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刀殼有講究
刀刃的「外衣」就是刀殼。先把鋼板壓成「V」字型,再用手工敲打成殼狀,接著用銀銲接合。之後,需要打光。
我國陸軍官校的指揮刀,刀殼特別講究,還要鍍金、裝皮套,手續較西點軍校的指揮刀更加繁複。
我們看到陳明存磨刀面時,磨刀機噴濺出火花,不免心驚。「沒什麼啦,習慣以後,就像蚊子叮,有點癢而已」,陳明存輕描淡寫,不覺得這個問題是問題。
「整個看起來,最難的應該算是鋼的熱處理」,陳明存指出,鋼不經處理或處理過當,都易斷裂;如何把鋼處理成適合雕刻的硬度,是最大的挑戰。
當年他對這些毫無概念,接下訂單後,拚命找書看,向人請益,摸索了幾年,總算找出訣竅。現在已經到了「要它軟它就不敢硬」的火候了。
「從刀尖到刀柄,每個部分硬度都不一樣」,陳再發補充,指揮刀的刀尖最硬,約四十八度,刀柄只有廿八度。由於是裝飾、紀念用的刀,刀鋒不能像真刀般尖銳,必須做成不傷人的角度。當初,客戶也沒有說明細部規格,「靠自己找人鑒定,才搞清的。」
而刀刃和刀殼的「配對」也是學問。因為是手工,無法像機器生產的統一規格,分寸沒拿捏好,便常有刀刃插不進刀殼的情形,用「起手無回大丈夫」來形容製作過程,並不過分。
此外,光是尺寸,就有六種,為的是配合不同身材的人配戴。「不然,矮一點的人拔刀出鞘,刀尖就碰地,那多沒氣派!」陳明存邊說邊比畫。
如此細的工,價錢應該不便宜吧?
大致說來,一把美國西點軍校的指揮刀,新台幣四千元逃不掉;而我國黃埔健兒的更貴一籌,約要六千元才能買到。可惜的是,這些紀念刀只能訂購,市面上根本買不到。
最有氣派的紀念品
普通時期,製刀還可以慢工出細活。但到了驪歌高唱的畢業季節,訂單就十分逼人。
目前陳家有十位師傅是「駐廠代表」,卅台機器可日夜效勞。趕工時,通宵熬夜是常有的事。自稱「管家婆」的陳太太只好努力為他們加餐飯。
「唉,忙得比犯人還歹命!」陳太太半是嗔、半是認命地笑道,還不停數落兒子一天到晚忙工作,根本「不肯」找時間去交女朋友。
她形容自己的頭家和兒子「人『柴柴』的,像木頭一樣」,街坊鄰居聽到了,直勸她不要嫌了——父子二人是「技術本位」,才有本事把生意做到美國西點軍校去,「替斗南人掙面子!」
問及日後的發展,陳家父子對拓展工廠規模沒有太大的野心,表示能做多少算多少,「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動腦筋,品質越做越好」,陳明存再三強調,做出比機器生產的東西更好,「才有趣味啊!」
他發現,同樣是指揮刀,用不袗當材料的效果比高碳鋼更好,光澤更佳,他正打算向客戶建議改採不袗。
看樣子,這斗南鎮還真的是「臥虎藏龍」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