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人罩,也要有證照!」一句廣告詞鮮明點出職場重關係、輕能力的生態。但即使有證照,也還不如出國比賽拿冠軍來得容易揚名立萬。
近年陸續在國際比賽奪得大獎的「技職之光」,如拿下2009年紐約前衛設計賽首獎的古又文、奪得2010年世界麵包大賽冠軍的吳寶春,都大大提升了技職的能見度,讓人對放棄苦苦追求文憑、轉而習得一技之長的想望又重新燃起。

技職教育不患寡,但患不均,部分基礎科別乏人問津,焊接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台灣技職體系藉由專利發明和出國參賽競技這兩條終南捷徑,成功標舉了「選技職、好好讀、有前途」的效果。
民國99學年度起,教育部為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性的技能競賽,開始補助技專院校學生出國的機票費用。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強調,出國競賽的目的不是只為得名,學生也可以藉此增廣見聞,並增加台灣與學校的露出機會。
國內技職生也勇於踏出國門競技,拿下了不少好成績,像以芋雕奪得2011年香港美食大獎超級金牌的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葉國禎;以自然光導照明結構拿下第3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的勤益科大陳俊宇…等,去年都入選教育部第七屆「技職之光」。
技職光芒閃耀,逐漸嶄露頭角。技職司司長李彥儀指出,2011年9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1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有8個項目獲得全球第一,其中一項就是「每百萬國人擁有專利權數」,可見,技職教育的成敗,攸關國家競爭力。

技職教育應回歸技術本位,且要不斷與時俱進,圖為私立南強工商汽車科上課情形。
說技職教育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功臣,一點也不為過。早期台灣經濟建設和技職教育的發展緊密扣連。在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出口導向的50年代,工業、商業職校培育了大量的基層人力;60年代台灣轉而注重資本、技術密集工業;70年代,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石化工業,高等技職人力需求大幅提升,技職與高中比在此時也創下7:3的歷史新高。
隨著產業轉型,技職教育不斷「向上提升」,如今已發展成高職(156所)、專科(15所)、技術學院與科大(77所),一貫的完整體系。技職生和一般生的人數比,幾度此消彼長後,目前大致是分庭抗禮,各占半數的局面。
嶺東科技大學副校長徐昊杲指出,在1994年「410教改」之前,台灣教育走的是「總量管制」路線,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念高中、大學,其餘被迫選擇技職,準備就業;教改之後,從計畫教育改為迎合市場供需,人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如今的規模,正是大家選擇後的結果。」

屏東科技大學的農業領域享譽國際,畜產系就有三十幾年歷史。
由於技職體系升學管道通暢,技職教育的生態近年有很大的轉變。根據統計,79.6%的高職生繼續升四技二專,就業率僅占13%。
市場供過於求,技專的招生數多過高職畢業生人數,有些技專甚至沒有最低錄取標準,只要願意,高職生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的升學。
升學路通暢,機會多,不少中後段學生乾脆轉戰技職,尋求更好的升學機會。許多前段高職轉趨熱門,像台北市的大安高工,就成為「明星高職」。
技職與普通教育也不再是分歧的兩條路,可以合流,也能兼備。台師大機電系主任鄭慶民本身就是「身懷好技出頭天」的最佳例證。鄭慶民國中畢業後即進入技職體系,就讀大安高工板金科,以全國板金第一名身分代表國家赴日本大阪參加國際競賽奪得銀牌後,保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繼而又進師大研究所深造,退伍後他回師大擔任講師,轉進交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他是台師大機電系系主任,也是全國唯一板金職類國際裁判,堪稱是學理與技術兼備的人才。
高職已非多數技職生的終點站,角色自然從就業準備轉向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的先修、預備教育。
為了打造亮眼成績,部分私立高職也努力拚升學。位於永和的智光商工甚至成立「國立科大衝刺班」,課後請來補習班老師免費為學生加強國英數學科。校長林埔生說,一年下來績效相當顯著,該校考上國立科大人數從29人竄升到59人,「學校的目標是100人。」

餐飲門檻低、成就感高,已成為各校競相成立的熱門科系。智光商工餐飲科二年級的學生,手端剛出爐的泡芙,一臉滿足與成就感。
技職教育除了向高等教育傾斜外,類科也有一窩蜂傾向。
高職類科共分為機械、動力機械、電機電子、化工、土木建築、商業管理、家政、餐旅、農業……等15群,群下再細分成85科。但因缺乏全面調控機制,各校於是盲從風潮,競逐熱門,導致部分學群供過於求,部分學群又乏人問津。(見高職各類群學生人數分布表)
鄭慶民指出,目前餐旅、商管、電機電子群都有學生過量、註冊率偏低的供過於求現象,而未來即將面對的糧食、能源、海洋資源問題等重要基礎類科,如水產群下的漁業科、水產養殖科,海事群下的航海、輪機科,以及農業群下的畜產保健、農場經營等科別,則明顯冷門弱化。
智光商工校長林埔生表示,餐飲科的確有過熱和飽和危機,但由於課程活潑,成果又能立刻呈現,成就感高,因此最受學生歡迎。目前該校一個年級有9班,3個年級合計27班。今年度,智光還要成立多媒體科和觀光事業科,以因應市場需求。
目前全台高職一年級學生總數十二萬多名,餐旅群人數就高達2萬1,851人,僅次於商業管理群,高居第二位,大大超過勞委會估算第一季的需才人數4,569名。
反觀水產群、海事群卻只有寥寥四百多人,學生畏苦怕難的態勢相當明顯。
「風水輪流轉,」嶺東科技大學校長徐昊杲認為,這是市場供需調控自然產生的過渡現象,一旦學生發現市場飽和、求職不易,自然會轉向。就像10年前最熱門的幼保科,在少子化日趨嚴重後,這兩年就「冷」下來了。
尋找螺絲釘技職教育「培養高學歷學生」的發展趨勢,令產業界憂心忡忡。
前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中指陳:「台灣社會正逐漸面臨一種基礎技術能力中空的窘況。如飛機修護員、水電技師等台灣底層堅實的技術能力,被錯誤的教育政策、拚升格的競賽給淘空了。」
對於技職生人人拚升學的現象,台師大機電科技學系系主任鄭慶民指出,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人力素質需求也隨之提升。以車床為例,過去強調手工技術的熟練度,而今透過CNC(電腦輔助控制)作業,則必須具備寫程式的功力;汽車修護也一樣,以前是「黑手」的手工技術,現在多靠電腦控制,車廠比電子工廠還乾淨,工作人員個個衣著光鮮。
「問題關鍵在於,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機器取代,仍有不少問題得靠人工解決或排除,」鄭慶民指出,一場颱風過境,就把台灣社會缺乏螺絲釘的情況暴露無遺。
颱風過後水庫淤積,為了搶救民生用水,淨水廠需要緊急接大水管,工程進度卻無法加快,引發民怨,其問題就出在具有焊接大水管能力的焊接技術人員不足,即便緊急從中船公司調來所有資深焊接技術人員,仍然不敷所需。
人到用時方恨少,技術要用時再培養已來不及。
「台灣高科技人力豐沛,但像板金、焊接、鑄造、模具這些基礎人力卻很缺乏,」鄭慶民指出,基層技術人力仍是社會必需,也並非每個學生都適合繼續升讀科大技專。
且技職教育也並非出了校門就中斷,即便已在就業,仍可回流在職訓練,不斷與時俱進。
永遠的第二選擇少子化後,孩子個個是寶,可能更加速基礎技術的流失。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推估,國一生源人數明年將由目前的31萬人,大幅減少2萬6,000人;15年後將減少一半,剩下17萬人,屆時高中職都會發生結構性危機。
撇開十幾年後的問題不論,眼前即將到來的12年國教、免試升高中職,又要如何嚴陣以待?
雖說教育要適才適性,但在士大夫觀念根深柢固、重學術輕技術的社會氛圍中,技職,向來都是不得已的第二選擇。
一位媽媽在兒子幾度試探性地提出想念技職的願望時,一再殘忍地說「不」,雖然媽媽早已看出兒子不愛理論,更愛動手操作的特質,但因兒子學業成績不差,在「能唸為什麼不唸?」的心態下,鼓勵兒子走她心目中「念高中、考大學」的「康莊大道」。
這位媽媽的想法,反映現今社會一般人的觀念:「唸書才是王道,技職是第二選擇。」
技職教育的相對弱勢,不僅在於學生素質,同時也反映家庭社經地位。
為了照顧弱勢學生,教育部在達成103年高中職免學費目標前,率先在99學年推動「高職免學費」方案,凡家戶年所得在114萬元以下高職生,學費由政府全額補助。私立智光商工校長林埔生以該校將近九成的學生符合家庭年收入114萬以下的補助門檻為例,說明技職生的弱勢情況。
1996年教育部為延緩職業性向分化,開始鼓勵設置綜合高中,讓學生到高二才分流。高職於是從1997年的204校,縮減到目前剩下156校;高中則從228校增加到335校。一旦免試升學開辦,學生會不會一面倒地選擇高中就讀?高職會不會真的走入歷史?
鄭慶民指出,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課程9成都與大學相同,未能彰顯技職教育的特色,且在文憑主義的驅使下,紛紛開立碩、博士班。「技專端的普通化,讓人質疑高職存在的意義;再加上多元入學方案廣開普通高中憑大學學測成績申請入科大院校之門,更嚴重地弱化了高職專業能力的重要性。」
產學攜手合作面對可能產生的衝擊,技職教育已悄悄地在國中階段扎根,協助學生適性探索和發展。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專員黃瀞儀指出,大部分國中老師都非技職體系出身,學生對高職這塊也相對陌生,因此,國中需與高職合作,加強學生對技職的認識,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技職司司長李彥儀指出,扎根計畫從國中7年級到9年級,分3階段實施,從瞭解技職的升學管道和多元發展開始,進而做性向試探,體驗學習,並成立「國中技藝班」,有興趣的孩子每周可選修3~14節技藝課程,到高職去體驗學習。
參與規劃的嶺東科大副校長徐昊杲指出,透過生涯探索、技藝教學、高職參訪體驗等設計,希望國中生能真正充分認知自己的性向。目前參與國中技藝班的學生已有五萬多人次。
另外,為了重回技術本位,現階段高職已設立「實用技能學程」、「建教合作教育班」及「產業特殊需求類科班」,祭出3年免學費的誘因,並連結產業,課程以技能實習為主,把實務技術這塊再拉回來,培育就業能力。
此外,針對特殊類科和缺工嚴重,如航海、機械加工等產業,以及綠能、觀光……等六大新興產業,2006年起即以「三合一」方式,連結高職、技專和企業廠商,例如,高雄高工與高雄應科大、高雄精準機械合辦「產攜合作班」,讓學生以輪調的方式,往來學校與企業間學習,在學期間還有生活津貼。
技職有藍天?打從1974年,國內第一所科大──台灣工業技術學院設立,技職與普通教育已慢慢演變成雙軌。而在高等教育端雙軌又漸漸合流的趨勢下,高職的角色定位益顯尷尬。
2001年「教育改革檢討會議」中,曾興起廢高職的呼聲;目前部分中南部偏鄉學校已出現招不足600人最低門檻的情況,「退場機制」又變成一種「不能說的秘密」,始終只聞樓梯響,卻不知學校該如何關門退場。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指出,學校退場牽動學生受教權、教師工作權,茲事體大,教育主管機關只能透過「高中職優質化」、「高中職均化」等方案,期能全面提升教育品質和學生的學習效能。對於少數辦學績效不佳的學校,從旁輔導,但無論如何不能勒令學校「安樂死」。
台師大機電系主任鄭慶民則建議高職,藉此機會來個變身大改造,未來仍大有可為。「既非為就業準備,就無須分科,」他認為,高職階段很多學生性向仍未定,因此只需分大群,學生只要「會」、不須「精」,多接觸,有利學生在其中找到適合的性向。至於冷門卻重要的基礎類科,則需仰賴國家以政策來引導。
高職究竟會走向優質,還是走進歷史?技職教育有沒有藍天?未來幾年是關鍵時刻,考驗教育主管機關的決策力、學校的辦學力、家長的應變力,也挑戰學生自我認知的判斷力。
「是危機,但也是大改造的契機!」是鄭慶民對技職教育關鍵時刻所下的註腳。