張普選、並要求各班代表杯葛選舉的傳單,引起校方一陣緊張。
結果,選舉順利完成,剛剛經由班代表選出的代聯會主席管家義,並已向校方報備,預定在近期內邀集各班代表,就「代聯會主席應否普選」進行討論,校方也已核准。
「傅園」是傅斯年校長的墓園,寧靜肅穆,常有學生在此看書或沉思。(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進了臺大,先把以前的榮耀忘掉
臺大學生多半是以第一或極前面的志願考上的,可說是各校精英的集中。很多在高中時顯得出類拔萃的人,一進了臺大,遂成了平凡的一員。有些人因此而意志消沉。
虞校長深知這種情形,他在每年新生訓練時,都要對這些新鮮人說:「進了臺大,就要把你以前的榮耀都忘掉,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讀書的方法,應該也和以前不同。高中時有升學壓力,為了在聯考爭取高分,同學們都盡力記牢『標準答案』,對最重要的思考、判斷、乃至創造的能力,反而沒有好好訓練。我最反對學生寫『標準答案』,因為那堶惆S有他自己的見解。」
「同學們在今後四年裡,應該多選課、聽課,但老師和課本能提供的知識仍是相當有限,還得常上圖書館找相關的資料、學報或論文,閱讀吸收,並向老師請教,和同學討論,融會貫通後,歸納出的結論,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學問。考試分數的高低,不是頂重要,只要維持在一個水準之上就行了。」
一位畢業多年的臺大人,說出他的心路歷程:「從小到大,我都是學校中的佼佼者,相當自負。進了臺大後,我才發現『人外有人』,有的同學真是優秀,又活躍、功課又好,一切都比我強,我的信心大受打擊。直到畢業一段時間後,才逐漸恢復。因為我從工作中瞭解,雖然在臺大時我不算傑出,但整體說來,我受過良好的訓練,對工作熱誠,有責任感,也懂得逐漸建立自我,應該還是不錯的。」
的確,經過四年的洗禮,臺大學生受了良好的學院訓練,也多半有一股恢宏氣度,這可能是他校學生所沒有的。
一般說來,臺大教授對學生的要求相當嚴格,儘管許多教授平時放任學生,隨便他們上不上課,但考試時,卻是「六親不認」,程度不夠的,絕對過不了關。因此,臺大畢業生素質相當整齊,出了校門的工作表現亦頗傑出。
獸醫系學生在獸醫院實習時,為狗治療腿傷的情形。(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對僑生積極輔導
在臺灣生長的學生,從小到大經歷過數不清的考試,既能成為「臺大人」,則不但已是「身經百戰」,而且還是「連戰皆捷」,對讀書和應考都很有心得,在課業上,多半沒有困難。但來自海外的僑生則不然。
僑生遠渡重洋,回到國內求學,期望接受正統的中國式教育,用心可感。但有些僑居地的教育水準與國內有差距,再加上僑生多半國語文能力較差,課業上、生活上都有比台生多的困擾。
輔導華僑子弟回國就學,是政府一貫的政策,因此各大學都設有僑生輔導室。臺大約有僑生兩千五百人,居各大學第一位,僑生生活輔導也就格外重要。
輔導室主任蔡煌源說:「僑生住校有優先權,所以本校僑生幾乎全部住宿,彼此有照應。此外,為協助僑生解決課業上的問題,學校特別在周末下午,多開了國文、英文、中國通史、數學等一般僑生感覺較困難的課,把平常上課所教的內容,再重複一次,讓需要的同學自由聽課。還有專為僑生開的『暑修』課程,僑生可以在暑假補修學分。」
來自印尼的趙晶結,目前是森林系三年級的學生。他在來台前,一句國語都不會講,大一時,理所當然地,他的國文和中國通史都被「當」了。
他立即設法改善這種情況,首先進行的是「換寢室」。原來,學校為了減少僑生的思鄉情緒及孤寂感,特別將來自相同地區的僑生,分在同一寢室。他們可以使用僑居地語言溝通,有共同熟悉的話題,彼此都感到親切,因此僑生也多喜歡這種安排。但如此一來,他們說國語的機會便少了,而且彼此的國語程度都差不多,即使特別以國語交談,進步也有限。
為了加強國語能力,趙晶結決定「遷地為良」,透過輔導室,申請與台生同住。在接著的一年中,他的國語果真大有進步,而且還講得相當標準,沒有一般僑生的腔調,國文和中通兩科也都補修通過了。
有些國家與我國無正式邦交,不承認在台取得的文憑,部分僑生因此為回僑居地的就業問題擔心。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澤清和來自香港的徐美燕都說:「不承認國內文憑的只是當地的政府機關,民間公司則不但承認文憑,而且知道國內教育水準很高,有些還特別愛用臺灣畢業的學生。」
台大圖書館有藏書一百卅萬冊,期刊約一萬七千種,是國內最大的圖書館。圖為晚上同學在閱覽室看書的情形。(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參與社團,磨練待人處事的能力
除了讀書外,社團參與也是大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
虞校長說:「大學教育的目的在培養『高品質』的人——懂得尊重別人,也值得被尊重;除了有良好的學識和專業技術外,還應有判斷事理及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同學們應多參與社團,由策畫、推動社務的過程中,體會出待人處事的方法。」
「而且,臺大學生多半在求學的過程中一帆風順,看來似乎對自己很有信心,其實這種信心經不起考驗。因為他們沒有失敗的經驗,不曉得如何面對失敗。而在社團參與的過程中,多少都會遭遇問題與挫折,我希望他們藉此磨練、成長。」
目前臺大約有一百七十個學生社團,依其性質可分為綜合性(如系學會、學生代聯會)、學術性、康樂性、服務性四類。
每年新生入學時,各社團都使出渾身解數,吸收新社員。這時,校園中盡是畫得十分美麗、又富創意的海報,每天晚上都有各種別出心裁的迎新活動,讓甫入大學的新鮮人,看得眼花撩亂。
同學們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例如:對大陸問題有興趣的人,參加大陸研究社;喜歡寫詩的,參加現代詩社;喜歡彈彈唱唱的,加入吉他社;願意為殘障、孤老等服務的,加入慈幼社……等。但不論參加那一種性質的社團,參與者都希望能從中學習、付出,並使大學生活過得豐富。
大一學生參加社團,多屬於「游離分子」,大二以後,他們出任社團的負責人或幹部,才真正負起推動社務的責任。
社團多在中午休閒時間活動。大家聚集在學生活動中心的小辦公室內,討論社務或展開工作。平時,他們也愛聚在這個小天地裏聊天,社員原就是因志趣相投而結合,很容易聊得投機。他們一起投注心力推動活動,一起埋頭苦思,一起忙得心力交瘁。成功時,一起慶功狂歡;失敗了,互相安慰打氣。所以經常有人對社團夥伴比班上同學還親,對社團的感情比班上還深。
沒參加過社團的人,很難想像這種投入的熱情;曾將心力深深投注在社團中的人,即使在參與過程中,功課退步了,休閒時間減少了,也受到不少挫折,儘管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但都是「衣帶漸寬終不悔」。
清晨的體育課,先來段晨跑,舒活舒活筋骨。(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首開學生社服之風
在所有課外活動中,參加者最踴躍、也是虞校長最鼓勵的,是每年寒暑假的「社會服務隊」。以今年暑假來說,各社團、院系共組成了十五支隊伍,深入山地、農村、漁村,還到了澎湖服務,參加者達九百人。
學生參加社會服務運動,由來已久。民國六十年,美國將原為我國領土的釣魚台列嶼主權移交給日本,引起海內外同胞一致抗議,青年學生紛紛發起「保衛釣魚台」運動。
當年,正是我國外交上最艱難的時期,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相繼發生,激起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操,他們在到美、日大使館遊行、抗議之餘,並將這分愛國的熱誠,轉為對鄉土、對同胞的關懷,希望能實際為國家做點事。臺大、政大、師大等校都發起「青年自覺運動」,臺大首先籌組「社會服務隊」,掀開了大學生服務社會運動的序幕。
此後,學生社服運動持續進行,且參加的人愈來愈多,服務的地區愈來愈廣,服務的項目也呈多樣性,如「青少年營」,為國中學生補習功課;「社區聯誼」,舉辦聯誼會,使區內居民共聚一堂,交流情感;「農家訪問」,做問卷調查,瞭解農村現存的問題,做為研究資料;「醫療服務」,由醫學院教授帶領學生巡迴到各地義診……等。
虞校長非常支持學生社服活動,今年夏天還親自到各隊探望同學。他說:「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樑柱,應該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我們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就是要學生在修身、求學之餘,還要有將所學奉獻人群、服務社會的精神。學生社服應是奉獻的第一步。」
「今年夏天,我到各社服團探望同學時,覺得眼睛一亮:所有男同學都把頭髮理短了。平常這些男生總愛把頭髮留得長長的,非得等到教官警告他時,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去理髮,現在他們倒自動把頭髮剪短了。」
宜蘭農村服務團團長張勵仁說:「農民比較淳樸,如果我們留著長長的頭髮,不容易為他們接受。而且,我們到了那裏以後,似乎觀念也變了,大家都不覺得頭髮長短有什麼所謂,為了給農民一個好印象,也覺得短髮較方便、有精神,所以我們都理短了。」
下鄉服務,一切從簡,他們多借宿在學校教室,晚上將幾張課桌拼湊起來,充做床鋪。有些從未下過廚房的女同學,也洗手做羹湯,窩在廚房裏洗菜、撿菜,都沒有怨言。
事後,他們也都得到或多或少的回饋,很多參加「青少年營」的國中學生,都會寫信給大哥哥、大姐姐。這些精神上的報償,使他們覺得欣慰無比,甚且有人樂此不疲,年年寒暑假都參加社服。
台大校長虞兆中說:「我尊重同學,相信這樣同學才會更尊重自己。(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理學院研究科技的根本
師資和學生,都是學校中的「軟體」部分,學校中的「硬體」部分,則是教學設備,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尤其在理、工、醫等學院,實驗器材非常重要。臺大既有「最高學府」之稱,教學設備應也是各院校中第一流的吧?其實不然。上述三學院院長都說:「從前我們的設備確是一流的,但隨著時間進展,這些設備已逐漸落伍了。所以我們的教學設備,目前甚至還不如一些新學校。」
好在近幾年來,由於工業在國家建設佔極重要的地位,工學院也很受重視,經費增加,添購了不少新設備;醫學院亦爭取到新臺幣六十八億元的經費,全面改建,預計民國七十七年完工。唯有研究基礎科學的理學院,經費雖也有增加,但與更新設備的目標,仍是相距甚遠。
理學院長羅銅壁說:「『科技』包含了『科學』和『技術』,也就是『理』和『工』兩個層面。科學是一種有系統的研究,不能立即看到成果;技術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直接由國外引進後,隨即可以用在生產上。」
「雖然基礎科學的研究,不易看到成果,但它才是科技的根本。我國若想由開發中國家晉升為已開發國家,絕不能跟在人家後面抄襲、模仿,必須趕緊為科技扎根——在學術界,要注重基礎科學的研究;在工業界,則要重視產品的研究發展。」
上課時,同學聚精會神地聽講。(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工學院人數最多,農學院佔地最廣
與理學院相比,工學院目前可說是「炙手可熱」,經費充裕,機器設備得以更新;進用了許多年輕教授,約有一半以上的老師,年紀都在四十五歲以下;還請了許多課座教授,講授專精或最新的知識,院內充滿蓬勃朝氣。工學院招生人數也年有增加,目前共有近三千名學生,是臺大六學院中人數最多的一個。
工業發展一日千里,為了因應需要,工學院的課必須隨時機動調整。翁通楹院長說:「社會上分工愈來愈細,許多工業雖然應用的基本技術一樣,但仍有它特殊需要的技能。所以,我們開了很多屬於較專門的選修課,希望同學在基本能力外,再培養幾項特殊專長。現在工業和科學界尤其朝著專精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多開專門性的選修課,應是未來工科教育發展的趨勢。」
農學院共有十一系及十一個研究所,並有實驗農場、實驗林場、山地農場、家畜醫院等附設機構,是所有學院中,系所及附設機構最多、佔地最廣的一個。
獸醫系是農學院中較特殊的一系,目前農學院附設的獸醫院,是全台最大的獸醫院。
一般人都以為獸醫院主要的「病患」是貓、狗之類的寵物。獸醫系主任張政宏說:「事實上,獸醫院的主要診療對象,是豬、牛等經濟動物,對經濟發展影響重大。」
農學院學生需到農場實習,圖中這位同學正在為雜交品種採樣。(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外文系以程度高著稱
文學院有六個系,其中外文系特別突出,是臺大最有名的系之一。
臺大外文系一向以程度高著稱,有些同學畢業後,至英美等國繼續攻讀「英美文學」,成績仍能名列前茅,甚至比英語系國家學生念得還好,程度之高,可見一斑。
會有這麼的高程度,除了學生本身素質佳外,還有賴嚴格的訓練。外文系的功課壓力相當大,尤其是一、二年級時,每天都有很多作業。系主任陸震來說:「雖然功課很重,但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第一志願考進來的,都有很強的好勝心,也都能咬緊牙關,應付過去。」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陸主任說:「在臺大外文系教書固然樂趣無窮,但也很辛苦。因為學生素質很高,老師若不努力,恐會被學生問倒,甚至落到學生後面。因此我們系上的老師也很用功。」
文學院一角。(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以企管方法經營商學系
商學系分成國際貿易、銀行、會計、工商管理四組,日夜間部學生共約一千二百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系,也是臺大法學院最主要的科系之一。
臺大商學系國貿組,是大專聯考中丁組錄取分數最高的系組,按錄取率計算,也是每年最難考的系組。以去年為例,丁組考生共約有二萬九千人,該組錄取卅三人,錄取率僅千分之一強。
商學系主任陳定國,是企管方面的專家,他採用現代化的方法來管理系務。他說:「以企管的觀點來看,新生是原料,四年的教育是加工過程,畢業生就是成品。對內,我們要提高品質及實施嚴格品管,對外,則要加強促銷活動,把產品推銷出去。」
「臺大教授一向對學生的要求很高,所以我們的產品絕對精良。在促銷方面,首先,我請系上老師多參加校外活動,如演講、座談會,或在報上發表文章。我們也常與工商界合作,舉辦大型的座談會,為系上打知名度。」
「其次,我們辦理半年一期的『經理訓練班』,招收經理級的工商界人士,提供他們在職進修的機會。『經理訓練班』自三年前開辦,一直生意鼎盛。對社會來說,我們是以臺大的師資、設備,為大家服務;對我們本身來說,這些經理級人士提供我們不少實務經驗,並從此對臺大有分親切感,對我們的畢業生,自然多加照顧。」
在這種企業化經營下,臺大商學系果然遠近知名、系務蒸蒸日上,還勞動立法院、監察院幾次垂詢,認為商學系應該改成學院。目前,教育部已通過改制的提案,預計明年將改製成「管理學院」。
醫學院的一個雕塑,內容是醫生為小孩看病。圖。(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醫學系課業繁重
臺大醫學系是目前最熱門的科系之一,很多考生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如果考上別的學校或科系,寧可第二年重考。醫學系每年錄取九十人,約有半數都是重考生,極難考取。
醫學系修業期間為七年,必修學分多達二九八個(依教育部規定,一般大學科系只需修滿一二六學分,就可以畢業),課業繁重,非其他科系所能比擬。一位同學說:「讀醫學系,得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有如此多的必修學分,是因為醫師雖有內、外、小兒、婦產等科別,但在念書時,卻是每一科、每一門課都要修。修業期滿,進醫院實習時,才開始分科,往該科鑽研。
醫學院長彭明聰說:「人是一個整體,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譬如:一個人腦中長瘤,會壓迫視神經,造成眼疾,故眼睛痛並不一定是眼睛本身的毛病。因此,醫師除了要在某一科有專長外,還得對人體一般構造及情況有所瞭解,才能做正確的診斷。」
醫師也和其他行業一樣,分工愈來愈細,以外科來說,就可細分為普通外科、胸腔外科、心臟外科、整型外科等。有的病患覺得身體不適,卻不曉得該到那一科求診。彭院長也注意到這種情形,他說:「我們目前正計畫成立『一般科』,醫學系畢業生到各科巡迴受訓兩年,然後能成為一般科大夫。」
「有了一般科以後,病患不必再為到那一科求診傷腦筋,通通先看一般科。如果只是普通小病,一般科大夫就可解決;若是一般科大夫認為還需進一步檢查和診斷,他就依初診結果,將病歷轉給適當的專門科。」
醫學院學生七年級時,須到附屬醫院實習。臺大醫院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教學醫院,本刊將另於醫院系列報導中介紹。
校園內一景。(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全力發展研究所
在教學上,臺大目前正致力發展研究所。以最近五年來說,共增加了五個碩士班和四個博士班,增加速度相當快,有的學科甚至只有研究所,沒有大學部。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按理說,大學部培養基礎人才,這些人若想進一步研究、深造,才報考研究所,沒有大學部,這些基礎人才從那裏來?
教務長姚淇清解釋說:「各門科技專精發展後,便需要加以整合運用。以跨越理、農兩學院的生化研究所來說,就是生物與化工的一種整合科技。譬如:以化工的方法,分離染色體,來研究傳統生物學所無法解決的遺傳現象。生化研究所就招收生物、化工等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不必另設大學部。」
「致力發展研究所的另一目的,是培養更高級的人才。而且」,姚教務長自豪地說:「臺大確有雄厚的『實力』辦研究所。」
「醉月湖」,是台大最美麗的景色之一。(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歸來吧,臺大人
「臺大人」是社會上公認最優秀的人才,每一個臺大的畢業生,在說起自己的母校時,都有一分驕傲。
正由於優秀,他們多半不會以受大學教育為滿足,且申請國外獎學金又比較容易,所以出國深造的人特別多。學成後,他們也多能在當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此滯留海外。
海外的臺大人,當午夜夢迴,或一人獨處時,是否會憶起傅鐘、傅園、椰林道、春天繽紛的杜鵑花,以及當年談論國是的豪情、服務社會的滿腔熱血?對沒有將所學所長貢獻給自己的國家,是否感到有些缺憾?
期盼你的歸來,臺大人,帶動國內建設,捨你其誰!
法學院大樓。圖3:台大校園中常見的鏡頭:學生悠閒地坐在草地上看書,旁邊是他在校內的交通工具——腳踏車。(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法學院大樓。(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文學院大樓。(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溪頭是台大實驗林場的一部分,由於景色幽美,已經成為有名的旅遊勝地。(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操場上,常有學生早起運動,圖為清晨打籃球的學生。(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總圖書館中間的長廊,透著一股寧靜祥和的氣氛。(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為運動會正式開始前的的忙亂情況。(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醫學院一景。(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
為啦啦隊表演。(楊永山/歐陽芷汀/台大攝影社/黃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