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年度國家建設研究會,於七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在台北市舉行。國建會從民國六十一年開始舉辦,前後已有九次。今年召開的第十次國建會,和以往各屆一樣,與會的二百八十一位學者專家本著「知識報國」的熱忱,以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建言精神,對當前國家建設的各項問題,從各個角度做切實的探討和建議,經過二週的參觀和研討,有相當豐碩的收穫。
蔣總統以茶會招待與會的學者專家。(李培徽)
意見交流的管道
國建會是政府為了廣開言路,擴大政治參與,而特別設立的一條高層次的意見交流管道。中華民國政府每年邀請許多位海內外學者專家,以及對國家建設有具體貢獻的人士,聚集一堂,暢談國是,經由這條溝通管道,不但可增進國內外學者專家對國家建設情況的認識,也可使他們藉此提供有關國家建設的意見。這對於增進溝通,促進團結,自有其意義與價值。
平時,知識份子對於政府的施政,有一鱗半爪的批評與建議,已屬難能可貴。而國建會,卻是集海內外二百多位學者專家的智慧與經驗,在愛國情操的鼓蕩和激勵下,在國情報告和實地參觀的觸發導引下,作密集式的建言。其內容的珍貴和包羅的宏富,自不是其他任何方式所可得到的。
而國建會的收穫,卻不僅限於會後提出的建議事項。從國建會開幕前數日,學人陸續到達之時起,以迄整個會期及會後,各大眾傳播機構,曾不斷地追蹤報導,或專訪、或聚談,與會學人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領域,罄其所知,抒其所見,使國人聆悉許多新觀念,增進許多新知識。因為這些意見和觀念,都出諸於學者專家之口,因此對社會大眾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所以國建會期間,不僅在會場發言熱烈,即使在社會上,也掀起一股關心國事的浪潮。我們因此可以說,國建會的收穫,不僅在會場之內,同時也擴展到會場之外。
行政院孫院長在園遊會中致詞,歡迎學者專家積極建言。(李培徽)
藉此機會廣泛接觸與瞭解
更有甚者,很多與會學人因久居海外,或較少與政府首長接觸,對國內情形及施政狀況比較隔閡,但經由國建會的安排,參觀國內的經建及軍事建設,聽取有關單位主管的簡報,以及與國內學者廣泛的交流接觸後,對國內情況都有較前深入的認識。當他們返回僑居地後,不僅其自身心繫祖國,更將運用其影響力,將其所得灌輸給周遭的僑社及外籍人士,使國建會的功能,更加擴大深遠。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歷屆國建會的建議非常重視,會後均曾加以研究採行。行政院孫運璿院長即曾在本屆的開幕儀式中,對去年兩屆國建會建議的採行情形,擇要說明。他指出,選舉罷免法已經制定;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將在年底舉行,立、監委員和國大代表都增加了名額,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在司法制度改革方面,自七月一日起審檢開始分隸。此外,政府還策訂了「復興基地重要建設方針」,決定在今後十年內,同時推動經濟、社會及文化各方面的中、長程建設。
經濟組討論的情形。(李培徽)
面對問題,設法滿足大眾的期望
孫院長並且告訴與會人士說:「……三十多年來,在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之下,復興基地各方面確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無可否認的,進步也帶來了公眾期望的升高,因而導致了社會的若干緊張與衝突,這原是所有開放社會常有的現象,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來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向來堅守民主法治的大方向,不論處境如何艱苦,政府仍然以厲行憲政為職志。但是,從去年年底所發生在高雄的不幸事件看來,有些人的法治觀念仍待加強,政治參與的態度也值得檢討。」
孫院長向與會人士再度強調,政府是以哀矜勿喜的心情,毋枉毋縱的原則,來處理高雄事件,絕不因之影響政府貫徹民主憲政的決心。孫院長並向與會人士提出了國家未來努力的幾個方向:
在政治建設方面——我們要繼續貫徹民主憲政,定期舉辦各項選舉,不斷的推行行政革新,並特別注重吸收新觀念,引進新人才。
在國防建設方面——我們首先要更新各軍種的武器裝備,精進軍事教育和訓練,更要提高有關軍事的科技研究,迅速發展國防工業體系。
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要繼續遵循民生主義的經濟政策,在穩定中成長,並達成均富的目標。由於能源危機的影響,我們必須迅速調整生產結構,不斷提高生產力。
在社會建設方面——我們努力的重點是,推動基層建設,促進社會福利,增建國民住宅,加強醫療保健,防止各種公害,推展全民體育,提倡正當休閒及旅遊活動。
在科技發展方面——當前的重點工作,是加強培育專技人才,借重海外專家,積極推動科技的整體發展。
在文化建設方面——我們要以發揚中華文化為職志,師古而不泥古,要在發揚優良傳統的同時,創造豐富的新傳統,以開拓適應時代的新文化。
新聞傳播組,提出「要想生活好,跟著台北跑」的口號。(李培徽)
團結、自強,國家就有希望
孫院長最後並呼籲海內外的中國人團結自強,他說:
「三十多年來,我們在復興基地辛勤努力的目的,是要解決『中國問題』,謀求整個中國的自由化、民主化,但不幸今天仍有少數人存有偏安自保,甚至分裂疏離的幻想,而無視於整個中國問題的解決。歷史告訴我們:偏安不能自保,分裂必將滅亡。海內外的中國人應該認清:法統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憑藉,團結自強是救國的正途,民主自由是統一的基石。祗有我們具備這樣的共識,才會邁出協同一致的步調,走向未來的勝利和成功。」
蔣總統經國先生七月二十四日也在台北市三軍軍官俱樂部舉行茶會,招待參加六十九年國建會的全體人員和眷屬。
蔣總統在會中說,對於學人們無分國內國外,本著「知識報國」的熱忱,以及「共赴國難」的志節,踴躍參加會議,表示由衷的歡迎和敬意。
他接著指出,目前國家的處境雖風雨如晦,但風雨只是一時的,光明才是永恆的。中華民國的奮鬥事實,已經向全世界證明了:風大雨大,都沒有我們信心大;風強雨強,都沒有我們的決心強!再多的風雨,只有促使中華民國更堅強;再多的衝擊,只有促使中華民國更奮發。
文化組是今年新設的組,表現突出。(李培徽)
努力建設國家「智、仁、勇」的形象
蔣總統指出,我們中華民國努力的目標,是要在全世界的觀念中,建立起我們中華民國應有的、正確的形象,那是一個智者的形象,是仁者的形象,更是勇者的形象。
蔣總統誠懇地表示,今天我們的政府雖然還不敢以已能做到「大智、大仁、大勇」來自許,但我們正在盡力去做一個為國為民的政府,一個敢做敢為也是有守有為的政府。當然,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政府,我們也不例外,亦就是難免會有錯誤,不過我們也有知過必改的勇氣。因此希望與會人士在費心研究國家建設的時候,都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多多提出坦率的批評、建議和指教。
這一次的國建會有兩個特色:第一是出席人員平均學歷較往年為高,計有博士一七三人,碩士四十二人,學士六十二人,其他四人。可以說這是一次注重出席人員學術代表性的會議。此與去年第一次國建會的注重意見代表性與第二次的注重階層代表性有所不同。
第二個特色是文化組的設立。今年增設的文化組,組成人員涵蓋了文化界的各類人士,包括中研院院士、歷史學者、文學創作者、電影製片家、電影導演、專欄評論家、出版界負責人、歌唱家、繪畫家及舞蹈家等。政府增設這一組,是因為體認文化建設在國家未來建設中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從事文化實務工作的代表,能提出其所代表類別的現狀和意見,以供政府從事文化建設的參考。
政治外交組開會的情形。(李培徽)
一致公認文化建設在現階段的重要性
文化組不負所望,在國建會中表現突出,與會人士本著對於文化工作的熱忱和知識,在會中善盡言責,把當前文化重要課題和盤托出。與會人士力促政府設立一強有力的文化專營機構,負責指導、策劃、協調、監督各項文化工作;並建議尊重學術的尊嚴與自由,適度開放三十年代的文藝作品及學術著作,請學者專家詳加評析;另外對於對外的文宣工作的推展、國家形象的塑造等問題,也有熱烈的討論與建議。
新聞傳播組,提出了「要想生活好,跟著台北跑;跟著台北跑,生活就會好」的心戰口號,是本屆國建會的另一收穫。新聞組曾對政府發言人的工作及如何維護新聞自由提出意見。與會人士再三強調新聞事業的超然地位,促請政府勿把新聞事業當作政府機關的公共關係人,應尊重新聞事業在民主政治中應有的地位……,凡此均足以使政府首長更瞭解新聞事業在當前社會結構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並加以尊重。
科技組共邀請了六十三位國內外一流的科技專家參加,包括八位中研院院士,他們曾參觀國內重要研究機構,與有關人員交換經驗與心得,對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包括國防、電子、電機、化工、機械等各項建設,提供實際的經驗和意見。
各獻所長,各有貢獻
其他各組也都各有貢獻,如教育組探討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衛生組促請政府把國民衛生保健列入國家重要建設;經濟組提出第二次賦稅改革;政治外交組促請政府公正辦理選舉,不要太過計較選票得失等等,均是切合當前施政需要的建言。
但是,由於政府及民眾對國建會寄望甚殷,要求甚高,因此對於本屆國建會的若干缺失,也有提出來檢討的必要。
多數學者對於主辦單位所擬定的題綱及討論方式,認為有待商榷。
題綱是探討問題的指引,對於研究方向與深度影響至大。但是,很多與會人士認為,部份題綱失之空泛,很難集中焦點討論;不少與會人士在發言時,便難免離題,或自找問題發揮,予人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之感。因此部份學者建議主辦單位在研擬下屆題綱時,從今年出席人員中每組遴選二、三人參與籌備工作,期使今年的經驗可為明年的參考,俾能切合實際需要,免於重蹈覆轍。
探討缺失,來年改進
對於目前討論的方式,有些人形容是「各說各話」。由於發言是按照發言條前後秩序發言,又有發言時間限制,所以發言主題有時難免不相銜接,意見也易遊走不定,無法集中在一個題目上討論,如此則討論不能深入,便不易得到集思廣益之效,結論也就難下了。所以嚴格說來,各分組所做的結論,不一定是大家共同的結論,而是每人發言的內容,一條條地整理成結論;也可以說,每個人的意見都成了分組的「結論」。
為了改進這種討論方式,多數學者反映,希望今後能在各分組內再細分為若干小組,讓學有專長的人都集中在他最能發揮專長的小組。各小組就大題綱中的子題先行研究,檢討現狀,分析問題癥結所在,並提出解決方案,然後提到分組研討會中深入地、集中地討論,如此所做的結論必可更有價值。
孫院長在閉幕致詞中說:「我們深信,無論爭一時或爭千秋,時間永遠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面對未來,我們充滿自信,確信我們的存在就是中國的希望,我們的進步就是勝利的保證。」
誠然,我們身處在一場激烈而長遠的競賽之中,我們要和敵人競賽,也要和友人競賽。競賽是嚴格的,不但要保持一時領先,而且要永遠領先。怎樣才能永遠領先呢?那就是要不斷的進步,快速的進步。
大方向正確,執行方式要更加強
要進步,政府的努力自是基本的條件,但是政府機關難免會耳目不周或思慮不足,有待於集思廣益、拾遺補闕。今天,我們看到中華民國政府正在建立各種不同的管道,廣開言路,共策國是。國建會所匯集的,是國內外的菁英,社會上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自然更具份量,對國家的進步更有裨益。
國建會的進步,就是國家的進步。我們希望國建會真正成為「政治苗圃」,每個參加國建會的人,都能散佈一些種子,等若干時日後開花結果,使國建會成為源頭活水,不斷在國內注入新觀念、新思想,並帶動整個社會觀念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