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為人父母者,在歡喜迎接寶寶誕生的同時,也要面臨是否為孩子儲存臍帶血的抉擇。
實在說,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抉擇。一來儲存臍帶血動輒七、八萬元,所費不貲,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其次,花大筆錢究竟「存」了些什麼?有多少使用機率?恐怕也沒幾人真正搞懂。
臍帶血究竟在「存」什麼?臍帶血裡的幹細胞究竟要「幹」什麼?究竟是私存好?還是公捐?沒為孩子存臍帶血的父母有必要愧疚不安嗎?
今年2月,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林凱信,嘗試為生產時腦部缺氧導致腦性麻痺的王小弟做自體臍帶血移植。
捨棄直接注射腦部或腦脊髓液等危險性較高的方式,林凱信採用最安全的方法──將臍帶血幹細胞由靜脈注入王小弟體內。
「因為是自體臍帶血,不會有排斥問題,比異體臍帶血移植安全多了,」林凱信指出,儘管臍帶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已被證實,並已廣泛運用在血液疾病的治療上,但對於臍帶血中「間質幹細胞」的功能,醫界尚有爭議,像缺氧受損的腦細胞是否能夠經由臍帶血移植修復?目前在臨床上仍沒有定論。
林凱信指出,雖然美國國會有2個持續進步的案例報告,且王小弟移植後經過小兒神經內科醫師的持續追蹤6個月,已從原本1歲4個月仍不會翻身,進步到如今能站起來走路,但其中有多少是臍帶血幹細胞的功勞?有多少是復健的功效?王小弟受損的腦細胞能否就此啟動自癒機制?仍有待後續五、六年的追蹤,要下定論仍言之過早。
無論如何,這是台灣截至目前為止,臍帶血自體移植的首例,換句話說,也是國內累計臍帶血約4萬名儲存者中,「自存自用」的唯一例子。

8.置入液態氮冷凍槽(-196。)儲存
急起直追
雖然自體臍帶血移植的案例不多見,但異體臍帶血移植,從1988年法國第一個成功案例開始,迄今已近一萬例,台灣也由台大小兒血液腫瘤專科醫師林凱信首開先例。
1990年林凱信赴美國學習臍帶血的收集和運用,回國後,自1995年起,他曾為三十幾例嚴重白血病、神經母細胞瘤病童,收集親屬(以兄弟姊妹為主)的臍帶血,但其中只有5例的白血球抗原比對吻合,有做臍帶血移植的條件。
遺憾的是,這5例都是極嚴重的病例,再加上早期醫療團隊術後照顧能力不足,經常導致感染,有的案例則在移植後又復發,最後都未能存活。
以1995年進行的台灣首例親屬間臍帶血移植為例,林凱信為一位9歲8個月的白血病男童注入妹妹的臍帶血,移植後男童的造血免疫成功地轉換成妹妹的(染色體由XY變成XX),但仍有輕微的排斥現象,必須服用抗排斥藥,但抗排斥藥物又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儘管醫療團隊已如走高空鋼索般力求平衡,不幸男童仍因感染症病逝。
至於台灣非親屬臍帶血移植第一例,則是大家耳熟能詳、曾隨著他病情起伏而時憂時喜的黏多醣寶寶──林伯熾。
黏多醣症是一種遺傳基因疾病,林家3兄弟都有基因缺陷,無法作親屬間的移植,只能到各公民營的骨髓、臍帶血庫去配對。2000年,林凱信在台灣血液基金會的臍帶血庫(1999年成立)中,好不容易找到一袋與林伯熾吻合的,但植入後幹細胞並沒有如預期地增生;半年後,才在和信臍帶血庫又找到一袋吻合的,再次植入後,幹細胞雖然有生長,但又產生皮膚嚴重發炎等排斥現象,必須吃抗排斥藥來壓制。最後林伯熾還是在「抗排斥」與「維持免疫力」的兩難中敗下陣來,和許多臍帶血移植的病患一樣死於感染。

臍帶血、臍帶、胎盤)都存,而有不同的收費標準。20年之後,臍帶血歸屬孩子本人,屆時如何處置,目前尚無定論。
幹細胞「幹什麼」?
所謂的「幹細胞」,就是具有「增生」及「分化」能力的初始細胞。一個細胞分裂成千萬個細胞,叫增生;一種細胞變成各種功能不同的細胞,叫分化。
台灣幹細胞學會發起人、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張南驥指出,幹細胞依其分化程度可分為「4代」:在受精卵分化成4到8個細胞之前,幹細胞是「全能」的,此時每個單一細胞都能長成一個完整的個體;繼續分化後的第二代幹細胞則屬「萬能」,可以分化成各組織、器官的細胞(臍帶血幹細胞即屬此類);第三代則是「多能」的,包括骨髓及周邊血幹細胞,具有全身性的免疫及造血功能;第四代幹細胞則只有單一功能,例如紅血球幹細胞只能製造紅血球,神經幹細胞只能成為神經細胞。

生命宛如一場競爭激烈的拔河大賽,要卯足全力,不得鬆懈,直到最後一刻。
幹細胞究竟在哪裡呢?
事實上,人類從出生到死亡,幹細胞均遍布人體各器官,擔負著該組織及器官的細胞更新和修復工作,只是數量極為稀少,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找不到它」,只能趁嬰兒出生時,從臍帶靜脈抽取臍帶血預先留存;錯過了這個機會,就只能在骨髓及周邊血液中找到它的蹤跡。因此,成人的骨髓、周邊血(18歲未成年前不得捐血及骨髓)和嬰兒臍帶血,就成了目前收集幹細胞的主要來源。
3種幹細胞來源各有其優缺點(見表)。從幹細胞的數量來看,臍帶血中的幹細胞濃度最高,骨髓次之,周邊血最低。
就捐贈過程而言,骨髓捐贈必須要開刀,有麻醉風險及術後疼痛問題,有些人還會留下骨頭酸痛的後遺症;捐周邊血雖然不需開刀,但仍有些潛在風險──在老鼠的動物實驗發現,打過白血球增生藥劑後,老鼠罹患白血病的機率增加。雖然此一結果尚未在人體上得到證實,但卻是捐贈者不可不知的風險。相對而言,臍帶本就是人體的「身外之物」,臍帶血捐贈沒有任何痛苦,風險最低,唯一的風險只是,若完全捐出去,自己日後萬一要使用,就得憑運氣去配對了。
若以幹細胞的功能來說,骨髓與周邊血是比較後期的細胞,只有免疫和造血功能;臍帶血中的幹細胞則是尚未完全分化的「初始」細胞,因此有機會發展成各種細胞,可適應的治療範圍較廣,像王小弟弟藉臍帶血幹細胞去修復腦傷。此外,成人的周邊血和骨髓中都有淋巴球,因此排斥較嚴重;有些甚至還可能有癌細胞。而臍帶血中的幹細胞因為較「年輕」,沒有免疫淋巴球,也不會有癌細胞摻雜其中。
目前幹細胞的研究分成兩大部分,一是造血幹細胞──可發展成造血及免疫系統;一是間質幹細胞(或稱間葉幹細胞)──可分化成腦神經細胞、肝臟細胞、心肌肉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等。前者已經臨床實驗證實,並廣泛的運用在治療血液再生不良、海洋性貧血、白血症(血癌)……等血液疾病上;後者則仍在實驗階段,臨床上尚未獲證實。

萬能的幹細胞?
臍帶血移植雖然手續簡便、成本較低,但由於一份臍帶血的總量只有100cc左右,內含的幹細胞數量有限,因此仍有其限制和風險。
「配對吻合度和幹細胞數量,是臍帶血移植成功與否的關鍵,」林凱信醫師指出,臍帶血移植一般多只能在體重30公斤以下的孩子身上做,原因就在於臍帶血中能抽取出的幹細胞數量不夠。
此外,以小兒白血症(血癌)的治療為例,做臍帶血移植前,患者要先做化療、電療,將體內的癌細胞殺死,然後再移植種進幹細胞。在幹細胞增長、發揮功能之前,病人完全沒有造血功能,除了紅血球不足易貧血外,連帶也缺乏白血球和血小板。這一段危險的「空窗期」,很容易發生感染、出血,稍有不慎就會危害病人的生命。
配對的吻合度是臍帶血移植最基本的要求。
一般說來,在HLA人類白血球抗原中,B(699種)、A(396種)、DR(494種)等3對6個染色體中,至少要有5個吻合,才不會產生嚴重的排斥和對抗,但其實,除了上述跟免疫比較有關的6個點位DNA排列組合外,尚有許多次要的基因型,因種類較少,無暇顧及,但是否會因此影響治療成效,或產生其他無法預知的情況?目前誰也不敢下定論。
「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完全吻合,那就是自己!」張南驥說,坊間廣告標榜「一人儲存,全家受惠」或是「生個金孫救阿嬤」之類的說法根本是錯誤的,即便是兄弟姊妹,基因型不吻合的機率仍舊很高,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要推動自體臍帶血儲存的最大原因。
「特別是原住民的HLA與台灣其他族群的差異性很大,如果不自存臍帶血,很難在臍帶血庫中找到可以配對成功的,」張南驥說。

8.置入液態氮冷凍槽(-196。)儲存
私存VS.公捐
基於幹細胞有無窮的可能性,也基於世界上只有自己的幹細胞跟自己最「速配」,免疫系統不會產生任何排斥、對抗反應,臍帶血究竟該私存還是公捐?始終是醫界倫理上的兩難。
目前台灣儲存臍帶血的機構,大致可分為公益捐贈的臍帶血庫,以及私人儲存的臍帶血銀行兩大類。
所謂公益捐贈,是不指定使用者的無償捐贈。目前台灣的公捐臍帶血庫,包括台灣血液基金會臍帶血庫、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臍帶血庫、和信醫院臍帶血庫,以及永生臍帶血銀行公捐部等。
私存指的是自費儲存,限定由臍帶血所有者或親屬使用。目前台灣私存的臍帶血銀行約有9家,其中成立8年的訊聯臍帶血銀行,在今年7月已成功掛牌上櫃。
私存和公捐不能兩全其美嗎?其實,兩者之間也未必逕渭分明。
以標舉「存捐互利」的訊聯臍帶血銀行為例,雖屬自費的私存性質,但仍義務為需要臍帶血移植者進行配對,一旦配對成功,會徵詢臍帶血所有者的捐贈意願。同意捐贈者,不但全額退還當初繳交的儲存費用,並給予下一胎免費儲存、有需求優先配對等優惠與承諾。
「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垃圾桶』,」訊聯生物科技董事長蔡政憲指出,存也好,捐也罷,都可以利己利人,但那9成以上不捐也不存、把寶貝當廢棄物往垃圾桶丟的,才是未來推廣的目標對象。
訊聯臍帶血銀行在今年4月,就促成了國內首例自存臍帶血義捐救人的案例。
劉民澤夫婦因劉太太有先天性心臟疾病,因此特別有危機意識,在兩個兒子出生時分別為他們儲存了臍帶血,以備後患。然而,當臍帶血銀行告知小兒子建安的臍帶血與罹患重症海洋性貧血的3歲女童葉小妹妹配對成功時,夫妻兩人卻二話不說,答應把建安的臍帶血捐出來救人。
為葉小妹妹完成臍帶血移植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巫康熙指出,建安的臍帶血植入葉小妹妹體內後,造血幹細胞已發揮功能,葉小妹妹由原來的B型血轉變成建安的O型血,並從此走出天天打排鐵劑和一輩子輸血的惡夢。
「好爽!」劉民澤用簡單兩個字來形容義捐臍帶血救人的心情。這位32歲的年輕爸爸坦承,一開始自己是有些猶豫,但老婆卻大方地說:「捐呀!還考慮什麼?!」
劉家和葉家,一個在北台灣、一個在中台灣,兩個八竿子打不到的家庭,卻因為一袋臍帶血牽出了一段血濃於水的感情,劉太太感覺自己像多了個女兒似地,今年中秋,葉家特地送來感恩月餅,劉家也正計劃著要下台中去探望葉小妹妹。
「醫學上未知的遠比已知的多得多,誰都不知道將來的科技會如何。但即使自己用不到,若儲存後能捐出來幫助別人,仍是值得鼓勵的,」林凱信說,鄰國日本是動員國家力量在做,成立公庫,鼓勵父母親將孩子的臍帶血捐出來幫助需要的人。

在臍帶血銀行的安排下,義捐臍帶血的建安(左)與罹患重度海洋性貧血的葉小妹妹兩人歡喜相見,素昧平生的兩家人也因一袋血而結下不解之緣。右一為訊聯臍帶血銀行的董事長蔡政憲。
醫療的公平與正義
雖然台灣臍帶血移植較國外晚5至7年,一開始在「人體試驗」階段的成功率不高,但林凱信指出,2000年以後,一來由於基因配對吻合度的要求更高,希望能達到六分之五吻合的高解析度配對;二來,隨著病毒診斷技術進步,能早期發現移植後的感染;新開發的抗病毒藥物及抗排斥藥物又比較沒有副作用,加上後續照顧能力增強,台灣臍帶血移植的成功機率已提升到60%。
「做多了就知道,配對要越嚴格越好,絕對不能心存僥倖,」林凱信說,就算6個DNA點位完全吻合,仍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輕微排斥,更何況,如果只有六分之三、六分之四的配對吻合度卻冒險移植,那根本是「合法的殺人」。
此外,臍帶血是稀有資源,移植的風險和侷限仍有待突破,醫界是否有必要為了「趕時髦」而濫用?醫療進步與患者權益要如何拿捏?如何用最少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醫療也要符合公平與正義,」林凱信說,降低罹病率、降低死亡率、降低後續醫療風險,讓病人不會因病而窮,能過較好的生活,這是醫生應該有的首要考慮。以海洋性貧血為例,究竟是終身服藥、輸血好?還是臍帶血移植好?可能因人、因地而異。
過去海洋性貧血每天都要施打排鐵劑、一個月輸一次血,現在排鐵劑已有口服藥可以代替,對患者的生活干擾降低不少;而臍帶血移植雖說可以一勞永逸,但仍要一輩子吃抗排斥藥。兩者相較,哪一種副作用比較輕微?生活品質比較好?醫療花費哪種比較經濟?都還有待研究。
有備無患?
目前的幹細胞研究可以用「風起雲湧」來形容,大家磨刀霍霍,對它寄予無限的厚望。然而,結果會不會又像多年前掀起全球醫界熱潮、患者引領企盼的「基因治療」般,在連番功敗垂成後,日趨保守,甚至逐漸為人所淡忘?
以目前臍帶血銀行的統計來看,臍帶血使用的機率不高,推估只有二萬分之一,至於自用的機率那就更低了,絕大部分都只是存來「安心」的。

8.置入液態氮冷凍槽(-196。)儲存
「臍帶血自用的機率幾乎等於零,」林凱信坦率地指出,除非孩子很小就罹患重病,要動用臍帶血救命,否則體重一旦超過30公斤,臍帶血中幹細胞的數量根本不足以自救。
不過,也有人認為「希望在未來」。或許有一天,臍帶血中的幹細胞可以在胎盤等人體組織中培養增生,屆時數量多寡就不是問題。
「鋪磁磚的師傅都會要顧客多留存幾塊以待日後修補,更何況是生命?就算再有錢都不能重新來,」張南驥說。
1995年發生在永春國小的輻射教室事件,就是一個悲情案例。2000年,同班同學4人罹患血癌相繼死亡後,第5位罹患白血病的謝姓少年也因等不到配對成功的骨髓而過世。「這樣的錐心之痛與難以彌補的遺憾,在1999年台灣幾家臍帶血庫相繼建立、臍帶血儲存觀念漸為人知後,希望能不再發生,」張南驥感慨地說。
以目前的研究水準來看,臍帶血尚非萬能,但隨著醫學的進步,或許有朝一日,沒有它還真是萬萬不能。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http://www2.tzuchi.org.tw/tc-marrow/html/cord.htm
諮詢電話:(03)8561825分機3359或3707
台灣血液基金會
http://www.blood.org.tw/index.php
服務專線:0800-099519
辜公亮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http://www.kfsyscc.org/index.php?menu_id=1453
電話:(02)28970011
永生臍帶血銀行
http://www.stemcyte.com.tw/
諮詢專線:0800-808080
臍帶血Q&A
Q:何謂臍帶血?
A:在寶寶產出斷臍後,胎盤尚未從母體排出前,透過臍靜脈採集母體這端臍帶與胎盤中的血液。
Q:臍帶血是誰的血?用途為何?
A:臍帶與胎盤中的血液是屬於寶寶的,與母體的血液迥異。因血中含有幹細胞,臨床上可以用來治療疾病。
Q:臍帶血移植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A:臍帶血移植可以取代骨髓移植,治療與血液、代謝相關的三十多種疾病。包括:再生不良性貧血、海洋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黏多醣症、骨質石化症……等等。
Q:臍帶血儲存如何計費?
A:一般多以20年為期,收費從新台幣7萬到20萬元不等,依儲存的型態、類別不同,如:分兩袋(捐贈/自用分開)、兩地儲存;可僅存臍帶血或「三寶」(
濃度0.05~1%0.01~ 0.1%0.01~0.1%取得方式嬰兒出生時儲存開刀取得注射白血球增生劑,從血液中分離取得捐贈副作用無骨頭酸痛罹癌風險捐贈痛苦指數無高低難易度配對較易配對不易配對不易特性
細胞尚未發展免疫功能,引發的排斥反應較輕微細胞具免疫功能,會攻擊受捐者
細胞具免疫功能,會攻擊受捐者功能有機會發展成各種細胞,除血液疾病外,其他疾病治療已在積極研究中。具免疫和造血功能具免疫和造血功能

雖然臍帶血自存自用的機率微乎其微,但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許多父母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仍要為下一代儲存希望。

8.置入液態氮冷凍槽(-196。)儲存

8.置入液態氮冷凍槽(-196。)儲存

8.置入液態氮冷凍槽(-196。)儲存

8.置入液態氮冷凍槽(-196。)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