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分別由李登輝總統及行政院長俞國華召開的記者會上,都提到了重返國際組織的問題;經濟部、外貿協會等單位也都擬定了對外合作發展計畫。種種跡象顯示:我國已決心改變一向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今年一月廿九日,美國雷根政府宣佈將在一年後,正式取消中、韓、星、港「亞洲四小龍」輸美產品的關稅優惠(GSP)。
消息傳來,韓國、新加坡都強烈表示抗議,不但已舉行示威活動,還打算向「關稅暨貿易總協訂組織」(GATT)控告美國違反國民所得滿八千美元才可從GSP「光榮畢業」的法律規定。
反觀國內,無論學者、業者均一派鎮定。
業者表示,只要是四小龍一起畢業,彼此仍在平等的立足點競爭,對我們不會有太大傷害;學者認為,我國可算是國際上的「經濟資優生」——回顧這些年來,我們的國民所得、進出口貿易額、外匯存底……等各種指標,都在世界排名上三級跳;展望未來,據國貿局估計,我們將在五年後晉身世界前十大貿易國、外匯存底將超越日本,為世界第一——提早畢業,並不過分。

過去我國經常派遣農耕隊出國,幫助開發中國家提昇農業技術。(鄭元慶)
將與經濟強國平起平坐?
美國方面的說法又是如何?
根據駐華府記者冉亮的報導,美國決策人士認為,台灣已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希望我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個「更符合身分」的角色。
所謂更符合身分,就是盡更多的責任。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尤特曾公開表示:「成功必然伴隨著責任,亞洲四小龍現在應該做更多的事。」
這些「事」顯然包括開放市場、降低進口關稅、改變匯率結構、保護其他國家的智慧財產權……等。
其實希望我們改變角色的,還有歐洲各工業先進國,以及第三世界的開發中國家。
歐市委員會主席迪羅曾在去年十二月召開的歐市高層會議上指出:亞洲四個新興工業國對於國際金融體系以及世界經貿,具有重大影響力。因此,未來世界七大經濟強國(美、日、英、法、德、義、加)討論世界經濟問題時,應再加上亞洲四小龍的代表。
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去年十二月發佈的「經濟展望報告」中,也明白指出:亞洲新興工業國對於促進國際貿易的平衡,應負起更多責任。
基於此,去年底我國經濟部長李達海便受邀赴歐訪問,和荷、法、德、奧四國同等級官員晤談,共商未來雙方經貿合作的方向。

赴美採購,努力平衡中美貿易逆差,也是善盡國際責任的一種方式。(鄭元慶)
要學如何捕魚
先進國家要求更多的合作,開發中國家的要求則來自另一面——希望我國傳授「得道」的「武林秘笈」。
根據分析,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正日益懸殊,但我國卻是極少數能擺脫貧窮、「逆全球趨勢而行」的國家之一。
「開發中國家最關心經濟發展」,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丁守中指出:「我國經歷了發展過程,在人才、技術以及資本的培育方面具有相當經驗,正是第三世界國家最需要的。」
像這次來台參加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奉厝大典的多明尼加總統和副總統、薩爾瓦多總統、宏都拉斯財政部長,都趁便參觀了我國的世貿中心,對於如何學習台灣經貿發展的經驗,及鼓勵我國廠商前往投資,都表示了極大興趣。
外貿協會市場開發處處長牟盾也指出,前年他到非洲訪問時,肯亞的官員便向他表示,他們最期待的並不是先進國家給他們「魚」,而是教他們如何「捕魚」。肯亞曾分析過全球各國,認為新加坡和台灣是最值得學習的對象。但新加坡主要是做轉口貿易,不太適合肯亞的模式;因此希望我國能將經驗傳授給他們。

我國使用「中國、台北」的名稱,重新參加國際奧運會。(鄭元慶)
開始分擔家計
希望我國「善盡國際經濟責任」的呼聲,其實是「裡應外合」的。這些年來,國內已有愈來愈多人呼籲我國應表現貿易大國的風範,回饋國際社會;如此也能為我國贏得更多尊重,甚至廣結善緣,進一步突破近年來的外交困境,得到大多數國家支持而重返國際經濟組織。
「台灣欠缺天然資源,卅年來又在外交、政治方面遭遇到比其他國家更多的衝擊;我們為什麼能有今天?」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葉萬安認為,這固然是政府正確經濟政策的引導和全民辛苦奮鬥的結果,但若沒有當年來自海外的經濟援助,以及六○年代世界自由貿易盛行,我們不會發展得這麼順利而且快速。
海外的經濟援助中,最重要的是美援。民國卅九年開始的美援對台灣早期電力、農工礦業、交通運輸的建設,以及財政赤字的彌補,都有極大幫助。
民國五十四年後來自美國的贈款停止,我國仍向美國貸款,同時國際開發協會、世界銀行、亞銀、聯合國、日本、歐洲,都曾對我提供貸款。
「若沒有這些外來資助,台灣的戰後重建、經濟建設一定要慢許多年,那就趕不上國際貿易的黃金時代,而像今天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處處碰到貿易壁壘了」,葉萬安表示。
牟盾認為,過去台灣是「小老弟」,處處受到兄長的照顧;「現在我們長大了開始賺錢,就應該分擔起一部分『家計』。」

我國經濟尚未起飛前,曾接受許多來自國外的援助。圖為民國六十五年美國大通銀行提供台糖公司無擔保貸款的簽約儀式。(中央社提供。(鄭元慶)
經濟與政治同行
「我們現在經濟力量大了,在國際間必須遵守義務,但由於我們不是很多國際組織的成員,權利卻無法相對享受」,經濟部次長王建啋磳隉G「如果加入國際組織,就能爭取發言機會,享受會員間互惠的利益。」
台灣大學國貿系教授邊裕淵也認為,以這次從GSP畢業案來說,由於新加坡是GATT會員國,所以可以向這個維護自由貿易的國際經濟組織控告美國;而我們如果有意見,卻連告狀的地方都沒有。
過去我國自國際組織中撤退,主要是無法接受被更名為「中國台北」,現在政府已決定採取較具彈性的辦法重返國際經濟組織。
「這是正確的做法」,丁守中認為:「抱著虛名退守,人家只會把你忘掉,但如果我們擴大外交的彈性空間,反而能使人家清清楚楚看到我們優勢的政治、經濟體制。」
他山之石
既然善盡國際經濟責任無論在道義上、利益上都勢在必行,那麼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要怎麼做?或許可以看看外國的例子。
聯合國要求,每一個工業先進國應提撥國民總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一,做為援外經費。但這要求除了荷蘭、瑞典、丹麥等經濟規模較小的北歐國家外,沒有其他國家辦得到,連美、日都不例外。不過,倒是有些國家對救濟難民、兒童的國際間組織,經常自動捐獻;或對需要資金的國家提供贈款、貸款。
在國際角色的調整上,日本的例子很值得我國參考。
日本早已是世界經濟強國,但以往都被批評沒有善盡國際責任,經世界各國強烈要求,及美國施加壓力,近年已開始改變做法。
首先,日本調整匯率,忍受日幣大幅升值,接著鼓勵企業界開發內銷市場,減少對外貿易順差,以擔負起支撐世界經濟的任務。
去年十月,日本並訂為「擴大進口月」,全日本的車站、百貨公司、郵局等公共場所一起貼出鼓吹擴大進口的海報,口號是「我是地球人」,提醒國民明白各國經濟愈來愈息息相關,身為經濟強國,必須多擔負國際責任。
日本的各項措施,終於在今年初產生「效果」。據外電報導,去年全年貿易盈餘還有九百多億美元的日本,今年一月的前廿日竟然發生五億美元的赤字。看來,日本正要接下美國交出的棒子,試著扮演「世界經濟火車頭」的角色。
數大為美
至於我國,過去我們曾對非洲、中南美洲國家提供農耕技術以及醫療方面的援助,近年也一直在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提高匯率上努力。
「可是,我們做得太『細水長流』,不夠震撼」,丁守中指出。
以研議近一年的國際經濟合作基金為例,雖然這個有助拓展外貿市場、協助友好開發中國家的經建計畫立意良善,但原本一年卅億新台幣的預算,號召力實在有限。幸好經濟部從善如流,在學者專家多人的呼籲下,已將規定修正為五年提撥三百億新台幣為基金,以供運作。
和經濟部的國際經濟合作基金同時成熟的,是由外貿協會提出、將於今年八月在此地舉辦的「台北進步夥伴展」。
據主辦官員表示:這個首度在我國舉辦的展覽將邀請全球開發中國家以「國家館」型態,展出該國農工產品、介紹投資環境和觀光資源,以協助他們開發我國及鄰近市場。為了以具體行動表現我國對國際經濟社會的回饋誠意,參展國家一律不收場地租金,並提供基本展示設施、代為安排各項展出活動所需的人員及材料,及提供商情、協助與買主洽談。
「我估算過,辦這項展覽大約要花二千五百萬到三千萬新台幣,這還不包括長期投入的一、二十個人力」,牟盾表示:「但這筆錢對於提昇國家形象絕對值得。」
據瞭解,我國已將上百封正式邀請函寄給全世界的開發中國家。但信還沒到,就有十幾個國家聽到消息主動與我國接觸。
「其他新興工業國家也很有興趣,但是我們告訴他:新興工業國不在邀請範圍,這種展覽你們應該自己辦」,牟盾說。
向過去角色道別
這是一個轉變——從我國經濟起飛後,貿易對手國要求談判,我方代表動輒被輿論批評為「割地賠款」,到今天政府、學者都開始注意如何「善盡國際責任」。這表示我國在國際所扮演的角色已經由「受」到「予」,由「退」到「進」。
中華民國已經開始向過去的角色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