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產銷制度,推動品牌
台灣農業產銷制度,也是技術團期待透過計畫來分享的經驗。台灣自1952年,農會傳授新的耕種技術,成立綜合性農事研究班,為產銷班組織奠定雛形,歷史達六十多年,已成為台灣農業運作的基礎。而在印尼,透過政府輔導,以地方、地域為單位所成立的產銷組織並不少,但分工、組織不夠專業。
莫國中解釋,印尼產銷班並非如台灣一般採共同經營,當地產銷班各自為政,彼此競爭,缺乏向心力。由於缺少多元的銷售管道,產銷班班長時常身兼中盤商角色,負責向農民收購收成作物。「此種模式下,農作常常無法獲得理想價格。」他說。
計畫推行二年餘,印尼現有的產銷體系雖無法立即扭轉,「提升農產價格、改善耕作專業度,是可行的方向。」因此,在國合會輔導下,結合萬隆地名「Bandung」、蔬菜「Vegetable」英文二字縮寫,將合作社命名為「BAVAS」,增加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牌的認識。「走向品牌化後,農產價值也會提高。」莫國中說。
隨著印尼動輒5~6%的經濟成長率,興起中的中產消費者對蔬果品質、安全需求,也隨之提升。然而目前印尼食安檢驗機制尚不健全,掛上台灣國合會技術團「ICDF」標誌,即成為市場上安心蔬果的品質保證。
試營運中的集貨場,也為提升農產價值推助一臂之力。2016年,在技術團協助下,同樣設於倫邦農業訓練中心的集貨場落成,擁有寬敞明亮,足以提供預冷儲藏、分級分類、清洗包裝,儲運等完善功能的集貨設施,在多數仍透過簡單的家庭式分工處理農穫的印尼極為少見。「未來農民收成後,透過集貨場的分級分類現代化管理,為農場提升附加價值」莫國中說。
另一旁4座大型智慧型溫室,則展現了台灣農業自動化的高科技管理方式。國合會萬隆工作站技師潘泊原表示,大型智慧溫室,從灑水、日照遮蔽等皆能全自動調控,諸如溫度、濕度、氣流等資料,也能透過電腦主機回傳,即時掌控溫室情況。
儘管多數印尼農民仍負擔不起造價不斐的自動化溫室設施,卻能扮演示範功能。尤其印尼農業的發展如同台灣,正面臨缺少年輕世代投入的困境。「透過現代自動化的溫室管理,能向當地農民展示,原來農業栽作也能如此科技化。」莫國中說。
自動化的溫室,也為台商農業資材南向輸出提供商機。潘泊原表示,利用竹材等成本造價較為低廉的資材搭設溫室,在印尼極為普遍。
然而,台灣、印尼氣候條件有別,對比台灣須面對夏天颱風來襲等氣候變化,印尼農民反而更關心日照過度、高溫等問題,將台灣溫室設備整廠輸出,並不見得符合當地所需。
「搭配氣候條件,模組化的資材,或許是可行方向。」潘泊原說。當地農民能因時因地,根據耕作所需,彈性自行調整設施。「熟悉了來自台灣自動化設備,未來一旦農民財力足以負擔,有意選購設備資材,台灣設備也將是他們的優先選項。」莫國中說。
從種苗培育、耕地管理,以至後端的產銷營運,類似的援助合作,早有前例。2011年,國合會技術團即與下轄於印尼國立茂物農業大學的「茂物農企業經營推廣中心」合作,透過專業的栽作與產銷觀念,提升農民收入。
合作推廣期間,除了提升農民專業知識、解決後端產銷問題,也協助當地農民栽作番茄、彩椒、馬鈴薯、東方蔬菜等高產值的明星蔬果,其中「水晶芭樂」經過試種後,已可見於超市,更有印尼台商大面積栽作10公頃果園,每月約能生產100噸。

國合會萬隆站開設研習課程,教導農民正確的務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